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4-12-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7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6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尹默先生的竹丝书
声钱(费声骞)
沈尹默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师,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知道他用"竹丝笔"写过字的,却不多
了。沈老的"竹丝书"真迹,据我所知,现存仅四幅: 胡问遂先生藏有丈二匹一幅,上海文史馆藏有四尺中堂一
幅,我处藏有两幅。这里刊登的是我所藏的两幅中的一幅(部分)。尹默先生谢世后,他的两支竹丝笔 ,一支
由师母送赠给范韧庵先生,一支由同门戴自中兄收存。
"竹丝笔"是一种把嫩竹竿的尖顶,用石头捶出丝来所作的"毛笔",一薰墨汁,笔头立即失去硬性而变得很
软,一旦墨汁从笔尖泻出,笔头又马上变硬,恢复了它"竹竿丝"的尖硬性质,没有熟练的手法,挥洒起来几乎要
把纸张戳破。而且,竹丝不如兽毛容易拼合粘着,因此笔头上不容易储留墨汁,往往一着纸,墨汁立即倾泻到
纸上,并向四周渗化。这就要求书写者有深厚的功力,笔法熟而运笔"快",并能调节好浓淡、枯湿的程度。湿
时要点画成形,干时不至于把纸戳破。当然,使用特殊的工具所写出的书作,应有其特殊的韵味, "竹丝笔
字"可以让笔道渗化,点画狼籍。但如过于经意,不敢大胆薰墨落笔,仅薰吸少量墨汁在那里描画,所出字形就
会与通常毛笔字一样, 没有多大意趣了。
1963年中秋,我去拜访沈先生。 这时先生正为人作写件后尚有余兴,便戏用竹丝笔写杜甫诗。尽管这
种用竹竿捶击出丝来的"毛笔"的笔心主毫与周围的副毫,不像经过精工制作的兽毛笔那样精细丰厚,但先生
写来还是提按分明,笔笔不失法度。你看,前段大字雄强毫迈,诚如北宋黄山谷的笔意,越到后来越发挥运自
如,淋漓尽致。 后半部较小的部分,这时先生的心与手、笔与字已融为一体,可谓进入到"心手两忘"的高度
艺术境界,这一段泼墨淋漓,有的地方虽已化作一团, 但仍不失笔意,其墨韵反比不渗化的更来得天真自然,极
为难得。 这意境正像孙过庭所说的那样:"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
动,下必有由。"它比用通常毛笔来写的,更觉有一层朦胧深邃的趣味。而前后两段字形大小的变化,于章法
上也更为得体。在没有任何外加压力的情形下的随兴之作,有时反而更有感染力。昔有王献之,无意作书,
为友人写了一纸便条,仅有"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15个字,却字字玑珠,光采照人,成为千
古绝笔。沈先生的这卷竹丝书,其意境似可与小王的"鸭头丸帖"暗合吧。
在竹丝书的末尾,先生题曰:"偶用竹丝笔书老杜诗,声钱见而欲得之,此有何好? 而酷嗜之,亦复可笑,即以
奉贻。" 从中可以看到先生谦逊的襟怀及对青年学子爱护培育的高尚精神。"而酷嗜之"之句确也道出了我
对先生的景仰倾倒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