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6-1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3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按:此文乃美术批评家郑志刚为《书画世界》“围观”专栏而作,见该刊2012年07月号。
4 [8 x5 ]2 ~7 D2 @1 H
9 n# c$ ~' s, h' |8 J! v( P7 L8 R
周汝昌:温厚的尖刻
. z, C5 C7 ~4 W$ X 郑志刚
0 \( I- j3 x% T/ n; _8 \
6 R0 J/ N6 J) Y3 A0 \. j; p
) {: [% {" n6 {( I 据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诸家网媒报道,2012年5月31日凌晨,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辞世,享年95岁。
$ ~0 q2 V/ P$ G9 j, f' {. }+ Z( z0 D) c
我专意搜看了米寿之后的周汝昌在央视《百家讲坛》论“四大名著”的网络视频。他很瘦,头发全白了,吐字发音整体上漾动着一层老年人特有的含混,但是,幽默、和善、谦虚的本色不改。最触动我的,是那时常自喉唇之间裹卷而出的笑声,沙沙地柔润,厚而绵,自然而然,绝无造作,仿佛罩染着透明的岁月包浆。那般笑,似乎含有因口齿不清而致听众的歉意,也有天性乐观、自我打趣的成分,总之,让我一瞬间接受了这个坎坷、孤寂、天真而又执拗的老者。1 g) U* _1 q. D1 ^
3 O) e* L- _: ^3 T( q! v; W. q/ A 不难查到的资料是: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是继胡适等人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据派红学大师、古典诗词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文化运动时期仅存的学者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1953年9月,35岁的周汝昌执教四川大学外文系,在棠棣出版社发布新书《红楼梦新证》,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著作”;文革开始后,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周汝昌,罪罹“周扬文艺黑线的黑标本”和“现行反革命”,于1969年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看守菜地,并被安排与杨霁云(鲁迅研究专家)一起抬粪;1970年8月,周汝昌被周恩来调回北京工作;1976年,《红楼梦新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3 {2 ]# f0 ` Q5 F
6 J& i% N. n, @0 } 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周自青年时代起,听力与视力便已经差到了“残疾”的程度。对于一个赖读书、写字为活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毁灭性打击。寻常人或许就此投笔辍业了,但周汝昌却咬牙坚持数十年,于清苦中点滴摸索,陆续推出包括《石头记会真》在内的学术著述数十部。7 K- Z9 E/ |- T" g
& V0 k, a. X1 p 看来,至少对于建国以来的红学研究,周汝昌有起衰之功。不特如是,古典文学研究之余,其英文、诗词及书法都有高蹈造诣。据说周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洋文天分,汉英互译如快刀切菜,这令我惊讶且眼红;此外,有论者以为,他是“红学界唯一一个诗写得好的人,可以说最好。”是不是最好没调查过,不便妄下结论,但周汝昌的格律诗的确不是一般水平,并世罕见,佩服;还有,网上相关文字说,周以“红学泰斗”之尊,却数十年居家简陋,不爱听“红学家”这个称呼,并遭受“主流红学圈”的挤兑与遮蔽,等等。! c0 |+ e0 h& n( y& Q; Z- h* ~
$ k9 J& `+ r5 w% ~ “世人都说我是红学家,其实,我对书法的那个爱,远远超过红学。”周汝昌自谓平生在书学上所下的功夫要比红学多得多,曾有《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兰亭综考》、《论遒媚》、《书法笔法考佚》等专著及论文行世。红学家老是强调自己的书法,一如画家齐白石公开说自己“诗第一”,对世人强行在面额上刺下的“金印”,既有一种价值实现的隐隐得意,又有未被全盘认可的弱弱抗争。这种不自觉披露的矛盾心理,甜甜的,酸酸的,涩涩的,糅合为撒娇式的抱屈,发酵成文艺人的可爱,一笑置之可也。( V( E2 N! O2 y6 Q6 w$ R. J
! X w9 c* K( N7 x) Y 有如上道德、学养支撑,周汝昌的字必当不俗。网上漫检厥书,果然举止放纵、瘦峭清奇,甚而有些刻薄尖锐。依我直觉,周字与渠体貌近似,和他温厚的笑却全不相干。遂疑其必有内心孤傲、性情耿介、素好刺世嫉邪的一面。兹呈其函札碎语数则,最便例证:“坚守汉简章草一路,下逮六朝写经,至唐前期为止,勿涉中期以后,切忌颜柳俗笔阑入,宋人书可勿观,明清两代皆恶札,至于而今当下,名家‘书法’亦须严设‘防线’,拒绝其任何影响,以不寓目为上策,如此必日日精进,前途无限。唯谐俗甚难,媚世殊易,慎之慎之”; “当世书法之坏,其故有二:一是根本不会使用毛笔,无笔法可言;二是一味‘鼓努为势’(孙过庭语),以‘惊’外行,浅俗怪陋之态百出。只因时世浮躁,一切急功近利,可悲在此耳”;“昔读宗白华大师之文,以为于书法不甚晓,今见其所书‘风骨’二字,果然太不行了。”如是等等。
: f* L+ E, V1 f! [& X/ y5 M/ E' ~; X8 I1 ]: l
周汝昌对书法的见解,有时很高明,有时却信口臧否,大可商榷。学术名头大,不见得处处咳珠唾玉。借其“推敲”宗白华之余勇,我个人斗胆以为,周先生的手泽,笔法简单,线条枯硬无弹性,提按节奏感不强,疏密、浓淡、奇正、开合等统筹意识尚欠自觉,一句话,在书法艺术领域没下过什么三眠三起的真功夫。但这并不影响我喜爱他的字,因为有超逸出尘的个性浸养在。以其近盲的视力,在一片混沌中摸索挥毫,能有今日境界,尤令我无任钦仰。
. Z5 S" G$ {$ v, w$ h! W' a2 y7 W; v, r! ~8 m2 {7 ^( k, E
许多人认为,周汝昌书学“瘦金体”,遭断然否决:“我和瘦金书没什么关系,真正学宋徽宗体的是花鸟画家于非闇。”依周自述,颜、柳、欧、赵、魏碑名品都临过,后临褚,习唐人写经,最坚持的是学右军笔法,于《兰亭序》则能背临。恕我眼拙,在周书中,或依稀品出欧阳询、北朝民间书迹、郑孝胥的滋味,甚至还真能靠上点“瘦金体”,但要说深受王羲之影响,委实太过勉强了些。
" u# m; m9 o2 E4 w; D4 T- u; k* `& F% r, |1 I! W
兹论周汝昌书法,非敢好谤前辈,求免贻误来学。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