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6914|回复: 51

【公社辩论会】二月之辨:以帖为主,辅之以碑→←以碑为主,辅之以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书法为主,
无论碑还是帖或是别的如民间书法,简牍什么的都是书法的表现形态。
如只说碑还是帖好像除此之外就没有了似的,这不是让人思路变留陕隘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争到底还是碑为主还是帖为主的话,
何止一百年,就算一万年也争不出所以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8-2-4 07:55 发表
楼上的哥几个先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讨论话题,这很关键。
书法没有救世主。

您提出问题的时候想必己有答案了,
何不先来说说em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8-2-4 15:39 发表

老姜的发言,有一定的道理。
书法正是在这种悖论中存在发展着,你提到康有为的尊碑,岂知康在晚年说过抑帖的后悔话,大体是说,他要是注重习帖,其结果就不会是这样。这说明,他晚年认识到帖学的意义......

康有为晚年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
他早年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而将精力放在碑上,
而缺乏帖的东西。
稍做深入想一下,这并不能作为“帖”比“碑”好的证据。
当然也不能得出“碑”比“帖”好结论。
那么康有为话的意义在哪呢?
我想这要结合他的人生体验,(这样说笼统些,但可能是个大的指向)

回到前面,还是以书法艺术为主,
碑与帖更近于风格层面。
我如是想,请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摘录刘正成先生文章的一部分,或可做为讨论的参考。
(便于讨论,我只选了很少一部分,有意深入探讨研究的朋友可论坛搜一下)

刘正成:我向自身追问的四大命题——关于当代书法的前瞻性思考
一  创作取向:三大源流以何为体?
这三大源流,
第一个是经典书法源流。以钟繇、二王建立的书法的主要源流,颜真卿、苏东坡、赵孟  瞓是其传承者,它在书法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是中国书法的主流。
第二个来源是汉魏碑刻。这是包世臣在理论上提出“北碑论”以后,以邓石如的创作为参照提出的碑学思想。
第三个源流甲骨简帛书法,虽然还没有人用美学理论去进行总结,但我认为它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第二次对主流书法的解构。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 2008-2-4 21: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简帛,
这是关键,我们如何对待呢,是否要忽略不谈,或将其列入碑或帖的阵营呢。
如此提法,或许在网友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我们实际上做得如何呢?
或许刘先生所提的第二三点都可以列入非经典一类,那么我们再用碑与帖这个概念探究时,是不是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4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老话题,
那么,出题者用意是什么?
一块石头扔入水中可以浅出什么?

我曾在网上拟话题“请网友谈谈美是生活”
结果有不少人来谈,
或许是他们对美学了解得较少  
但没有人领会我的用意。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 2008-2-5 09: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碑学是文人对民间的挑选和改造
十分喜欢丁兄这句话。
那么,以帖为主,具体说以哪些方面为主呢?这可能是根本问题或是意见不同的症结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