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795|回复: 0

刘宗超:书法创变思路之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9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书法2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0 [/ I9 W& ~2 K5 M
' U7 f  F4 z* D: t+ p( z

" n6 z$ M. D3 P0 Q0 J
) S1 C8 ?1 l5 `  C作者简介:刘宗超,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X. w) H' O' t( q

6 C" k) ?( y3 o3 h. |- _4 a" o. O* p8 F

0 E. a* y. n. c" A" [6 n1 \3 H! ^9 B4 T6 F# K+ W% c! w
    书法创变思路之反思
  s/ F( ?' a6 ^/ S' _+ `3 p
2 A. L2 S* u* u1 \6 q5 c; {2 g% r  i. V- F3 b/ z

6 X" q' H# y. e; j& n4 @
' o3 \" l' s8 `5 ?) f刘宗超 $ F! U" y4 Z4 b$ W. }  i

" f) }1 C2 `8 _3 [$ I! @. c9 ?* K# d1 \
5 W4 t. U) e$ \. F9 j/ B
$ C1 u0 J8 p9 n! W& X0 j. O9 B, b6 p
[摘要] 一个现代型书家应该寻找并正视书法现代创变的“问题”情境,在找到时代“问题”的情况下,有的放矢,通过理性的思考而提供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为此,他应该至少明确和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对待创作工具的变化?写什么内容?怎样运用汉字进行创作?如何面对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一个现代型的创作者,面对并思考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决定了书法现代创变的格局、走向与创变力度,才有可能产生有深度的书法创作。( S0 C# Z0 n9 D% |" V
9 F' g& r" ^- s3 R: q
: t# u' Q" f4 E" X# d; }3 a

& j7 h& @6 n6 c+ X, P( U. t
* z  [$ y8 W3 ]7 Q: j/ w: V4 d[关键词]   书法     现代创变    “问题”情境2 c+ J7 J  o/ x
" H3 Y( y! A5 [: x9 _
! Y+ ]% O/ Y4 a

