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8-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7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随笔书论———值得重新重视的书论形式) D# N7 D) R" }& c, k# E7 P1 e
9 o( v+ N3 x: r- K8 U 其实,这句话应该这样说:随笔书论———书论的最主要形式。/ _7 ?1 `" a$ G$ a! ]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征稿启事中明确说:谢绝……经验自述……的文章。其实,艺术就是经验论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就不是科学。艺术的学习、传承方法就是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的。而且艺术又是复杂的经验论。大家同是学王羲之,不同时代、不同人、不同时期学的结果各有不同,何者同一对象,结果不同?即个人感知、经验累积不同,表现当然不同。而科学不然。同一对象,结果必然相同,不同则为错。一如赛跑,同一起点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第一,是绝对的。而艺术决然不是如赛跑那样绝对。当下艺术论文往往建立在西方科学基础之上,强调相对独立性,不是建立在实践经验论基础之上,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须知:艺术本身就是由经验到经典的一个过程。经验本无绝对的条理性、可析性。只有当经验被广泛认知、认可成为经典,它才能有相对的可总结性而趋于定式。即便如此,但当个体去解读它,又是基于经验论而不尽相同。+ N# O: V9 K7 ^# C
由是,以经验论为主体的传统随笔书论形式自然是最可靠、最有价值的书法理论形式,具有来源实践、见解独到、言简意赅、真知无尽的优点,一点也不比科学的长篇大论差。试举例如下:
8 o& ~, ?8 B' T" X林散之笔谈书法中,林老对屋漏痕作这样的理解:
- i9 R8 Y4 C& B 颜鲁公观壁坼,屋漏痕,有力,两边皆毛。
" _* a2 h2 h6 N; E. u两边皆毛是林老对屋漏痕的形象理解,观察甚细,寥寥四字,深明大意。恐怕一些科学论者虽洋洋万言亦很难说清楚。
. U" O% X5 y% q- w& ~! u6 c2 B6 B' j再看林老如何理解草书“飞鸟出林,惊蛇走草”的。
5 C) I5 w. o1 _- `$ n 草书要让的开,如鸟从树中飞过而不碰一片树叶,如蛇在草中穿行而不碰草。, c) w! B' _4 l9 E, J
简明透彻,顿使我辈疑惑全释。你说高不高?
3 F# x& J1 m9 r& t再如高二适先生讲草书要得“方笔圆势”,即方笔为法度,圆势乃情势。往往作草书或窘于法度将草书写成符号,抑或随意挥洒,满纸圆滑粗野,不能在法度之中。故作草必须知“方笔圆势”有法有情才是。此或作草之不二法门。: Y6 X" n+ a# d/ {9 x, Z$ a! b
林老、高老为千古巨子,一代宗师,要言不繁,启迪后昆。其实,上述都是他们日积月累的甘苦之谈,实践之谈,明白之谈,这才是近乎道的大理论所在。
1 T/ y) d, Q% p+ M惟此,“随笔书论”必须重新重视。艺术其实就是大家都来总结经验,不断创造经典的过程。, F; l4 z3 `, y
7 Y1 l7 ]* N6 i
3 J! U, @! L) n, n \1 H
丙戌年夏于磨剑轩6 s* j6 m7 Q6 E9 ]! Q7 t% h
& h5 a3 F* O$ K$ ?! Z+ J8 _, i+ U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6-8-30 09:4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