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朱天曙 杂书卷册与傅山杂书书写问题 : `, [; r/ r# Y0 B
8 F; Q6 C+ Z+ w) M+ Z
) Q; w) Y+ h2 T) P& C, U6 o: S7 [7 }3 K' w, S' J/ e
([清] 傅山 书法杂册 纸本)8 S6 L8 v! E+ o6 v
5 g0 j4 L$ x$ c' {3 a5 @7 C+ A5 O
1 C' ~5 W( \# ^2 g3 {
“杂书卷册”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对书法作品中出现的书体杂糅现象而言。它是指书家在一段时间内用两种以上不同书体随意书写而成的卷册①。元代末年,杭州文化圈向苏松地区迁移后,“杂书卷册”样式成为文人书家们创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元代形成的原因至少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元代书家如赵孟緁、邓文原、危素、宋克等不断扩展使用多种书体的趋势;二是元代地域文化圈的形成使得文人雅集活动不断出现,集体在书画作品上题跋成为时尚,促进了这种样式的形成。
5 w" T1 y, Z+ @; c! q! }' v l4 X% f; F/ c+ k
“杂书卷册”样式大体有两种类型,即以段落为单位的“杂”写和以一字或连续数字为单位的“杂”写。第一种类型表现为点画自然随意,书写中有强烈的“连贯”意识,不同书体的段落组合而成,形成“杂书”,而非一个个字的组合拼凑。这种形式以元末明初宋克的创作最为典型,并将元人的这种风气带到明初。宋克《定武兰亭八跋》小楷、行书、草书、章草诸体并用,每跋长短不一,最多的为十六行,最短的为六行,每跋末尾亦有高有低,章法自然,错落有致。书体虽然“杂”而随意,但整体表现自然,动静互补,丰富了长卷书写的样式。宋克的另一件著名的杂书卷册《录子昂兰亭十三跋》写作时间为洪武三年(1370年),此卷使用楷书、行书、章草、草书四种字体,笔力劲健,神采清逸,王登跋云“宋南宫之题,当于魏公(赵孟緁)之跋相雁行”,评价甚高。此卷后有文徵明、陈淳、吴宽等人的印章,可知曾经明中期吴中诸家鉴藏。《定武兰亭八跋》的创作时间在此前后,从创作样式和内容来看,此两卷可视为同期的“姊妹篇”,亦可见,这种样式是宋克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也显示了他驾驭多种书体的能力。, k5 K1 y* a) S: ?5 H# a
( f! H( n8 ]. Q4 K
“杂书卷册”的另一种类型是作品中段落或字与字之间相“杂”,即在一段或一行中几种书体交杂一起,但这种“杂写”和前人“预算”好而进行有规律书写的情况不同。如传世的魏正始年间(240~249年)的《正始石经》小篆、古文、隶书三体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大小一致,因用于刻写经典文字,为当时之楷模;相传吴皇象书《急就章》为汉代教小学的教材,有章草和楷书两体,一行章草一行楷书,楷书用来注释章草;北朝碑刻中如北魏《寇治墓志》(526年)、西魏《杜照贤造像记》等也有篆隶楷书相杂、字与字平均分布的现象②,到了元代的文人书法创作中,赵孟緁书法中亦有此种形式,传为其所作的《六体千文》即是沿着《正始石经》一类的排列方式书写,俞和的《篆隶千字文册》、文徵明的《四体千字文》等等亦用此法,这类经过预先“设计”好的作品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这种类型。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段落或字与字之间相“杂”在《淳化阁帖》所收钟繇、王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中已见端倪,后到元末明初时期,宋克将这种杂书样式进一步拓展,有明显的“创作”意识,并形成特有的面貌。他在《定武兰亭八跋》中除了第一种类型即以段落为单位的这种书写有“杂”写的特征外,还有段落或作品中字与字之间也有“杂”的情形,这种“杂写”不同于上述有规律的书写,时而一字一体,时而数字一体,时而数字数体,有较强的随意性,在第一跋中就有楷书、行书、章草、今草间杂书写,错落有致,动静互补。