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8-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51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谈白锐书法键入古典的视角
) _# m6 ^: Z& \; y1 s
/ E) \2 y# T1 _- Q; s3 ^$ b3 I( {" \$ m- l G J& G% Y
3 X: R0 e: S4 E7 k
8 o5 _9 l9 T' s4 @# k8 D2 b- y+ ]4 k( B5 i5 y
文/刘传奇2 e r( y: R" ?) n
! f/ R4 W6 q7 l- _3 q* p; K' { 白锐是文学硕士、美学博士,她以此键入书法创作领域,应该说会以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优胜于这个领域的当代诸多同龄作者。
/ }/ s# A! S: l/ i, _0 e. b. d" @# R' f
* h. J+ m0 z( W) n$ w6 k 书法是传统艺术,但书法艺术传统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如何键入书法的传统?假如把书法的传统仅仅理解为是技法的演绎,而忽视人文精神对书家本体的滋养,显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书法是“闲”的艺术,书法是一种心境,而心境是文化对人涵养结果的一个方面。古典人文修养有时是指不汲汲于事功而在一种简约的心境下的一种自适的存在。假如从这个方面理解,可以说书法艺术对人的素养是要求很高的。白锐以其文学硕士、美学博士的双重身份摄入古典文化并键入书法,其深度可想而知,达到了这一要求,这也是她不同于很多汲汲于技法演绎的当代书法作者的一个重要方面。1 P. D5 ^2 j2 `
, W( G& [3 O$ }, |
白锐书法在从容温婉的笔墨肌理中蕴含着其对古典书法技法以文人视角的理解。* ^* y/ G( ~% q$ c% d6 G
& D$ T. Z/ s6 u& [5 c1 M1 K1 r( c, Z0 L5 W; ~4 j/ @
2 k, a# B6 Z1 ]$ I8 h3 _$ y! Z1 ]+ ]1 i
我很喜欢白锐的小字行书,这些字没有刻意的夸张,没有故作姿态的变形,只是以平和的心态温婉写就。这是楼兰残纸的精神,也是晋唐手札的遗意。我想白锐的理解就是:书法只是写字,人端姿稳,下笔无疑滞;书法就是写字,把想写的喜欢写的文字形诸笔端。那一份从容、那一份恬淡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书家个体身上的一种外化。什么是传统?这就是传统!白锐的小字行书,骨力洞达,精微处神完气足,有宋人的一股爽爽生气,但其一扫宋人旖侧歪斜之弊。笔画间具有内在的意理,这是情的缠绵,这也是意的整合。这是其并不为书之“法”所拘泥的表现,也是一意汲汲于书法技法者所难以企及的,有五代晋唐五代遗风。( T: W1 {2 D' k4 ?; ~1 E% D# ~
; u" p$ W$ O4 C3 A. I5 { T 白锐的条幅大草具有自己的风格。- e( j* ^" A% N/ a( U6 x
3 ^; u: o' \) B- X, {
“书到瘦硬始通神”,这是很多书法人都明白的道理。可瘦易,硬难;硬易、瘦难;而把“瘦”“硬”统一于一体,则是书法“通神”的基本路径。白锐的条幅大草是达到了“瘦”也达到了“硬”的,这在当代书法家中难能可贵。在当代大草界,大草要求“瘦”求“硬”应该是得到了普遍的共识,但把经典大草书法范本的技法格式化倾向却极其严重,且求变求异之心也左右了一部分作者,使他们的大草走向了扭曲、歪斜,失去了大草本该具有的自然性。格式化严重是学养达不到的表现,求异求变则更多是心态不稳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素养存在问题的表现。白锐的大草以文养心,路子正,所以那么年轻的她就能使业界对其刮目相看。: R0 c$ X3 k- Q( ?# b" G
$ r" C; [$ K' F3 I, U& F0 a- @# R
白锐对书法的理论研究滋养了其书法艺术的内涵。
% E5 ^* ]/ V6 L# B, ], A' {5 E. H$ h4 B$ C
对书法史料的把握以及对西方美学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影响的深谙,说明白锐在这些方面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古往今来的美术大家无不对史料具有熟谙把握的能力。近代如傅抱石写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潘天寿写了《中国绘画史》;而张大千对美术史的把握更是不同一般,其人技法熟谙史上很多大家。白锐的《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书学论文《〈兰亭〉:中国帖学史上的双刃剑》等文章以其对书法史料的详实把握,同样显示了其对书法史学的熟谙程度。, |9 n8 f0 h, O( T- X& ]
+ v. {' N; ~* ?3 y
白锐把西方美学的一些观点应用于书法领域的研究中 ,以理性客观的方法论涉及书法的形式层面研究,很有独到的见解。如《试论中国书法形式的美学定位》,通过对美学史上“形式”与“内容”问题的梳理,提出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一元论”的观点。并由此展开对书法表层形式、深层形式以及书法形式的运动规律的美学探讨。其实技法是为了达到理性的形式,而形式中又蕴含着情感的解读,给人以情感的绵连思绪,这就是书法艺术。在形式中可以以情感来解读,而形式是可以在创作者稳定的情绪中得到更为完美的表达。因而可以说内容与形式“一元论”的观点是“天人合一”观在当代西方的美学研究成果中的再解读。把创作者主体与客体文本研究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是白锐书法在技法上能取得显著成绩的原因。白锐以其对古典文学以及古典哲学的知解反哺于书法,在情感心态上与古代帖学经典在情感上进行对接,从而达成了其对书法的理解的高度,这一高度说到底就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 b/ E! T. {' T9 X4 \
, s9 g2 W9 p2 l% I8 J/ N4 [7 O 善于吸纳当代书家的技法研究成果是白锐不厚古薄今的表现。
% \5 |3 j, Q5 [* ~( X8 a 白锐对沈鹏老书法的研究、对胡抗美书法的研究以及其他当代有成就的书家的研究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沈鹏老的大胸怀书写状态,胡抗美的在笔墨形式的对比等形式上的研究成果;导师郑晓华笔墨的内敛不事张扬的个性特征都对白锐在创作上产生影响。白锐接触了颇多当代很多在书法创作以及理论领域有影响的作者,积极参与各类文化社会活动,对于其书法艺术都是一种滋养一种历练。年轻的白锐在书法领域循此路径走下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正如沈鹏老对白锐的评价“白锐君书法史论研究与创作并行发展又相互交融,书作在探索中寻找自我,在追求形式感的同时深化内涵。必能更上一层楼”。沈鹏老的评价点到了实处。
# }- u7 O% X8 U, l6 c$ w2 [9 I, C, J; P
2014年3月11日于散花书轩
; u/ L3 D1 M; y* h5 ^' Y8 R0 x! K8 I6 `3 @; b+ B6 G
) ]6 t; m1 H( c4 W8 W+ ^
1 G. Z8 {+ ]; f/ F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