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28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F$ Z# ^( |3 n% \3 }4 J
选择好了称心的碑帖,不能束之高阁,待到临习时再拿出来用,而是要经常地、反复地、认真地观察、琢磨、背记。这个观察、琢磨、背记的过程在书法上称为读帖。碑帖要时时读、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要读到烂熟于心,每一个点画的毛细血管都要记得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说你读透了。% C q. \$ o B) k
0 [; w) U' z$ Q0 y- l! v, M读帖是临帖的前提。认真的读帖能加深对笔法、章法、笔势、笔意的理解。时间长了,必然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自然而然见诸笔端。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写道"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从实践上看,能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
f2 M3 F4 O9 o5 |: A U( J6 z6 l; C. `1 Z$ U3 [! v u9 m+ ~0 G2 D
古碑名帖,对于仔细品味者往往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 y2 K9 `1 T8 d9 }7 J4 B) P1 U2 B
. c2 T' b4 ]" }2 o4 f7 L. N) G
读帖这个环节看起来较临帖简单,要读得有效益、有收获也要得法才行。
7 `( x) |2 c" T' t9 _$ A1 U5 E
# D1 M. ?+ v" u2 k7 g2 I6 O
" p; g" z) J6 I. u, u2 c. q% t- C! y4 T" r l1 _# @' a
! k' U, H7 m/ ^0 m% Q( w9 O( D* V- A0 E I3 I$ c7 W, P; |0 Z
2 O; i* X! z1 t& \) ]1 V7 s
% x7 s- g9 Q% l( j' O3 ?% f1、精察
/ V7 N" L& U9 W6 O/ |
# Y: t9 ~+ }4 U9 M' p唐代孙过庭在其所撰《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临什么,读什么。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相面",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沈老读帖的经验之谈,仔细琢磨起来很有味道。$ f) c' w3 u! n0 h) G9 w
; U- o1 ~% _7 d# H; P: F, G* x9 V
在读帖时,还可以把点画比较着看。比如在一个字中,相同的点画是如何处理的,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要进行比较、分析。字中的某一个点和某一画的粗细,常常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看得不细,就会将本来粗细反差很大的点画忽略,那么临写起来也必然点画不分,学得"像"这一关就过不去。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是如何衔接、呼应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 K: x, {$ @2 {: i- b, k* o* n. v
/ q9 o6 ?3 I5 M" g" Y, a. [读行、草书帖,不但要从点画上、字形上看,还要从整行乃至全篇上看。行草书的具体点画完全服从于章法这个大局,某个字,某一点画在一幅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中药配方有"君、臣、佐、使",中国画法有"启、承、转、合",书法在原理上和这些姊妹艺术完全一样。处于重要地位上的字,在点画上用的笔墨多,加以夸张、放大、占位偏重。而处在承上启下地位的,就加以收敛、缩小、变态处理。. |: n6 X s9 D& B/ L
( V" {- |, d1 c% H& C) d在一幅字中,有的字为何重大,有的字为何细弱,有的字为何歪斜,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人对古帖中歪歪扭扭的字很不理解,认为这样很不好,我说不是古代的书法家没有本领把每个字都写得很端正,也不是他们把握不住手中的笔,而是不如此就不称其为艺术。就好像一个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你要求他不许跷脚、不许歪身子,总是直挺挺地像庙堂里的罗汉一样还有人看吗?
' D a2 l5 y' f6 v5 Y' u; M6 O! ~1 B4 l
因此,在读帖时,还可以用反向思维进行思考。比如某个点画或某个字为什么这样粗重,写得细弱些成不成?有的为什么要这么宽,写得窄点成不成?有的为什么这么歪,不歪成不成?歪得多点或歪得少点成不成?不向这个方向歪,向其它方向歪成不成?多问几个为什么,帖读得也就有些深度了。
) z0 w6 o4 I# a" X; j [/ t. G1 J5 Z
5 j& S4 L* [5 @; b7 g& A2 C
7 N2 R4 A6 l* f6 a7 L( h6 ?" d4 X; G( G: E% o" ]# X( M
2、强记0 M p: G7 |: ~2 M
* g! U9 N- l) y2 T在精察的基础上,要强记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读帖的成果记在心里。潘之综在《书法离钩》中有这样的说法"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心中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用起来也就越方便。
7 T$ G- C% R1 a; c/ h7 V" c' b8 y3 g. t8 ^' Z/ T" y0 s
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在其所著《书中五要》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还要求背诵,观看碑帖,比做读书,是要求把观看与记忆结合起来,不能过眼即忘。宋高宗学《楔帖》,他说'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观帖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可以说是使观看变成了记忆。'成诵’是读的结果。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所谓'上笔端’,是把成诵的'内容’表现于自己的书写中—这是观的目的"。关于如何记忆,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的储存,消化式的吸收。
9 l7 ~: Q$ m* S/ n, V0 o0 M. F s
2 `- v, T: [7 h7 [9 |' b: Y( C; d* Q/ m: E0 ]
" M& j9 V) B: k
4 `" c" m9 a" Q, {3 f$ S
3、联想
& {6 L" i1 o) x$ d% @- R6 f) E
# C, Q4 z9 C7 Q* b. o) ]4 V' k' O联想是读帖的重要环节。通过读帖,可波及到与书写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其它问题。比如,可以联想到书写者所使用的工具,笔是硬毫还是软毫的,纸是生的还是熟的,是大笔写小字还是小笔写大字等等,这对临帖有直接影响。& x- o8 o% L# ~8 ^5 z
5 V2 m( o5 |% k0 n+ z% b( D其次可以联想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外界条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等贵族携子邀朋,在春游活动中饮酒作诗,王羲之乘酒兴所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从唐人临习的作品看,文意书法相映成趣,兴之所致神采飞扬,充满了超脱、潇洒、尽兴的意境。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是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为叛军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况下,悲痛之极而为亡侄颜季明写的悼词,观其书法作品,仿佛听到了作者悲愤、深情的倾诉.从而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雄浑遒劲、豪迈激盈的悲壮之气有了深刻的理解。5 I5 N7 Q$ Z, ~
0 n# a& x& I: x3 p- P1 A, K
再则可以通过读帖,联想作者用笔用墨的书写过程。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时,读者可在头脑中还原成墨迹的形象,然后再联想到如果要让我去写,我将如何去写、如何吮墨、如何换锋、如何提按。通过这种联想,再临帖心里就有数得多了。* H+ E4 n' b$ \& K4 y, K( t
2 q0 y* u6 L% ^
% m$ q2 n' Q: ~' \4 N. M
. X9 g2 f/ d& G2 O& U#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