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439|回复: 2

佛說魔逆經通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1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佛說魔逆經通義
--------------------------------------------------------------------------------

導言
  魔逆經義理高妙,每讀不忍釋手。只是譯筆似詞簡而文深,所以讀來頗覺不易
。願讀者耐心細尋其味,然後可得其旨也。

  數年前曾讀此經,法喜充滿。今者復誦其文,益感歡喜萬分。竟至不揣庸愚,
妄思作解。然經義甚深,雖有其心,而無其力。故錯誤之處在所難免。但願與經本
義,差距不太遠也。莫落獼猴擬天之失,則萬幸矣。

  此經在明第一義,故專弘大乘。呵諸取相分別,皆為魔事也。所謂第一義,則
一切諸法,無非第一義。故今於經中,只破執著見,不破於法也。讀者其留意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魔逆經通義

釋經題
  【佛說魔逆經】
 
  【佛說】
  佛是大聖,自覺覺他覺滿。梵文菩提譯為覺,自覺者,共聲聞緣覺菩提,覺他
者共菩薩菩提,覺滿者是佛獨證不共三乘之無上菩提。十方諸佛,諸惡永盡,眾善
圓滿,空二執除二障,盡二死是名曰佛。
  以上是通論,若別論者,此之佛字,係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而言。意即釋迦牟尼
佛說此魔逆經也。
  然尋諸經文,此經實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說,何故云佛說魔逆經呢?因為佛以二
諦說法,凡說法者,無論弟子、菩薩,乃至化人,只要所說法不違二諦,均蒙佛印
可,故曰佛說。再者,餘人說法,皆係佛威神力加被。不蒙佛力加被,無有能說法
者,故曰佛說。
  說,有悅可眾心之意。凡有所說,上契佛理下應眾機,普令聞者歡喜受益,故
說此經。
  【魔逆】
  此有二意,一者因魔波旬興意違逆,以是因緣而說是經,故曰魔逆。二者示佛
法平等,無有選擇,等視諸逆,一皆化度,故曰魔逆。
  【經】
  梵文修多羅,譯曰契經。契者契合之義,上契諸佛果德,下契眾生因心,此所
謂契理應機也。佛所說法能應眾生之機,普令歡喜。佛所說法,雖以隨順眾生為方
便,而不失第一義,故能普令眾生得度,故曰契經。
  經者經緯之經也,經線能貫穿緯線,為緯線之所依。故經者線義,有貫穿義,
所謂貫華結鬘。而貫穿義者,乃以理貫文也。至理無名,因文而顯,非文無以顯理
。文以理立,非理無以成文。文者言教也,故約文名之理教,約理名之教理。如此
理教,為佛之一代時教,名曰契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西晉是朝代名,係司馬炎所建。至元帝之後,謂之東晉。竺法護係晉武帝時人
也。
  三藏,即三藏法師,略稱曰三藏。三藏者經律論也,通達經律論者,號曰三藏
。竺法護洞達三藏,為時所重,當時之人,以竹林七賢比之。
  竺曇摩羅剎是其本名,譯晉語曰竺法護。月支人,世居於燉煌郡。八歲出家,
依外國僧人竺高座為師。日可誦經萬言,才智甚高。曾譯正法華等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魔逆經通義

 釋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摩
   訶菩薩不可計。及欲行天諸色行天淨居天人。】
  此是證信序,證明此經為佛所說。并舉出時間、地點,大眾以為證明。
  聞如是,餘經作「如是我聞」,意思相同。是結集經人語,言此魔逆經是我從
佛所聞,當某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某些大眾宣說此經,今此大眾皆可證
明。
  一時是說經之時。因為欲令經法流布十方,不便以年代記載之,故以「一時」
代表。
  佛是說經之人,即釋迦牟尼佛是也。
  舍衛國,舍衛原是城名,其國名曰憍薩羅。因恐與南方的憍薩羅國相混,故以
城名,曰舍衛國。舍衛譯為豐德,狀其城物產豐富,而人民有德也。佛在世時,該
國為波斯匿王所居,祇桓精舍在焉。                     
  祇樹給孤獨園,該園係悉達長者,(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向波斯匿王太
子祇陀所買,用以供佛者,故名給孤獨園。悉達長者既買園已,而園中之樹仍為祇
陀太子所有。當時祇陀太子亦起隨喜心,以園中之樹供佛,故曰祇樹。
  比丘是出家眾,出家受具之男眾曰比丘,出家受具之女眾曰比丘尼。比丘有三
義,即乞士、怖魔、破惡。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如果乞食
而不乞法者,不名比丘。比丘出家受具,諸魔恐怖,故曰怖魔。破惡者,比丘出家
受具,破身口七支惡也。破身口七支者,即不殺不盜不婬,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
兩舌,故曰破惡。
  大比丘,所謂大有三義,即大多勝。大者,言是等比丘於餘眾中道德戒臘俱尊
。多者,言是等比丘識見多,遍通內外經典。勝者,言是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
十六種外道。
  「眾」者,即僧團也。依律比丘四人以上為眾,因為四人即可作白二羯磨也。
三人以下,羯磨不成。俱者,在一起也。
  千二百五十,這些大比丘僧,有千二百五十人。此中三迦葉師徒一千人。優樓
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
弗師徒百人,大目犍連師徒百人。另外耶舍長者子率眾五十人,共計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依佛出家後,均證聖果。因感佛恩,常侍佛左
右,是佛常隨眾。
  摩訶譯曰大,摩訶菩薩即大菩薩。不可計數也。
  欲行天即欲界天人,色行天即色界天人。淨居天人原亦是色界天,不過此天是
三果聖人所居,不同凡夫故單列。此天有五,即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
天。是阿那含所居,又名五不還天,不還欲界也。依成實論,行人若生淨居天,是
人不復到無色界處,以樂慧故。若入無色界者,是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眾會眷屬。周匝圍繞而說經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
   。在於座中。翼從文殊師利而侍衛焉。於是大光白文殊師利。所可謂言
   。諸菩薩眾有魔事者。何謂魔事。】
  以上略明佛說此經的時間、說法人、地點及大眾等因緣成就後,今說此經的發
起因緣。弟子結集經律,均須說明佛於何時何地與某些人說,以何因緣而說,必如
此始足證明此經或律為佛所說,真實不虛,一般來說,此一段文又名發起序。
  世尊,是尊稱於佛,梵文曰婆伽婆。佛十號具足,十號者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前五號自如來至善逝,明其自利德
圓滿也。後四號自世間解至天人師,讚歎佛慈悲濟物化他德也。佛之一號總讚自利
化他二德圓備也。世尊一號,總稱十號圓滿,言佛眾德具備,世所欽重也。諸佛所
說三藏十二部,無非在稱揚此十號也,故若人稱佛名號,即獲無量功德。
  無央數,即無盡數也,梵語稱阿僧祇。
  「翼」有侍衛輔護意。大光天子侍衛輔護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
,此菩薩於諸菩薩摩訶薩中,智慧最為第一。
  當時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言,所可謂言,即所謂之意。所謂諸菩薩眾有魔事者
,何謂魔事呢?
  【文殊答曰。有所興業而有所作。則為魔事。若使志願有所受取。而有所
   奪則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諸著識念求望則為魔事。】         
  凡有所行,若不以無明愛取因緣則不為業。所謂「有所作」便是以無明愛取造
業的意思。如大般涅槃經云,無造業故,故名無作。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若有所行
而以無明愛取因緣造作,則為魔事。
  若使志願有所受取,即是說,假使志願欲求,有所執受愛取,則為魔事。「有
所奪」之奪字,即是執取義。
  假令所欲,有所欲求也,有所貪著也。有所願求曰思,思能令心造作意業。愛
初起名貪,貪已名求,求即是思。想是取著假相,故曰取相為想相。不知所取之相
,皆自心所現也。想所取緣有三種,曰怨親中。於三緣中生三種受,曰苦樂捨。於
怨緣生苦受,於親緣生樂受,於中緣生捨受。由三受生三毒,曰貪瞋癡。故佛說想
有過,應當斷除。思想諸著,欲求取相於所執著之事也。識念求望,記識憶念,求
而望得,則為魔事。
  故由思想故,便生諸著。識知而憶念,不捨欲求希望,這便是魔事。
  【復次仁者。倚著菩薩志欲至道則為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
   而依智慧則為魔事。識念布施妄想持戒。受於忍辱放逸精進。及倚禪定
      專惟智慧。則為魔事。】     
  倚著即取著意,若人倚著修菩薩道,只志求於成佛,不思度眾生便為魔事。
  放光云,諸有倚著者,難得解脫。有倚相者,不得逮覺,亦不能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凡倚著者,皆是取著於「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不得逮覺。
  心倚著於六波羅蜜,便是魔事。因為倚著取相祇是世間功德,非是波羅蜜也。
  識念是取相,妄想是取相,受、放逸、倚、專惟等,皆是取相,故曰魔事。
  【復次仁者。心樂閑居行得於觀。則為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獨處節限名德
   。則為魔事。若行空無。依無相願。修無放逸。住於如來所說言教。則
   為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識念有所受取。志在所應。見聞念知分別經典
   。皆為魔事。】
  以上講菩薩行六波羅蜜無著方便,而生倚著便為魔事。今講菩薩修行時,若無
善方便,退墮二乘則為魔事。菩薩無善方便退墮二乘,亦為破戒也。
  心樂閑居,行得於觀。心樂閑居者,乃不樂度化眾生也。行得於觀者,聲聞乘
人,四向為四行,四果曰四得。即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名四行。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名四得。若起四「行」四「得」之觀想,便是魔事也。
  若使想念止足獨處,節限名德,此是緣覺人的行徑。緣覺人少欲止足,獨處山
林,不入世間,不染世間名利,故曰節限名德。如是之行,便為魔業。
  若行空無,依無相願下,是總說二乘行徑。
  空、無相、無願,名三解說,又名三空,又名三三昧。理寂故名空,理寂則絕
諸相,故名無相。無願亦名無作,又名無起,理寂則於中無有貪求,故名無願。理
寂則無有作用集起,故名無作無起。
  修無放逸者,即是修無願三昧也。無願三昧者,無願求於生死也。二乘無願求
於生死,故不入三界,不興化道。
  二乘人住著於如來之言教。不知因佛言教,而入第一義,不知學佛之行,廣行
度化。只知自求涅槃,速脫生死,此即魔事也。
思者求取也,想者取相也,識者知解記取也,念著憶持不忘也,有所受取志在
所應者,是不知深體佛說第一義,只知取著於言教也。志在所應者,志有所求也。
如此便對佛所說的經典,只知以見聞覺知去分別了。若菩薩墮入如斯行徑,便為魔
事。
  綜觀上意菩薩有所作,有所取,倚著菩薩道而執取無上佛道,乃至墮入二乘行
徑,皆是有所得心所生的錯誤。所以菩薩若以有所得心修於佛道,便失於善巧方便
而為魔事了。
  【大光問文殊曰。其魔事者為住何所。文殊答曰。住於精進。又問。以何
   等故住於精進。文殊答曰。其精進者。乃為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
   彼魔波旬當奈之何。】
  大光問文殊菩薩說,所謂魔事者,是住於何處呢?文殊答曰,魔事者住於精進
。為甚麼呢?因為取相之精進,必有所執著,故感魔事。如果其人懈怠,魔當奈何
之。
  波旬天魔別名也,譯曰殺者,斷人慧命故。
  【又問。何謂菩薩精進而不應者。文殊答曰。假使計言。我身精進則為不
   應。所以者何。己身精進。計有所應。則依倚世。】
  大光又問文殊菩薩說,甚麼是菩薩精進而不當呢?因為精進是佛所說,若無精
進不成佛道。故正當的精進是必要的。那麼怎樣是不正當的精進,又怎樣才是正當
的精進呢?
  文殊回答說,假使計著說,我身精進,便是不應當的。所謂我身精進者,便是
取相了。如果自身精進,而有所計著,便是依倚於世間而有所求。計有所應,便是
有所求的意思。所以大哀經說,道無精進,亦無不精進。因為道本清淨,道本平等
故。
  如是平等清淨,無縛無解,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
無不作,無闇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生死無涅槃。這樣精進是名真精進。
  【仁者。欲知為精進者等遵所修。此之謂也。以等精進則曰平等無所應進
   。已無所應則無放逸。】
  欲知為精進者,是言仁者,要知道行精進者,應當平等而修行。
  因為平等而精進修行,便無精進亦無不精進(亦無放逸)。所以說平等精進者
,便無所應,換句話說,便無所求了。既無所求,便無放逸了。
  【假使仁者。眼無所進不行於色。是則名曰平等精進。耳無所進不行音聲
   。鼻無所進不行眾香。舌無所進不行眾味。身無所進不行細滑。意無所
   進不行諸法。是則名曰平等精進。】
  假使仁者,眼無所進者,是言眼無所貪求也。若眼無所貪求,便不行於色,是
名平等精進。若能如是,自然眼不行於色。不行於色者,不貪於色也。耳鼻舌身意
無進,亦復如是。這樣六根不貪求六塵,是名平等精進。相反
地,若六根貪求六塵,便非平等精進了。
  【復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塵勞。而以斷除眾生愛欲垢穢。是則名曰菩薩
   所行平等精進。若於三界而無所行。救濟三界。倚著眾生諸惱之患。是
   為菩薩平等精進。行於布施無所想念。修以四恩攝諸慳貪。行於禁戒而
   無想念。攝諸犯惡眾生之類。行於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眾。
   行於精進無所想念。攝諸懈怠。行於禪定無所想念。攝諸亂意。行於智
   慧無所想念。攝諸惡智。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修行,不取著一切法,於一切塵勞不生造作,是曰不行一切塵勞。只為度
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斷除愛欲垢穢,這便是菩薩所行的平等精進。若菩薩於三界
無所造作,而能救濟三界內,取著眾生的諸煩惱禍患,這便是菩薩平等精進。所以
菩薩精進不為自求,為度一切眾生也。
  行於布施以下,是言菩薩行於六度而不取相,欲度一切為煩惱所害的眾生,這
便是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行於布施,不取著布施相,故曰行於布施,無所想念。是為上報四重恩,
用以攝諸慳貪的眾生。四重恩者,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菩薩修以四
恩而行布施,為攝慳貪的眾生。
  菩薩行於禁戒,而不著持戒相,是雖為而無想念。為攝受犯惡眾生,而持戒也
。菩薩行於忍辱,而不取著忍辱相,是為了要攝受多瞋恚的眾生。菩薩行於精進而
不著精進相,是為了要攝受諸懈怠眾生。如此精進,便是平等精進了。平等精進,
有大功德。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精進如一雨之普潤,能令先世福德增長成就。菩薩精進為除眾生懈怠。懈怠之
法,能破在家人財利福利。能破出家人生天與涅槃之樂。
  菩薩行於禪定,不著於禪定,是為了攝受亂意的眾生。菩薩行於智慧而不取著
於相,是為了攝受惡智邪見的眾生。菩薩不取著於相,正是真智慧也。大般若經云
,菩薩摩訶薩,不見一切相,則見般若波羅蜜。如此不取於相,為一切眾生故行於
六波羅蜜,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平等精進除滅懈怠,而行六波羅蜜,始能自他俱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
印法門經云「無懈怠者能行布施。行布施者,而能持戒。若持戒者,能起精進。起
精進者,能修禪定。修禪定者,能集智慧。集智慧者,能行自利。能行自利,而能
利他。」
  【文殊師利復謂大光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為思念。精進行空遊
   於諸見。悉察諸見而無所見。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謂行空。所謂空者
   。諸見則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為空。因是空故諸法
   皆空。假使曉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謂菩薩平等精進。】
  此一段文,是言菩薩平等精進,不住於有,亦不住於空。所謂行空不證,涉有
不著也。
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為思念。若有覺了空無智慧之行者,不想是不
取空相,不想空無是為思念,思者願求,念者憶念。菩薩雖曉了此空無慧行,而不
取著於空相而有所願求憶念。雖精進行空,卻是不捨墮於諸見的眾生。此是說菩薩
行空不證也。
  悉察諸見下,是說菩薩雖然遊於諸見,而無所見。因為諸見諸相皆是因緣所現
。相現既屬因緣,故皆是假名,其性實空。能見所見皆是自心,自心所現,還取自
心,實無外境而為所見也。故菩薩能悉察諸見而無所見。
  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言菩薩雖遊於諸見而入於有,卻是熟知諸邪見悉是因緣
假有而無實體。故曰不離空無。非是於空無以外另有邪見,而是邪見即空也。這是
說菩薩涉有不著也。如此行空不證,涉有不著,名之曰行空。
  所謂空者,非是有法可空,而是空諸見也。有見空,空見亦空,故曰空空。如
是空空,是為真空,若不如是,是謂邪見空。故龍樹菩薩說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
見空無空空三昧。
  由於這種真空,所以諸法皆空。因為本無一切法,而眾生妄見諸法。諸法既是
妄見,故知諸法非實。故唯識云「於假說我法」。假使有人曉了此空慧而不自大者
,便是菩薩平等精進。故非是空法,而是空見,其見若空,便不見有亦不見空了。
  自大便是我慢,若有我慢,便是邪見空人。故大智度論云「邪見人雖口說一切
空,然於愛處生愛,瞋處生瞋,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誑其身。」
  【復次天子。修行於此無所想著。不念無想。皆與一切眾念俱遊。不捨眾
   念不有所念。所念無想不想所念。等於諸想及一切念。若能曉了一切想
   念。設於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無所逸樂。是為菩薩精進之行。】
  文殊又和大光說,復次大光天子,修行於無所想著者,亦不憶念於無想。而能
與一切眾念俱遊,與一切眾念俱遊者,不取無念也。換句話說,修行於無想著的人
,既不想著於有想,亦不想著於無想。既不想著於無想,故雖修無想著,而與一切
眾念俱遊。
  不捨眾念不有所念,雖與一切眾念俱遊,卻不想著有念。這便是分別一切法,
而不著於分別想。
譬如至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明白,此時心中定然不
著我人眾壽相。既不著我人眾壽相,自然無想。雖然無想,而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明
白,分明是想。雖然分明是想,卻又分明無想。而正因為分明無想,始想得清楚明
白。正因為想得清楚明白,才分明無想。這便是無所想著了。
  所念無想,不想所念,雖然心念分明,卻不取著於想相,故曰所念無想。不想
所念,不取相於所念也。如是寂而照,照而寂,寂故能照,照故能寂。雖寂而不著
於寂,故不礙於照。雖照而不著於照,故不礙於寂。如是照而常寂,常寂而照。寂
而常照,常照而寂,便是菩薩精進之行了。
  等於諸想及一切念。不著於諸想,亦不著於所念。令一切想一切念平等如如。
若能如是曉了於平等一切想念。設具此智慧,又復不以智慧而起憍慢,亦無有貪著
逸樂。這樣便是菩薩精進之行了。
  所謂平等於一切想及一切念者,是於一切想念,不取相不分別,不生有無見也

