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K+ Y9 h6 H. m! {: R 3 Y. I. v( R5 S# B, o' l; ?( x O/ |% H0 H8 u$ h% m2 v . _+ W* A: n$ l( v2 J1 O- j. r8 b8 i ^ F/ _5 m* F# r
毕伽索有时会在自己完美的画面上,用小尖刀划出道道不规则的刮痕以造成被破坏的感觉。这与吴昌硕用布鞋磨擦印面使之受损似乎是异曲同工。无疑这是在制造“情节”,只因这种制造法已与创作技巧混同,也就不觉得怎么可贵了。' m8 M+ ~/ N6 x7 E, _+ A
) {1 ]$ s2 g; P2 A( u
! k4 H0 ?' A# ^: G“情节”可以制造,而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的制造才得可贵。人们喜欢诗人的手稿,就因为那些涂改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今有些书手模仿这种涂改,无病呻吟,虽然作品有时也确有些“缺陷美”的效果,但其创作心态是不好见人的。 , h/ P$ Z# `6 g; s1 v/ D9 h: s" U: f4 ~6 ^; x% F1 K
m+ l. m ^4 v/ Y* n: N
+ n6 n" S' A, e0 q# E
+ c' @5 o+ S+ K8 J/ ]9 i
( d( v! c1 E3 x* {" x6 k
3 J& V/ g4 p. O1 j' y5 ]% f解放初期,齐白石闻知家乡湘潭进行土改,他大儿子在老家掌管的四百亩不仅要被没收,还要扣地主的头衔而吃苦头。便上书××,苦陈那些田地是他平生卖画收入购置的,非剥削得来,请求格外开恩。毛主席倒也恋乡情,将信批给湘潭县处理,虽然最终大部分田地还是充公,但总算没有扣上地主帽子。当时处理此事的县委书记杨第甫数年后进京见到齐氏,老人仍然感激涕零,画了一幅牵牛花相赠,题款为“第甫乡先生,白石白石白石,九十六”老人边题字边说:“我年岁大了,腿不方便了,这里就算给你三叩首了”以签名代替叩头的不知古人有否先例,但一连签三个名的,不仅未见于前人作品,就是在齐氏大量画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像这样的情节大概在古今中外艺术品中也属既稀罕又动人的了。 $ |! M5 H9 }5 v8 Z: ^/ b" o+ N 3 G9 N2 z8 D# g& u9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