丁剑
发表于 2008-2-14 12:33
回到北京!首先想大家问好!
刚才仔细地看了大家的发言,
我觉得似乎在理解上有点问题,
我们谈的碑或帖是指书法的审美,实际上是指碑学或帖学,最起码是一种取法或取向。那么,作为学书者当然会有取舍!
碑学在清代以前是不存在的。近代碑学的发展是一种审美突破。在清明之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碑学和帖学在当代都面临机遇和新的前景,但在这种多元背景下,学书者的审美观或主流是什么?无疑很重要!
汪胜寒
发表于 2008-2-19 08:35
以帖为主,辅之以碑。
丁剑
发表于 2008-2-22 16:05
我的观点是:以帖为主,辅之以碑。
帖学和碑学的审美分别在于清代的所谓碑学兴起,以前根本没有碑学,也就是说原来碑学体系中那些碑帖文本根本就没有纳入书法范围之中,那些乡俚刻手的字不是书法。但碑学改变了这一局面,碑学改写了书法史,这其中的原因,不必赘言。但碑学的问题在于它本质的纯朴也兼有本质的粗俗。它不是仕人书,没有文化。
所谓的帖学是实际上就是中国仕人一脉的嫡传。帖学包含着更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碑学是文人对民间的挑选和改造,是更为艺术化娱乐化的表现。
实际上碑学是可以纳入帖学的。
我确信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文化的热爱我们会更倾向于帖学,那是更深厚的。当然用帖改造碑和用碑改造帖是一个道理。
吴建军
发表于 2008-2-22 20:57
碑学是文人对民间的挑选和改造
十分喜欢丁兄这句话。
那么,以帖为主,具体说以哪些方面为主呢?这可能是根本问题或是意见不同的症结之处。
抱玉儿
发表于 2008-2-25 10:31
碑是村姑被有钱人看上了。
帖是有钱人取得大家闺秀。
云台
发表于 2008-2-28 11:31
我赞成兼收并蓄,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吸收!写碑的可以融一些帖,写帖的适当融些碑意。
践宇
发表于 2008-2-29 10:52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8-2-22 16:0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的观点是:以帖为主,辅之以碑。
帖学和碑学的审美分别在于清代的所谓碑学兴起,以前根本没有碑学,也就是说原来碑学体系中那些碑帖文本根本就没有纳入书法范围之中,那些乡俚刻手的字不是书法。但碑学改变了这一局面,碑学改写了书法史,这其中的原因,不必赘言。但碑学的问题在于它本质的纯朴也兼有本质的粗俗。它不是仕人书,没有文化。
所谓的帖学是实际上就是中国仕人一脉的嫡传。帖学包含着更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碑学是文人对民间的挑选和改造,是更为艺术化娱乐化的表现。
实际上碑学是可以纳入帖学的。
我确信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文化的热爱我们会更倾向于帖学,那是更深厚的。当然用帖改造碑和用碑改造帖是一个道理。
群众和领导的分别在于帽子,以前根本没有人权,也就是说权力根本就掌握在官僚之中,那些群众其实不是人。但农民起义改写了历史,这其中的原因,不必赘言。但群众的问题在于它本质的纯朴也兼有本质的粗俗。他们没有文化。
实际上群众是可以变为官僚的。真的!!!!!
[ 本帖最后由 践宇 于 2008-2-29 10:54 编辑 ]
张太文
发表于 2008-4-3 18:47
em13 em13 想起先师吴玉如一句话,录于此:"晋人行草使转化为真书便是北碑面目矣,一脉相承,岂可强行割裂"em13 em13
孤独流星
发表于 2008-12-18 23:29
互补互补em1 em1 em1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9-16 14:21
原帖由 张太文 于 2008-4-3 18:4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3 em13 想起先师吴玉如一句话,录于此:"晋人行草使转化为真书便是北碑面目矣,一脉相承,岂可强行割裂"em13 em13
:"晋人行草使转化为真书便是北碑面目矣,一脉相承,岂可强行割裂"em1 em1 em1
高。晋人本来就是北人。到了南边,还是北人。但笔法确实有改进了。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16 14: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