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604|回复: 4

[转帖]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LBSALE[100]LBSALE             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
      王  莹(武汉大学 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在《周易》经的部分中,“道”“德”概念已开始出现。通过对《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概念无论以具体概念的形式,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卦爻辞中,都体现了《周易》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容纳了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的特点。
    关键词:《周易》;道;德
众所周知,《周易》是阐释阴阳变化之理,预测未来吉凶的带有卜筮色彩的哲学典籍。因为其产生之初是提供卜筮之用的,所以,它带有鲜活的生活影子,又因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一经记录下来,并简化为阴、阳符号,浓缩到卦爻辞中间,它就具有了普遍的抽象意义,蕴涵着哲理思维的萌芽,“道”“德”概念便发端于其中。?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经》产生的年代较早,是殷周之际的产物,至少在西周前期已定型,《传》则出现于战国时期。我们分析《周易》的“道”“德”概念,主要依据是《经》,再辅之以《传》。《经》的部分公认产生较早,《传》的部分是对《经》的阐释,二者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周易》经文“德”概念解析
?《周易》经的部分由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周易》“德”概念在“经”的部分出现五次:
    (1)《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2)《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3)《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4)《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这些“德”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李镜池先生认为《周易》“经”部分的“德”皆为“得”,用的是“德”的借用义。参阅《周易探源》相关卦爻辞解释。高亨和金景芳二先生认为卦爻辞中的“德”有些为“德行”之义。参阅《周易古经今注》、《周易讲座》。从概念形成的角度看,“德”若用为“得”,则为具体概念,与甲骨文“得”含义相同。“得”,甲骨文写作“ ”,“ ”、“ ”等形,象用手取贝,指人通过某种手段取得的东西;“德”若用为“德行”义则为抽象概念,用的是“德”之基本义,“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从“德”之语义内涵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周易》卦爻辞中的“德”,其含义不应仅仅是“得”,还应包括“德行”之义。“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其形体演变过程为 — — 。[1]甲骨文中的“德”字形为人一边走一边眼睛向前看,发展到金文,又加心形,已具有人的心与行统一之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德”字一开始就具有主观意义,行与视都是人可以自己控制的行为。其次,金文“德”字加上心符,更突出了人心的作用,这成为“德”字后来语义发展的主导方向。从“德”字的产生和发展,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字初期是具体概念,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上升为抽象概念。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是并存的。这样,《周易》中的“德”概念就应包括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两方面。
?从《周易》内容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德”概念的内涵。
?《周易》包含象数与义理两方面的内容,“《周易》一书既以‘象数’示人,而通过‘象数’的展示,所表露的乃是丰富和寓有精奥睿智的‘义理’内容。”[2]?在研究、探讨《周易》“德”概念内涵的时候,自然离不开象数、义理的阐述,因为整部《周易》是一个完整的象征哲学体系,“德”概念的内涵融汇在象数、义理之中。“从整体角度看,六十四卦是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概括出来的六十四种有特殊代表性的事物、现象所寓义理的组合,一一喻示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事方法、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2]?“分别诸卦来看,各卦六爻之间在‘义理’上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而这种联系,正是某种事物、现象的变动、发展规律的象征性表露,也是一卦哲学内容的具体反映。”[2]
??我们现在逐一将上面所列含“德”卦爻辞进行分析。
?《讼》卦全卦象征“争辩”。说明争辩之事需谨慎对待,否则结局不妙。六三为阴爻而居阳位,其爻辞为“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这一爻的意思是享用旧日所得,虽然危险,但最终结局不错。如果从事争斗,则不会成功。这里的“德”为“得”义,是个具体概念,指所得到的人或物。这一爻的“食旧德”与卦辞意思正相适应,强调在坎下乾上的卦象预示下,应守成而不是进取。此“德”出现于阴爻。