  【文殊師利復謂大光。其行無願隨心所生。有所志慕心無所著。不行所願
   其趣所生。已離諸見及眾駛水。捨於二事。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而等除
   去終始生沒。其有能行如是精進。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文殊師利復謂大光天子說,其行無有願求,隨心而生。隨心而生者,隨清淨心
而生也。清淨心者,知法而不著法也。
  有所志慕,心無所著。菩薩志慕,唯求度生也。菩薩度盡無量無數眾生,但不
取相。故金剛經云,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不行所願者,是不行於愛取也。雖行而無所愛取,便是不行所願。
  其趣所生,已離諸見。菩薩雖生三界,是以大悲心度眾生故。而菩薩已離見,
非被業繫也。及眾駛水,是譬舟行而是隨水所流也。眾生生於三界,是隨業流轉,
猶舟之隨水而行也。菩薩則不然,非是隨業報來受生死,是乘大悲願來入三界也。
  捨於二事者,言菩薩來入三界,非是業繫,故已捨生死二事也。亦可說捨於分
別二見也。
  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菩薩已捨生死,故無身見,亦無我見。而等除去終始生沒
,終始生沒者,生滅見也。
  若有能行如是精進者,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文殊師利復謂大光。菩薩修業常以平等。其於智慧聖明之達。無所修行
   。曉了善權。將攝眾德之本。分別慧者。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則以善權
   精進。開化一切眾生。聖明達者。於一切法無應不應無淨不淨。曉善權
   者。精進攝於一切正法。進智慧者。悉了於一切不壞法界。了善權者。
   供養奉事無央數佛。達智慧者。進聖無為。曉善權者。宣暢一切文字之
   教種種別異。智慧聖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解善權者。三十有二大人
   之相而自莊嚴。智慧聖者。使諸生死無所生。解善權者。則為所念常向
   眾生。智慧聖者。修行於空無相無願。曉善權者頒宣斷除六十二見眾想
   之著。志有所求。智慧聖者。勸助精進至於六通。解善權者。神通變化
   多所救濟。智慧聖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眾衰之難。解善權者。執持將
   護諸種陰入。智慧聖者。遵修泥洹本性清淨。解善權者。為諸眾生開化
   化導示。無上正真所當修行。智慧聖者。謂得慧眼所?無極。解善權者
   逮致天眼化諸著者。智慧聖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解善權者。敷演文
   字而講說法。智慧聖者。分別諸法義之所趣。解善權者。宣暢如應辯才
   之慧。智慧聖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解善權者。究盡眾人如
   應說法。智慧聖者。識達八萬四千諸行。解善權者。能為一切頒宣指示
   八萬四千諸品法藏。是為菩薩平等之業精進行也。】
  此下論說菩薩離諸魔事,平等精進,應具智慧與善權。智慧者,菩薩實智也。
善權者,菩薩方便智也。然權實二智互顯,故菩薩修業,智慧善權,常以平等而修

  菩薩以聖智慧究盡無上佛道,以善權方便,成就無量功德。聖智慧者,清淨無
為是第一義。善權方便者,體具無量妙用,成就世間義。智慧方便平等無二,故菩
薩修業常以平等也。
  其於智慧聖明之達,便是菩薩聖智慧。菩薩聖智慧則無所修行,以清淨無為故
。菩薩曉了善權方便,於是將護攝持一切眾德之本。清淨心是一切眾德之本,菩薩
曉了善權,故將護攝持清淨心。
  分別慧者,即聖智慧也。無我無人無壽無命,是不取於相也。然以善權方便精
進開化一切眾生。菩薩不著我人壽命相,而能成就其化德。
  聖智慧者,於一切法無相應亦無不相應。無淨亦無不淨,因為一切法不可得故
。曉善權者,以不可得為方便攝受一切善法。
  聖智慧者,了達一切法同一法界,而法界即畢竟空界。故一切法不可破不可壞
,因為一切法入於法界,悉不可得故。通達善權者,以不可得為方便而供養奉事無
盡數佛。
  聖智慧者,證入無為。曉善權者,於無為法示種種差別相,宣說流布一切文字
言教。
  聖智慧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此言佛法性身也,佛法身非有非無不來不去無
生無滅,故無有穿漏。解善權者,以三十二相而自莊嚴。三十二相者,報化身所具
也。
  智慧聖者,知生死如幻而實無生死。解善權者,則以大悲心愍念有情,一切功
德迴向眾生。
智慧聖者,修習於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大般涅槃經云,定相名空三
昧,慧相名無願三昧,捨相名無相三昧。曉善權者,頒宣斷除六十二見眾生之著。
頒是流布的意思,宣是宣揚宣說。眾生著於邪見,邪見略說有六十二種,稱為六十
二種邪見。凡夫於五受陰起我見妄想計著,便生六十二種邪見。天台,嘉祥諸師,
於我見中成六十二見。因為外道於五陰計我,例如一、計即色有我,二、離色有我
,三、我在色中,四、色在我中。於受想行識亦如是計,於是成二十種見。此二十
種見復歷三世,於過去未來現在均如此計,於是成六十見。再加上斷常二種根本見
,便成六十二種邪見。其餘大般若經依十四難開六十二見,今且從略,不作介紹。
眾生著如是等邪見,皆是以有所得心,志有所求也。
  智慧聖者,勸助精進而至於六通,六種神通即六種無礙也。即天眼天耳神足他
心宿命漏盡等六種無礙,此言其自利也。解善權者,以神通變化,救濟一切眾生,
此言利他也。
  智慧聖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眾衰之難者,菩薩精進於不起眾衰生增減諸見。
不見諸地水火風四大種生滅增減,亦不畏色受想行識五陰,及六根六塵十二入等有
生滅增減眾衰之難。故能入生死度眾生也。解善權者,雖知諸種陰入無眾衰之難,
卻加意執持將護度一切眾生,不令染於世間。所謂「諸種」者,地水火風四大種也

  智慧聖者,修於涅槃本性清淨之道。涅槃不生不滅,故本性清淨。解善權者,
菩薩為開悟眾生,度化眾生,誘導眾生,示以無上正真菩提所當修行之道。
  智慧聖者,所謂得慧眼,此言佛之清淨眼曰慧眼。慧眼清淨,故所睹無極。無
極即清淨也,所謂眼清淨則見塵清淨也。解善權者,逮得天眼。天眼者能見細色,
菩薩為化執著眾生,故假天眼察乎世間。但憑慧眼不能度眾生,為什麼呢?因為慧
眼無所分別故。所以菩薩為度生故,生於天眼。
  智慧聖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者,一切法悉如幻化,皆不可得,菩薩即以不可
得為方便,精進修行於般若波羅蜜,解善權者,以不可得為方便,開敷演說諸文字
言教。
  智慧聖者,分別諸法義理之所趣。諸法甚深義理,皆歸畢竟空也。解善權者,
宣說暢演,於諸眾生有所難問,皆能如應而答,辯才無礙。
智慧聖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者,是言菩薩以一相智慧能曉了一切差
別也。佛以無相慧,能曉了一切相。以無分別慧,能曉了一切分別。以無住慧,能
曉了一切眾生心念之所住著。金剛三昧經云「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於一味,則
攝諸味。」華嚴經也說「能於一念悉了知,一切眾生無有餘,了彼眾生心自性,達
無性者所行道。」所以智慧聖者能以一相慧應一切慧,故知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
。解善權者能究盡眾生根性心欲,而能順其根性,如感而應為其說法。這一段文是
說菩薩以聖智慧知一切眾生之根性心欲。以善方便順其根性心欲,而為說法度化。
  智慧聖者,識達八萬四千諸行皆悉無常,而能以善權方便,為一切眾生,宣說
指示八萬四千諸品法藏。諸品法藏者,即指示八萬四千修道之行也。
  以上所說智慧善權,是菩薩平等之業精進行也。
  【文殊師利。分別說此平等精進。示眾會時。八千天子。尋發無上正真道
   意。五百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即發無上菩提心也。初住位是發心住,此心一發,永無退
轉,故名入正定聚。
無所從生法忍者,即無生法忍也。破無明證法性,安住於不生滅法,是曰住無
生法忍。約位言在於初地,因為菩薩登初地,即能破無明證法性也。有云七地以上
得無生法忍,初二三地得音響忍,四五六地得柔順忍,七地以上得無生忍。若依華
嚴問答,初二三地得音聲(響)忍,四五六地得順忍,七八地得無生忍,九地十地
得七種譬喻忍。七種譬喻忍即如幻忍,如炎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
,如空忍,依仁王經復開出五忍:習種性(住位),性種性(行位),道種性(迴
向位),均為伏忍位。初二三地為信忍位,四五六地為順忍位,七八九地為無生忍
位。十地至妙覺為寂滅忍。
  其實音聲忍與柔順忍皆是無生忍之別名。聞甚深無生法而不驚怖,名音聲忍。
能順乎真實無生之法,而生決定印可名柔順忍。今五百天子得無生忍,應是登初地
也。
  【世尊即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仁快說此諸菩薩眾平等之行。於是大
   光白文殊曰。如來讚仁寧踊躍乎。文殊答曰。卿意云何。假使化人讚於
   化者。又其化者寧踊躍乎。答曰不也。其化人者無所係著。亦無所受。
   報曰。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悉如幻化。如來之相亦復如此。吾當何
   因而踊躍乎。譬如呼響。於善惡聲無所是在。亦無所受。一切諸法亦復
   如是。猶如呼響本悉清淨。如來文殊其淨亦如。吾當何因而踊躍乎。】
  如來稱歎文殊師利說,善哉善哉,仁者說此諸菩薩眾平等之行,實令人暢快心
懷也。                                  
  於是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說,如來稱讚仁者,仁者一定很歡喜罷?
  文殊師利說,大光天子,我問你,假使能作幻化者,稱讚他所幻化的人,他所
幻化的人會不會歡喜呢?
  大光天子回答說,不會的,因為那個化人,非是實有,只是一種幻化,所以無
有想著,亦無所受,怎會有歡喜呢?
  於是文殊師利說,如是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緣所現。十方一切諸
法,無非因緣現者。既是因緣所生,則知諸法所現,悉是因緣,而無實法。如大智
度論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既然一切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緣所現,故知一切法相如幻性空。
  文殊師利說,如來之相亦是如幻性空,我當何因而歡喜呢?
  以下舉譬喻說明,譬如我們在山上高呼一聲,必然有回響而應,這種回響於善
惡聲,無所取著,亦無所受。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下,是以譬合法。一切諸法亦是這樣,猶如呼響一樣,本悉
清淨,無有取著,無有所受。                        
  如來和我文殊之清淨,不二不異。亦「如」之如字,是如如義,即不二不異,
無有分別也。既然如此,我當何因而歡喜呢?
  【大光又問。何故如來讚於仁者。文殊答曰。其有頒宣無所立慧。乃為如
   來所見嗟歎。於諸言說。不懷憂慼亦無增減。於諸眾生無眾生想。於一
   切法無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曉了魔事解佛道業。以於魔事覺了
   真諦。分別佛法及與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則為如來之
   所嗟歎。】
  大光天子問,既然一切法如幻,那麼何故如來讚歎仁者呢?
  文殊回答說,因為若人宣說無所得慧者,於是蒙如來讚歎。無所立慧,即是無
所得慧。
  如果於諸言說相知是如幻,不懷憂戚亦無增減取捨之心。以及於一切眾生知是
如幻,亦不取著於眾生相。所謂有眾生想者,即取相想也。乃至於一切法,亦不作
取相之想。志向於涅槃而修對治生死之道,然而曉了魔事如幻,體解佛之道業隨緣
。如能覺了魔事如幻,便能覺了魔事是假。如能覺了魔事是假,便能覺了魔事是空
。而一切法空即是真諦。換句話說,若能覺了魔事性空,便能覺了魔事佛道不二不
別也。                                  
  如是覺了佛魔俱空,不二不別,便可不畏魔事,亦不依著於佛法了。如此覺了
真空之義,便知佛魔與世間,唯心無諸法了。若有如是行者,便為如來之所嗟歎。
  【又問文殊。仁為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來而嗟歎之。答曰。其平等者終
   無偏黨。又問。其平等者不與偏乎。答曰。所謂平等。等於諸逆。亦等
   吾我。等諸四大。亦等住見。吾所等者亦復若茲。如諸種等四顛倒等。
   吾等亦如。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與本
   際。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
   平等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無明恩愛之本。如等無明恩
   愛之本。亦等明徹解脫之本。若以平等明脫之本。亦等貪婬瞋恚愚癡。
   以等三垢亦復等於空無相願。已等三脫。亦等有為之本。以等有為本。
   亦等無為本。以等於無為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茲。是故大光。以此平
   等諸法皆等。其以說者今所頌宣。方當演說而見嗟歎。一切此法皆悉平
   等。猶如虛空。虛空正等而無偏黨。虛空無數亦無所為。若有趣斯方欲
   習入。是故如來讚歎于彼。】
  以上文殊回答大光說,如來之所以讚歎者,是因為其有宣說,皆是明一切法無
所得,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一切法不二如如。所以蒙佛讚
歎。於是大光問曰,仁者你是奉行這種無所得法,乃至無相如幻空不二如如法嗎?
因為仁者奉行如是之法,所以才為如來讚歎嗎?須知無所得法,乃至不二如如之法
,又怎能奉行呢?若有奉行之念,便是偏黨也。
  文殊回答說,其平等者終無偏黨。何謂平等?諸法無所得即是平等,諸法無相
即是平等,諸法如幻即是平等,諸法空即是平等,諸法不二諸法如如即是平等。何
謂偏黨?偏黨者分別也,我人見也,有取捨也,具愛憎也。既然諸法平等,故無所
分別,無有彼此,無有取捨,無有愛憎。若人奉行如是之法,豈得謂有所奉行?故
曰其平等者,終無偏黨。
  大光又問,平等者便無偏黨嗎?以下便是文殊師利回答大光,平等便是諸法究
竟,便是諸法根本。諸法究竟便非諸法,因為諸法究竟便是法性。而一切法以無性
為性,無性者畢竟空也。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諸法平等。
  所以色究竟則非色,受想行識究竟則非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究竟,便非眼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究竟便 非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究竟便非十八界。四
諦究竟便非四諦,十二因緣究竟便非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究竟便非六波羅蜜。十力
四無畏究竟便非十力四無畏。乃至十八不共法究竟便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一切法究
竟,便悉歸畢竟空。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知畢竟空即具一切法。換句話說,一切法究竟便非一切
法,並不是在一切法外另有畢竟空,而一切法當下即是畢竟空。既然一切法即是畢
竟空,所以畢竟空即是一切法。故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如是一切法與畢竟
空平等不二,一切法與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平等不二,故終無偏黨。以下便是文
殊菩薩,以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的道理,回答大光。
  所謂平等者,是說既然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則於諸違逆魔逆亦平等不二。既
然一切法平等不二,所以亦與吾我平等不二。明白了這種道理,我們便不應執著吾
我,而有所偏黨了。如果眾生不執著吾我,便不會起貪瞋癡。不起三毒,便不會造
十惡業而墮苦道了。
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自然地水火風四大亦平等無二。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
自然便無所住無所見了。因為所住所見,亦悉平等無二故。既已無住無見,自然終
無偏黨了。我文殊平等無二,亦復如是。
亦復若茲者,即亦復如是也。
  如諸種等,是四大種平等無二。四顛倒等者,眾生顛倒,執不淨為淨,執苦為
樂,執無常為常,執無我為我。四顛倒究竟,悉皆空無自性。故與一切法平等無二
。如此之等,與吾亦平等不二,然則吾何所偏黨呢?
  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者,「如」是不二不異。一切法平等不二,於是
亦平等於不順反戾之事,及平等於欲求有所得。不順,反戾者,即違逆事也,即煩
惱與生死也。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則於有所欲求有所得者亦平等無二。有所欲求
有所得,是言於佛道有所欲有所得也。不順、違逆之事,及所欲所求的佛道與我,
悉皆平等無二,然則我於其間,怎會有偏黨呢?
  如等生死等者,是言一切法不二平等,則生死亦不二平等,及與本際悉皆不二
平等。本際者,真如實際也。真如實際者,一切法無際無界無分別也。以一切法本
際不二平等,所以與我亦不二平等。既然如此,則我於生死及真如本際有何偏黨?
  如等、行願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平等
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如」是不二不異,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以了生死求涅
槃的行願亦不二平等。經文上「行原」即行願之誤也。如此則是行願與生死本涅槃
本悉皆平等不二。生死本涅槃本者,即生死究竟涅槃究竟也。因為生死涅槃究竟平
等不二故,以此平等不二的緣故,所以說一切法本際究竟,悉皆平等不二不異。既
然一切法本際究竟平等不二,所以與我本際究竟亦平等不二。
  已等吾我以下是說既然一切法本際與我本際悉平等不二,自然亦與無明恩愛本
際平等不二。
  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謂如等,即一切法不二平等也),亦平等於無明恩
愛之本際。當然亦平等於明徹解脫之本際。既已平等於明徹解脫本際(明徹解脫言
佛道也),當然亦不二平等於貪婬瞋恚愚癡了(貪瞋癡言眾生之煩惱業)。因為貪
瞋癡妄起無性,故與明解平等不二。
三垢即是貪瞋癡三者。既然貪瞋癡平等不二,自然亦平等不二於空無相無願三
解脫門了。貪瞋癡是煩惱道,空無相無願是解脫道。因為一切法本際平等不二,所
以煩惱道本際解脫道本際亦平等不二。
  以三解脫平等不二故,於是與一切有為法之本際,亦復平等不二。既與一切有
為法平等不二,所以亦與無為法本際平等不二了。因為有為無性,即是無為。非是
於有為以外,另有無為也。故有為無為平等不二。
  於是文殊師利告訴大光說,我文殊師利與一切法平等不二,亦復如是。是故大
光,以這種平等無二的道理,所以一切法皆平等不二。我今用這種道理,頒宣演說
諸法,故蒙佛而見讚歎也。
  一切此法皆悉平等下,是文殊師利菩薩總結上文,而加說明也。因為一切法皆
悉平等不二,此平等不二之法,無有分際,無有限量,猶如虛空一樣。這種正等無
分別的虛空,怎會有偏黨呢?
  虛空無邊無數,無能無所,非是有為,亦非無為。若有人趣入於這種法,而精
進修習證入者,所以如來讚歎於彼。「方欲習入」之欲,即精進意。大智度論云,
精進有三名,曰精進,曰欲,曰不放逸。如人遠行,初發足時曰欲,正行進間曰精
進,不為餘事所留曰不放逸。
  【大光又問。寧可宣暢善哉之法無善哉法乎。文殊答曰菩薩善哉從志願出
   。諛諂無質。所行放逸為不善哉。用眾生故不捨大哀。故曰善哉。若不
   懷仁念害眾生。則非善哉。若能愍傷一切眾生。乃為善哉。瞋恚懷結離
   於忍辱。為不善哉。若不醉亂又隨律教。已有罪過自首歸誠。而不藏匿
   。則為善哉。隱蔽殃釁而不發露。則非善哉。自見身惡能改除者。則為
   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闕。則非善哉。若行返復而知恩好。心不懷害孝
   順行仁。則為善哉。無有返復。心常懷害。欲危返復。不奉孝順。不知
   報恩。則非善哉。】
  大光天子又問,仁者可不可以宣說暢演甚麼是善法,甚麼是不善法呢?
  文殊師利回答說,菩薩善法從志願出。志是至誠心,願是大悲願。菩薩以至誠
心大悲願度眾生便是善法。如果諂諛而不實,質是實在的意思,無質便是不實。如
果諂諛不實,所行放逸,便不為善法。放逸者,六根貪著於六塵也。
  用眾生故,是因為眾生之故。不捨大哀,是不捨大悲。是說因為眾生之故,不
捨大悲,是為善法。若不懷仁愛之心,而起害眾生之念,便不是善法。
  若能愍念慈悲一切眾生,便是善法。如果對一切眾生起瞋恚心,懷於怨結,而
離於忍辱心,便是不善法。
  如果不狂醉惑亂,而又能嚴持戒律,對於已有的罪過,能自首歸誠而不覆藏。
自首是表白發露,歸誠是至誠懺悔。而不隱瞞覆藏,則為善法。殃釁是過錯的意思
,如果隱瞞覆藏自己的過錯,而不發露懺悔,便不是善法。
  如果自己能見到自身的罪惡,而能改除者則是善法。假使不見自己的過錯,而
一心只求別人的瑕疵闕點,便不是善法。
  返復是知恩報恩,無有返復是不能知恩報恩。如果知恩圖報,而知恩好,不懷
藏害人之心,能行孝順之道仁愛之道,則為善法。如果不知恩報恩,常懷害人之心
,欲行危害之報復,不奉孝順之道,不知報恩,則非善法。不知報恩者,是指上報
四重恩而言。即父母恩、國王恩、三寶恩,眾生恩也。不知上報四重恩則非善法也

