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954|回复: 8

几度无寐染翰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2-3-18 14:47 编辑

著名书法家费声骞先生于2008年11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享年67岁。费声骞先生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职工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写字》杂志编委,早年师从任政,后由任政引荐师从沈尹默,主修行楷书。发表有《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尹默先生的竹丝书》等文,并有《古代碑帖鉴赏》专著行世。




5c905a8d5421f8bc379731ff8869e6cd.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2-3-18 17:10 编辑

人淡心清对皓月,笔精墨妙慕秋明.

无寐楼.jpg



无寐楼,海上已故著名书法家费声骞之斋名也。费声骞少年师从任政学隶书,后由任政引荐师从沈尹默主修行楷书,深得沈氏三昧。其出道很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闻名沪上书坛,青年时期遍访沪上前辈名家。与丰子恺、钱君匋、沈迈士、田桓等前辈名家,时有请益。倍受前辈赞誉。观费氏书法,壮年作品含筋抱骨,铁划银钩,精气弥漫。晚年作品,一波三折,珠圆玉润,融近代沈尹默、北宋黄山谷、清人王文治书法于一炉。近年来,费先生作品越来越受藏家关注。在2005年北京嘉德春季拍卖会上即出现一幅一面由陆俨少前辈作画、另一面由费声骞先生作书法的扇面作品上拍。2010年上海崇源的迎春拍卖会又有一幅陈佩秋先生画,费声骞先生书的扇面作品上拍。像如此有缘和前辈大师书画一体的作品,在当代书法家中实是甚为罕见,可见费先生青年时期交游之广、受前辈们抬爱之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丰厚的书画艺术经历为底蕴的费声骞先生书法作品,其价值必将越来越为人所重。

陆俨少、费声骞

陆费扇.jpg


f01.jpg




陈佩秋、费声骞

photo.jpg


photo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0-6-26 22:31 编辑

回复 12# sswaa

当代书坛如费声骞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对沈尹默书法细致入微的研究,实在鲜见.

费声骞先生本职为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是《上海医药志》的执笔人之一,

从事医药研究和日英文药品文献翻译工作。

这也许和他从事的工作性质、性格密不可分。医药研究的严密性、性格的谨慎。。。

不要奢谈“开宗立派”、“大家”、“大师”,书坛如这样文、理兼修的书家,我看也还是不多的。

费先生常说:“我只是工程技术人员。。。”。。。

在网上根据费声骞先生本名"费声钱"查到这样几段信息:

日本临床应用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费声钱
                       
上海市医药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 (医药管理局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杨宗炎.高惠君.费声钱 骨质疏松症药物用药结构及趋势--长江流域六大城市医院用药分析 2001

写这样的文章虽非宏篇大论,却需精确的数据,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思维.

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思维.在书法研究方面也是很有必要的.

费先生的性格特点及治学态度和沈尹默是有契合点的.

无寐楼里无寐人,探药研书自从容.

一事平生堪不朽,悠然来听凤林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1_203:}{:1_203:}{:1_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2-3-18 14:49 编辑

回复 5# 西画中用
曾有些人诟病于费先生"不开派"、"书奴"。

费先生言:"开什么派,创什么新,继承还来不及呢.",

亦有些人觉得费先生晚年的作品和壮年有所不同,似求晚年变法.

费先生言:"这只是和人的脸一样,年轻时年轻人的脸,老了老年人的脸.自然而然的事."

先生是实在人,比之当代人人都想当"大家"、"大师",动则"创新",言必"秦汉",这样的话朴素可信!

所谓"功到自然成"应是此理。先生离世已近2年,谨以此帖纪念一位诚实、可敬的老人。
独.jpg
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2-5-1 20:03 编辑

师恩如海

              费声骞

我并非出身于书香之家,幼年丧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做工,勉强维持着我们这个子女众多的家。我写的毛笔字,不是一开始就受到称赞表扬的,小学时的大小楷作业,老师总是要求我们把墨磨得很浓,一笔一笔依照字帖描写。起先我倒还能循规蹈矩地依样画葫芦,后来看到一本大楷帖,爱其笔姿活泼流动,即找来临写,可能当时墨也磨得不够浓,写字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被批为“可”。我们写字是以“优、良、中、可、劣”五级评定的,“中下”是勉强及格,“可”是不及格。这样的成绩延续有一个月左右。写字簿是分甲、乙两本,每周两次交替着交。有一次老师关照级长,拒收我的写字簿,要我中午放学时自己拿到办公室去,当面给老师看。“你最近是怎么搞的?字写得这样马虎潦草!”在办公室里我被老师的威严吓得战战兢兢。“今天的作业你自己翻开来看!”老师又严厉地说。刚好,为了免得再吃“可”,我又恢复了浓墨端正的写法,翻开后老师以一种惊喜的口吻说道:“咦,这一次倒写得蛮好,以后认真点,去吧!”我总算逃过了这一关。

一次,学校组织参观“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同学们都把零用钱买了包装精美的铝盒苏联糖,而小卖部陈列的中国书画小卡片却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我把妈妈给的车费和零用钱节省下来,买来几张书法小卡片,爱不释手,回家后时时欣赏,沉浸在深深的陶醉与憧憬中。

母校的薰陶,使我激发起对书法浓烈的兴趣,总是到碑帖店欣赏名家字迹和购买字帖来度过休息日。一天,也在那里选购碑帖的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发现了我,并当场给我介绍了许多原拓、翻刻、乌金拓、蝉翼拓等碑帖知识。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任政先生渊博的书法知识的钦佩,回家的路上我尾随在后,久久不舍离去。任政先生为我的诚意所感动,于是便邀我一起到家,收为弟子,并根据我本名:“费声钱”的谐音,取笔名为“声骞”。寓意希望我的字将来像骏马一样奔腾,老书法家对我寄予殷切的期望。

