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4-9-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68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讨论王铎书
" B7 ^, Q' H3 p& {
4 N1 M9 K1 F6 z' K红荆藤:# @3 {+ l: o" l* y. i
近几天,按照计划专习王铎,并未懈怠,自感小有收获。通过搜集王铎的书作、书论,对王铎的人与书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临书的面目也小有改观。/ [5 A1 ?+ E6 z4 j* f) N
0 t2 b. C2 ]3 R6 }/ W+ Q* T
关于王铎书方面的几个问题:6 q- m3 @. Z- m* S
1、书法结体分外拓和内压(那个字不好找),我觉得王铎书结体还是外拓型的,其楷书取法颜鲁公,行书更多地有大令的面目。是这样吗?; v; l2 }9 n: a; u* r! [- \
2、王铎书的用墨浓淡干湿变化无穷,有的书论说他是干笔浓墨(好像是林散之语)一次蘸笔写十多个字,而有的书作中,特别是草书作品,淡墨浸润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大字草书有的每5个字一次蘸墨。7 O. q( P$ J, p9 j" @ ~ U* Q
3、行距的掌握,草书轴多是1、2行行距大,后边的趋紧,这样处理对整体效果有什么好处?
( b8 \5 ?7 |* N+ c2 D 4、字的大小和留白。大小错落有何规律可循,所谓“计白为黑”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是功到自然成,还是有要诀可掌握?; Y+ W9 x) G, ~* }5 e$ F
昨晚临了几个行草书轴,和原作对照了一下,想到这些问题,敬请赐教!+ T$ U) U# d k/ P% }
W: x- S5 c7 {6 e, O
7 y. ]+ E x, E& @- _老师:4 z0 p" V4 v0 d2 c- r5 [' c
我把你的问题综合起来,不一定按照你所提问题的顺序。; e, ?4 F- f! [9 Y
- K( T# F9 m: p+ i0 y6 w5 q% h) b
王铎楷、隶、行草皆精,尤以行草书为长,取法二王、李北海、米南宫等。提倡取法高古,不仅要学晋,还要上朔高古,参合篆隶笔法。清姜绍书云:“铎行草书学山阴父子,正书出自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习二王的作品以及仿模二王的作品传世很多,足见其的传承。其书法实践中行草参入篆隶笔法,并取法篆隶结构,不仅增强了线的质感,而且增加了朴厚之气。- o: C: ^! @' E1 k
/ s- F: k% s; F) a- T
王铎的行草书赋予了行草书新的气象、新的理念。首先,体现在用墨上。大胆使用泼墨,往往在开篇、中间需要重新蘸墨之处,饱蘸水和墨,且落笔沉着,任其饱涨。墨色浓、淡、干、湿、燥极尽变化之能事。其次,体现在用笔上。用笔速度的疾、慢,用笔力量的大小,形成线条粗细的丰富性。再次,体现在章法构成,空间的营造上。墨色的变化,用笔的疾、慢,线的粗细,字的大小,最终体现在空间的章法构成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从而形成其行草作品起伏跌宕,行气贯通。
" T+ {4 Y7 ?4 _0 t, b/ v; \. e- t0 [# v
书法的结体正像你所说的分外拓和内压,但很难就一个书家或一件作品分为外拓或内压型,因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往往统领在一起,只是那一方面更突出而已。我们研究一个艺术家要全方位的深入,王铎的身世、境遇因其的特殊而势必影响其性格以及其艺术,并非几句话就能定位。王铎的行草书在灵动恣肆中又具规范凝重之感,其内敛之气因为开张的视觉冲击而淡化。
7 G0 Y1 a5 u" U4 I% [! {: S& e: L
* z# f I Y3 F6 }( V- Z' q- t 细心揣摩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自会有心得。至于多少个字蘸一次墨因作品尺幅的大小,字的大小不同也有变化,可以结合临帖细心体会。