  【聞佛道教。尋能遵修。乃為善哉。若聞經典不肯敬順。則非善哉。奉行
   禁戒未曾缺漏。乃為善哉。若受於戒失不順從。則非善哉。常處閑靜其
   心寂寞。乃為善哉。設慕憒鬧自放恣者。則非善哉。在於閑居捨身壽命
   。而不戀恨。乃為善哉。假使貪愛己身壽命。則非善哉。修四賢聖止足
   知節。乃為善哉。不知進退多所志求。慕樂惡事。則非善哉。為人羸劣
   能忍辱者。乃為善哉。若以害心向於眾人。則非善哉。諸所欲度能自節
   限。則為善哉。為人舒緩不能謹?。則非善哉。所可歸命未曾忘捨。乃
   為善哉。本有所歸遺棄不念。則非善哉。曉了威儀禮節之正。所行至誠
   所作如言。心口相應。乃為善哉。欺詐迷惑一切世間。則非善哉。】
  佛道梵文曰菩提,聞佛菩提教化,能夠立刻遵奉修行,便是善法。如果聞佛所
說經典,不能尊敬隨順而修,便是不善法。
  如果奉行嚴持禁戒,而沒有違犯缺漏,便是為善。假使受戒以後,犯戒失戒不
能順從戒法,便是不善。
  常處閑靜,是離五欲五蓋也。如果遠離欲蓋,常處於閑靜,其心湛寂而不妄動
,便是為善。設若愛慕於憒鬧,而自放縱於欲蓋,便是不善。
  假使閑居山林,志願於道,不惜自己的身體壽命。對於生命不加戀惜,資生不
足亦不怨恨,這便是善。假使不顧道業,只知貪愛自己的身體壽命,便是不善。
  證無漏法者為聖,鄰聖曰賢,小乘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及四加行──煖頂
忍世第一,稱為七賢。初二三四果,稱之曰聖。修四賢聖行,能夠少欲止足,自知
節度,乃為善也。不知進退,是不知厭足。如果不知滿足,多所欲求,愛慕樂著於
惡事,諸如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均為惡事。慕樂惡事,便是不善。
  為人羸劣,是被人欺侮的意思。被人欺侮,能夠忍辱,便是善。如果不能忍辱
,反以害心向於眾人,則為不善。
  平日生活,能自謹慎節限而精進,便是為善。如果平時舒緩懈怠,不能謹慎警
悟自己,便是不善。
  所可歸命,是歸命三寶也。既已歸命三寶,永無忘捨,不捨離也,這便是善。
如果歸依三寶以後,遺棄而不顧,不懷不念,便是不善。
  知道嚴持威儀戒律,遵循於禮節,行為方面能夠至誠,所行如其所言,心口相
應,乃為善也。如果自己心行不能一致,欺詐迷惑一切世間,就不是善了。
  【將護正法不違雅典。乃為善哉。誹謗經道違失正理。則非善哉。假使所
   聞。不謗經典。雖不師受。頒宣道教無所希冀。乃為善哉。愛惜經法自
   稱為師。若說經法常懷妄想。則非善哉。執權方便開化眾生。乃為善哉
   。不護眾生無權方便。不行四恩。則非善哉。若能遵修六度無極。慇勤
   慕求。乃為善哉。若復棄捐六度無極。則非善哉。造行慧業自致聖道。
   乃為善哉。貢高自恣為憍慢業。則非善哉。行勞強慈愍傷眾生。乃為善
   哉。趣爾行慈所愍不弘。則非善哉。奉行十善不違大猷。乃為善哉。翫
   習自恣行十惡事。則非善哉。若能棄捐一切眾惡。乃為善哉。順從諸惡
   非法之事。則非善哉。】
所謂正法,即實相法也。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楞伽經云,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
緣覺聲聞,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則佛種不斷
。佛種不斷,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得殊勝入處,菩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是以
若簡邪顯正,則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皆是正法。如果抑小揚大,則獨顯六度了。對
於正法應該護持,云何護持正法?經云法不可說,為利益眾生故,方便演說,便是
護持正法。所謂雅典,便是正法經典。如果護持正法,不違背正法經典,便是善也
。如果誹謗經法,違背於正理,便是不善。
  假使有人聽聞正法,而能不疑惑,不毀謗佛所說的經典。雖彼人對於正法,當
時不能師受,亦應向彼宣說佛法而教化之。同時無所希求冀望於名聞利養,這樣便
為善了。如果愛惜經法,存有私心不肯教人,同時以師自居。若說經法時,常懷名
聞利養等妄想,便不能為善了。
  如果以善權方便,而開示化導眾生,是則為善,如果不能護念眾生,又無權巧
方便,不能報於父母恩國王恩三寶恩眾生恩,便非為善。
  若能遵六度而修,慇勤慕求於大乘,便是善。因為六度行是大乘行也。若復捨
棄六度無極,便不是善。無極者,即波羅蜜也。
造行慧業,何謂慧業?菩薩自度是為智本,菩薩覺悟有情是為慧業。菩薩上求
佛道為智本,以大悲心下化眾生是為慧業。如大哀經說「思存心懷,是為智本。如
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觀察分別是為智本。啟發眾會,令得開解
,是為慧業。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為智本。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
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奉平等行,不為邪疑,是為慧業。心無所生,都無
所著,是為智本。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閑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
本。身心晏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識一乘道
,而不違捨,是為慧業……。」
  如果造行如是慧業,而至於聖道,乃為善哉。如果貢高我慢,放縱自恣,造憍
慢之業,則非善哉。憍慢於八慢中最惡。所謂憍慢,便是不孝父母,不敬三寶,不
敬師長。
  不捨慈悲,愍念眾生,則便為善。行牢強慈者,不捨眾生也。如果趣爾行慈,
趣爾是匆促不能持久的意思。匆促行慈而不能持久,其哀愍眾生的心又不能廣大,
這便是不善了。
  奉行十善,十種善業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和不貪
不瞋不癡。猷者道也,大猷即是大道。行十種善業,不違背佛道,便是善哉,如果
翫忽於惡習,而放縱於殺盜婬等十種惡業,便是不善。
如果能改除一切惡習,便是善哉。如果順從造一切惡,行諸非法之事,便是不
善。
  【大光。欲知出家顛倒不順行者。則非善哉。好樂空無相無願。具足成就
   。乃為善哉。強上高床師子之座。而演雜句世間之談。隨俗同塵。則非
   善哉。若得菩薩篋藏之典。修習遵行。昇師子座頒演道教。乃為善哉。
   毀於禁戒受信施食。則非善哉。奉順戒法清淨鮮潔。應服一切供養之利
   。乃為善哉。貢高自大憎?經法。則非善哉。謙下恭順不懷慢恣。嗟歎
   人德。乃為善哉。嫉?菩薩憎其高行。則非善哉。見諸菩薩敬之如佛。
   乃為善哉。】
  文殊師利語大光天子說,大光須知,出家之人,顛倒行事,不能順行正法,便
是不善。如果好樂於修習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而又能具足成就者,是為善哉。
如果強行登上講座。佛為人中師子,其所坐處,無論於床於地,皆名師子座。
所謂床,即座也。後人講經說法猶獅子吼,故名登師子座。若人不能講經說法,勉
強登上大座,而說些閑雜語句,而說些世間之談,隨順俗流,同乎凡塵,便是不善
。若得菩薩篋藏之典,篋者藏物之小箱也,故與藏同。若得菩薩法藏,即六波羅蜜
也。得菩薩六波羅蜜,修習遵行,而登座說法,敷演佛道,是則為善。
  毀於禁戒,是犯戒也。受信施食,是受信施供養也。如此便是不善。如果嚴持
禁戒,身心清淨鮮潔,應受一切供養是則為善。
  如果我慢自大,以自己的我見而憎恨嫉妒佛所說的經法,便是不善。如果為人
謙虛而不驕傲,恭敬隨順佛教,沒有我慢亦不放肆。更能讚歎別人的美德,這便是
善了。
  如果嫉妒菩薩,憎恨嫉妒菩薩的高行,便是不善。如果見菩薩好像見佛一樣地
恭敬,是為善哉。
  【是為大光如佛所說。其行法者。則為非遠。不至大慧。皆非善哉。其有
   順從如來教者。乃為善哉。】
  最後文殊菩薩說,大光天子,是為如佛所說,而行此佛法者,那麼離無上佛道
則不遠矣。大慧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至無上正等正覺,都不是善也。所以若
順從如來之教。則為善矣。
  【大光又問。以何等故。讚法善哉法在善哉非善哉乎。文殊答曰。吾於諸
   法不行善哉。亦復不行非善哉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合。亦無
   吾我。】
  一切法本無有二,此無二者,即是一切法。再者,一切法無二,即無一切法。
故經云一切法即空,空即一切法。既然如此,難道於空中,能有善法與不善法嗎?
  於是大光又問,以何原因讚歎法善哉?莫非有法是善,有法是不善嗎?若如是
者,豈非分別諸空為二嗎?
  須知文殊讚於諸法善哉,是以因緣故讚為善哉。文殊說諸法非善哉,亦是以因
緣故說。既然善哉非善哉都是因緣有,故知實無有定法是善哉或是非善哉也。所謂
若有定法,即非無上正等正覺。
  既然無有定法名善哉非善哉,所以文殊菩薩說,我於諸法不行善哉,亦不行不
善哉。為甚麼呢?因為一切法悉無所合。因為和合皆是因緣,因緣即空,空故無合
。所謂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既然法無所有,故一
切法悉無所合。
  亦無吾我,因為法無自性故,故一切法無我。
  【又問文殊。仁者。不與善法合乎。文殊答曰。吾則不與善法俱合。亦復
   不與惡法共合。所以者何。計極著者謂有為矣。其無著者謂無為矣。計
   無常者亦是有為。自計有身不了本無。】
  大光天子又問文殊菩薩曰,仁者不行於善法嗎?不與善法和合,即不行善法的
意思。
  其實一切法不可得,我身亦不可得,焉有我身與善法或是不善法合呢?所以文
殊說我不與善法合,亦不與不善法合。若言我身與善惡法合,便是有我與善惡法了
。因為我與諸法皆是假,故無和合亦無不和合。
  不可得,假名無為,其實亦沒有無為法可得也。如果計著一切法有,便是有為
了。如果計著一切法無,依然是執著,故曰亦是有為。於一切法不生遍計執,假名
無為而已。所以眾生不覺諸法本空,皆係因緣假合,於是計著有身可得。若知一切
法皆假,便知一切法本空,若能覺了如是空義,即名菩提。
  【又問文殊師利。仁者至德。亦是有為計有吾我。文殊答曰。假使吾計有
   為身是我所則墮恐懼。】
  大光言,仁者文殊師利,大德今有此身,豈非有為嗎?若是無為,即是法性。
所以大德今有此身,當然計有吾我了。此是大光於事實上難問也。
  文殊師利言,假使我計有為身是我所者,則墮恐懼也。此明文殊師利不著於法
也。
  如計著有為身是我所者,則能計著者是我,所計著之身便是我所。若於身計著
我我所,則此身便是業報所生。業報生身,必受後有,不得自在,故曰假使我計有
為身是我所,則墮恐懼。墮恐懼者,是墮
後有之報也。菩薩不計著有為身是我,便是無為。無為者法身也,菩薩證得法身,
便不受後有,得大自在也。
  【又問文殊師利。仁者。不畏於有為乎。報曰。假使見於有為。究竟成就
   。永存無滅盡者。我乃恐懼。】
  大光問文殊曰,仁者不畏懼有為嗎?既然如此,你不計著有為身是我所,而受
此有為身。雖道你不懼怕有為嗎?因為有為身是要經過生死的。
  如果有法,始有畏懼,如果心有所住,始有畏懼。今有為本無,於本無法,則
心無所住,云何有畏懼產生呢?                      
  所以文殊說,假使我見於有為究竟成就者,當有恐懼。今有為本無,何所恐懼

