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05|回复: 0

柳外兰舟采莲歌,南朝旧曲泪痕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SHUFA 042.jpg
元代、杨果、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曲人介绍】
         杨果(1195——1296年),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金哀宗正大元年进士,官至参政知事。《元史》本传说他:“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外若沉默,内怀智用。善谐谑,闻者绝倒。”著有《西庵集》,现存小令11首。
【曲作赏析】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著一“和”字,反映出采莲人原非一个,而是一群。她们欢欣愉悦,喜气盈盈,此唱彼和,好不快活热闹!这歌声是从哪儿来的?但见前边杨柳掩映,朦胧可见一舫兰舟,翩然而过。她们乘兰舟,乐呵呵,却“不管鸳鸯梦惊破”。说明此时天色已晚,采莲人乐者自乐,却没有想到她的歌声对周围的客观环境,会有什么影响。接下去,就这一个意念的轨迹,继续发展——
       “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进一步说明,夜已深了,有人“独”卧江楼,思绪万端,百感交集,夜不能寐。此人为什么睡不着呢?这是因为他心怀家国之忧,有一种“国已不国,家已不家”的难遣之愁。他听了采莲人的歌声,更增添了无穷伤感。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所以结句用“莫唱”来反映唱,深婉有致。前边那些采莲人所唱之曲,乃是“南朝旧曲”,使“独卧江楼”之人听了,更加悲痛欲绝,涕泪滂沱。所以用“莫唱”二字,请其止歇。事实上,她们已经唱得很多、很久了。司马泪痕多: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听一位商人妇弹琵琶,并诉说她的不幸遭遇。白居易联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作《琵琶行》诗,倾抒他的伤感和同情,诗的结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这首小令里,作者借“司马”而自喻。
          读了这首小令,很容易联想到唐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它们(那首小令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均有类似之处。
          忧国忧民,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善良知识分子的赤诚的天性!“剪不断,理还乱”啊!小令以采莲人唱歌为起句,写得一片欢乐,用以反衬出“独卧江楼”者的家国之忧。乐者愈乐,忧者愈忧,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思想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艺术匠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