. ~# D$ q6 I% j# O8 O2 K “计白当黑”有人说其来源于老庄哲学,其实就是指书法创作中整体空间构造。古人论书中说:“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意思是说,在书法的创作和欣赏中,不仅要关注笔墨之处(即黑),更重要的是关注无字处(即白),通篇的黑白分割构成了作品的整体气象。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墨色、线质、结构、章法,更要注意留白,正是有了空间的布白,才能体现书法独特的墨韵变化。
5 f/ Z. i7 Q6 s2 M" A8 R. G0 A m1 F u+ r$ B
字的大小和留白以及错落在王铎的行草中极具特点,多看、多揣摩,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规律,说相应是因为艺术创作还是要凭借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喜好。+ }% z' |: i7 }# d; h% \
/ D8 P b; F& o" ~ 以上只是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w0 b/ z/ f- q! B/ w2 @/ q0 p" Q; Y5 w
5 C7 Y# y. A j) M# \2 V0 p9 J: _$ C+ u6 Y4 Y1 Z6 R
红荆藤:
; p4 q' t# G/ L 对专临的贴子,又用扫描仪进行了放大,这样更容易看得仔细。通过专临,对王铎书有了更深的认识。王铎书临古与自书差别较大。临古基本上做到了“如灯下取影”,形神皆似,而自书其个性特点非常突出。临王铎《再芝园》轴,觉得有以下特点:
, j% i9 m1 L% |' ?; b
4 J l# W+ b. \& z& b 1、中锋运笔,线条沉稳。为了保证始终中锋运转,在转处往往要做欲左先右的回旋,绕一个小圈。起笔和收笔都很讲究,不随意为之。
5 T' u/ q1 ]$ E8 H1 {0 y- c 2、横划起笔粗,末处细,往上抬约25度。竖划向左倾斜弯曲,这与一般书家的习惯正好相反。由于字体向左倾,末笔与下一个字的连线显得格外突出。
8 b$ a7 o5 S* R) U; t/ q$ l 3、墨的浓淡干湿处理的非常自然,字或大或小、或竖或扁非常自然随意。
+ p; X3 ?$ x$ h* ]6 u' U W 4、“振笔直书”,每个字在限定的空间内,极笔势,又能嚘然而止,显得很有气势。3 ]% ?' @( X3 J% U
不知对否,请指教。
5 e, M U+ w3 ~4 I& J
" C/ J9 f) `. `/ S7 o8 a. O" A$ k$ x- m% _$ y U& } I4 `
老师:8 i& ? N# d9 x+ S+ t* i, h. T
能和你在网上交流其实是很享受的事,这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因为你的好学多思也启迪我的思维,我应该感谢你。你能如此用心一个范本,足见你的专注。王铎行草书确如你说的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在保持浑厚、沉稳的基调的同时,有峭拔意韵。起笔和收笔都很讲究,不随意为之。这也是学习书法者应该吸取的地方。* j; M( a' O, M& e: `
欹侧多姿是王铎行草书特点之一,无论字如何向左倾但行的主线还是垂直的,每一个左倾的字前或后必有一个正向字或向右的笔画,以保证行在空间的垂直感。比如,《再芝园》起首的“花”字在左倾的“林”字前,不仅垂直,而且还有向右夸大的笔画;再如“堪”字前“平”和后“理”字,都是垂直的。这一点在临习时用心体会,以后的创作中可以借鉴。4 o& A7 Y8 z, l; v
王铎的行草把内敛和外拓这一对矛盾处理得非常好,正如你说的“每个字在限定的空间内,极笔势,又能嚘然而止,”既有气势,又具沉雄,这也是许多学习王铎的人很难做到的,你既已注意到,希望用心体会。
0 o/ E5 t# Y7 M3 z/ _- Q 临习了一段时间,很有些心得,你不妨默临一下,对照原作再找找差距,如果感觉还不错,可以尝试找一首自己熟悉的诗进行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