  永存無滅盡者,是說眾生顛倒,不知有為法無常,虛妄執著無常為常也。如果
不執著,則心無所住,心無所住自然便無恐懼了。
  或者有人會問,上文不是說「計無常者亦是有為」嗎?何以說眾生執無常為常
是顛倒呢?若有無常可執,豈非亦是有為嗎?不錯,原來法無「常」,亦無「無常
」,畢竟空中,無如是分別。作如是分別者,皆眾生心有所住也。須知諸法無常即
是空義,以如是空義故,所以有為法無常,即是空義。有為法空,即是無為。豈是
有為以外另有無為,無常以外另有常乎。故曰若心無所住,法無常無無常。即此無
常無無常,即是畢竟空寂。即此畢竟空寂,所以清淨平等,恒常無盡。清淨平等恒
常無盡,故假名曰常。所謂常者,心無所住也。故經云「常法無住,若有住處即是
無常。故法身法界法入法性法住法陰虛空佛性,都無住處。」
  所以文殊回答說,假使我於有為究竟成就而永存無滅盡者,則有恐懼。我今無
有顛倒,如實知諸法畢竟空,云何會有恐懼呢?
  【又問文殊。仁者。不見有為之事而成就乎。答曰。我尚不見無為之事而
   在成就。況當復?有為之事而成就也。】
  大光天子又問說,仁者不見有「有為」之事嗎?因為有為是對無為而立,有所
謂無為,始有所謂有為。然而無為者,即是不有。若無為是「有」,當即立有為矣
。既然無為不有,焉得更立有為?
  所以文殊回答說,我尚不見有無為,何況見有有為呢。
  【又問文殊。仁為有為若無為乎。答曰。仁者。吾不有為亦不無為。所以
   者何。設使有為。則與愚癡凡夫同塵。假使無為。則與聲聞緣覺同等。】
  持世經云,何等有為相?生住異滅也,何等無為相?無生住異滅也。此是為引
導凡夫故說,其實有為法亦無生住異滅也……。
  何故有為法亦無生住異滅相?因為一切法無生故。無生之法,不應有住異滅。
若謂有生住異滅,是於無生中妄見生滅也。
  一切有為法,皆無性無起無作。謂有性有起有作者,皆愚人妄見也,故非離有
為得無為,非離無為得有為,而有為如實相,即名無為。
  眾生以名相分別有為無為,諸聖賢離於假名相,故說諸賢聖得無為法。而大乘
菩薩智慧甚深,通達一切有為法皆是無為。故大乘菩薩不住有為,亦復不住無為。
  所以文殊答,我不有為亦不無為。設使有為,則與愚癡凡夫同塵,假使無為,
則與聲聞緣覺同等。
  【又問文殊。設使仁者。亦不有為復不無為。今我云何執持此教。答曰。
   譬如化人之所興為。欲持法者亦當如彼。於天子意所志云何。如來神識
   為住何所。立在色乎。答曰非也。為復立在痛癢思想生死識乎。報曰非
   也。又問住三界乎。答曰非也。住在有為若無為乎。答曰非也。又問。
   如來神識為何所住。報曰文殊。如來神識永無所住。答曰:如來神識設
   無所住。卿當執持如彼所住。】
  大光天子又問文殊菩薩說,假使仁者不住有為不住無為,那麼我現在怎樣奉持
此教呢?大光的意思是,既然於菩薩所教,奉持有為不對,奉持無為亦不對,那麼
我怎樣奉持呢?
眾生性喜住著,例如佛語比丘。比丘!此相是空。於是比丘轉住於性。佛言,
諸比丘!此性亦空。於是比丘轉住於有。佛言諸比丘!此有亦空。於是比丘轉住於
無。佛言諸比丘!此無亦空。比丘便起驚怖曰:世尊!一切皆空,我等當住何處?
  其實一切法因緣而有,悉皆如幻如化,不可執持。如果心不住著諸相,便是如
教奉行了。
  所以文殊舉譬喻說,譬如化人所為一切,悉同幻化,云何可以執持呢?只要曉
了一切法悉皆如幻,心無所住,如此便是如佛所教而奉持了。
  天子,你以為如何,如來神識有住處嗎?如來神識是住於色嗎?天子回答不也

  如果如來神識住於色,那麼色是生滅法,是變壞法。色生滅時,如來亦應生滅
,色變壞時,如來亦應變壞。如果如來有生滅變壞,焉得謂如來?所以如來神識不
住於色,大光天子乃答非也。
  痛癢是受,思想是想,生死是行。受想行識亦是生滅無常變壞的。故文殊問曰
,如來神識,是住在受想行識嗎?天子答不也。
文殊又問,如來神識是住於三界嗎?須知三界無常遷流,六道輪迴不停,故佛
實不住三界。所以天子答非也。因為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湛然常住,故不
屬三界。
  文殊又問,如來神識是住有為呢,還是住無為呢?天子回答說非也。因為有為
如幻,故不可住。無為非有,亦不可住。
  最後文殊菩薩問曰,如來神識何所住?天子回答說,如來神識永無所住。因為
凡有所住,皆是虛妄,皆落有法。既落有法,總歸生滅。而如來者無來無去,無生
無滅,湛寂常住,故如來無有所住。
  文殊師利說,若如來神識無有所住,那麼天子你亦應如佛一樣,住於無住。
  【又問文殊。仁者則為是如來乎。答曰天子。其無本者無來無去無所周旋
   。吾所由來亦復如是。以是之故。吾為如來所來亦如。如佛所來吾亦如
      之。以是之故吾為如來。如如來住。吾住亦如。以是之故吾為如來。如
      來無本。文殊師利亦復無本故曰無本。以是之故。吾為如來。】
  大光天子又問,仁者你是如來嗎?因為佛無所住,文殊亦無所住,豈非文殊是
如來嗎。
  無本即是無始也,無生也。文殊回答說,其無始無生者,即是無來無去無有輪
迴。無有周旋,即無有輪迴也。無來去輪迴,便是無有分別。我文殊亦如是,無來
無去無有周旋,所以我和如來一樣,所來亦如。「如」者,不二不異也。是言我和
如來一樣,亦無來無去無周旋也。所以文殊說,以是之故,吾為如來。吾為如來者
,非謂我為是佛也,是說我亦無來無去,無有周旋也。
  其實一切眾生悉皆無來無去無有周旋,只是眾生不自覺知,以致虛妄受生死耳
。眾生何故妄入生死?眾生皆以有住心,妄入生死,不見於佛。若能心無所住,則
信自己原來是佛也。
  持世經云「不著一切法,名為見佛。」又說「真見佛者,斷一切言語道,非真
非妄,非有非無,離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如是見者,為見如來。」
  如如來住,吾住亦如。如來者無住也,今文殊亦復無住,與佛同等。故曰以是
之故,我為如來。
  如來無本,無始無生,文殊師利亦復無本無始無生,以是之故,我為如來。
  【又問文殊。其無本者當從何求。答曰天子。其無本者。當於六十二見中
   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如來解脫中求。不懷瞋法而求
   之矣。又問。如來解脫不懷瞋法。當於何求。答曰。當於眾生志行中求
   。又問。眾生志行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如來聖慧中求。又問。如來聖慧
   當於何求。答曰。當於眾生諸根各異分別原際而於中求。又問。文殊師
   利。今者所說吾不能了。其不解者不能分別。則當愕然。答曰。如來之
   慧無能分別。又問何故。答曰。如來慧者。無所罣礙。亦無想念。不可
   逮得。無有言詞亦無所行。無心意識離於言教。以是之故。無能知者不
   可分別。】
  大光天子又問,其無本者當於何處求呢?文殊答曰,當於六十二種邪見求。六
十二種邪見皆是有始見有生見有所得見,若人知六十二見皆是邪妄,皆是虛假不實
,無有自性,便知一切法無本了。故曰無本者於六十二見中求。
如來解脫離諸虛妄體證無生,無來無去不增不減,知一切情見皆是虛妄。故獲
得如來解脫,便知六十二見虛妄了,故曰六十二見當於如來解脫中求。不懷瞋法,
因為懷瞋者必有我人見,受縛於我人即非解脫。如古德云:「勸君學佛莫生瞋,法
中無我亦無人。」如來解脫得大自在,故無我人眾壽相。而六十二見者,皆我人眾
壽見,故曰於如來解脫中求,不懷瞋法而求之矣。
  志行者,眾生之志欲心行也。眾生之志欲心行皆虛妄不實,若知其虛妄不實,
即是解脫不瞋之因也。故曰如來解脫不懷瞋法,當於眾生志行中求。
  知諸緣起皆歸空寂,是如來聖慧。眾生志行,皆是虛妄緣起。如來以聖慧,如
實知一切眾生之志行,皆虛妄造作。故曰眾生志行於如來聖慧中求,則得之矣。
  如來聖慧於眾生諸根各異分別原際中求。眾生以六根分別六塵,各各別異。眼
分別於色,耳分別於聲,鼻分別於香,舌分別於味,身分別於觸,意分別於法。眼
分別於色生於眼識,乃至意分別法塵生於意識。    
  分別原際中求,原際是究竟處。諸根分別所生之識,求其究竟處了不可得,而
不可得即如來聖慧。不可得者,即是自性清淨心,即是菩提、涅槃、權實智慧,故
曰不可得即如來聖慧。
  何以說諸根分別所生之識求其究竟處了不可得呢?譬如眼根對色塵所生之見,
此見若在眼根,見既在眼,應不關於色。易言之,有色固眼能見色,無色眼亦能見
色,因為見在眼根故。故見在眼根,不合於道理。
  如果說見在於色塵(因為有色始有見,無色則無見,似是見在於色。)如果說
見在於色,應是色見,眼不見,何得謂眼見於色?所以亦不合道理。
  如果說見之本身自具見能,若無眼根亦無色塵,然則見為何物?故遍求其見了
不可得。
  是知根塵識諸緣和合乃有於見,見屬因緣,本無原際自性。乃至諸根亦因緣起
諸陰界入一皆因緣所起。既是因緣所起,故知諸根陰界入,分別其原際悉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者,乃由因緣起也。以其無性隨緣,故有諸根之用。而無性不可得者,
即如來聖慧也。所以文殊答曰,如來聖慧,當於眾生諸根各異分別原際中求。
  大光天子說,文殊師利,今所說者我不能了解。如果不能了解,便不能分別辨
明其義。則當愕然,愕然即是驚愕疑惑。
文殊回答說,如來之慧無能分別。因為如來之慧,究竟如虛空,不可測度不可
思議,所以如來智慧無能分別。
  大光又問,何故無能分別?文殊回答說,如來智慧無所罣礙,等虛空故。亦無
想念,離諸相故。想者取相,念者憶想。如來智慧離一切相,故無想念。不可逮得
,因為如來智慧,無所著,無所住故。無有言詞,亦無所行,無心意識。大乘密嚴
經云「藏識是心,執我名意,取諸境界說之為識。」離於言教,無有言詞者,言言
語道斷也。亦無所行,無心意識,是心行處滅也。離於言教,是說道不在文也,切
勿徇文以為悟道也。如來之慧,離於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也。
  所以文殊說,以是之故,如來之慧,無能知者,不可分別。
  【又問文殊。設如來慧不可分別。諸聲聞眾云何曉了。何因菩薩而得住於
   不退轉地。答曰天子。如來至真善權方便。因時頒宣文字之說。又其慧
   者無有文字。譬如不從水中而生火矣。鑽木求火及照陽燧乃出火耳。如
   來若此。威神聖旨道慧無邊。廣分別說本無之慧。無有能知如來聖慧。
   如來聖慧燒諸愚癡闇昧草木令不復生。彼則何謂燒諸愚癡闇昧草木。一
   切分別眾行之心。演道品法六波羅蜜諸度無極。】
  大光大子又問文殊菩薩說,假使如來智慧不可分別,那麼聲聞眾對於如來的言
教,怎能曉了呢?同時何因緣故菩薩而得於不退轉地呢?聲聞人之曉了佛法,菩薩
之住不退轉地,皆因分別佛之言教而得。如果如來智慧不可分別,聲聞及菩薩何能
得其成就呢?
  所謂登不退轉地有三種,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若依彌陀要解,位
不退者,入聖流不墮凡夫。行不退者,恒度眾生不墮二乘。念不退者,心心流入薩
婆若海。薩婆若譯為一切種智,是佛果德之智。菩薩因地修時曰般若,果位之智曰
薩婆若。
  若依觀無量壽佛經妙宗妙,破見思惑名位不退。伏斷塵沙惑名行不退。破無明
名念不退。
大光天子作如是問,文殊回答說,如來至真等正覺有大權巧方便,因時機隨宜
而為眾生說法,令一切眾生,無論根機大小,皆能隨宜而得契入也。故佛演一法異
類各通,此是佛之神通不可思議。佛演一法,不說二法,若演二法,即是魔說。維
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謂一雨之潤,大小普滋也。
  佛圓音一演,人天乘得乎三皈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聲聞乘人則得於四諦,緣覺
乘人則得十二因緣,大乘人則得六波羅蜜。正如同是一真法界,然造惡眾生,見是
三塗惡道。行善眾生,則於一真法界見是人天善道。聲聞乘人,則於一真法界見是
聲聞境界。緣覺乘人。於一真法界見是緣覺法界。大乘人則於一真法界,見是菩薩
法界。而實際上,法界是一,所謂無界,無界者,畢竟空也。
  故佛以無分別慧,應一切慧。同一畢竟空,能令眾生隨其根機,見是九法界。
此即如來之善權方便也,故曰因時頒宣文字言教。
  然而佛之慧者,無有文字。所謂至道無名,名以顯道也。借指標月,而月非是
指也。
  以下舉譬喻明法。譬如水中不能生出火來,必須鑽木取火,陽燧是取火鏡,用
取火鏡對正太陽,使其焦點集中於易燃物上,便會有火燃起,非是從水中出火也。
這譬喻說明,如來之慧,并不就是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也。
所以如來之威神旨意佛道智慧無邊不可思議,如來以善權方便,廣分別說於本
無之智慧。
  如來聖慧,無有能知者,因為如來聖慧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
  眾生愚癡闇昧,猶如穢雜之草木,如來有大方便,以此本無之慧,能燒毀一切
眾生愚癡闇昧草木。愚癡闇昧草木者,形容眾生之煩惱生死也。能令眾生煩惱生死
斷盡,永不復生也。眾生之煩惱生死,即一切分別眾行之心也。
  為是之故,佛演道品法,及六波羅蜜法。道品法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者
,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六波羅蜜者,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無極者,即波羅蜜也,即到彼岸也。
  【又問文殊。無有草木不生瑕穢亦無瘡病。云何說之。答曰。所暢說者無
   緣起分。所言無毀無合無散。所頒宣者不說生死無泥洹教。無所蠲除亦
   無所斷。不有造證無所遵修無得無歸。此所言者乃為寂寞堅要之辭。】
一切法因緣而有,無微塵許法不是因緣而有。既然有屬因緣,故知法無自性。
法無自性,故曰諸法本無。以本無故,所以一切法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清淨,故
無有草木,不生瑕穢,亦無瘡病。因為一切法本來清淨,空寂無所有故。既然一切
法空寂無所有,怎麼可以言說呢?大光天子如此問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回答說,雖然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無性空寂,當體即是第一義空。
以緣起即空寂故,所以如來所暢說者,無有緣起分。無緣起分者,無緣起之因也。
於第一義空中,一切法無因無始無生無作無起也。
  所言無毀無合無散。若法本來清淨本來空寂,故無毀無合無散。假使有法,始
有毀有合有散,今一切法本來清淨空寂,於無法中焉有毀有合有散?佛以無所得為
方便演說諸法,以無相為方便演說諸法,以無住為方便演說諸法,實是假借言說以
明空寂,從空寂而立言說。雖有言說,而實無說而說。借明第一義空,雖說而無說
也。若無言說,無以明第一義空。無第一義空,亦無以立乎言教。不同凡夫二乘,
聞言教則徇文,聞道理則滯空也。
如來所頒宣者,不說生死,亦不說涅槃教。因為生死者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無
性空寂,現有生死皆猶幻化。以皆如幻化,故無有生死,所以如來不說生死。而涅
槃即是本來清淨,無性空寂,佛以此境界假名涅槃,實亦無有涅槃可得,所以佛亦
不說涅槃。
  或者有人會問,佛出現於世,即為度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何以說無有生死無有
涅槃呢?
  須知佛出現於世,實不為度生死入涅槃,生死如幻,如幻之法,焉有可度?涅
槃本具,既無有出,亦無有入,焉有能入涅槃?故佛出現於世,以大悲心憐憫眾生
迷妄,欲度眾生之生死涅槃二見耳。若人捨於生死涅槃之二種見,假名曰入涅槃也
。一切法本來清淨,眾生迷妄,於清淨中妄自毀犯染著,故佛興大悲,出世度眾生