?《小畜》全卦是“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易·彖传》)。上九爻辞“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意为雨后还可以栽种,“德”借为“得”。此处“德”强调动作性,构不成概念。后面说对于女人吉,对君子(男性)则凶。这是从整个卦象说的。这一卦是阴胜阳。
?《恒》卦全卦为“长久”之义。所以《易·彖传》云:“恒,久也。刚上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朱熹《周易本义》注曰:“以卦体、卦象、卦德释卦名义。”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高亨先生释此“不恒其德”为“二三其德”,指心意经常改变,比较恰当。此处的“德”为抽象概念,是“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之意。这一爻是说如果二三其德,将是不吉利的。六五爻辞“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是说如果能够一心一意,长久不变,那么,对妇人有利,对夫子不利,因为此爻为阴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德”作为抽象概念,在《周易》中其语义内涵是褒义的、积极的。有了“德”以后,结局是否皆大欢喜,还要看其在一卦之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周易》就把阴阳变化与“德”之内涵联系起来,把自然界的变化用象征的手法与人类的行为相比附,其目的还是要找到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结点。其象数意义和义理内涵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益》卦为“增益”之义。九五爻辞“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这一爻的意思是对俘虏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好言好语进行安抚而无须用物质优待;一种是用物质优待而使俘虏对我感激。[3]?“德”通得,指所得物质,是一个具体概念。
?由上面《周易》卦爻辞中“德”之语义内涵的分析,我们知道,其中“德”多通“得”为“得到”之意,有时也指所得到的东西。当“德”为“得到”之意时,是动词,构不成概念;当“德”为“所得物质”之意时,是一个具体概念,因为所得的物质是具体可感的。《周易》卦爻辞最初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是个别、特殊的,因为“个别,指某一事或某一物。”[4](第52页)当《周易》的编者将其编辑成书,将其略为所得之物以后,卦爻辞中的具体情境便隐退了。所以当时得到的是什么形质的东西,后人并不知道,但这并不等于其最初的具体可感性不存在。
?除去作为具体概念的借用义之外,“德”在《周易》中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品德、德行之义,而这,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了。因为品德、德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总结出来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的心术与行为方式,它包括被社会认可和不认可两方面的内涵,被认可,就是善的,反之,就是非善或恶的。《恒》卦九三、六五爻辞中的“不恒其德”和“恒其德”显然用的是“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之义,而且若“恒其德”,则妇人吉,夫子凶,明显地是预先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存在着。“易辞基本上是用以卜筮的工具,或者开始的时候是制定卜筮的记录,但是,一旦我们在卜筮的背景中理解易辞,我们便可以见到在那套观念与图象的系统中所蕴涵的,远超过卜筮之用,它还可以独立地作为有意义的架构”。[5]?这种有意义的架构主要是指易辞之内在意义,因为“只要卜筮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它便必要先预设对世界和生命有一种系统的看法,这样,吉凶之卜筮意义才得以继续下去。……卜筮就是要认明世界与生命的这个片段,并且为了未来而解释其意义。”[5]“卜筮本身也显示出人类的生活需求的特殊面相,在现有的世界中,一个人对其现有处境的忧虑,这忧虑不只是对人未来命运的不安,它也包括了对人的存在以及在万事变迁当中的行动所具有的深意之探究”[5]?。正是因为具备了对人类当下处境和未来前途的关注,《周易》的象与辞才具有哲学价值,而不仅仅是用作卜筮。我们探讨其中的“德”概念,就是要弄清在《周易》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德”概念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由于《周易》是以阴阳观念为核心,通过八卦符号体系来反映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所以“德”概念无论以具体概念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都反映了《周易》以象寓理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从我们上面分析的五个“德”概念的例子可以看到。卦爻辞中的“德”概念具有道德色彩,说明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预设的评价标准存在着,在《周易》中,它在阴阳观念的笼罩下,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逐渐地滋生、繁衍,然而,尚未蔚为大国。“德”观念在《周易》中之所以居于次要地位,与《周易》的宗旨有关。