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638|回复: 4

解“道”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1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汉字音符在 2004/04/25 09:54pm 第 1 次编辑]

道,dao4.说文:道,所行道也。金文为行中有首。首先来看人之行为是受大脑(首)控制的,但是为什么人的行为是受首控制的或者人脑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这就是不可道的道。我们再来看一下原本的东西,首(音守),作为首仅能守也,守着什么呢?守着自身呼吸以保持首的机能。那么以首守着人之呼吸的运行的道(到,产生)是生来就有的是本原,本体,也是一种自然的东西。再来看道(路)的形成。道路有两种,一种是老道路,一种是新开辟的道路,道路是多数人行走的轨迹的结果,是普遍的东西,不是因某个人而出现的。是因为以目守着目标运动(行走)而得到的或产生的轨迹,那么这是规律和常理。或到一个目标(地方)伴随(守)其运动(行走)空间的形成的通道(例呼吸道),生命的呼吸运动是看不见的但却是存在的这是首能感觉得到的或以其他形式表现(活的)。以守着呼吸或生命运动的行为形成的理论,方法(道)为道家(士)。这些都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下面来看具体的运动是如何行走。以眼守望目标或道路的行为或运动则能到叫方法,技艺。以首为意志,精神,决断,语言的器官行走而到(达),那么意味着说,讲述等。人眼守着(看清楚)行走可以得到目的地的东西为道路,是遵从道路或规律的过程。人的精神,意志,认识伴随(守)着行为而表现出的方法或人的精神,意志,认识伴随行为运行的态度是一个人独特的道(独道),人的方法和态度遵从(守)常理(共同的道——公道)叫道德(人走老路叫道德)。
之为有目的和方向的行走,下一捺(约束)为以什么方式行走,一般是止,那么道是以首的方式行走,从读音为到,再一个读四声,其结果为到(达)。
人眼守着(看清楚)行走可以得到目的地的东西为道路。
1道路。2路程。3取道。4水道。5古代棋局上的格道。6围棋局上下子的的交叉点。7门类(门为通道)。8行辈,辈份(不同的路,同路同辈)。9方位(到,走向)。10古代诸侯及士大夫出外时先祭祀路神。11古代行政区划名。(1)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2)唐初分全国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12量词。(1)用于条形物。(2)用于门,墙等。(3)用于命令,题目等。(4)相当于“次”,“遍”。
以眼守望目标或道路的行为或运动则能到叫方法,技艺。
13方法。14技艺。15助词(到)。(1)相当于“得”。(2)用在句首或句中。无实意。16名词后缀。
许多人行走而得出的轨迹,以目守着目标运动(行走)而得到的或产生的轨迹,人都是以目守着行走而到达。寻老路及目标则可到。事物都是有迹可循的。
17事理,规律。18实行,施行。19正直。20相当于“到”。用于动词后,起补充作用。21是,表示存在。
以首为意志,精神,决断,语言的器官行走而到(达),那么意味着说,讲述等。
22说,讲述。23知道。24相当于“见”,“看”。25料想,以为。
以守着呼吸或生命运动的行为形成的理论,方法(道)为道家(士)。
26指道教或道士。27仙术。28指佛教或佛教徒。29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
以首守着人之呼吸的运行的道(到,产生)是生来就有的是本原,本体,也是一种自然的东西。30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
人的方法和态度遵从(守)常理(共同的道——公道)叫道德(人走老路叫道德)。
31道德,道义。32旧指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33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34道家。
本用脚行,这却用首走。35副词。表示与情理相反,相当于“倒”。36通“首”。头,起始。
道,dao3.音导。以道路导引(行)或以目光思维导引。
1疏导。2引导。3开导,教导。4治理。5谄媚(以阿谀导)。6介词。从,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3 16:10: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4-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道”字