% J! c! S2 q, K1 Z2 g1 d/ p% ]1 M8 [- Q  u/ A
/ z8 {( p2 G4 f" z% B/ g' |9 N. L
“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貌似一个稳妥公允的观点,其实却是一个相当模糊的主张或口号。究竟什么是传统?如何继承才算创新?是至今没有讲清楚,也说不具体的问题。于是,在这种“太极拳式”的口号的掩护下,一些书法家在创变上便心安理得的重复古人了。从整体上说,我们并没有实现传统书法的现代转型,并没有解决书法创作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时代氛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们的一些书法家还在自我虚设的情境中讨生活。严格的临摹也当成了自己的创作,依然的抄写“古诗一首”,依然对一切大胆的创变不屑一顾或怒目而视。! p6 a6 j7 m4 `9 v3 _, {2 R% F
当前,书法创变的确显得有些举步唯艰。传统派创作进入“精细”发展状态,创变的格局愈显得细琐与单调乏味,进展缓慢。现代派在传统派的“鄙视”下,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早已失去了20年前的创变***。现代的书法创变陷入了一个过于平稳的发展状态,缺少创变的***,有些疲沓了。现在的展览、比赛中的作品(包括获奖者的作品)的功力、技法考究,形式是在千般设计与推敲下形成的。每次展览或参赛,大多用几刀纸反复书写同一副字,然后从那一堆产品中挑一张上交。在反复的重复制作过程中,创作的***早已消减,作品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和深厚的意味。展览的作品仿佛也是在走“模特步”,徒有一幅形式的躯壳。在理论上,现在也缺乏激动人心的声音,因为“注水”和虚伪的东西过多,就连有关创作的宣言也看不到了。) d/ E: L" ~) R6 J$ q) p
我们不能再盲目乐观了。究竟应该如何推进?本文认为,书法界应该重新寻找并正视书法现代创变的“问题”情境。有的放矢,不能老是拿诸如“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样“稳妥”笼统的口号作掩护了。
: X/ D( T' F. @3 @. O, i9 k 波普尔曾说过:“所有的历史应该是问题情境的历史”。艺术家所确定的艺术目标和采用的创作手段,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来自具体的“问题情境”,而这个“问题情境”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留给它的,它是此前艺术创变中所没意识到或虽意识到而没有解决的情境。我们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首先要求创作者在找到时代“问题”的情况下,通过理性的思考而提供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书家,可以无目的的走临摹、渐变、人书俱老的路子。而一个现代型的创作家却不行,他必须要尽快确立自我风格。为此,他要审慎的设计自己独特的创作路子,在芸芸众生中确立自己的作品面貌。“我应该如何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这应该成为一个现代型书家首要思考并经常反思的问题。为此,他应该至少明确和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 `3 e4 B+ T. ~, \( {# C6 \(一)如何对待创作工具的变化?新型方便实用的书写工具(各种硬笔)的普及与改进,使毛笔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地位。然后是电脑打字的逐步普及,身处网络时代的人们连硬笔字也不想写了。这一工具之变直接影响了书法的生存状态。对古代文人来说,毛笔使用的生活化是潜意识中的事,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或手艺,而是一种社会必需。可以说,在广泛的实用中,书法才得到了深远发展。而毛笔退出实用领域,首先冲击的是人们对书法的认识观念:毛笔字作为艺术乃至作为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有多大?书法要生存要发展,人们必然要面对这一问题。
' D  I$ L1 d& h" f0 ? 毛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场合的极大缩小,导致书法学习中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受到相当影响,书法技法水平远不逮古人。现代人学习书法只有抽专门时间学习,方可达到一定技巧层次。当然,毛笔的不复实用,又使书法的艺术性得到了纯化。古人视书法是美观的实用书写,而今人则强调,书法是一门艺术,因为它不再等同于实用书写,它的形式更重要!于是,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门专业来学习便有了必要。书法热兴起后,各级书法专业教育也走上了正规之路。报考书法本科的考生逐年递增,看似形式大好,实际存在隐患,一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不容乐观,二是各级专业学生的创作状态与社会化的书法展赛状况基本上是分离的。看来,书法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身份还的确有些模糊。它实际上还没有取得和其他现代造型艺术相等的艺术地位。 3 c5 [# t$ E0 z9 v
书法创作工具的退出实用领域,还会引申出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未来书法创作是否依然限于传统的“笔、墨、纸”的格局?用各种现代材料印刷复制、拼贴、打印的汉字作品,算不算书法作品?先用电脑设计作品的原型,再用毛笔表现出来的作品应如何看待?传统书法如何面对现代科学的洗礼,适应越来越多用现代科学武装了自身的鉴赏者?如何吸收美术技法或借助新的机械文明所提供的各种新的媒介材料?这都是书法的现代转型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其他美术门类来说,为了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创作者在工具的运用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用自己的密不示人的“绝招”。书法创作为什么就不能去大胆探索实验?2 }2 S9 n! C3 k. [6 m5 O5 y
(二)写什么内容?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被白话文所取代,书法所赖以生存的古典文化氛围已不复存在。像前人那样抄写古诗词,已经和现实生活变得日益隔膜;而试图突破内容限制,仅把形式本身作为作品内容的方式,又无疑切断了现代与过去的联系,减少了其作品的艺术含量。面对现代生活、现代白话文“语境”,传统式的书法创作“失语”了。于是,书法作品写什么成了书法能否成为当代艺术、是否能与时俱进的一个难题。
; u( w* H; C- D5 |书写的内容不只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催化剂,而且是作品形式构成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的精神意蕴及形成的文化氛围是传统书法赖以生存的条件,此前的书法家书写自作古诗文进行“创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经过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书法所赖以生存的古典文化语境土崩瓦解了。书法的生存状况变得十分尴尬。出于惯性,一部分有传统文化功底的书法家,仍可书写自作古文;即使不会自做古文,也可以借用前人的诗词进行创作;或者干脆按传统格式书写白话新内容。以上做法是当今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仍是严格的传统创作方式。从现代角度说,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毕竟会做古文的人是少数,能作的好的更是少数。如果不写古典诗文怎么办?直接书写白话文(甚至俚语);或按现代实用书写格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书写),甚至加入标点符号、分段、空格等方式;或书写少字数,甚至单个字。都有进行实验者。这些均是想舍弃古典文学内容的编撰而采取的实验。书写什么内容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形式构成,同样是书法创变必须面对的问题。
  K6 E4 V( l2 U7 Z: x(三)怎样运用汉字进行创作?近代以来,改革汉字的行为从未停息过。今天看,那种把文字改革混同语言改革的激进思潮,由于没有顾及到汉民族的特点和习惯,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当前的文字改革定位在“简化汉字”上,即是对近百年中“取消汉字”偏激行为的一种纠正。但是,目前的简化字仍是摆在书法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 t( n( _6 F+ v是否用汉字进行创作,是传统派与现代派的根本分歧点。“不写汉字,就不必叫书法”是传统派的鲜明观点,作为国家大展,所能接受的“现代派”作品便是:“其表现手段应为书写,不得脱离汉字形象,并有相对可识性”。 这样,以少字数(或可识的单个字)作为构型手段,便在以上范围之内。而现代派的探索不止于这一手段,他们有的作品是以字的局部结构、或类汉字结构(不可识)、抽象线条的线性书写构架等等方式来构形,这是欲摆脱汉字实用因素(字音、字义)而采取的创作实验。其目的便是寻求对“书法是否写汉字”这一追问的可能的解决方案。另外,传统“五体书”的规定依然具有强烈的制约性,我们是否永远不能越这个“雷池”一步?
% N  m# n6 l5 k) ?( _(四)如何面对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传统书法与古代文明相适应,二者关系极为和谐。具体说,传统书法更多的表现为儒学艺术精神的产物,而儒学艺术精神的要义是“中和”之美。要求对立的二要素贵和持中,不激不厉。这种“中和”心态是中国独特农业文明的产物,它形成了事物超然漫长的发展特点,但是却忽视了“变易”。影响所及,传统书法的学习上也要求唯古是崇,唯和谐是标。其实,自清中叶开始的碑学运动即是对这一原则的反动,目前的“丑书”系列便是碑学运动潮流在当代的极端表现。而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主格调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生存状态的改变、现代与传统观念上的撞击,使审美情调已远不同于悠悠的“和谐”气息。面对当今机械文明所创造的“新自然景观”,当古典的“和谐”不足以传达出现代人的矛盾心态时,究竟用什么样的现代形式去诉说当代文化精神?传统阵营里采用变形、丑拙的汉字书写来破坏古典的和谐样式,而现代派则试图在变形、抽象上走的更远。
9 O9 v5 s( {; Q" Z( |4 C以上便是书法的现代创变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一个现代型的创作者,面对并思考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决定了书法现代创变的格局、走向与创变力度,才有可能产生有深度的书法创作。理想的结果的产生,首先要靠书法家观念的变化、审慎的思考和勇敢的创变精神作先导,其次才是扎实的技法功力作保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