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329|回复: 1

书法艺术旋律论(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1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艺术旋律论(摘要)  7 O* ?2 `0 S: V4 A' N# D6 Q! c, j7 C  e
作  者 李山
/ H8 A! ^4 G2 K/ x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地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 ~6 z2 i0 d$ ~, L, e
  书法的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 e" B* f5 I0 w6 v5 T) d- d0 f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5 o/ I: L7 h6 D. C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 B  A: k# I+ m; {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年来,书法的安排,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一直都被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铿锵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2 a! N2 U) k7 R, N$ S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 x/ m% K# P! ]. M6 ^/ b6 x* {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辽(辽字古体)》)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 A3 B4 D% ?& o$ j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 d3 k% A2 z% n  《李山行草书法·第一集》近日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李山1926年生于青岛,1948年入华东大学,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新疆画报》记者,1960年创作成名作《驼铃叮咚写天山》,1980年选为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后旅美。1999年故乡无棣县设立李山美术馆。
2 p4 {9 c8 S# B2 c& l( D
发表于 2006-10-1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论书
& V3 j* Q4 a- P& w   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 B7 U6 D' S1 z$ E7 }                                      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3 t1 M$ _' j/ R7 X8 I" o
   日内思作字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诸河南、董思白烟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 B5 H5 ~$ F( a$ e  b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5 W* L4 A" n. F) W' O& k: l& u0 l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 I( y+ I& p6 g2 h6 o
                                 家书: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谕纪泽- C" c& D2 h5 f" L3 s
   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作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吾千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就。人有恒言,曰“抄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回“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t' {( U: K5 A8 d
                                           日记:咸丰九年四月初八日
0 T" ^4 m! Y7 c7 P+ U   尔所临隶书《孔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玄教碑》墨气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耸。吴子序年伯欲带归示其子弟。尔字姿于草书尤相宜,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
3 \& U7 W( g) `/ M1 x6 b                                   家书: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谕纪泽
. }0 H- W$ |% d) y; c4 v   奇横之趣与自然之致,缺一不可。
, X8 E1 }! _6 C+ Z                                        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日
& }4 W" X& r7 V+ [* _, ?  y   因读李太白、杜子美各六篇,俗作书之道亦须先有惊心动魄之处,乃能渐入正果,若一向由灵妙处着意,终不免描头画角伎俩。$ m  S+ [0 r! l2 X( v
                                          日记:同治无年四月初二日
) c1 x8 I) i' w1 Q2 S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调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坤。作字而化游自得真力弥满老,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利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 W  p0 D/ \* d8 v% f. ]                          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澄温院季诸弟; x: s: @9 o0 h8 t- |: g
   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小儿写影本,肯用心者,不过数月,必与其摹本字相肖。否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工夫,便尔作字不成体段。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一炉,亦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逐。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功,每日用油纸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过数月,间架与古人逼肖而不自觉,能合柳、赵为一,此吾之素愿也。不能。则随尔自择一家,但不可见异思迁耳。8 f+ k% r* O$ P: X/ J. I) _8 @- d
                                     家书: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谕纪泽- C9 a4 ~/ L2 P  v" b; ?
   偶思古之书家,字里行间别有一种意态,如美人之眉目可画者也,其精神意态不可画者也。意态超人者,古人谓之韵胜。余近年于书略有长进,后当更于意态上着些体验功夫,因为四语,曰(上敖下龟)属鹰视,拨灯嚼绒,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8 ^( g# Y4 u2 N* `
                                           日记:同治二年九月初六日, K- ]8 }8 u# E2 v9 X4 _5 h
   尔前用油纸摹字,若常常为之,间架必大进。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尔有志学书,须窥导四人门径,至日至嘱!5 w3 E& o3 d: c5 P& n, K: u: B
                                     家书:咸丰九年七月十四日谕纪泽* T8 _& d8 h( l% D
   是日悟作书之道,亦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两端,偏于阳者取势宜峻迈,偏于阴者下笔宜和缓。二者兼并鹜,则两失之矣。余心每蹈此弊。
8 O. ?- C/ K% w$ J3 a  G' g7 m                                           日记:同治四年十月二十日1 b1 z0 A1 M+ ?0 e; S
   余往年在京深以学书为意。苦思力索,见于因心横虑,但胸中有字,手下无字。近岁在军,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专从间架上用心,而笔意笔力与之俱进,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达之脱下,可见思与学不可偏废。- _5 p5 ^% M* w6 P+ u  F9 Q2 I" \- J  Z