因为《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注重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德”概念只不过是在阴阳变化当中出现的人在处理社会事物时的态度,所以它不可能在《周易》中占有主导地位。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人不具备这种观念,作为《周易》预设价值系统的组成部分,“德”概念依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德”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周人心目中重要的观念。因此在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易传》中,“德”概念出现的次数大大增加。《易传》“德”字计有六十七处,而且皆为抽象概念,由此可以看到“德”观念在周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周易》经文“道”概念阐述
?至今为止,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道”字,金文中“道”字大量出现。金文中的“道”字为道路之义,是一个名词。
?《周易》卦爻辞中也有“道”字出现,共四见:
    (1) 《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2) 《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3) 《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4) 《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这四个“道”字都为具体概念,指的都是供人行走的道路。作为具体概念,它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为“概念是事物的本质的反映。”[4](第49页)?《小畜》初九爻辞是说,外出能从故道上回来,没有灾患,而且吉利。[6]强调走曾经走过的道路。《履》九二爻辞是说,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对于被幽禁的人来说,是吉利的。这里强调的是走平坦的道路。《随》九四爻辞是说,有俘虏在道路上行走,就知道是什么灾患了。强调的是在道路上行走的人。《复》卦辞是说,往来在道路上的人,七天就能回来,外出是吉利的。强调在道路上行走的期限。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经验的总结。“道路”在这里成为人们卜问吉凶的重要验证物。作为一个客体,上面几例中的道路有曾经走过的路、平坦的路等等,可以看出人们对熟悉的道路、平坦的道路都有肯定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个预设的价值系统。李申认为“作为哲学概念的道,其原型就是实际存在的路。而最初的路乃是人们的主动行为造成的。但路一旦造成,就为后人所遵循。后来,人们才把一些较为合理的行事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有必要遵循的规则。这样,主观的行为方式就凝固成了客观存在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包含着客观规律,但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有些仅是人们主观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这种有所遵循和无所遵循的情况常常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所以道的两种意义总是同时存在着。而这两种意义指的又是同一对象:人的行为方式。不过有些已经固定,有些尚未固定罢了。”[7]这里强调了道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从出现“道”概念的卦和爻来看,都是阳卦和阳爻,或许这是出于偶然,但是,也许它说明了一个隐而不显的实质性的东西,即道作为规范性的法则,在《周易》中只为阳性所独有,以至后来发展为宇宙变化的总规律。这种“道”为阳性所独有,并不意味着压制阴性。《系辞》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朱熹认为:“夫阴阳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长有常。亦非人所能损益也。”(《周易本义》坤卦初六爻辞注释)?点明了阳中有阴的道理。关于《周易》—和--两个符号起源的问题,现代学者提出了几种推测。郭沫若认为是先民对男女生殖器的崇拜。高亨先生则认为可能与占筮用的工具有关。屈万里认为易卦起源于龟卜,注意易卦的结构与龟卜的相似之处。张政烺认为易卦源于数字卦,重视卦爻象与数字的关系。[8](第31—38页)目前学术界认为屈说和张说更合理一些。尤其是张政烺先生的看法,他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说明易卦与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数字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认为爻分阴阳与数有奇偶相关。无论怎样,《易》卦爻象之区分阴阳都是一种抽象化的结果。作为具体概念的道,寓于代表阴阳变化和数之奇偶的—和--之中,以阳含阴,动中有静,后来“道”之含义或许由此发端。道路是人走出来的,强调主体的行为。我们认为“道”最初的出现是发挥主动性的结果,主动意味着进取、变化,主动的行为结果固定下来以后,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则。上文所列《周易》卦爻辞中的四个道,有三个表明一种对人有利的征兆,占筮者告诉求问者,只要遵循故道,或平坦的道路,就是吉利的。《随》卦九四爻辞“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说有俘虏在道路上行走,就知道什么是灾患了,这是因为行走在道路上的人带来不好的预兆,与“道”本身无关。“道路”具有规范性,即使是《周易》卦爻辞中作为具体概念的“道”也是如此。