早想在[古文字学习研究]+[考古]栏也跟跟帖,奈何近来太忙,今汉版在此说“道”,怎么也抽空跟一帖。
道 本意是路,如楼主举《说文》。另如《论语 泰伯》:“任重而道远。”《史记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用于抽象意义,表示“途径”、“方法”。《孟子 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商君书 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引申为“道理、规律”。《庄子 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荀子 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引申为“思想、学说”。《论语 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孟子 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引申为“说”。《孟子 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由本义“路”还可引申为“引导”。路是名词,用作使动,是使人在路上走,即引导,并用于抽象意义。《论语 子张》:“夫子之得帮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又引申为“通”或“疏通”。《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
后来加偏旁“寸”另造“导(繁体)”字表示“引导、疏通”义。《国语 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2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道”字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当人类还处于一心一意对抗自然的时候,人们认识自己只是通过与自然界的真实作用来形象化描述。比如我,余,自。对于人类本身是怎么来的,仅是从客观世界中找出来或就用神话来表述。这时候人们其实很简单满足。不会太多地去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规律,所以人们没有深刻痛苦的体验。随着人们的精神需要的提高,那么意味着个人的力量的强大,人们不再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到集体中去而无知无觉,人们开始思索自身的存在,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也就是说不再单纯,人必须独自面对来自于自然界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压力,那么人的控制自身的精神逐渐增强,但随之而来的痛苦,悲哀,孤独,恐惧,压力的体验越来越深刻。人与人的交往变得不容易,对于自己的认识就变得孤单和渺小了,如吾,己。人们的快乐就出现分化瓦解,一种是控制即为获得尊重,自我的存在的价值,变成物质现实满足的人。一种是被动的适应甚至避让,那么这种人如何获得快乐呢,在当时的人群来说个个都是意志坚强的人,是经过自然界洗礼和锻炼出来的人,他们决定用意志和智慧来找到与自然界万物和谐生存的共同点,他们觉得老虎比人更可爱,狗比人更忠诚。由于对自己精神和意识的相对感知和适量的控制,有一定对自然控制的能力(改造自然),再加上坚定的意志(自己还是感觉不到的),适度的单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其情绪或精神是平和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少量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身找到一种快乐和满足而达到浑然不觉的程度(物我皆忘)。这些人就成了现实世界的独行者,同时具有更多的感知能力和直觉能力,往往就成了先知先觉者,成为另一类强者。但这时候真正的矛盾和痛苦还没降临人间,随着占有欲的增强和自我实现的不满足,一部分物质上的强者必定发动战争,战争使人疯狂和扭曲,人善良的一面隐藏,邪恶的一面暴露。人们的精神状态急剧分化,人类感到前所未有的悲哀和渺小,同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达到空前的高度。那么就有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彷徨,感到人性的隐藏,有感于此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就横空出世,毕竟老子比较天真乐观,直觉多于理性,认为人应顺应天道,从自身无我去找到真我的存在,以延其生命的存在,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达到占有而延长其生命。这是老子善良天真的一面,那么老子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其自身知识和修炼的结果。老子喜欢清静,厌恶战争,如何去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社会,必然要找到一个切入口,那么就从其无中生有的修炼过程中悟出了道。作为知识分子特有的对精神领域的前卫和特有的同情心,其借道来奉劝世人。来塑造一个天堂,这是老子天真的一面,只是出于善良和同情的心里远没有孔子世故和理性。这是天下刚开始纷争的初始阶段的结果,人类的心灵还没污染过度的结果。到了孔子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摧残,人就变得更坚强和理性,同时更悲观,虽有人性但更残忍了,人的先知先觉开始被现实困境所蒙蔽,但人有欲的控制也就增强了。所以老子是理想的蓝图,而孔子是现实痛苦的贴切。
那么老子是如何布道呢,又借助什么来布道呢,为什么甲骨文没有道字,而随后金文冒出众多的道字呢,我认为应从人自身意识发展的程度,对自身精神领域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实践中去找答案。所以我认为道字的产生是人对自身认识和思索的结果,在此以前,既没有对自身思索的能力和条件(未开化),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人很满足)。老子是如何实现道的描述和传播,其实老子的修行是有道的,但要表述出来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就有道不可道的感叹。但还是要道呀,虽道不出所以然来,但可道出其感受或知其然的东西。所以对于修行不够的人对开篇矛盾的说道,是很难理解的。我认为开篇是老子修道(精神归于自然)的感受的总结。但还得有个引子,这个引子必须是客观的,意思是知其然,那么才能变成一种可悟的道,否则就会变成一种纯逻辑的东西而变得无法去实践道。老子清楚知道精神离不开物质,就象人修炼离不开大脑(首),这样的道才能布得下去,才有实践的可能。这种“其然”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人脑守着呼吸的到(产生)即道是客观存在,但道不出其所以然来,那么老子是不是用这种存在,在开篇中来讲道。可以肯定说不是,那只是一个引子来类比修道的方法和态度是不可道的。下面我就试着翻译一下这段修炼的总结。意识守着呼吸如何产生的结果以及如何作用不可以说清楚或道出来(物质和意识的混合体)。
道(物质和精神混合体)是不可以道出其来历的或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因为其是普遍或恒定的道(只是一种存在,其然)。道的取名是不可以说清楚(其含义)的,因为其是普遍或恒定没有比较的名(没有比较)。说不出其所以然(只知道存在),就是指万物的开始。知然而有名(客观存在),就是指万物的根源。所以人恒定无要求时(意识也如同物质一样无知无欲,忘记呼吸的存在),则能够观察到道细微或美妙的东西。恒定有要求时(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也意识到意识的存在),则能够观察到有形道的运行(巡查)。二者都出之道(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即同一地方),不同的名同指精神和物质的作用或关系。玄妙的关系呀,这是洞悉所有奥妙入门的地方。
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指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道只可守而去感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的。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或向对立面转化),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循环往复。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名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到,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和“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在美学上,提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老子学说对中国的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庄子是老子的继承人,对后人的影响尤为大。他忽略了老子非常理想和天真的一面,转而夸大其遁世的逍遥,极具想象力,带有很消极的因素。正是其文辞华丽,富有感染力,所以成为许多学者向往遁世逍遥的原因。实际上庄子不一定是一个修道者,而是消极避世的悲观者。如果说老子很天真,那么庄子就很浪漫,很会从悲观中找到精神的翅膀和精神的寄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道”字

