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76|回复: 0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然后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df 053.jpg
【蔡邕介绍和题解】
         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一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生活美的问题。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能体现出生活美和自然美。此篇与李斯的《论用笔》可列为“姐妹”篇。
蔡邕《笔论》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熹平石经》说明】
    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4),历时九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由著名学者蔡邕 ,堂溪典,杨赐,马日磾等建议树建的。共四十六石,残石分藏洛阳博物馆、西安碑林及北京图书馆。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熹平石经残石 汉熹十四年( 175年)碑阳高31厘米,宽66厘米;碑阴高33厘米,宽61厘米
1929年河南洛阳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