  大哀經云「所謂淨者,無所著故,亦無所犯。愚癡凡夫不覺其實,反為客塵而
見染污。我當解彼本淨顯曜,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蠲即除也。無所蠲除亦無所斷,因為諸法本無故。於本無法,故無蠲除亦無所
斷。
  不有造證下,是言無修亦無證,既無果可得,亦無法可歸依也。
  佛如此宣說,乃為寂寞堅要之辭也。寂寞堅要之詞者,是雖有言說,本來清淨
也。
  【天子報曰。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文殊師利。今所說者微妙巍巍無極之慧
   。超異如是而魔波旬不來至此。欲廢亂之行於逆乎。】
  大光天子聞文殊師利說法後,極度讚歎說,難得難得,此是我未曾聽過的妙法
也。文殊師利菩薩,你現在說這種微妙崇高清淨智慧之法,難道你不怕魔波旬,前
來擾亂而有違逆的行動嗎?
  【適說是語須臾未久。時魔波旬在於虛空。興大雲雨謦揚大音。其音普聞
   一切眾會。時眾會者各心念言。此何等聲流溢乃爾。爾時世尊告文殊師
   利。仁寧見魔所興亂乎。答曰唯然天中天。】
  正當大光天子說這話時,很短的時間內,魔波旬便來到法會的空中。
  謦揚便是揚聲大咳,輕聲者曰謦,重聲者曰咳。其聲令一切眾會普皆聞之。大
眾都奇怪的想,這是甚麼聲音竟這樣地狂妄放肆。於是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說,仁者
,你見到魔來擾亂了嗎?文殊師利回答說,是的世尊,我知道了。天中天是稱讚世
尊,為天中之天。
  【文殊師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令魔波旬自然見縛。尋便墮地。喚呼稱
   怨恚恨罵詈。文殊師利。今當杻械鎖縛我身。】
  如其像三昧,便是如幻三昧也。三昧者定也。文殊入如幻三昧後,令魔波旬自
見受縛,而墮落地上。
  魔波旬喚呼埋怨,忿恨地罵道,文殊師利,你為甚麼扭械鎖縛於我?刑具加身
謂扭械,鐵索繫身曰鎖,繩索繫身曰縛。
  【文殊答曰。咄魔波旬。復有繫縛堅固難解踰過於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覺
   。何謂堅縛。謂言吾我顛倒恩愛諸邪見縛因緣繫縛。卿常為此枷鎖所縛
   不自覺知。】
  文殊師利回答說,其實更有繫縛,比這種繫縛堅固難解得多,今正加在你的身
上,你卻不覺。是那些繫縛呢?即是著於吾我想,著於顛倒想,著於恩愛取求想,
以及諸邪見縛,執著因緣為實有之縛。這些堅縛,正加諸於你,你卻不覺。此所謂
有縛則有解,無我則無縛也。
  【魔又啟曰。唯見原赦使得解脫。文殊師利曰。汝當興造行作佛事。我當
   令卿從繫得解。魔即對曰。我於佛法無所妨廢亦無所壞。已當何因興作
   佛事。文殊答曰。波旬。欲知興作佛事修行。乃為菩薩智慧變化。假使
   如來興作佛事不足為難。魔作佛事斯乃為奇。】
  魔波旬無奈說道,好罷,算我不對,求你文殊菩薩原諒赦免,放掉我罷!
  文殊師利說,倒是可以,不過你須行作佛事,我便令汝從縛得解。
  魔波旬說道,我本來對於佛法無所妨礙,亦無破壞,還要怎樣作佛事呢?
  文殊師利道,波旬,你要知道,興作佛事及修行佛道者,皆是菩薩智慧所變化
,神力所加被故。我今以智慧變化神力加被於你,你便能作佛事也。假使佛作佛事
,不足為奇,如果你魔波旬作佛事,那真是奇特了。
  【於是文殊師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使魔波旬變作佛像。三十二相莊嚴
   其身坐師子床。智慧辯才所說如佛。而此宣言。所欲問者。一切眾生諸
   所狐疑。自恣所啟。當為發遣。】
於是文殊師利即入如幻三昧,以三昧力故,令魔波旬變成佛像。亦具三十二大
丈夫相,坐於師子座上。具有智慧辯才,所說和佛一樣。魔波旬對大眾宣布說,你
們若有發問者,一切眾生所有之疑問,任汝啟請,我當答覆汝等。
  【時大迦葉問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為縛。魔尋答曰。計我禪定而志寂然
   。則是有想無想品第想空為要。毀眾見想想於要想。興於眾念御無願想
   。懷諸所願為泥洹想。而樂無為毀生死想。是為迦葉修行比丘之繫縛也
   。所以者何。迦葉當知。不當毀壞諸所往見因而行空也。所謂空者諸見
   皆空。不當毀念求於無想。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為無想。不當毀願而
   求無願。其所願者悉亦無願。不當毀生死而求泥洹。曉了生死不可得處
   則為泥洹。迦葉當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當於眾著令無所起。毀壞滅
   盡。泥洹本淨。無所起生乃為無為。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心逮清淨。】
  迦葉是佛的弟子,頭陀第一,因恐與三迦葉名相混,所以冠以「大」字以示有
別。時大迦葉問魔,比丘修行,以何為縛?
  魔波旬立刻回答說,如果比丘計著於「我」,計著「禪定」,乃至志求於寂靜
泥洹,便是修行比丘之繫縛。因為計著於我、禪定而志求於寂然,便是於修行中品
第高下分別「有」想「無」想。而以空想為倚著。此是言比丘修行,如果倚著於空
,而分別於「有」法「無」法之想,便是繫縛了。
  毀眾見想,想於要想。是毀棄於眾見之有想,而取著於無想也。如果比丘取著
於無想,便是繫縛了。
  興於眾念御無願想者,是興起對於三界生死之眾念深生厭離,而起無願求之想
。此即貪著偏空涅槃,不起大悲,不入三界,不度眾生也。
  如果比丘無有願心,不起大悲,只知貪著無為涅槃,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繫縛了

  若比丘懷諸所願,而樂著於無為涅槃,毀棄於生死,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繫縛了
。涅槃無為即是本無,豈可樂著。生死如幻即是非有,豈可毀棄。故樂著涅槃毀棄
生死即是繫縛。
  下文是自作解釋。為甚麼呢?迦葉當知,凡所有法皆是因緣幻現,以幻現故,
所以諸法非實當體即空。非是毀見滅法而有空也。所以不得毀壞諸所往見,而行於
空也。故智者修行,不壞一切法,而達法性空也。
  所謂空者,一切諸見悉無自性,當體即空。不是於有外另有空也,所以不當毀
壞於念,而另求於無想空也。須知念屬緣起,無性自空也。所以說凡所念者,悉為
無想。敢可所念之「敢」字,恐係錯誤。
  依於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不是願以外另有無願,而願者無性即是無願。所以
不應該毀壞願,另求無願。
  生死涅槃亦是一樣,不是生死外另有涅槃,如果曉得生死如幻不可得,即是涅
槃。所以經云生死即涅槃也。
  迦葉你應當知道,所謂修行於涅槃,不起一切想者,不是偏於空寂無為也。而
是不起一切分別執著也。不起一切分別,令一切分別執著滅盡,便是諸法本來即清
淨涅槃了。如果一切分別執著,無起無生,這便是無為了。而偏於空寂無為,卻正
是分別執著。波旬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心得清淨。
  【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誰為開化諸賢者等。五百人曰。其無所得不成正覺
   開化吾等。】
  須菩提是佛弟子,於諸弟子中,解空第一。今魔波旬說此真空義,而五百比丘
心得清淨,故須菩提對五百比丘發問。須菩提問曰,是誰開示化導諸位賢者,是佛
嗎,還是魔波旬嗎?
  無所得即真空義,五百比丘聞真空義而得成就。所以回答說,無所得,不成正
覺者開化我等。
  【又問。云何開化。答曰。不來不去曉了如是不起不滅其慧常住。說是語
   時。二百比丘逮清淨眼。】
  須菩提又問,魔波旬怎樣開化賢者等呢?五百比丘說,不來不去,不來不去即
是真空義,真空義即是中道義,中道義即是無住義,無住義即是不生不滅義,不生
不滅即是常住義。常住義者,即是涅槃義也。
  所以五百比丘回答說,曉了如是,不起不滅其慧常住。
  五百比丘說是語時,有二百比丘得清淨眼。初果須陀洹見道,謂得清淨眼。
  【時須菩提問魔波旬。何謂比丘為最眾祐。魔即對曰。若無所受亦無畢淨
   。而從篤信愛樂佛法受飲食饌。如須菩提。若有比丘。不受不捨。其施
   與者。觀彼比丘猶如幻化。其受施者意念如影。無有生者亦無受者。心
   無所著。無心不起。彼則於世為最眾祐。】
  須菩提問魔波旬說,比丘怎樣才是眾生最上的良祐福田呢?須知不取一切相,
即是眾生的良祐福田。若比丘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施如是比丘者
,其所得福德不可思議。
  無所受,亦無畢淨。是無有受相,亦不著於不受相,故曰亦無畢淨。
  若人只顧自度,不度眾生者,不為篤信愛樂佛法。篤信愛樂佛法者,必是起大
悲度眾生也。因為眾生即我法身也。何以故?眾生幻有性空,與我法身不二不異故
。若不度眾生,則我法身不得圓淨。所以自度度人,始為篤信愛樂佛法。
  同時度生若著眾生相,亦非篤信愛樂佛法。因為著相即非法身矣。
  如是篤信愛樂佛法,度眾生而無眾生相者,應受飲食饌。
  若有比丘不取受相,亦不取捨相,如果施與者亦不取相,觀彼比丘如幻化人,
則可得無量福。比丘受施亦不取相,其意念施與受者及與施物,悉皆如影如幻。於
施者無有生福想,亦不著受者想,心清淨得無有所著,甚至於無所著心亦不起。若
比丘如是,若有施與者,可得無量福,是為世間眾生良祐福田。
  【時舍利弗問魔波旬。何謂三昧而不穢亂。波旬答曰。於三昧盡如無所盡
   悉令都盡。其無生者不令興起。燒盡眾欲本末清淨。悉無所生令不復愚
   。無所更歷。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遵修寂滅。察諸所更。
   滅盡三昧而以正受。無觀不觀亦無所見。如是三昧乃無穢亂。】
  舍利弗是佛弟子。大乘菩薩中,文殊師利智慧第一。聲聞人中,舍利弗智慧第
一。
  舍利弗問魔波旬說,怎樣是三昧而不穢亂呢?三昧譯為正定,不穢亂是清淨的
意思。
  波旬回答說,於三昧盡,如無所盡,悉令都盡。盡是滅盡的意思,如是如如,
不二不異也。於三昧滅盡與不滅盡不二不異不生分別。此滅盡與不滅盡不分別之見
亦都滅卻,如是便是三昧清淨了。
  其無生者不令興趣,言無生起之欲求心,想受心,使他不要生起;已生起之欲
求心想受心,以智慧之火都燒盡他。如此則未生起者,則本清淨。已生起者末清淨
,如是本末悉清淨。本末清淨者,即一道清淨也。
  悉無所生令不復愚,「愚」字或係錯誤,可能是「起」之誤。諸法不生般若生
,如是方是三昧清淨。更歷者,閱歷也經歷也,無所更歷,是借以解釋不生不滅之
義。若無經歷之行,即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了。
  一切諸法曉了清淨,曉了者朗朗也。清淨者寂寂也。既然諸法不生不滅,不來
不去,本末清淨,一道如如,乃於諸法平等不二了。於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別,
便可於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了。正受者,無受也。平等則無分別,無分別則
無所受,故曰平等正受。
  滅盡三昧者,是滅盡定也。依成實論,滅盡定有二種,一種是諸煩惱滅,一種
是煩惱未滅。煩惱滅者在八解脫中,煩惱未滅者在九次第中。九次第中是滅心心數
,八解脫中是滅諸煩惱。次第中說想受滅,解脫中說無明觸受滅。滅煩惱是第八解
脫,名阿羅漢果。阿羅漢名滅一切想令不復生。
  遵修寂滅,是遵修於涅槃之道。察諸所更是察於斷德智德無間道解說道之所經
歷,終於滅盡三昧而以正受。正受者無受也。是不受於滅盡,亦不受於不滅盡,於
滅盡不滅盡平等如如。換句話說,雖證滅盡三昧,而以大悲心不住涅槃,如是則不
受於滅盡。雖以大悲入三界度眾生,而不失滅盡三昧,不住於生死。如是則不受於
非滅盡,這樣無觀,亦無不觀,亦無能見與所見,於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別,便
是無穢亂的清淨三昧了。
  【大目揵連問魔波旬。何謂比丘心得自在。波旬答曰。假使比丘。曉了一
   切究暢人心。及與諸法悉解脫相。宣說諸法悉解脫相。無所依倚所懷來
   心。亦無所解亦無所懷。心無色欲。見一切色。心無所住。曉了諸法亦
   無處所。心不可護。曉於諸法。亦不可持。心不知心。心者自然則為清
   淨。諸法亦然自然清淨。法界清淨得不動轉。以他因緣現在目前。備六
   神通四神足念而自娛樂。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大目犍連是佛弟子,神通第一。彼問魔波旬曰,何謂比丘心得自在呢?
  波旬回答說,假使比丘明白一切法。一切法者,悉是因緣生。諸法緣生則無性
,無性故空。若比丘如是明了諸法皆空,是曰曉了一切。
  究暢人心者,究暢是徹底明了的意思。徹底明了一切眾生心亦空。因為所謂法
者眾生心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既然一切法空,故究暢
人心,則知眾生心亦空。心及與諸法悉解脫相,何以故?因為空中無縛無解,假名
曰解脫相。如是自證,亦復如是為人宣說。
  無所依倚者,一切法悉無依處。何以故?空中無能依與所依故,一切法悉無住
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無所依倚亦無所懷來心。所謂懷亦是來義,懷來者引申含義,為有所得也,有
所取著也。既然一切法悉空,所以亦無「有所得」之心。如是之心,無所謂解脫,
亦無所謂取著。這樣任運自然,其心便自在了。
  色欲即是男色女色之欲也。若心得自在,須是無貪著男女色之欲。如果見一切
男色女色,心皆無所住著,則心自在矣。
  曉了諸法亦無處所者,明了一切法悉空,故無處所可得。
  心不可護應為「心不可獲」,即心不可得的意思。同時明白諸法亦不可得,因
為心與法悉空故。所謂不可持,即不可得也。
  心不知心,一切諸法其相幻有非實,悉是心生悉是心現。心生則法生,心滅則
法滅。故吾人見法,即是見心。凡夫取相生迷,不能自知,又,諸法非有,無相可
得,故曰心不知心。
  心者自然則為清淨,自然者,不取相不妄想不造作也。心若不取相不妄想不造
作,則為清淨矣。
  諸法亦是一樣,離相離妄想離造作,則清淨矣。如果心清淨則法清淨,法清淨
則法界清淨。法界清淨,則妙湛總持不動矣。何故心清淨則法界清淨?因為心者一
切法界性也。
  以他因緣下,是說一切法相現在目前者,皆是因緣而有也。若知諸法因緣有,
則知諸法假相。若知諸法假相,則知諸法性空。若知諸法幻有性空,便可不取相不
妄想不造作了。於是一切清淨,心得自在。
  備六神通,備是具足義。如是一切清淨,具足六神通,具足四神足,而自娛樂
,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六神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四神足又稱四如意足,於三十七道品中,次於四正勤而修四種之三摩地也。三
摩地者,定也。四神足者,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神足。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神足。由心
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神足。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神足。
  所謂神足者,足者譬如腳足,能騰、能躍、能得、能證世出世間殊勝之法,此
殊勝之法,說名為神。以此四種定能得能證故,名為四神足。
  茲略釋四神足義。一、欲神足。欲者希望樂欲也。起樂欲已,能對治所有惡不
善法,於諸善法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心住一緣。久久修習,觸發心一境性,名
欲神足。二、勤神足。勤是自策自勵精進不懈的意思。對於過去未來現在,所有惡
不善法,其未生者令不生,其已生者令斷。自策自勵發勤精進,正審思察發一境念
。由於多修習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勤神足。三、心神足。復能策發下
劣之心,制持掉舉之心。於惡不善法,及諸善法等境界,均能隨順,心不取相,正
審思察,住一境念。由如是多修習,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心神足。四
、觀神足。能以觀照力,於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於善法,能作意思惟為
如理。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惡不善法不起現行。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多安住故
,能正觸證心一境性,如實知自己唯於煩惱纏,心得解脫,而未斷煩惱隨眠。於是
離增上慢心,名觀神足。
  【邠耨文陀尼弗問魔波旬。何謂比丘說法清淨。波旬答曰。假使比丘。見
   一切法皆度無極。而悉遍見眾心各異悉無所著。一切所念則無同像。旨
   分別說曉了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如山呼響。觀諸講法亦如幻人。身
   所識知如水中月。別諸塵勞思想眾念所從起立。無受法者亦無捨者得入
   三昧。若頒宣法等獲超度。則以逮知四分別辯才心無所冀。讚言善哉。
   不懷狐疑。淨其己心則能清淨一切人心。曉了本淨鮮潔無垢。解知塵勞
   悉瑕疵矣。見諸陰魔悉為閑靜。其死魔者住無終始。其天魔者。皆除一
   切倚著之教。一切眾生心淨如是。如是比丘。乃為清淨普見道法演布經
   典。】
  邠耨文陀尼弗問曰,何謂比丘說法清淨。此一段文在明說法清淨,凡清淨說法
者,知一切法悉皆清淨。所謂於空說一切,於一切說空,是謂清淨說法。善說法者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今文便明清淨說法者,於一切知空,於空知一切的道理。
  魔波旬回答說,假使比丘見一切法皆度無極。度無極即波羅蜜也,而波羅蜜即
清淨義。假使比丘見一切法悉皆清淨,悉皆空寂,而於一切法無所執著,便是清淨
說法了。所謂法者眾生心也,故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也。所以上一句說見一切法
皆度無極,下一句即說見眾生心各異,悉無所著。既已皆度無極,皆悉清淨,皆悉
空寂,所以悉無所著。說法者自心清淨,所以見一切法清淨,見一切眾生心皆悉清
淨而無所著。雖然眾生心各異,而其差異相,皆是隨緣幻有。若察其根本,體皆清
淨,若能如此宣說,是為清淨說法。
  一切所念則無同像。取法假相曰想,憶想曰念。故一切所念皆是憶想分別,所
以其像不同。而其意旨若能分別演說,曉了明示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等,
皆如山呼響。山呼響是如幻不實的,登山一呼,便有回響,而其回響實是自聲,而
非實有也。若能分別演說曉了明示,一切所念分別,乃至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等
,悉皆唯心所造唯識所現,無有實質。應觀之猶如山呼響。
  觀講法者亦如幻人,講法者亦如幻不實也。其身所識知的一切法,皆如水中月
,皆悉畢竟空寂。如是知一切法悉皆清淨,由於虛妄分別一切塵勞、思想、眾念,
建立一切法,故曰別一切塵勞、思想、眾念之所建立。塵勞是煩惱之異名。如貪瞋
癡慢疑等皆為塵勞,如是等煩惱能坌穢行人清淨真性,能令眾生身心勞亂,故名塵
勞。
  思者,願求心也。想者,取假相心也。眾念者,眾想憶念也。一切法皆從之而
得建立。如是識知一切法,則心清淨,說法亦清淨矣。
  如果心清淨,則諸法清淨,諸法清淨,則其法不可受亦不可捨。這樣安住於無
受無捨無生無滅法,是謂得入三昧正受。
  若頒宣法,等獲超度。等獲超度者,是若說法時,能令一切眾生,等獲超度。
  雖然逮得四種分別辯才,而心無所希冀欲求。何以故?以心清淨法清淨,故無
希冀欲求。
  四分別辯才,即四無礙辯智也。四無礙辯者,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
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
  法無礙辯,知一切教法、世諦法、第一義諦法、因行法、及果德法,均無滯礙
,曰法無礙辯。
  義無礙辯,能解釋一切法之所以,義用等,名義無礙辯,能夠曉了解釋教法、
世諦法、第一義諦法、因法、果法等,無有滯礙也。
  辭無礙辯,辨法之言,目之為辭。於一切法及十方一切眾生言語,悉能知之無
礙,起說自在,名辭無礙。
  樂說無礙辯,所說諸法性相皆如,悉皆真實不虛,不欺誑眾生,名為樂說,於
樂說而得自在曰樂說無礙。比丘獲得四無礙辯才,對眾生宣說法要,而無所希冀,
不為名聞利養,是為清淨說法也。
  讚言善哉,不懷狐疑。是言若有人恭敬讚歎,而無動於衷。何謂不懷狐疑?狐
性多疑,恐其居處不安,於是數數遷移。用喻行人聞讚言善哉,便心為境動也。如
果心不為境動,便能清淨自心,亦能清淨一切人心。曉了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鮮潔
本來無垢。解知一切塵勞煩惱,皆是妄想造作的過失。塵勞者煩惱也,瑕疵者過失
也。故曰解知塵勞悉瑕疵矣。此是言四魔中的煩惱魔,解知煩惱魔是妄想所起,過
失所生也。而其本來卻是清淨無垢的。這一段文,意在說煩惱魔,是虛妄的,是過
失的。
  以上說過煩惱魔,本來清淨無垢。現在解釋五陰魔、死魔、天魔。
  陰魔即五陰魔也,色、受、想、行、識五種法為五陰。色陰是眾生身,受想行
識陰為眾生心。眾生迷惑不如實知,以此五陰身心妄受生死,故曰陰魔。如果了解
一切法本來清淨,則知五陰皆空,便無生死而悉閑靜了。
  其死魔者,住無終始。無終始者,即無生無死也。無生無死者,本來清淨也。
其死魔本來清淨,住於無生無死。此是言比丘曉了無生法,則說法清淨矣。
  天魔者,以妄見執著而害佛法。若知一切法本來清淨,則天魔亦可除其執著了