汉版对汉字的考证及阐释可出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2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道”字

德(悳,惪),de2.说文:德,升也。甲骨文为行中有直,说明行围绕直,意为恒定向着(直)目标运行才能得(德)或向着目标运行知行的统一是人的本能(人之固有)。德”若用为“得”,有实现满足意,则为具体概念。行为中一直伴随着的得(拥有)为德。这是一种通过知行实践产生或检验和而得出的德,德是实践和学习而来的。可以说是人总结的客观规律。行为中包含着正直的所得(拥有)的为德。到了金文德字下面加了心,就变成了抽象的概念。更突出了人心的作用,这成为“德”字后来语义发展的主导方向。德”字初期是具体概念,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上升为抽象概念。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是并存的。德”字一开始就具有主观意义,行与视都是人可以自己控制的行为。德字形从甲骨文到金文的变化也如道字一样是人的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人自身认识的一个飞越即总结自身。
现在的德字,表示德是如何得出来的以及德行之间的关系,双人旁意为伴随着行为的或通过行为表现的,指出德表现或存在的方式。右边指出其存在的位置,如一存在于心理。指出德与心与行为的关系,心与德不分离,如网罩心,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成有形的,可理解可固定可学习,无形变有形则可得也。全部如一网住心的表现为行为或伴随行为的固有或拥有叫德。此一横有几个作用,一可看作直,无一难直,指出是公德或美德。二心与德如一的关系长期稳定的关系,才可捉摸。三可指出心里众目所指(恒一)即众望所归的。如果没有一横,其德就难以捉摸或只是个德没有价值判断,虽然上有个十(满)。
知行合一得的样子或得的结果(具体概念)。
1通“得”,获得。2升,登(有目的的行而得)。3(总结的固有)客观规律。4通“直”,正确的判断。5福,喜庆的事(得到好处)。
心理所固有的正(一)直表现为行为或伴随着行为的抽象观念。
6道德,品行,作风。7指有道德的人。8性质,属性。9心意。10通“植”。正立(直的意识通过行为表现为正立)。
正直(公正)的行为——用利于众者对于人心理所得到的看法或作用(德,得的作用)。
11恩惠,恩德。12感激。13德政,善教。
德(得),拥有也,无形变有形。心与德不分离,如网罩心,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成有形的,可理解可固定可学习,无形变有形则可得也。
14初生,事物的开始。
德”若用为“得”,有实现满足意。
15五行说指四季的旺气。
凤凰作为百鸟之王。知行合一所得在于冠,内在表现为外在所得。
16凤凰头上的花纹。
17国名。德意志共和国。18星名。19黄河之别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