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
发表于 2008-5-25 13:57
em1 em1 em1 em1
(A)刀客
发表于 2008-5-27 14:03
铜印的奇妙处,不在于印面的班驳造成的古趣,而在于印文线条的朴实浑厚,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全凭刻印时的腕力。石性本脆,力所到的地方,石粉总是应手而落,愈显得憨直不巧,就愈使人感到含蓄,朴茂与厚重,看起来似乎无奇,却是非常不容易达到这种境界。
赵之谦“何传洙印”边款跋语
摘自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A)刀客
发表于 2008-5-27 14:03
原帖由 真心 于 2008-5-25 13:5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 em1 em1 em1
感谢了
王赪
发表于 2008-5-27 14:23
作为日课,建议加精,推荐置顶!
(A)刀客
发表于 2008-6-1 09:42
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简释:秦汉古印最能在印文中表现书法的笔情墨趣,到到了今天,时俗之辈治印,却不探求书法渊源,笔墨之趣全无,仅仅是以刀刻石而已。)
(转引自赵之谦《赵之谦印谱》“钜鹿魏氏”边款跋语)
摘自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
童人杰
发表于 2008-6-1 10:00
拜读,辛苦了!!!em11 em11 em11
(A)刀客
发表于 2008-6-1 11:29
原帖由 王赪 于 2008-5-27 14:2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作为日课,建议加精,推荐置顶!
哈哈
先生客气了
感谢
(A)刀客
发表于 2008-6-12 21:39
吴昌硕认为:学习刻印的先决条件在于精通书法,特别是篆书。因为刻印和书法是共通的,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书运笔于刻印奏刀技法基本上相同,善于运笔的人使起刻刀来也容易得心应手;写字讲究章法,刻印亦然,故熟习了字体章法,移用到印章上去,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他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一点,遇到后辈向他请教治印的要诀时,他总是以此谆谆勖勉,希望他们多从这方面努力下工夫。
他刻印及重章法。他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易陷于畸形呆滞,甚至半身不遂。”又说“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然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最恰当的布置,达到无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建造,否则倾欹草率,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成完美无疵的房屋。”
转引自吴东迈《吴昌硕》
闲散居士
发表于 2008-6-13 15:47
em1 em1
好学习
(A)刀客
发表于 2008-6-14 12:33
让翁(吴熙载)书画下笔谨严,风韵携永高古,难以测度,能遵循前人的规范却不被他们的形式所束缚,能放逸自在不超越前人的法度,说到他的篆刻也是像他的书画一样。让翁平生固然钦佩邓完白(石如),而对秦汉玺印也有极深的研究,所以刀法圆转流畅,没有纤弱枝蔓的习气,却有豪迈的气势,能质朴而不呆板。我曾对人说,学习邓石如不如取法吴熙载,就是这个道理。我对篆刻有特殊的爱好已经有了不少年,不究派别,不计工拙,越略地知道这门艺术的真趣,稍稍探究其源流变化,而使坚信秦汉时代的铸印、凿印,浑朴古穆和深厚古雅怒容易达到,对吴熙载的印作,我的话可以相信了。
(摘自吴昌硕《〈吴让之印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