  若比丘知一切法清淨,知一切眾生心清淨,便是清淨普見於佛道,而清淨說法
了。
  【耆年優波離問魔波旬。何謂比丘奉持法律。波旬答曰。其能曉了一切諸
   法。悉被開化。識知眾罪本際寂寞教授猶豫。若見誹謗。不狐疑亦不懷
   結。彼於諸法未曾生心而有所御。常能化度諸有逆者。何況小小犯禁戒
   乎。體解塵勞靡所不別。諸客塵勞不以堅要懷思想也。說眾愛欲。無內
   無外不處兩間。曉了塵勞由從無覺。不壞愛欲亦不勸化。至於無欲亦無
   所起。計於塵欲猶如雲雨。觀於聖慧曉了頒宣。所可說者如風散雲悉無
   所住。有塵勞者如水中月。緣想念起欲現面像由於闇冥。當得智慧以為
   明照。欲如明鏡見其面像。其色如鬼羅剎之形。其順念者觀無所見。求
   捨塵欲不益眾穢。則以空慧無相無願無所越度。其有曉了愛欲如是。設
   復有著於愛欲者。則於眾生不興慈哀。眾生無我而無有身。亦不望想於
   諸吾我。如是觀者審諦持律。】
  耆年優波離,六十歲至八十歲曰耆年,耆年即老年也。優波離是佛之弟子,持
戒第一,故問於持戒。奉持法律者,即奉持戒律也。優波離問波旬,比丘怎樣嚴持
戒律呢?
  魔波旬回答說,比丘若能如實明了一切諸法,開化及於一切眾生。如實了知一
切法者,知一切法性空也。以此性空法,開導教化眾生。而如實知一切眾罪究竟根
本際,悉皆清淨。所謂如實知一切罪性本空,一切罪行皆由妄心所造也。如能伏除
妄心,一切罪相本際不可得也。這樣去教授那些對佛戒法不起淨信的人。猶豫者,
即是不起決定信也。
  比丘若遇到辱罵毀謗時,對於已學之佛戒法,仍須堅決執持,不動搖信念,不
起違犯之心行。對於辱罵毀謗我的人,亦不生煩惱不懷結恨。
  彼於諸法不曾起心動念,而有所我見主張。御者,有強作主張宰制之意。
  常能化度諸有逆者,逆者即有逆罪者。逆罪有五,其罪最重。五逆罪者,即殺
父殺母惡心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縱然犯五種逆罪的人,皆能教化令其得度
,何況小小犯戒的人呢?
  體解塵勞靡所不別。了解一切煩惱悉能分別其因緣果報。對於一切客塵煩惱,
皆知其虛妄如幻,而不懷實有堅要的想法。
  能明白宣說分析一切愛欲,悉是虛妄心所起。而不在內根,不在外塵,亦不在
兩間的識。知道煩惱從迷惑不覺而起。既然愛欲迷惑虛妄不實,本來是空的,所以
不起壞愛欲之心。若起壞愛欲之心,便是執著愛欲為實有了。亦不去勸化別人毀壞
愛欲,因為一切法本自性空,不壞不雜故。
  既然一切法性空,故愛欲亦空。若愛欲實有,對「有」可說無欲。今愛欲既空
,所以「無欲」之念亦不可起。所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知道一切塵勞愛欲,都
如雲雨一般無常無住空而不實。
  觀於聖智慧,而為人宣說。雖有言說,而無住著。猶如風吹散浮雲一樣,能說
者所化者,悉皆無住。
  有塵勞煩惱者,如水中月影,雖顯現而非實有。其塵勞煩惱者,乃緣於妄想欲
念而現男女面像。由於闇冥者,由於愚癡也,而執其面像,生於愛著也。若以智慧
明照時,便知「欲」念,猶如鏡像,雖有而非實。其男女色相,如食人之鬼羅剎一
般。
  其順念者,是言如果觀於男女色像時,應觀一切色像皆空而無所見。精進於捨
棄塵欲,不可增長其污染之心。如是則可修於空慧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而
無所越軌,不犯過非了。
  其有曉了愛欲之法,這樣地如幻不實,假使還著於愛欲者,便於眾生不興慈哀
了。不興慈哀者,不興慈悲也。何以故?因為他著於愛欲,心不平等,所以於諸眾
生不興慈悲。
  眾生無我而無有身。眾生執著有身,故生我見。然眾生者因緣幻有,幻有非實
,故曰無我而無有身。若眾生決定有我者,則人決定是人,天決定是天,畜決定是
畜,鬼決定是鬼……。既然人決定不能生天,天決定便不能轉人。畜決定便不能成
鬼,鬼決定便不能變畜。若如是者,便無六道輪迴矣。既有六道輪迴,定知眾生無
我而無有身。不但眾生如此,我亦如此也。故曰亦不望想於諸吾我。若如是觀一切
法空者,乃能審諦持律也。
  【其尊弟子五百人等。各各自問己身所知。時魔波旬。各各分別而發遣之
   。於是諸天眾中。有一天子。名曰須深。問魔波旬。文殊師利。屬者講
   說諸魔事業。仁豈堪任重復義理。何謂菩薩之魔事。】
  佛之弟子五百人,各各問魔波旬自己所知道的法,魔波旬都一一答覆他們。
  這時在會諸天子中,有一天子名叫須深。須深天子對魔波旬說,文殊師利剛才
講過諸魔事業,仁者你亦能重復這番義理嗎?亦能談談菩薩的魔事嗎?
  【時魔答曰。天子當知。菩薩魔事則有二十。何謂二十。恐畏生死欲得解
   脫。遵修翫習於佛正法。稽首歸命而有望想。則為魔事業。觀於空無。
   而察眾生。則為魔業。觀於無為。而厭有為善德之本。則為魔業。禪定
   正受不求一心。而已退轉則為魔業。若頒宣法。不為聽者興發大哀。則
   為魔業。求諸禁戒有德眾祐。瞋恨毀戒則為魔業。暢演聲聞緣一覺事。
   諮問大乘不別巨細。則為魔業。啟受深說憎道雜言。則為魔業。求度無
   極自號菩薩。則為魔業。諮嗟寂滅澹怕之事。所化眾生無權方便。則為
   魔業。積眾德本不親道心。則為魔業。慇勤遵修寂觀之事。所觀察者見
   有眾生。則為魔業。求盡塵欲使無有餘。度生死岸惡畏愛欲。則為魔業
   。修行智慧常樂猗求。依於大哀則為魔業。無權方便而已皆見一切德本
   。則為魔業。不進志求菩薩篋藏。慕於世俗方類之言。以此為務則為魔
   業。各各分部博聞師教。而有去就。則為魔業。設使得為富樂饒財豪貴
   大威。而貪著之。不奉博聞則為魔業。設為尊豪君子長者釋梵之位。不
   習大法則為魔業。不與菩薩法師相從藉受所聞。反與聲聞緣覺。相習樂
   共談言。不欲聞法。自恣放逸所遊搪?。則為魔業。是為二十菩薩魔事
   。】
  當須深天子發問以後,魔波旬回答說,天子要知道,菩薩魔事,共有二十種。
以下便說出二十種魔事。
  第一、如果菩薩恐懼於生死,不肯入三界度眾生,只求自己證入涅槃,雖然遵
於佛教,修行佛的正法,稽首歸命於三寶,卻有所希望取著於解脫涅槃,便是菩薩
魔事。
  第二、菩薩觀於空無,而以為眾生空無,於是不起度眾生之心,便是菩薩魔業
。須知菩薩應行空不證,涉有不著。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入生死而不住生死。這樣
上求佛智,下化眾生,方為菩薩。如果住於偏空,則何異於小乘?所以大智度論云
,若觀諸法畢竟空,取相心著,是為邪見。若觀空不著,不生邪見,是為法忍。諸
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第三、觀於無為而厭有為,便是魔業。為甚麼呢?因為有為無性,即是無為。
法本無二,妄生二心,云何不是魔業?故古德云,無為雖真,取之則為魔業。有為
雖假,捨之亦為魔業。所以厭離有為功德,樂著無為功德,皆是魔業。有為善德之
本者,即不貪不瞋不癡也。若菩薩樂著無為,而不肯修有為之離三毒功德之本,便
是菩薩魔業。
  第四、對於修禪定正受,不求於一心不亂,反而散心退轉,則為魔業。
  第五、若說經法,只顧自賣多聞,不為聽法的眾生而起大悲,便是菩薩魔業。
  第六、求於戒法,本為眾生良祐,而卻以瞋恨心毀破戒法,則為菩薩魔業。
  第七、菩薩若只能演說聲聞緣覺小乘之法,假使有人請問大乘法,便不能分別
巨細不能演說,便是菩薩魔業。
  第八、如果有人向其啟請聽受第一義甚深佛法,便不能演說,因而憎厭甚深佛
法,避而不談,只能為人演說一些世間雜言,便是菩薩魔業。
  第九、求登彼岸,修於波羅蜜,而自誇言,號為菩薩,便是魔業。
  第十、澹怕即是澹泊,恬靜寡欲的意思。如果菩薩一味讚歎希求涅槃恬靜安樂
。不起權巧方便度化眾生,便是菩薩魔業。
  第十一、清淨心植眾德本,故積眾德本者,自淨其心也。道心者,自度度人之
菩提心也。若菩薩只知自淨其心,而不起自度度人的菩提心,便是魔業。
  第十二、若菩薩殷勤於止觀,止觀者定慧二道也。菩薩修於定慧,而見有眾生
相,則為魔事。因為一切法無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第十三、生死無性即無生死,愛欲本空亦無可厭惡可畏懼者。所以若菩薩求淨
盡塵欲,使其無餘。不知塵欲本無,又焉有盡?求度生死,惡畏愛欲,都是不知諸
法幻有非實,所以是菩薩魔業。
  第十四、菩薩修行智慧,智慧者般若也。不住一切法即是般若智慧。所以菩薩
修於智慧,反而有所猗求。猗者依也,有所依求也。不能行於無緣大悲,只是依著
於愛、見而行大悲,便是魔業。
  第十五、如果菩薩沒有度眾生的權巧方便,而只顧自己心清淨植眾德本,便為
菩薩魔業。
  第十六、菩薩篋藏是大乘法藏,不能精進求於大乘法藏,只知愛求於世俗方類
之言,則為魔業。
  第十七、各各分部是各自一部分也,僅問一部分師教,而未得全旨,便生分別
心而有所取捨,是為魔業。吾人學佛,應求洞達了義經,不可以不了義經,批評取
捨於佛法也。
  第十八、假使菩薩得有大富大貴有大威勢的地位,而貪著於自己的地位,不知
奉事於博聞的智者,便是菩薩魔業。
  第十九、假使作尊崇豪貴的宰官、長者、乃至帝釋天,或梵天之位。梵天即色
界天也,而不習學無上佛法,便是菩薩魔業。
  第二十、不親近菩薩法師,俾得聞受佛法。反與聲聞緣覺小乘人,親近樂與共
談。不欲聞大乘佛法。自己縱恣放逸,所行冒昧,與眾牴觸。搪突者冒昧也,牴觸
也。這便是魔業了。以上便是二十種菩薩魔業。
  【於時世尊讚魔波旬。善哉善哉。快說於斯菩薩魔事。假使有人論此法事
   聽省奉行不從魔教。其人則逮佛大道法講說經典。獲致二十事。】
  波旬說完二十種魔業以後,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波旬你暢快地說於菩薩魔事
。假使有人論說如此法事,聽法者若能省察自己,奉行佛法不從於魔教,其人便得
到佛的菩提之法,而講說經典度化眾生。這樣其人可獲得二十種功德。
  【何謂二十。大慈。大哀。不厭生死。常見善友。所生之處輒遭佛世。得
   有啟受諸度無極。以諸菩薩用為眷屬。逮得總持。具足辯才。五通之慧
   。所未遇法而得聞之。世世所生常懷道心。當得出家而為沙門。致閑不
   懅。究竟博聞。善權智慧。開化眾生導以四恩。將護正法。常行質直而
   無諛諂。一切所珍而不愛?不懷害心向於眾生。是為二十。逮得經典至
   佛大道。】
  佛言彼人聽聞省察,依教奉行不從魔教,獲得那二十種事呢?
  一、大慈,大慈者愛念眾生,與眾生以樂。
  二、大哀,大哀即大悲也。大悲者愍念眾生,拔眾生之苦。
  三、不厭生死,入三界度眾生,修菩薩慈悲濟世之行。
  四、常見善友,善友者,善知識也。經云無我者為善知識,有我者為惡知識。
因為有我者,必生貪瞋癡三毒,故非善知識。無我者,則無貪瞋癡三毒,故為善知
識。而佛即是一切眾生之大善知識。
  五、輒遭佛世者,即生佛國土也。
  六、如果於法有所啟請仰求,即得大乘六波羅蜜。
  七、所生之處,與諸菩薩恒為伴侶。
  八、總持者,梵文曰陀羅尼。總持即持善不失與夫持惡不起也。此有四,一者
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持而不忘。佛之教法者,理教也,理以教明,教以理立也。
二者義陀羅尼,義者理也,所謂教理是也,教理者,明教法之所以也。三者咒陀羅
尼,咒者諸佛不測之真言也,於諸真言總持而不失。四者忍陀羅尼,忍者安住於實
相法也。若人於此法聽省奉行,便可獲致總持也。
  九、具足辯才,辯才者四無礙辯也,如前所釋。大集經云,菩提心中攝諸義故
,是名義無礙智。一切法界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詞
無礙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智。無礙智者,即四無礙辯才也。
  十、是人可得五通之慧,五通者,除漏盡通,其餘五通也。
  十一、所未聞法,而得聞之。
  十二、世世所生,皆不失菩提道心。
  十三、若生人間,得出家而為沙門。沙門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
  十四、懅者,急促也,熱惱也,致閑者,心樂閑靜不被欲蓋擾亂熱惱也。
  十五、究竟者,了義也,得諸法總相也。博聞者,深入諸法別相也。然而博聞
者非是取其名詞也,博聞不取於相,可增長智慧。如果博聞取相,便有大過。故博
聞無過,博聞取相則便有過。
  十六、善權者,實方便智也。雖有智慧,不假方便,不成功德也。
  十七、開示化導眾生,使其知報父母恩國王恩三寶恩眾生恩。
  十八、護持諸佛正法。
  十九、其所言所行,誠直無假,對人不說一些虛偽的,恭維的,諂媚的話。
  二十、對於自己所珍愛的一切,毫不吝嗇而布施與人。對於眾生,不懷傷害之
心。
  其人能得如是二十種事,並且於佛經典,能得甚深微妙之法,而至於佛之無上
菩提。
  【於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快哉善利。乃為如來之所嗟歎。時魔報曰。吾
   身不用快哉善利。譬如男子鬼神著之。當可所說計實不是其人所語。鬼
   神所言也。如是仁者。今吾所說。文殊師利之所發動。不當宣傳言是我
   說。天子問曰。今仁變成為佛身形。不以歡乎。又復相好莊嚴其身。坐
   師子床講說經法。不以樂耶。魔復報曰。卿等見我相好嚴身。我還自?
   枷鎖繫縛。】
  於是須深天子對魔說,真高興你能獲得如此善利,能蒙佛讚歎。
波旬說,你不要認為我獲善利,其實我并無有善利。譬如有人為鬼神所著,不
要認為此人所說的話,是出於彼人之心。其實都是鬼神所言也。仁者,要知道,今
我所說的話,都是文殊師利所發動的呀。你不應該認為是我所說的。
  須深天子說,現在仁者變成佛的樣子,難道你不高興嗎?同時坐在師子座上,
講說經法,是多麼快樂的事呀。
  魔波旬無可奈何地說,你們見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但是我還自見
,被枷鎖之所繫縛。
  【天子告曰。波旬。自歸悔過伏罪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威神原赦波旬。波
   旬答曰。不當首悔學於大乘菩薩大士。所以者何。行菩薩者。不見缺漏
   瑕穢之界。興瞋恚者。設懷怨恨。乃當對悔稽首自歸。】
  須深天子說,波旬,你歸依文殊師利,向文殊師利悔過伏罪,文殊師利會原諒
你赦免你。
  波旬說道,不應該向學大乘法的菩薩大士,對首懺悔的。大士即是別稱菩薩。
為甚麼呢?因為行菩薩道的大士,對一切眾生不見其缺點過失之分別,對一切違逆
眾生亦不生瞋恚。如果菩薩有瞋恨心懷恨心,我當懺悔稽首歸依。今菩薩不懷此心
,怎用得著歸依悔過伏罪呢。
  【天子又問。菩薩忍辱為何等類。其魔報曰。菩薩忍辱有十二事。何謂十
   二。志性忍辱而無瞋疵。其意忍辱而不懷害。忍辱無諂不欺眾生。忍辱
   愍窮哀傷一切貧於智慧不及道者。修忍辱事所行如言則不退轉。其空忍
   者離於一切猶豫邪見。專惟法忍導御諸法。深妙忍者不計吾我。柔順法
   忍而從歸趣眾賢聖慧。真諦忍者不亂緣起。不錯亂忍順從一切眾生之心
   。意不起忍因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為菩薩十二事忍。】
  須深天子問曰,菩薩忍辱有那些事呢?魔波旬回答說,菩薩忍辱有十二事,那
十二事呢?
  一、其志性無瞋恚的毛病,而自然能夠忍辱。
  二、其心意調柔,不輕易動怒暴躁。同時對於眾生無有報復傷害之心。
  三、菩薩忍辱,質直無假,出於至誠懇切心。不是矯揉造作,諂媚眾生欺騙眾
生的。
四、菩薩忍辱,是憐愍一切窮乏的眾生。所謂窮乏,是言貧於法財貧於智慧也
。故曰悲愍傷懷一切無智慧不能修行佛道的眾生。
  五、菩薩修忍辱行,是所行如其所言。菩薩有何等言?菩薩言者,欲度一切眾
生皆成佛也。菩薩於此誓言,決不退轉。
  六、猶豫是心不能決定也。菩薩修於空忍,如實知我空人空法空。心決定於無
我受辱,無人辱我,亦無有辱法。其心決定而無猶豫。
  七、菩薩專精思惟法忍,如實知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於瞋恚打罵殺害之法
不瞋,於恭敬供養讚歎之法不喜。能夠順導調攝諸法。
  八、菩薩修行深妙忍者,不取吾我之見,不分別人眾之見,以平等心視待一切