                                          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廿五日: n. T- k. V8 ]+ n
   思作字之法,险字、和字二者缺一不可。
+ Q" B* _& g7 F$ O                                           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廿九日6 P7 j2 _: v5 {9 F4 S, O1 M9 P( ?  l
   见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0 X2 M  c; i( x* d
                            家书: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澄弟沅弟诸弟
) B+ P0 ?) M) {  m0 I; r   因悟作字之道,二者并进,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则如渊明之诗;着力则有军所称如雄画沙也,不着力则右军所称如印泥也。二者阙一不可,亦犹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矣。
2 B$ `1 F5 q/ _7 t                                          日记:同治三年五月初三日
+ ?8 a) D" u8 P1 s" Q6 p' h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5 M+ p" u4 E; h- [/ q- c  x% b
                                    家书: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谕纪泽% J8 E  W- r& `9 Q4 R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薄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元[玄]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n% j1 ~1 \$ p& C9 W: q4 O1 r                                    家书: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
5 N2 a# x' K0 U9 x5 k   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为政,则案无留读。无穷受用,皆自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
5 r0 D0 G1 ~' v2 T; Z) ~2 }8 h                                     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
1 a# T' b7 p* P' E% W$ s   近来作书,略有长进,但少萧然物外之致,不能得古人风韵耳。
) Z. p" B5 ^3 y  ?" E0 w8 ]                                           日记:同治三年五月十二日
# e- |$ Y( `' L/ m7 M* t8 s- e2 L   久不作篆,生涩殊甚,乃知天下万事贵熟也。8 E  K" J6 F5 P* T. z; h& H
                                           日记:同治元年三月十七日
9 f& Z: ^: I% m2 m! N% X   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方语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合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2 Z; P& ?! y6 ^% y& ?* }
                                         日记: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七日
/ N+ y& m; |, s% q; @% H   尔写字笔力太弱,以后即常摹柳帖亦好。家中有柳书《无[玄]秘塔》、《琅琊碑》、《西平碑》各种,尔可取《琅琊碑》日临百字、摹百字。临以求其神气,摹以仿其间架。
: z- p0 D' |* X$ Z! o/ ~                                   家书: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谕纪泽  _: l, \0 s8 G5 H6 A2 c* c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k4 R! c+ i  x5 i( E0 C$ Q6 Q# H" g
                                  家书: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温弟
8 \  w5 D* O5 h$ d' o6 V) }   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定以后楷书学虞、刘、李、王,取根势,以求自然之致,利有稍肥;行书学欧、张、黄、郑,取直势,以尽(日+倪之右)视之态,利在稍瘦。二者兼营并进,庶有归于一条鞭之时。
1 k3 g# V/ H, O* d9 u) ^3 V7 _                                          日记:同治五年九月廿九日
% k. c# B2 [9 l  P, d2 e8 w& |   ……习大字,总以间架紧为主。写成之后,贴于壁上观之,则妍自见矣。8 L/ F6 Y, H- z2 ?5 B! @0 {$ b1 D7 S
                                   家书: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致澄弟
; Y, V+ q2 D  R( V" T! o. w   写零字颇多,悟北海上取直势,下取横势,左取直势,有取横势之法。大约直势本于秦篆,根势本子汉隶;直势盛于右军暨东晋诸帖,横势盛于三趣话碑。唐初欧公用直势,请公用横势,李公则兼用二势。: M1 M* _( P. J0 @* t
                                         日记:同治五年五月廿五日
: B- c% ]  V# {7 F$ ?4 Q   因困横之馀而语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N* r5 L. @, |% {8 U
                                        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五日: Q4 @% ]! G& ^
   余近日常写大字,渐有长进,而不甚贯气,盖缘结体之际不能字字一律。如或上松下紧,或上紧下松,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均须始终一律,乃成体段。余字取势,本系左大右小,而不能一律,故但无所成。推之作古文辞,亦自有体势,须篇篇一律,乃为成章。言语动作亦自有体势,须日日一律,乃为成德。否则,载沉载浮,终无所成矣。( {' D6 Q# H7 Q# i
                                         日记:咸丰九年六月初一日
7 [; z: X1 s! y1 C% R   赵文敏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而参以钟绍京,因此以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于中唐师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一径也;于晚唐师苏灵芝,此又一径也。由虞永兴以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所称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欧、诸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者也。尔欲学书,须窥寻此两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四家。苏、黄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赵子昂欲合二派而汇为一。水从赵法入门,将来或赵南派,或赵北派,皆可不迷于所往。
8 T4 A5 ?9 Z4 g8 k6 x                                    家书: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谕纪泽
& p+ p( @: K2 A, L# i4 M  L   柳臣言作字如学射,当使活力,不可使拙劲;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皆蠢而无礼,不可误学。名言也。
2 ~& _( g8 [+ G  O- [- y: C                                          日记:咸丰九年七月十三日
1 h2 A- O) @, H/ o   作字时,悟京中翰林善写白摺者,相传中有一丝牵贯于行间,作大字亦当知此意味。
  R8 r. ]8 N# Z. k! A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一日0 ~# m5 n1 w. x
   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速济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 E1 y6 V. w" d
   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