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124|回复: 0

唐代李世民、诗《还陕述怀》----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唐代、李世民、诗《还陕述怀》
2018-0326 078.jpg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诗人介绍】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又是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被誉为“千古一帝”。在位二十三年(627-649),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627-649)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
【诗作介绍】
  《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诗作背景】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
  隋朝末年,李渊集团在关中(陕西),刘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团在洛阳控制中原,窦建德盘踞在山东、河北一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先平了刘武周,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出函谷关,攻打洛阳,洛阳还没打下来,窦建德就率兵来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围洛阳,自己亲率几千骑兵奔虎牢关,当时的情况是李窦双方实力悬殊,但结果是窦建德轻敌冒进,在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被俘,唐军回军洛阳,王世充投降。这年李世民二十三岁,以劣势兵力击败王窦,体现了卓越的统帅才能,奠定了唐统一天下的基础。
【诗作赏析】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还陕述怀》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书法风格】
       唐太宗传世书迹有《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和《淳化阁帖》卷一十九帖的唐太宗书法,共四种。
《晋祠铭》,行书。撰书于贞观二十年(646)正月,《册府元龟》卷40载“二十年正月,帝幸晋祠,树碑制文,亲书于石”。《铁函斋书跋》、《曝书亭集》、《金石萃编》、《山西通志》等四书,均言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御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二寸八分,横四尺九寸四分,文凡二十八行,行四十四至五十字不等。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高祖李渊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在此祠,为报神明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行草入碑始于此铭,《石墨镌华》卷二评此碑云“全法《圣教序》《兰亭》而纵横自如。”清代杨宾《大瓢偶笔》评曰:“唐文皇酷好右军书……。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听评曰:“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庸工以字画上石稍浅,遂刻而深之,……骨力形势俱失矣。”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莺翔凤蠢龙蛇绕,一时学士满壕州,虞褚欧柳都拜倒。”此碑书法遒劲,风神洒落,颇有韵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李.jpg

      《温泉铭》,行书。书撰于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十七日。原石早毁,仅一唐拓孤本传世。四十八行,末墨书〔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儿)一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五圆篆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发现,旋为法国人伯希和易去。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俞复在此跋中云:“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据《宝刻类编》卷一记碑尚有隶额“贞观”二字。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歌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启功先生认为“此碑中点画,细处入于毫芒,肥处弥见浓郁,展观之际,但觉一方黑漆版上用白粉书写而水迹未干也”。俞复跋此帖云:“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朱长文《续书断》以太宗与虞、欧、褚并登妙品,评其书云:“翰墨所挥,遒劲妍逸,弯凤飞蠢,虫七龙腾跃,妙之最者也”,对其书法评价甚高。此碑笔法跳跃跌宕,粗细变化明显,笔力遒劲,结体气势开张,前后风格稍有不同,前半部分笔姿更见摇曳,跌宕起伏,不衫不履,似歌反正。后半部分笔势稍见平和然线条细劲,笔法洗炼。启功先生认为米莆“庄若对越,俊如跳掷”之喻,正可借喻。“其字结体每有不妥处,譬如文用僻字,诗押险韵,不衫不履,转见丰彩焉。”其论书诗评《温泉铭》云:“烂漫生疏两未妨,神全原不在矜庄。龙跳虎卧温泉帖,妙有三分不妥当”(当字平读)。今人杜萌若先生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内涵极其丰富,太宗兼得“静穆”与“跳宕”两种风格。
李2.jpg
      《屏风帖》,宋嘉泰四年(1204)五月初刻于余杭,元延枯三年(1316)县令尹王昌移置县厅壁间。因碑已缺了右上角,故称折角碑。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余杭,大肆焚掠,县衙全毁,碑不知去向,仅存碑拓。当地政府几十年来曾多次许重金寻访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结果。而今余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于文渊亭。《戏鸿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宽夫跋语云:“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嘈属,以重赂得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其叙述《屏风帖》由来甚详。不过当时所存《屏风帖》也只是草书了。明王世贞《竟州山人稿》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
李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