  九、柔順忍,是順於無漏法,向中道義也。菩薩行柔順忍,而歸向於賢聖之慧

  十、菩薩修真諦忍,知緣起諸法,畢竟性空,所以於緣起法,不迷不亂。
  十一、菩薩行不錯亂忍,如實知一切眾生心之差別。所以能順從一切眾生之心
,而因機化導。
  十二、意不起忍者,其意清淨也。因而獲得無生法忍。以上便是菩薩十二事忍

  【於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卿若尋說此二十事。至十二忍寧踊躍乎。答曰
   歡喜。須深即啟文殊師利。仁者原赦魔波旬罪。文殊問魔誰為繫汝。報
   曰不知誰為縛我。答曰波旬!卿不被縛自想為縛。一切愚癡凡夫之士其
   亦若茲。心本悉淨無所思念。志在想著。不知無常計有常想。苦為樂想
      。無身計身。不淨淨想。無色色想。無痛癢思想生死識。而想五陰。如
      今波旬。惡畏繫縛何因得脫。又曰。今我不復得解脫乎。答曰。如是波
      旬。已得脫者不復更脫何因得脫。由緣從於虛偽之想而致繫縛。蠲除此
      穢名曰解脫。於是文殊師利。捨所建立威神感動。令魔波旬即復如故。】
  須深天子問魔波旬說,你不加考慮地能說出如是二十事,及十二種忍,能不高
興嗎?波旬答說,我亦感覺很歡喜。
  天子見魔波旬對佛法起歡喜心,於是替他向文殊師利求情說,文殊師利菩薩,
原諒赦免波旬的罪吧。
  文殊師利問魔波旬,是誰繫縛你了?波旬回答說,不知是誰把我縛起來的。
  文殊師利向波旬說,波旬!你沒被縛,只是被自己取相的假想所縛罷了。
  因為一切法本來清淨,於清淨中,無縛亦無解。一切法如幻,於如幻法中,無
縛亦無解。一切法空,於空中無縛也無解。一切法不二,於不二法中,無縛亦無解
。一切法不生不滅,於不生不滅法中,無縛亦無解。一切法無相,於無相法中,無
縛亦無解。一切法不增不減,於不增不減法中,無縛亦無解。一切法悉皆寂滅,於
寂滅法中,無縛亦無解。乃至一切法不可思議,於不思議法中,無縛亦無解。眾生
迷惑,不知諸法實相。乃於無縛無解中,妄以取相假想受縛。所以文殊師利說,卿
不被縛,妄以自想而受縛。
  一切愚癡凡夫之士亦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亦是因為自己虛妄取相假想而受縛
。以致落於生死,不得超脫。不知自己心性,本來清淨,無有思願亦無念著。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全是自己妄想住著,如此住著,即是顛倒。於無常
中,顛倒計常。不知諸法緣起,如幻如化,剎那不住,所現悉是無常相。癡人不知
,卻執如幻之相為常。
  凡夫之士,顛倒執著以苦為樂。本來諸法性空,原無有苦。而愚癡凡夫卻執因
緣起假相為實。不知因緣假相是如幻法,不實法,無常法,變壞法,生滅法。眾生
顛倒,執為實在法可樂法可喜法。一旦諸法現無常相變壞相生滅相,於是眾生便落
苦惱之中。
  無身計身,所謂身見者,我見也。一切法隨緣假現,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知
無我。如果淺顯些說,「我」於諸法不得自在,故知諸法無我。譬如我不欲病,而
身卻生病。我不欲苦,而身卻生苦。我於此身不得自在,故知此身非我。而凡夫顛
倒,將無我之身,執著為我。
  不淨淨想,此身不淨,卻顛倒執著為淨,妄生貪著。
  以上略言凡夫四倒,凡夫四倒者,無常常想,苦為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以下無色色想,是言愚癡凡夫,不知五陰皆空,反而想著於五陰也。痛癢者受
陰也,思想者想陰也,生死者行陰也,識者識陰也。
  最後文殊師利說,波旬,現在你雖然厭惡畏懼繫縛,但是怎麼能得到解脫呢?
因為本來無有縛故。
  於是波旬說道,難道我就得不到解脫了嗎?
  文殊師利說,是的,波旬。因為本來無有繫縛,所以已得解脫。既然已經是解
脫了,焉會更有解脫呢?所以我說何因得脫。
  因為諸法皆由緣起,而緣起無實,縛是因緣縛,解是因緣解,法實無縛亦無解
,以諸法性空故。就是因為你想著於虛偽的緣起,以致被縛。如果能知諸法假,便
知諸法空,空中無縛亦無解。所以文殊師利說,本無解脫,如果蠲除這種想著的穢
染,便假名解脫。
  於是文殊師利,捨所建立之威神力,令魔波旬還得自由。
  【時大迦葉謂魔波旬。波旬以為興作佛事。其魔答曰。文殊師利境界所感
   。不當觀之是我所為。】
  大迦葉讚歎說,波旬,你能夠興作佛事了。波旬回答說,這都是文殊師利的境
界所感,不是我所能作到的呀。
  【須深天子問文殊曰。其佛事者當於何求。答曰。當於眾生愛欲之中求於
   佛事。又問文殊。何故說此。答曰。以於眾生塵勞之故受於愛欲。設無
      愛欲不興佛事。譬如無疾則不用醫。如是行者。假使眾生無有愛欲則不
      用佛。】
  須深天子問文殊說,佛行度化眾生之事,當於何處去求呢?文殊師利答曰,所
謂佛事者於眾生愛欲中求。為治眾生心,佛說一切法。若眾生心無愛欲之病,何用
佛說法廣行度化呢?
  須深天子又問,你為何說佛事是於眾生愛欲中求呢?文殊回答說,因為眾生於
塵勞中,始受於愛欲,以愛欲故受於生死。佛以大悲心欲度眾生之迷惑,欲度一切
眾生皆入涅槃,於是深知眾生生死病因在於愛欲。眾生若斷愛欲,自然沒有生死,
故假名涅槃。所以興辦一切佛事,皆從眾生愛欲中出。假使沒有愛欲,就不必興辦
佛事了。好像有病時才用醫治,沒有病怎用得著醫治呢?
  因為這種原因,假使眾生沒有愛欲,便用不著佛出世了。所以人壽於增劫中,
佛不出世,轉輪聖王出世。因為眾生於增劫中,德行無敗福報未衰故。人壽進入減
劫,於是佛出現於世,因為眾生德行日下,須佛教化故。
  【又問。以何所生佛興於世。答曰。起生老病終沒之患故佛興出。所以者
   何。三界有是生老病死故佛現世。】
  須深天子又問,因為甚麼原因,佛出現於世呢?文殊回答說,因為有生老病死
之患,所以佛出現於世。佛出現於世,是為了救度三界眾生生老病死之苦故。
  【又問文殊。如來得道興顯何法滅除何所。答曰天子。如來得道法無所起
   亦無所滅。所以者何。佛興出世。則無所生亦無所失。所可謂言佛興出
   者。假有此辭隨俗現身自然本淨。則云平等無所生者。】
  須深天子又問,如來得道,是興顯何法,乃至滅除何法呢?文殊回答說,如來
得道,於法無所增亦無所減。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故。若佛
於法生增減之見,便是邪見,不得為佛。故經云無有少法可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乃至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所以文殊師利說,如來得道,法無所起亦無所滅。為甚麼呢?因為一切法無生
無滅故。所謂佛出世者,是隨順世間,假有其說,而法究竟,自然清淨,所以說諸
法平等無所生也。諸佛法身非身,亦是隨順世間現身而已。
  【又問文殊。何謂菩薩建立志性。答曰。於一切法無所得者。不墮諸見六
   十二疑繫縛羅網。】
  須深天子又問文殊菩薩說,甚麼是菩薩應建立的志性呢?所謂建立志性,同於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即是說菩薩應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
  文殊師利回答說,於一切法無所得。因為一切法畢竟淨,故無所得。一切法離
分別,故無所得。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故不可得。一切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
故無所得。一切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得。
  於法若有所得,便是想著,便是邪見。故曰於一切法無所得者,不墮諸見。何
等諸見?六十二種邪見,疑惑羅網也。
    【又問。何謂本淨。答曰。於內外法無所著。】
  本淨者,又曰本無。清淨自性也,清淨真如也。文殊師利回答說,知內根外塵
,皆是自心所現,故於內外諸法,不生貪著,不執為實有,是為本淨。
  【又問。何謂菩薩為布施主。答曰。捨身塵勞。不捨一切眾生愛欲。】
  捨身塵勞者,捨己身命與塵勞煩惱也。然而不捨一切眾生,入眾生愛欲中而度
脫之也。故菩薩行施,不為自己增長福報,為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獲致解脫也。
  【又問。何謂禁戒具足。答曰。分別曉了寂然之界。蠲除一切眾生諸惡。
   不捨道心。】
  天子又問,怎樣是具足諸戒呢?文殊師利答曰,清楚明了寂然之界。寂然之界
者,斷盡一切過非也。蠲除一切眾生之惡者,是明化他德也。菩薩持戒不為自度,
為度一切眾生也。上一句明菩薩過無不盡,下一句明菩薩德無不圓也。菩薩過無不
盡德無不圓,是為持戒具足。
  【又問。何謂備悉忍辱。答曰。究盡諸法見一切法。除去眾生結恨厭穢瞋
   恚之難。而不違捨一切智通至德之鎧。】
  須深天子又問,何謂具備完滿的忍辱行呢?文殊師利答曰,究盡諸法,見一切
法。諸法究盡,便是諸法實相。若人見諸法實相,是名見一切法。一切法實相者,
不二不別,一相無相也。故若見諸法實相,即見一切法。
  除去眾生結恨下,是明於諸法實相中,清淨如如,無有眾生煩惱怨結仇恨污穢
瞋恚等事。「難」者,阻難障蔽眾生之實性也。於諸法實相當中,無如是等事,故
應除去。是以菩薩忍辱,是為度化眾生,令眾生除去結恨瞋恚等難也。
  而不違捨一切智通至德之鎧。而菩薩本身雖入眾生界而不被煩惱所染,不違背
失去一切智慧神通。猶人身被智慧神通之鎧,而入生死度眾生也。
  大智度論云,忍辱有二種,曰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
無量智慧。
  所謂生忍者,即眾生忍也。有二種眾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瞋罵打
害。爾時菩薩其心能忍,不特別喜愛恭敬供養眾生,不瞋恚加惡眾生,是名生忍。
忍其恭敬供養法,及瞋惱婬欲法,是名法忍。
  【又問。何謂究竟精進。答曰。菩薩所因可精進者。悉見諸法。至於無上
   正真之道。刈除眾生懈怠之穢。遵修精進。】
  天子又問,何謂究竟的精進呢?文殊師利回答說,菩薩精進於悉見諸法實相,
乃至於無上正等正覺。須知斯即菩薩因見實相證無上覺而精進,無上覺者,畢竟清
淨也。菩薩於諸法畢竟淨中精進也。刈是剪除義,菩薩復精進於剪除眾生懈怠之穢
,是明菩薩精進行化他德也。故菩薩精進,不輕慢懈怠眾生,何以故?欲度之故。
若無懈怠眾生,則不須菩薩精進矣。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究竟禪定已。答曰。見一切法本悉清淨平等
   正受。一切眾生因有所著而興生矣。】
  天子復問禪定,文殊答曰,菩薩禪定者,無出無入,無定無不定。因為菩薩如
實知如實見,一切法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變無壞。良以一切
法畢竟空故,一切法平等故。若能如此,便是平等大定。正受者,定也。
  可憐一切眾生迷失本來,虛妄取相執著,以致虛妄落入生死。菩薩為憐憫一切
眾生,故明此禪定而度化之。
  【又問。何謂菩薩成就智慧。答曰。於諸所行不得所行。蠲除一切放逸之
   事。刈去眾生沈吟邪見。遵修聖達。是為菩薩成就智慧。】
  天子又問菩薩智慧,文殊回答說,於諸所行不得所行。云何不得所行?若行不
以無明愛取為因緣,便不名為業不受後有。以不為業不受後有故,故曰於諸所行不
得所行。
  云何不以無明愛取為因緣?以不著我人眾壽相故。所以若行不著我人眾壽相,
而無四相自無貪瞋癡三毒,以無三毒當然不造諸業不受果報,故曰不得所行。
  如是之行,唯智慧之功也。故文殊曰於諸所行不得所行,便是菩薩修於智慧。
此所謂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也。
  蠲除一切放逸之事者,蠲除一切欲蓋之事也。刈去眾生沈吟邪見,沈吟者於正
法猶豫不生決定信也。以不起正信故,所以生諸邪見。何謂正見,何謂邪見?見一
切法無所得為正見,若見法有所得即為邪見。菩薩度化,悉令剪除。
  如此遵修無上菩提而通達之,便是菩薩成就智慧。以上自何謂菩薩為布施主以
來,是明菩薩六波羅蜜也。
    【又問。何謂行慈。答曰。見一切法永悉滅度。】
  菩薩愛念一切眾生,興大慈心入三界而度脫之。然菩薩如實知見,諸法悉皆寂
滅相,只可惜眾生迷悶不自覺而已。而菩薩知一切法,永悉寂滅也。
    【又問。何謂為哀。答曰。曉了諸法無有作者亦無報應。】
  若有造業,乃有所作之果報。而造業者,乃眾生虛妄造作也。造業其因,報應
其果。雖然有其因必有其果,然而其因虛妄,報應亦復虛妄。虛妄之因,終不能成
真實之報應。故知眾生虛妄造業,虛妄受報也。
  菩薩愍念眾生,故興大悲入三界而度脫之。然如實了知諸法無有作者,亦無報
應。何以故?因為一切法悉畢竟空故。
  【又問。何謂為喜。答曰。若於諸法無所興樂亦不無行。】
  菩薩以慈悲心慶悅得樂眾生謂之喜。菩薩喜心者,慶悅於他,無有嫉妒也。
  然菩薩如實知一切法一相,無有能所,故於一切法無所喜樂。不過為慶悅眾生
故,亦不無行於喜心也。
  【又問。何謂為護。答曰。於一切法不造二事。】             
  菩薩為護念眾生,以平等心,離我人眾壽相,斷貪瞋癡三毒,齊益怨親,普護
眾生。故於一切法不造二事。二事者,人我也,怨親也,分別也。
  【又問。何謂菩薩至誠真諦。答曰。分別一切諸法猶如幻化。於諸所生而
   無所生悉無所有。】
  諸法因緣所起,以因緣故假現諸相,是為俗諦。既是因緣假現,故知諸法性空
,性空者真諦也。真諦之相,是為實相。故曰菩薩分別一切諸法,猶如幻化。幻化
者緣起假有也。
  俗諦者假有,真諦者本無。菩薩說有,非是表於有,而是表本無。說無不表於
無,而表假有也。何以故?假有者,必無自性,無自性即是本無。無者,非是「有
」於無,而是法無自性故曰為無。其所以無自性者,由於因緣假有故。所以假有即
是本無,本無即是假有。假有不異本無,本無不異假有。平等如如,不二不別,故
又曰一實諦。於一實諦中,一切法悉不可得。生不可得,不生亦不可得。故經云,
生與無生,悉無所有。如是一實諦又曰無諦。
  菩薩了俗諦即真諦,於是生方便實智,用以自利。菩薩了真諦即俗諦,於是生
實方便智,用以利他。菩薩具足了真俗二諦,於是具生實智、方便智,用以共利。
  【又問。何謂大士。答曰。觀諸眾生而無眾生。】
  大士者,菩薩通稱曰大士。佛亦得稱大士。凡夫曰士,過於凡夫,故曰大士或
上士。菩薩能自他俱利,故名大士。
  天子問文殊菩薩,怎樣稱為大士?文殊答曰,觀諸眾生而無眾生。云何觀諸眾
生而無眾生?於一切眾生不取眾生相也。利益一切眾生,而不取利益眾生相者,始
能自他俱利也。
  【又問。何謂尊人。答曰。?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懼。】
  尊人者,觀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懼。因為一切法幻有非實,故不可受持。若
人觀一切法假,決定相信而不疑惑恐懼,便為尊人。
  【又問文殊。何謂菩薩被大德鎧。答曰。觀一切法等如虛空不捨僧那。】
  一切法等者,一切法平等也。如者,如如也,不二不別也。僧那者,宏願大誓
,即四宏誓願也。
  菩薩觀一切法平等如如猶如虛空,但是不捨宏誓大願,這便是被大德之鎧。
  【又問。何謂為仁和乎。答曰。行於大哀不遠眾生亦不親近。開化塵勞恩
   愛之著。】
  天子又問,甚麼是仁和呢?文殊答曰,菩薩行於大悲不捨眾生。但是於諸眾生
,不分親疏遠近好惡,以平等心行無緣大悲。菩薩行此無緣大悲,普遍開化一切眾
生之煩惱恩愛貪求之執著。
  【又問。何謂所止宿安。答曰。不以身口及與心念煩嬈他人。不得吾我及
   與他人。】
  止宿安,即寂滅安樂也,不為業繫所苦也。菩薩不以身口意造諸惡業,便不被
業繫。不煩嬈他人者,是不造惡業也。
  不得吾我,及與他人,是不著我相人相也。菩薩不著我相人相,於是不生三毒
,不造惡業,乃謂止宿安。
  【又問。何謂順教。答曰。如所聞法能奉行者所言真諦。】
  順教者,順於佛之言教也。故文殊答曰,聞佛之教法,能信奉而行。同時又能
以之度人,為他而說。轉為他人說法時,又能所言真實不虛,這便是順佛之教了。
  【又問。何謂眾人之所歸伏。答曰。能隨五趣眾生言教。不壞其辭將順己
   心。因化一切無所違失。】
  怎麼樣可令眾人歸依順伏,受於調御呢?文殊師利答說,菩薩能隨五趣眾生之
言語而教導之。五趣者,天人鬼畜地獄也。菩薩能不壞五趣眾生的言語,又能教化
之順乎自己的心意。這樣教化十方一切眾生,無有違失,便可令眾人歸伏了。
  【又問。何謂具足知恥。答曰。能內自寂遊行於外化導眾生。】
  天子又問,甚麼是具足知恥呢?文殊答曰,能內自寂遊行。內自寂遊行者,是
己有所為,無諸過非也。如是此人便能於內不自羞也。
  於外化導眾生者,自無過非,方能化他。既能化他,當於外不羞於他也。
  於內不自羞是有慚也,於外不羞於他是有愧也。故有慚有愧之人,方能具足知
恥。
  【又問。何謂為信。答曰。遊諸罣礙而無所著。】
  信者信於正法而無所違也。遊於煩惱之域,不被煩惱所染,入於生死之中而無
所著,便是堅信正法而無所違失了。
  【又問。何謂菩薩行牢強慈。答曰。順從佛教無所毀壞。】 
  菩薩行牢強慈者,雖遇困難而不捨眾生也。佛出現於世,是欲度一切眾生皆成
佛也。故亦如此教授菩薩,菩薩順佛之教無所毀壞,便是行牢強慈了。
  【又問。何謂反復。答曰。所造德本未曾違失常樂如應。】
  反復者,於佛知恩報恩也。怎樣於佛知恩報恩呢?文殊師利說,於所造修的清
淨心眾德之本,不要違失。於佛所教,樂於修行,如響之應。這樣便是上報佛恩了

