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水煮兰亭
% C8 g% ^+ O, F" d W- s% w本报记者 蔡树农 2005-4-16
- e8 f; J a( y D 在纪念兰亭雅集1652周年前夕,一个叫吴大新的绍兴人写了一本叫《红月亮》的“奇书”,书中颠覆了兰亭雅集之说,称“兰亭雅集”不为修禊而为“军政”。此论一出,绍兴史学界一片哗然:不要太认真、不好评价、不敢苟同、不过是一种推测等议论之声不绝于耳。我个人则持观赏态度。为了让读者弄个明白,不惜大段引用相关文字以助解读:9 A7 Y$ o. |, X' I. ?* U: p
! s9 T0 O" J, Z# I3 z1 k: o# c 兰亭雅集为何是一次政治军事会议?
+ ]! ]# q$ B: B2 x0 v 8 D# P6 Y- ~3 a* S. k$ }
兰亭雅集是一次政治军事会议,其目的在于调停当时桓温、殷浩两位将相的矛盾,共议北伐大事。为论证这一观点,吴大新对当时的时政背景、王羲之的生平为人、雅集参加者身份及兰亭雅集上所作的诗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五大“间接证据”、四大“直接证据”。
' J8 c4 L/ N) Z: t 五大“间接证据”+ c' I" Z6 D' P+ N* f
一、兰亭会的时事背景,乃东晋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秋也。吴大新断定:这不可能是一次轻松的文人雅集。永和九年,东晋北伐战事吃紧,内部桓温、殷浩将相不和。在这种背景下,印佩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难道会领着一帮名士文人去行“千古雅事”?对此,明人黄宗羲就质疑过,赋诗曰:“如此江山残照之下,奈何心事菊花边?”. W! q/ L6 o' }$ s6 C" P
二、王羲之是东晋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一位反对清谈的循吏。吴大新断定:他不可能置身度外,坐视危难。
/ l7 b$ J/ h ?! _ 王羲之一生做过宁远将军、护军将军、右军将军等,是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干才。时值危急存亡之秋,王羲之岂能坐视不管。
+ i( G# C) Y7 ?+ t) ?( Z 三、兰亭会42人名单,大部分是军人,许多直接来自前线。吴大新断定:这也不可能是一次文人雅事活动。
, b6 u' {. ~: S0 Q4 d 参会人员光是“省军级干部”可考的就有五六人,约有22人在军中供职,绝非传统所说的“一班文人名士”。他们千里迢迢从前线赶来,不可能只是为“雅兴”。9 i# S8 O+ o, t+ p) H& E0 [
四、兰亭会上所写的诗,玄言清语中,仍然露出了兰亭会的主题。吴大新断定:这本来就是一次并不超脱的“俗事”会议。
& |% I, q; M0 N! S; V 其一,兰亭诗多为《齐物论》的思想。其旨在倡导齐物论为指导思想,团结起来,同心同德为北伐。: N' ]+ \$ C/ k* @( U0 a
其二,兰亭诗普遍悲凉,反映诗人们在特定时代的沉重心绪。# q4 V* x9 D" q, }$ p, j$ W
其三,也有诗一语点穿,直奔主题。如庚友的“驰心域表,寥寥远迈”,显指中原,类似例子很多。' K) ?6 b7 P4 \" l( t7 v/ K
其四,诗歌反映了调停会上各派的不同声音。
4 w7 u: e8 C+ }6 q 五、《兰亭序》,苍凉悲愤,斥虚诞妄作,说历史教训。吴大新断定:这是右军将军的最后呼吁。
% B! t3 k: e) V 《兰亭序》后半部分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到结束。吴大新认为这里有《兰亭序》的核心密码,中心是“斥虚诞妄作,作最后的呼吁”。* B9 t s* |, S U' P
四大“直接证据”, C7 k' R6 s0 Y2 R% H1 }
一、在《遗殷浩书》中,王羲之从上一年的失败谈起,反对他轻率北伐,并希望他不要与桓温“力争武功”。3 J7 V* q: N5 |& {/ E! q0 }/ ?
二、在《遗谢尚书》中,王羲之提出了北伐的后勤保障问题。
% R q6 O/ ~' I9 N3 j1 a 三、《与桓温笺》中,王羲之的劝和之辞今已不存,只剩一节,便是提醒桓温不可重用谢万。
) p- T9 w3 \0 y7 E- i% x 四、在《与会稽王笺》中,王羲之向皇室直言:“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北伐之事,“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7 ]1 K" _4 c* i& l, Y 这四封信,吴大新认为,“当是参会‘代表’随身带去的。”8 t' W$ @9 x q6 {6 r" N0 s9 N
+ J7 R( Y0 h1 I/ c' a2 ~5 V/ f4 O' m 每年4月11日的兰亭书法节已经办了21届,它现在遵循书法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的格局,本地书协组织的书法家受不到邀请不算,主办方亦由文化部门沦落到“别部将军”。兰亭书法节成了影子书法节,书法家早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顶多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但兰亭书法节依然有趣味、有内涵、有特色、有创举,化“一本正经”为“调侃幽默”,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格外适合趋之者求新求活求趣的胃口。
- U+ @( S g0 I 我们没有理由攻击兰亭书法节,兰亭书法节假如一定要死守学术之“节”的话,那它还有未来吗?况且,学术原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旦蔓延书法学术F•B的病毒,岂不更加危险?我们不用担心兰亭书法节没有人气,全中国(不计外国)的书法爱好者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神往驻足它一下,它还愁藏在深闺人未知?真是皇帝不急急太监!兰亭不但属于书法界,更属于大众;兰亭书法节只有在大众文化的簇拥环抱下,才会有它生长的机会,不变“质”的“兰亭”一定方面讲是走投无路的。诗意的缺少,才使向往诗意的欲望加强,而诗意的“质”也是在变化的,谁晓得现在不诗意的东西,后之视今却觉得诗意盎然?我们再也做不到魏晋风流,恐怕明清风流都成一种奢求了。华贵与平庸共舞,大师与小孩为伴。我在我风流。兰亭可以参拜,亦可以像《水煮三国》、《水煮红楼》一样水煮。“上帝死了”,书法仍活着,而活着的方式理应多维多元。前些日子参加西泠印社春季雅集得到的消息,西泠印社下半年秋季的一系列活动将正式纳入西湖博览会日程,可喜可贺,因为到那时我们同样可以水煮西泠,并发出“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欢呼。! `! ?4 H; E: _% Z$ d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家是一个综合修养的个体,那么书法界呢…… r9 p$ e8 w t$ ?+ o* j. k
/ D0 h$ O1 e" T& o' N) w6 x.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