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3-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02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3-9-1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创作手记[转帖]
八一年,我在北京荣宝斋买了些 笺纸,
( e1 e% A' l/ `; a在上面写小字当时仅仅是因为这种纸不太“洇”1 q! P, h- w! Y: x9 W2 x! p
(我不喜欢用生宣尤其是用净皮写小字,涩而滞,细微处难以表现),) Z3 L% T9 t- {4 n
又有红条纹,挺可人的。我就将四张信笺连在一起,刊于八一年底书法杂志。% _/ k; C/ v5 k- t/ O
十年后,我在全国五届书展中获奖的作品就用了这种形式。
$ I4 b' `/ {' L4 b4 V$ E8 Y1 I. |八五年,我将朵云轩的笺纸分别三副表于一条屏,展览发表。1 x, P O0 w2 B1 G$ K) W
这种形式适用于独立的几个内容,集成条幅式。
4 ?7 E* b! r* e6 p( K% m$ H4 E几个圆形、扇形等均可。全国四届书展中,我的获奖作品是三张斗方裱成竖条。
3 f! H, ]! \" p9 T& Z0 [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独一张而过小,又可以不破坏信礼的审美形式。! w3 l& K) Q! @1 p* x/ A" w
同时,我又在对联纸上按现有的瓦当图案的效果,既增加了古典色彩,( d0 ?2 W& a0 _* J& b/ h( B O" v4 q
又能将文字整体化。或在整张纸上分几段横写,又可以整体作中堂形式。
2 M1 B! E; y6 J8 A, X7 w八十年代末, 我在一些展览中都用了这些形式。; L6 {% g( `7 A
在全国四届中青展中,我在一张四尺整纸中写书论,我分成四块横式,% }" E% [& e9 Z2 K w8 \2 ` X
在每一块横式中,分别写一段隔一条竖线,书论有长短,隔段就有大小。, `$ v0 H( ~2 P/ m% U ?9 [+ g
这样一来,保持了四尺整张的整体效应,又象一页页帖笺拼帖而成。
1 j6 O; L: W6 {* W后来,我又将此演化为隔段的四条屏。
/ a; O* i* m8 s+ s9 H T* P8 r; Y4 K九十年代初,朋友送我有底画的四折小笺纸,大概身为女性的原因,
/ ^7 i# ], Q, ^# \* R6 h2 k不甚欢喜。配有精致的指甲盖大小的行书写小楷,非常好看。- J$ B/ f/ Z* f1 C( g$ m
当年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己做“薛涛笺”,深红色,很精小,为书家所喜爱,/ Y. j+ k6 w h
得以广为流传在全国六届书展中,我的获奖作品就是的将两张四折有底画的
2 E c3 y, a" L* \ A* ]小笺纸,上下裱为条幅,很小,可以让人靠近了看细外。( f, m, p) G; I% z2 c/ a
宋人的“书”,为对齐剪裁、编页号,在每一页的中间都画上
/ ~4 Z; w- d) {/ K& a( c“鱼尾”的标志,我就此采用,在一张纸上画一个至四个不等的“鱼尾”。7 V. J4 \& U; H4 S1 b; V* v( e# A
我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上获奖的作品,是以两页纸相连的形式出现的。
% k* F; H- e9 Y, O/ T j/ z3 u八十年代后期,我常利用裁下的七八分的纸条,将其折成约三寸的窄册页,) k$ J8 w* T" m- T4 {( k% g
能拿在手里翻看,又能展开整体作手卷看。
: i8 r( Q6 q2 J8 j5 }' r; l, t1 P后来,我在书店里买到了这样 册页。
0 f* D. c' I6 K* ]0 \这种窄册页,其实最早起源于君臣上朝时的手里拿的狭长木板,叫“笏”,. s8 M( K7 y n( _# F$ d( m/ @2 C5 D
可随时在上面记事。稍方些的册页显然起源于“牍”。. ?8 Q+ w" X4 N ~
我曾用仿古宣写这样的册页,并在前后接上了册页的面和底,
1 Z" T: |/ l+ F' v1 H在上下分别用赭石或花青颜色勾边,作为贴边。6 e3 n( I4 E, T. m6 [* W
另外,我平时还将一幅作品上面用另色的纸衔接,( Y2 z- r. u4 H0 U; Z& r
换一种书体写一段叙文或跋文,也很古典雅致。4 B" a x G3 c5 p( R. U. Y
当然,还有不少形式可以挖掘。3 z7 @. E0 B7 m' a%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