?《周易》中的“道”虽然都是具体概念,但从其在卦爻辞的用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人们在某种情境中的检验标准,“道”后来所具有的规则、法则之意,此时已经萌芽。因为《周易》中的四个道,都不是其所处卦爻辞所言重点,它的存在只不过提供一个人们作出某种判断的依据。道路虽然是一个具体概念,但在运用过程中抽去其具体的形状(诸如长短、宽窄、高低等等),只笼统言为道路,这本身就是舍弃了具体的不同的道路,而取其具有范围性、规则性的共同点来使用,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综合的结果。
?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一般特点,代表一种静止的、女性化的、退守的性格,因此可以说“道”是阴性的。然而,《周易》中的“道”概念都出现在阳卦阳爻,似乎显示了另外一种特点。从“道”字的本义来说,它是“道路”,具有规范性的特点,从其在《周易》中所处卦爻位来说,它又与阳、与天、与积极进取、变动的男性精神一致。天、阳性、进取、运动、规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以前未曾意识到的“道”的含义,为后来“道”由具体可见的道路之义向“天道”、天之运行规律发展打下了基础。“道”在《周易》中的“道路”之义已经暗含了“规则”的意思,而规则又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同时“道”无论在卦和爻中都处于阳位,而阳又象征创造、进取、变化,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有规律地进行变化、创造,这正是中国古代对“天道”的理解。后来的老庄学说以“道家”命名,应该与“道”的这种有规则变化的含义有关。因为在先秦较早的“天道”思想中,“天道”就是天体运行的规律,而这种运行是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是宇宙的最高法则。
?人类在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时候,往往是从最初的生活语言中发现、提炼出一些概念,这些原初的概念往往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最高意义上的探索。从逻辑的角度说,《周易》“道”概念仅仅是具体概念,还是一种生活语言,但是,当这种生活语言被初民经常运用,它就由初始时单纯的物象逐渐被提升为人类思考自然与社会时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固定涵义的概念。这由“道”概念后来的发展可以见到。不论占筮者、卦爻辞的记录者、《周易》的编写者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道”概念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已经具备后来作为最高法则的趋向。《周易》卦爻辞的这种趋向,在后来的《易传》中得到了发展。由于卦爻辞中的“道”概念还是生活语言,在卜筮中遇到了相关的问题,才会涉及“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易传》中,“道”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是“道”之原初意义的引申。《易传》中的“道”概念的含义是比较丰富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具有规则、规范之义。
三、从“道”“德”概念看《周易》经文的思维方式
?关于《周易》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认为处于象性范畴逻辑阶段,“在象性范畴逻辑阶段,人类的思维还是一种直观的抽象,思维方法属于直觉的知性思维。人们重视观察和直接经验,它通过直观的初级的比较、区别、概括、抽象、类推等,进行思维的分析活动,将感性材料制作为各种知性概念,比如单一概念、特殊概念、普通概念、集合非集合概念等等,即把事物的某一个或几个属性,形成抽象同一概念”。[9]在《周易》产生的时代,周人思想中还是宗教观念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思想中并非绝对没有理性的成分,在他们的认识所能够理解的领域内,诸如某些天文知识、四季的变化、春种秋收等等,他们是相信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的,并不每遇一事必定占筮,但在他们的认识水平尚未达到的领域内,他们就要使用巫术手段借助于不可知的神秘的力量决定吉凶了。然而,即使是这样,在《周易》卦爻辞中也透露出周人理性的一面。马林诺夫斯基在论述初民是否具备理性观的时候说:“任何原始社会都有很多知识宝藏。是以经验为根据,而被理性所修正的。”[10](第14页)“他与你同样知道天然条件与天然原因,他以观察力量也知道这些天然势力可用自己底智力体力来加以控制。土人底知识固属有限,然在有限范围以内则颇正确而无神秘色彩。篱若倒了,种若坏了,或被水冲,或被旱干,他都不找巫术,都在知识理性之下努力工作。然在另一方面,他底经验也告诉他,不管怎样小心谨慎,也有某种势力会在某一年意外丰收,雨阳如时,一切顺利,害虫也不出现;另一年则有同一势力与你为难,干甚么都遭坏运。巫术就是所以控制坏运与好运的。”“因此可见土人之间,是将两种领域,划分清楚的:一方面是一套谁都知道的天然条件,生长底自然顺序,一般可用篱障耘芟加以预防的害虫与危险;一方面是意外的幸运与坏运。对付前者是知识与工作,对付后者是巫术。”[10](第17页)这段论述明白无误地说明初民在经验领域内依靠知识,在已有知识无法控制的领域内才依赖巫术和宗教。《周易》很明显地是在以已知推测未知,这种推测既有理性的因素又有宗教的色彩。说它具有理性的因素,是因为已知的东西是人们掌握的、可以驾驭的东西;说它具有宗教的色彩,是因为当时的以已知求未知是一种简单的类比,所比之事往往不具有可比性,把这种不可比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得出一个结论,作为取舍的准则,以求心理上的安慰,无疑地具有宗教色彩。《周易》卦爻象的结构,反映了当时人的数观念,也体现了当时所达到的思维水平。“道”“德”概念就包含在这个象数系统中。上文我们说过,《周易》经文中的“道”概念都是具体概念,“德”概念的情况略有不同,除为具体概念外,还有一个抽象概念。