  【又問。何謂知節。答曰。志遊一切塵勞之欲已不樂欲。】
  節者節制也,引申為持戒之意。菩薩為度一切眾生,入於煩惱之域,而不生樂
著欲求,便是知節了。
  【又問。何謂知足。答曰。慕智慧聖不樂諸法。】。
於世法少欲則知足。故菩薩上求佛道,慕於聖智慧。於世間諸法不生樂欲,便
是知足了。
  【又問。何謂滿足。答曰。假使滿足度世智慧。於諸世法無所犯負。】
菩薩唯欲滿足上求佛智,下化有情也。故曰滿足度世之智慧,而於世間無有犯
戒之過失也。
  【又問。何謂分別。答曰。不見一切塵勞之欲。斷除眾生諸垢瑕穢。】
  菩薩分別者,非是取著之謂也。是言菩薩之分別智也。菩薩智慧,知世間一切
塵勞煩惱欲念等,皆悉是空。眾生因貪瞋癡諸垢,顛倒執著而落入生死。菩薩分別
知一切法空,憐愍眾生迷倒,乃欲斷除一切眾生諸垢瑕穢。
  【又問。何謂菩薩而得自在。答曰。見諸所生身無所成。於慧自在不從塵
   欲。】
  菩薩如實知一切法性空。諸法空相,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人無我,無好無
惡,無憂無喜,無苦無樂,無愛無憎,無起無止,無成無壞,終至此無亦無。於是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見諸所生,實無所生。身如幻影,亦無所成。以此如實智慧,於一切法而得自
在,不從塵欲。
  【又問。何謂博聞。答曰。不應聞者而不聽之。】
  博聞者不應取相,取相有過。博聞者不應執我見而分別人見,如是則有過。博
聞者不應恃解陵物,如是則有過。博聞者不應顛倒謬執,如是則有過。博聞者不應
見諸法生滅增減,如是則有過。博聞者不應見諸法定為實有,如是則有過。所以凡
有如是諸過者,悉不應聽聞,不應忍可於心。
  【又問。何謂得至靜然。答曰。見諸所作而無所有亦無所捨。不御諸法亦
   無所念。】
  靜然者,寂滅也。一切諸法,悉寂滅相。一切諸法悉寂滅相者,即諸法空相也
。菩薩如是見於諸法,其所作者,皆緣起假有,故曰無所有。這便是說,生死所作
,實無所有也,即是空也,寂滅也。既然如此,故實亦無生死可捨也。
  不御諸法者,不隨法轉也。御是車御,人隨車行,名之為御。故不御諸法者,
言菩薩不隨世間諸法而轉,於世間諸法不起想念。這便是得至靜然了。
  【又問。何謂住行。答曰。不於空行分別教化。觀察眾生其心所行。不起
   吾我及他人想。】
  又問,菩薩應云何住,云何而行呢?文殊師利回答的意思是,菩薩應無所住而
住。何以故?因為諸法悉皆空相,菩薩不應於空行,起分別教化眾生的心。那樣便
是於空行中,而取我人眾生相了。若起我人眾生相,便是心有所住了。
  所以菩薩應行空不證,不取於相。入三界度眾生,亦復不取眾生相。如是,則
菩薩之功德不可思議矣。
  故曰菩薩觀察無量眾生,無量心行,而不起我想人想眾生想,心如虛空,無有
住著。
  【又問。何謂總持備悉辯才。答曰。一切所聞悉能執持。分別眾生根原所
   歸。於諸音聲而無所著。是為天子菩薩總持逮得辯才。】
  天子又問,甚麼是總持,甚麼是無礙辯才?總持即是陀羅尼。辯才即是四無礙
辯,均如前釋,不另解釋。
  文殊菩薩說,所聞的一切善法,悉能持而不失。所聞的一切惡法,悉能遮而不
犯,便是獲得總持法門。能夠分別了知眾生之根性,及諸法根本清淨之義。同時對
於一切眾生之言語音聲,能以一念相應慧悉了解而無所著。便是菩薩總持辯才。
  【於是大光菩薩問文殊師利。誰當啟受如斯言教。文殊答曰。為善知識所
   見將護。及往宿世微妙具足善德之本。所見養育。乃能曉了此義說耳。】
  大光菩薩即大光天子也。問文殊菩薩說,將來之世,誰能啟請信受這等的言教
呢?文殊回答說,是那些為佛菩薩等善知識,所見垂念將護的眾生。為甚麼被諸佛
諸大菩薩見於護念呢?乃是由於過去世,曾修積具足微妙善德之本的緣故。所以蒙
善知識護念長養。像這種人,乃能明了這種道理。
  【又問。何所欣樂志性如何。答曰。愛樂深奧志性柔和不懷自大。】
  問曰,像這種宿世久植善德本的人,他愛樂甚麼,志性如何呢?文殊答曰,這
種人愛樂甚深無上的佛道,其志性柔和調伏易受師教,而無我慢貢高。
  【又問。何謂比丘不懷自大。答曰。假使比丘不自見身。自然志求專一大
   乘。了身自然而於自然不貪己身不住於二。如是比丘不懷自大求捨無明
   無冥恩愛不志明脫明脫自然曉了無明因愛癡冥皆悉無本。是為比丘不懷
   自大。】
不懷自大者,即是不懷我見我慢我愛我癡也。若人執著有「我」,便是懷有自
大。所以文殊說假使比丘不自見身,所謂身見者,即是我見也。不自見身,即是不
生我見也。若比丘不生我見,便能行乎大乘,普度眾生了。
  了身自然,自然者,本來空寂也。諸法自然無有造作,便是諸法本來空寂悉寂
滅相也。比丘既已明了身本空寂,則於空寂中不貪著己身,不起我見我慢。亦不住
於彼此人我能所憎愛等二法了。如是,則比丘不懷貢高我慢了。
  一切法悉空寂故,不見有我故,一切法無二故,所以比丘不懷自大,不求捨無
明。以無無明可捨故。
  無冥恩愛,即是本無無明也。冥者,癡闇愚冥也,癡闇愚冥者,無明也。所以
無冥是即說無無明也。
  經云愛即無明,所謂無恩愛,亦即無無明的意思。
  既然無無明,所以便不志求於明,不志求於解脫。因為明和解脫,是對無明而
立。既無無明,所以即無「明」與解脫了,所以不生志求。
  如此明與解脫,便悉空寂了。於是便可曉了,無明恩愛(因愛者,恩愛之誤也
)癡冥等,皆悉無本。因為諸法寂滅相故。這便是比丘不懷自大了。
  【文殊復謂其天子曰。假使比丘。離於貪婬解欲本際。離欲清淨解於貪欲
   行無本際。離瞋恚本曉瞋恚本離於瞋恚本悉清淨本末鮮明。離愚癡本了
   於愚癡捨於愚冥本悉清淨。曉了愚癡無有根原。如是比丘不懷自大。】
  文殊菩薩又告訴大光天子說,假使比丘離於貪婬,而了解貪婬本際本來空寂,
皆因眾生愚癡愛著而生貪婬。若解貪婬本際空寂,便可離欲而得清淨,同時,亦了
解貪欲之行無有根本。
  同樣道理,離瞋恚本,曉了瞋恚本來空寂。於是離於瞋恚,因為瞋恚本來清淨
,如此則本末鮮明,無惑無業亦無苦了。
  愚癡亦是一樣,離於愚癡,曉了愚癡無本,因為愚癡本際清淨故。於是捨於愚
癡闇冥,恢復其本來清淨。曉了愚癡無有根原,由畢竟空中虛妄建立故。這樣的比
丘,即不懷自大,無有貢高我慢了。
  【文殊師利復謂天子。假使比丘。不了眾苦不斷於習而不造證。於諸所習
   不行徑路。曉了眾苦而無所生入於四諦。設使於苦無所生者則無有習。
   己無有習則無有盡滅。設使於苦無所生者則於彼人無行徑路。】
  此一段文,是明諸法空相中,無苦集滅道也。文中所說眾苦者苦也,習者集也
,造證者證滅也,徑路者修道也。於諸法空相中,無如是諸事。
  云何見四諦?經云,若見一切法不生,即見苦諦。若見出生一切法消滅故,即
見集諦。若見最上涅槃,一切寂靜法相,即見滅諦。若見究竟一切法性,即見道諦

  文中之義,若總說之,即是見實相者,見諸法空相者,即見四諦法之本際矣。
若分別上文,見一切法不生者,是言苦諦之本際,從本不生,虛幻而有也。見出生
一切法消滅者,是言一切出生之法,悉是因緣假有,本來寂滅相也。集亦如此,假
有出生,然本來空寂也。如是則能見集之本際,是名見集。最上涅槃者,諸法畢竟
空也,諸法寂滅相也,諸法本際無生無滅也,是則名為見滅諦。一切法究竟性,即
是諸法本際畢竟清淨也。若人精進於畢竟清淨,即是得見道諦也。
  所以大寶積經云,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緣故,集得清淨,由滅盡故,滅
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是故於諸法空相中,則無苦集滅道。無苦集滅道者
,是離有所得心也,非不修四諦也。故大般若經云,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
應不生,是為苦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集永斷,是為集智。若智以無所得
而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
智。
  所以文殊師利所說的意思是,若比丘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則不了知於苦,不除
斷於集,不造證於滅,不修習於道。
  何以故?因為曉了苦無所生。若苦無生,便無苦集。亦無苦滅,及與苦滅道矣
。若於苦無所生者,則何必修苦滅道呢?故曰,則於彼人,無行徑路。如是入於四
諦,是為正智。
  【爾時魔波旬。心懷憂慼泣淚如雨。而說此言。若此經典所流布處。諸魔
   波旬不得其便。設有受持斷絕魔事。魔說此語則便沒去。】
  於是魔波旬心懷憂慼,兩淚如雨說道,假使此經流通傳布之處,諸魔波旬便無
辦法興起擾亂了。假使有人能夠受持修行,便可斷絕魔事。說罷,即便隱去。
  【於是大光。問文殊師利曰。如今仁者所可講說。吾等觀察義之所歸。假
   使有人不懷自大。不復具學出家之福。不畏所行精進之業。若聞此法而
   懷恐懼亦不啟受。不以如來為聖師矣。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聞是法言而歡喜樂。則當觀之得解脫也。】
  於是大光天子提出問題向文殊師利說,現在聽了菩薩所說的法,以我們所能了
解的意義來說。假使有人能夠不懷自大,不懷自大,即不著我見也。亦能不著於出
家無為之福,這種人是菩薩行也。亦能不畏於菩薩行業。但是此人聽了這種甚深佛
法,而懷驚疑恐怖,不能生決定信。亦不能向善知識啟請受持如此甚深佛法。那麼
此人便不是以如來為聖師了。換句話說,縱然修菩薩行者,若不信此深法,亦不啟
請此深法,即非佛弟子也。此人便是學近外道了。為甚麼呢?因為唯有這種甚深的
佛法,方是如來真旨本懷也。
  假使有比丘比丘尼,乃至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聽了如此之法言,能夠歡喜信
樂。相信這種人,定能獲得解脫之道。
  【佛言。如是如爾所說。菩薩由此得忍受決。因斯所忍得生聲聞緣覺之地
   。】
  佛聽了大光的話,便予以印可說,如是,如你所說的。若人於此法歡喜信樂,
便能獲得解脫。
  接著佛說道,如果菩薩由於歡喜信樂這種甚深佛法,便可得忍受決。
  得忍者,有諸說不同,經文未有明示,不敢遽判。受決即是受記,佛予以決定
記別也。
  若人因為這種安忍的緣故,便可得生聲聞緣覺之地。
  【又問。唯然世尊。今此經典當名何等。云何奉行。佛言。名曰魔逆降化
   波旬。當奉持之。佛說如是。文殊師利。大光天子。一切眾會。天龍鬼
   神揵沓?阿須輪世間人。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大光天子又問,世尊,此經典是何名字?以便我們將來信奉行持。
  佛言,此經名曰魔逆降化波旬。你們應當信受奉行之。
  此經明明是文殊師利所說,甚而言之是文殊師利神力令魔波旬所說。為甚麼說
「佛說如是」呢?因為第一,無論任何人所說,只要應乎實相,不違二諦之理,皆
蒙佛所印可,故曰佛說。第二,佛不以神力加被,則任何人無能說者。所以雖是文
殊師利和魔波旬所說,而實是佛說也。
  揵沓?,又譯為揵達婆,乾達婆,帝釋的俗樂神也。阿須輪,又譯曰阿修羅。
譯為一、無酒,彼道眾生製酒不成也。二、非天,彼道眾生雖有天福而無天德。瞋
恚心重,喜與天戰。三、無端,彼道眾生男眾奇醜,故曰無端。阿修羅有四種。一
、卵生,鬼道所攝。二、胎生,人道所攝。三、濕生,畜生道所攝。四、化生,天
道所攝。
  餘經有云人非人等,人者指世間人言。非人者,總指八部眾言。八部眾者,天
、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今經文言天龍鬼神揵
沓?阿須輪世間人者,乃從略耳。
  與會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而退。
佛說魔逆經通義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