半年后任政先生把我推荐给书坛泰斗沈尹默先生,专门研习行楷书。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的字在外形上与沈先生有了一些相仿。有一次,也专写“沈”字的尹默先生夫人褚保权师母,还把我的习作误认为她的手书呢。

十年动乱,文化人都受到了冲击,书法被斥之为“四旧”,名家高手竟无一人幸免。我还是天天练字,利用一切机会拜访前辈。这个时期,我曾拜识了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丰先生以自书的鲁迅诗相赠,鼓励我对艺术要执着地追求。

师恩如海    任政吟稿 “兰斋吟稿抄示声钱(费声钱,笔名:费声骞)弟。”

全文:读罢红楼感慨深,曹翁才调古无伦。多情宝玉逃禅去,善妒颦儿饮泪殉。狡诈人皆怨凤袭,贤良我亦惜鹃雯。金钏投井鸳鸯死,春梦如烟不可寻。兰斋吟稿抄示声钱(费声骞)弟。

120318143256838ae85c914ed8.jpg




师恩如海 沈尹默临鸭头丸帖 “声钱(费声钱,笔名:费声骞)索余临写...”

 2011年 纪实频道《大师:沈尹默》沈尹默临鸭头丸帖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鸭头丸帖两行十五字未署书人姓名,宽和圆劲、神彩动人,颇有弘逸之致。相传以为王子敬手迹。就两当字,结体笔势验之合于作者。知传说或非虚构,声钱(费声钱,笔名:费声骞)索余临写,形神俱不逮,远甚米老,尝言作字是一难事,信然。


1203181439b610de248f11bf5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尹默先生的竹丝书
                                                  
                                       声钱(费声骞)



沈尹默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师,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知道他用"竹丝笔"写过字的,却不多

了。沈老的"竹丝书"真迹,据我所知,现存仅四幅: 胡问遂先生藏有丈二匹一幅,上海文史馆藏有四尺中堂一

幅,我处藏有两幅。这里刊登的是我所藏的两幅中的一幅(部分)。尹默先生谢世后,他的两支竹丝笔 ,一支

由师母送赠给范韧庵先生,一支由同门戴自中兄收存。

      
      "竹丝笔"是一种把嫩竹竿的尖顶,用石头捶出丝来所作的"毛笔",一薰墨汁,笔头立即失去硬性而变得很

软,一旦墨汁从笔尖泻出,笔头又马上变硬,恢复了它"竹竿丝"的尖硬性质,没有熟练的手法,挥洒起来几乎要

把纸张戳破。而且,竹丝不如兽毛容易拼合粘着,因此笔头上不容易储留墨汁,往往一着纸,墨汁立即倾泻到

纸上,并向四周渗化。这就要求书写者有深厚的功力,笔法熟而运笔"快",并能调节好浓淡、枯湿的程度。湿

时要点画成形,干时不至于把纸戳破。当然,使用特殊的工具所写出的书作,应有其特殊的韵味,   "竹丝笔

字"可以让笔道渗化,点画狼籍。但如过于经意,不敢大胆薰墨落笔,仅薰吸少量墨汁在那里描画,所出字形就

会与通常毛笔字一样, 没有多大意趣了。

        1963年中秋,我去拜访沈先生。 这时先生正为人作写件后尚有余兴,便戏用竹丝笔写杜甫诗。尽管这

种用竹竿捶击出丝来的"毛笔"的笔心主毫与周围的副毫,不像经过精工制作的兽毛笔那样精细丰厚,但先生

写来还是提按分明,笔笔不失法度。你看,前段大字雄强毫迈,诚如北宋黄山谷的笔意,越到后来越发挥运自

如,淋漓尽致。  后半部较小的部分,这时先生的心与手、笔与字已融为一体,可谓进入到"心手两忘"的高度

艺术境界,这一段泼墨淋漓,有的地方虽已化作一团, 但仍不失笔意,其墨韵反比不渗化的更来得天真自然,极

为难得。 这意境正像孙过庭所说的那样:"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

动,下必有由。"它比用通常毛笔来写的,更觉有一层朦胧深邃的趣味。而前后两段字形大小的变化,于章法

上也更为得体。在没有任何外加压力的情形下的随兴之作,有时反而更有感染力。昔有王献之,无意作书,

为友人写了一纸便条,仅有"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15个字,却字字玑珠,光采照人,成为千

古绝笔。沈先生的这卷竹丝书,其意境似可与小王的"鸭头丸帖"暗合吧。

        在竹丝书的末尾,先生题曰:"偶用竹丝笔书老杜诗,声钱见而欲得之,此有何好? 而酷嗜之,亦复可笑,即以

奉贻。" 从中可以看到先生谦逊的襟怀及对青年学子爱护培育的高尚精神。"而酷嗜之"之句确也道出了我

对先生的景仰倾倒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2-3-18 14:50 编辑

2001年的第6届上海国际书法展暨沈尹默三十周年祭时费先生所书作品,现已藏于上海沈尹默故居。
1.jpg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2-6-7 09:07 编辑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无寐楼里无寐人,探药研书自从容.

一事平生堪不朽,悠然来听凤林钟.


向有传统知识分子脊梁的前辈致敬!

1102122326ff5491225e04c1df.jpg




心脏.jpg
279759ee3d6d55fb866042636d224f4a21a4ddd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