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篆刻家印论节译——(不断添加)
印刻得深,要像蜻蜓点水那样轻松自如;印刻得浅,要像蝴蝶穿花那样沉着从容。刻粗壮豪放一路的印,必须有长鲸饮于大海一般的宏大气势,又要挺秀精纯而不臃肿,要像绵里藏针一样揉中含刚;刻细劲秀逸一路的印,则必须像仕女漫步于春景,情态动人,又须俊秀爽利而不支离破碎,以至模糊泯灭,要像初春高树上垂下的柳丝一样劲健柔美,飘逸多姿;刻笔画的相承连接处,须趁势迅速,犹如弹丸脱手飞出;刻点缀处须轻盈洒脱,犹如落花着于水面;刻转折处须圆转灵活,犹如顺风飘荡之鸿毛;刻断绝处须似断还续,犹如贯天长虹,气势通达;落手下刀须大胆入石,犹如壮士舞剑,取势强劲;刻收笔处须谨慎小心,犹如美女拈针,精细入微。文彭《刀法论》(转译自《西泠艺丛》第五期孙正和:《忆邓散木先生论治印》
——————摘自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前人印论多用“通感”之语言加以描述,虽可读,但因个人领会不同、悟性不同而收获不同。
今人印论采用西方美术理论图形、线条、空间理论加以分析,似更便于把握。
不过这些前人印论多读还是获益良多的。
兄辛苦,多发,多发。em13 原帖由 王赪 于 2008-5-20 11:5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前人印论多用“通感”之语言加以描述,虽可读,但因个人领会不同、悟性不同而收获不同。
今人印论采用西方美术理论图形、线条、空间理论加以分析,似更便于把握。
不过这些前人印论多读还是获益良多的。
兄辛 ...
感谢先生了
em13 em13 何震(雪渔)说:(治印与作战打仗很想象)下笔要像安营扎寨一样,考虑到形式位置;审视入印的字,要像审视敌情一样慎重细致;篆字的调配变化,要像营垒分布一样讲究联系呼应;面临刻石凑刀,要像临阵作战一样精神饱满,信心百倍。然后把自己对全印的构思、意图作为统帅全局的主将。把执刀的手指作为勇猛精进的士卒,把全身的坐落位置作为占据着的险要地势,把学识、文才作为全军必备的粮饷,把内容精深的印文作为护卫装扮将士威仪的战衣,把笔墨的功力作为弓箭,把刀法的运用作为箭戟,把布局的经营安排作为对战局的运筹指挥,把文字的调整配合作为军事上的灵活变动,把风神骨力作为坚固的守御,把笔端刀际的锋芒作为攻击和进伐,把得到篆刻艺术的精髓作为凯旋,把获得艺术知音的欣赏理解为嘉奖和立功。
(转译自孔云白《篆刻入门》)
摘自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em1 em1 em1 原帖由 指月手 于 2008-5-23 12:4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 em1 em1
谢谢了em13 em13 印章的佳作分神品、妙品、能品三类。下刀的轻重合于法度,笔画的屈伸变化显示神采,笔画未及而能传达出印文的精神,师法传统不是追求形态上的相似而能再现其神情意趣,是印中的神品。用笔婉转流畅得其情趣,疏密安排天真自然不受约束,印文笔画增减合于文字学的规范,偏旁结构的挪位容让相互依顾,刻印不加雕琢做作,是印中的妙品。印式的方圆、长短、大小符合印的传统体制,印文笔画的繁复、简略、增省得当,没有接替松散、局促的失误,清雅平正而无故做作歪斜的弊病是印中的能品。
甘yang 《印章集说》(转译自孔云白《篆刻入门》)
摘自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em1 em1 em1我代表党中央谢谢您!!!em5 em5 原帖由 童人杰 于 2008-5-24 21:3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 em1 em1我代表党中央谢谢您!!!em5 em5
哈哈
em13 em13 em13
***员向你学习了 刻印有五要:苍茫、古拙、圆浑、劲健、洒脱;刻印有四病:稚嫩、纤巧、板滞、柔弱。要做到格调高古,姿态飞动。
沈从先《印谈》(转译自孔云白《篆刻入门》
摘自吴颐人《篆刻五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