此外,在宋克《唐张怀鲳论用笔十法》(北京市文物局藏)、《孙过庭书谱册》中亦用此样式。《唐张怀鲳论用笔十法》楷行、章草、今草结合,打破了章草的字字独立,而和今草融合,有强烈的节奏感;《孙过庭书谱册》以章草为主间杂楷行,以界线相格,成纵势,大小参差变化,结字疏宕萧散,一气呵成,混杂自然。元代以来书家特别是宋克的杂书卷册样式还影响了明前期书家沈粲、沈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粲《应制诗》中前面四行为楷书,后三行则章草、草书相杂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沈粲沈度诗书卷》,其中沈度所录朱熹《感寓诗》用楷书、章草、草书书写,有着明显的段落或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杂书”特征。: E0 M; @, r" d# ~! Z! c8 R
$ z; L- {! X( n. B9 s3 s7 ^, u% J
到了明末清初,杂书卷册再度风行,并把这种书写风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以傅山在这种样式上的创造最为突出。傅山的书法,以气势恢弘、点画迅疾飞舞的狂草而著称,但我们注意到,傅山用杂书书写的情况很多。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傅山《各体书册》即用篆书、隶书、楷书、行草写成,或疏或密,或顶天头或居中书写,他的这类作品没有明显的“预算”成分,而更多的是一种意趣。除了每开用不同的书体书写外,每一开中还出现变化,通过同一书体字形大小和疏密的变化来突出“杂”写。这类“杂书”最为典型的是白谦慎先生在《杂书卷册和晚明文化生活》一文中提到的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所藏的《啬庐妙翰》杂书卷,白谦慎先生对此卷作了细致的研究,称此杂书卷“将这一时尚推到极端”。《啬庐妙翰》从内容上看,包括前人笔记、傅山笔记、《庄子·天地篇》及批注、药方等;从书体上看,篆书、隶书、行书、行草、小楷、中楷及傅山自创的由大量异体字来书写的“草篆”、“草隶”等;从章法上来看,以茂密为主,以大字、小字、长短来平衡作品,使得作品十分丰富。综合观之,傅山此卷既有以段落为单位的“杂”写,又有以一字或连续数字为单位的“杂”写,不仅如此,他还在字体本身求得“杂”写,如用钟鼎文的笔画写出隶书的方折,用小篆中繁复的笔画写到楷书中去,用生僻的异体字求得字形上的芜杂等等④。可以说,傅山是继宋克之后最有意识来“杂”写的一位,一方面显示了他精通各种书体,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人的书写习惯。除傅山外,王铎、八大等书家也有相似的书写习惯,如喜欢题写长跋,用大小字、不同书体来写等,但他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王铎的“杂书卷册”主要体现在他临写古人的卷册中,如上海博物馆藏王铎《临各家书卷》卷首有“千秋馆学古”字样,后每段临写内容前用小行楷标明“学中书令遂良”、“学秘书少监虞世南”、“学唐尚书郎薛稷”等,和正文大字行草隔开。在“学唐尚书郎薛稷”和“学齐侍中王僧虔”后一段说明文字用楷书书写,落款共八行,又用带有章草笔意的草书写成,全卷是一个临写书卷,但用了不同大小的行楷、行草、楷书、草书完成,也是一件“杂书卷册”。相似的样式还有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琅华馆崇古帖卷》,每个部分也是用楷书为标题隔开。王铎喜欢临写《阁帖》,这种样式明显来源于《阁帖》中所收钟繇、王峄、王羲之等人书法前用稍小一些的楷书来说明该帖的样式。在八大临写晋唐书家的作品中也都有类似“杂”写的情形。和他们相比,傅山的“杂书卷册”表现出更大的随意性,在书体的使用上,更多的使用篆书和隶书两体,还喜欢用变形的各种生僻的大篆,给人在阅读中带来一定的障碍,增加作品“娱乐”和“把玩”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