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当下书坛
0 m, A, K: }6 E$ y% t* I& U■张 渝
5 I* G' }$ g8 }& r. \9 G: _; C 闲暇5 ? N D! E: d; ~. K) r( y4 ]
《闲暇——文化的基础》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按照书商的说法,该书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否果如其言,我不清楚,我只知道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让我轻松的书。然而“轻松”并不足以成为推荐的理由。我之所以在这里先不说问题,而是先说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文化的基础——已经说明。
* y" |/ P5 [& w9 i$ f
' P, X k, E* i 伦敦《观察家》杂志曾在1952年的5月30日发表过这样的话:“闲暇,乃是任何文化复兴的先决条件,其根源则是来自有闲和奉献的阶层。”“有闲”比较好理解,“奉献”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说实话。我搞不清哪个阶层不是“奉献”的阶层,即便是所谓的食利阶层也在为资金的流动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当“奉献”和“有闲”被提升到同一高度时,重要的不是探讨谁在奉献,而是要探讨“有闲”凭什么可以和“奉献”牵扯到一起。
# H5 o7 y9 ]9 L+ h& S* p( e) B, Y d( T2 C& I" }
其实,所谓“有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可以说,只有在闲暇之中,人们才“得以沉思默想并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心灵也因而获得力量和滋养”。其实,这就如同和尚打坐,看似无所事事,但心灵却获得了力量和滋养。
! @9 }, g: x N8 S0 O, R8 o) g: m6 @0 E
有了力量与滋养,为文化的复兴做贡献也就自然而然了。2 f8 t% I' e" L) J
7 m/ m6 v* z9 v* S! H+ P
回到书法界。有关“闲雅”的审美追求已经蔚然成风,可是,在风行的闲雅中,我却读到了一颗颗疲惫的心灵。这些疲惫的心灵,与其说是在为文化的复兴做贡献,毋宁说是在消费闲雅的文化。如果消费可以促进生产,那也罢了。问题是,经过十余年的“闲雅”消费,中国书法界仍然闲不下来。总是在这一个场中为了固定的文化资源你争我夺。这一点在全国乃至各省的书协换届活动中尤为明显。
; J, J1 ?3 p5 {4 z
9 G4 V, m2 f3 h" J& y, w 文化学认为,文化或文学艺术只是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场”。在这个场内,名声,地位和文化资本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但占有这些资本和地位的人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化”之中,我们的心灵因为蝇头小利或大利而变得患得患失,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变得焦躁和不安,于是,一种从容的气度开始在多数人的作品中消失了。所谓的“闲雅”也就徒有其形了。时至今日,无论熟识还是不熟识,你只要随便问一个江湖上已有名头的书法家的近况,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上一句:忙得不得了。如此状态中,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这样一句话:我们闲不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能悠闲?& q) E4 g0 ~2 H3 M6 V2 Y) L
0 G7 {1 H& y- ]; |7 N
忽地想起这样一个故事。韩复榘到某校视察,看见球场上一群人正在打篮球,韩司令大发感慨地说:这么多人抢一个球,太累了,赶快给他们一人发一个,让他们好好玩。如果可能,我真想让文化场的文化资源不要固定,而是像没有密码的存折一样,谁用谁取。那样,大家就不会争抢了,我们也会闲下来。可是,这样的幻想不仅可笑,而且完全韩复榘化。韩复榘的命是被蒋介石杀掉,我的幻想是被人耻笑。可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