《周易》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容纳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内的一种理性思维。人们试图用理性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小畜》初九爻辞“复自道,何其咎,吉。”是说外出能从故道上回来,没有灾患,而且吉利。这是卜筮者经过卜筮并且经过事实验证以后记录下来的结果,《周易》的编者将它编入《易经》,流传下来,就成为后代人卜筮遇此卦此爻时的吉凶祸福的判断依据。“如果说《易经》中卦爻辞的记录者仅仅是把自己算卦和验证的情况作为个别的、不一定具有普遍性的例证记录于所得卦象之下的话,那么,《易经》的编者则是将记录者的验证情况作为一般的、带有普遍可比照性的事例与卦爻象一并收编到了《易经》之中,由此,记录者的直接体验变成了相关卦爻象的内涵展示,与此相连,也就成了算得相应卦爻象者预见来事的参照标准。”[8](第300页)《履》卦九二爻辞、《随》卦九四爻辞、《复》卦卦辞皆同此类,都是《周易》记录者所记载下来的个别的、特殊的具体情境中的事例,被《周易》编者当作判断普遍事物的标准。这种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包括《周易》—和--两个符号的起源在内,不论学者们对其作出怎样的解释,或为象形或为象数,都脱离不了对事物印象的再现、拆卸、组装的思维特点,这是对客体存在的一种人为组合。即使是张政烺先生的易卦源于数字卦的看法,也体现由古代数字演变为《易》之卦爻象的重组过程。因此,《周易》的符号相对于事物的个体形象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简化、重组和抽象(这种抽象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这种特征为《周易》卦爻辞被记载写定之后,人们根据各自生活的具体情境进行不同的诠释打下了基础。“形象思维虽然在整个思维过程中都贯穿着具体的形象及形象的变化,但是其中却蕴涵着理性的活动。它是以形象为媒介,理性、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相互胶融的动态过程。[8](第323页)这里虽然说的是形象思维,但却道出了我们所讲的《周易》理性思维的某些特点。《周易》已经借助形象区分了卦和爻。爻象反映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卦象反映的是六爻组成的整体,与此相对应的是,爻辞是对每个具体爻的解释,卦辞是对每一卦的解释,而卦爻辞作为文字又与卦爻象作为形象(有形之象)是两个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对应的,又是独立的,其分类界限是很明显的。除此之外,《周易》理性思维还包含了类推、形式化等特点。由于《周易》总体上已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所以在这个理性的框架中出现抽象概念是很自然的事情。《周易》“德”概念中的《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和六五爻辞“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中的“德”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为品德、品行之义。应该说,“德”作为抽象概念,并不是从属于《周易》的,只是《周易》的编者在写定的过程中把这一概念纳入《周易》而已。
?“道”“德”概念无论是以具体概念的形式,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周易》中,都体现了《周易》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容纳了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的特点。?
??
    参考文献:
    [1] 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83.
    [2] 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31.
    [3] 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84.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成中英.《易经》之理想系统[A].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深圳:深圳大学出版社,1990.62.
    [6] 张立文.道[C].北京:中人国民大学出版社,1989.21.
    [7] 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1.
    [8] 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9] 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1.
    [10](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王莹(1961-),女,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
(原载《周易研究》2003年第2期)
 

 

发表于 2004-4-2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

哈,我用100社元买了此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im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6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

斑竹一大好处,我不用付银子看,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

我…………似乎没有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