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A)刀客

历代篆刻家印论节译——(不断添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印的奇妙处,不在于印面的班驳造成的古趣,而在于印文线条的朴实浑厚,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全凭刻印时的腕力。石性本脆,力所到的地方,石粉总是应手而落,愈显得憨直不巧,就愈使人感到含蓄,朴茂与厚重,看起来似乎无奇,却是非常不容易达到这种境界。
           赵之谦“何传洙印”边款跋语

   摘自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日课,建议加精,推荐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简释:秦汉古印最能在印文中表现书法的笔情墨趣,到到了今天,时俗之辈治印,却不探求书法渊源,笔墨之趣全无,仅仅是以刀刻石而已。)
       转引自赵之谦《赵之谦印谱》“钜鹿魏氏”边款跋语)

     摘自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辛苦了!!!em11 em1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赪 于 2008-5-27 14:23 发表
作为日课,建议加精,推荐置顶!





哈哈


先生客气了

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昌硕认为:学习刻印的先决条件在于精通书法,特别是篆书。因为刻印和书法是共通的,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书运笔于刻印奏刀技法基本上相同,善于运笔的人使起刻刀来也容易得心应手;写字讲究章法,刻印亦然,故熟习了字体章法,移用到印章上去,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他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一点,遇到后辈向他请教治印的要诀时,他总是以此谆谆勖勉,希望他们多从这方面努力下工夫。
    他刻印及重章法。他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易陷于畸形呆滞,甚至半身不遂。”又说“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然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最恰当的布置,达到无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建造,否则倾欹草率,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成完美无疵的房屋。”

            转引自吴东迈《吴昌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好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翁(吴熙载)书画下笔谨严,风韵携永高古,难以测度,能遵循前人的规范却不被他们的形式所束缚,能放逸自在不超越前人的法度,说到他的篆刻也是像他的书画一样。让翁平生固然钦佩邓完白(石如),而对秦汉玺印也有极深的研究,所以刀法圆转流畅,没有纤弱枝蔓的习气,却有豪迈的气势,能质朴而不呆板。我曾对人说,学习邓石如不如取法吴熙载,就是这个道理。我对篆刻有特殊的爱好已经有了不少年,不究派别,不计工拙,越略地知道这门艺术的真趣,稍稍探究其源流变化,而使坚信秦汉时代的铸印、凿印,浑朴古穆和深厚古雅怒容易达到,对吴熙载的印作,我的话可以相信了。
      摘自吴昌硕《〈吴让之印存〉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