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9-2-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22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2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碧龙:我对扇面展创作作了一番梳理,对15天的扇面展创作过程做理性的回顾,于是便有了这个《扇面书法创作三步走》求教于大家。
5 f7 H0 c1 a& K8 c) w& K3 H& H4 ]( X
一、定调
$ ~6 F6 L1 }6 F: N 决定投稿的前几天,我搜索了一些明清书家的扇面书法精品,因为自己擅长金文所以特别关注大篆作品。传统扇面书法的审美方式是近观的、静观的、雅玩的,扇面的外形决定了扇面书法精工雅致的风格,因此我很快地决定扇面书法展投稿作品宜小不宜大的基调,如能静中寓动、小中见大则为上乘。
+ T: w3 }; T" Y. u, p8 p, M3 ?# N; C3 T) G8 h/ z
二、布局
1 ]/ `8 a- {1 a* t' P# L- M# ^3 ` 折扇和团扇为两种主要的扇面形式,选择折扇或团扇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这届扇面展五件一等奖作品只有我用折扇,扇面大小一尺多即可,展览征稿要求尺寸宽不超过三尺,很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大扇面有优势。我的想法是将五个扇面组合起来,以小字书写,形制统一为折扇,高度不超过6尺。0 }( P* I3 q0 o+ ^+ D3 N: \
清末民国的篆书扇面多以工稳的小行书或小楷来题款,也有款书与正文都是篆体,但略显呆板。一般折扇的书写方式是一行长一行短,显得疏密有致,和谐平衡,清末民国的篆书扇面有一字排列、两字排列、长3短2、长5短3等等,我试了几种排列法,最终还是感觉两字排列,显得朴素也更合自己心意。
0 s% d- A, f9 a ^! O" V! a# A% K 在这个“评委好色”的时代,纸张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同样需要细思量,仿古宣泥金纸、泥银纸我都试过,用纸与用墨同时考虑,泥银纸磨墨书写容易发灰,红星墨液较好,在书写中可以体现墨色的自然变化。% B4 O; D: i% U3 `
布局固然要在形式变化上有所思考,但我不想刻意求新奇,不想张扬哗众,我喜欢朴素的基调,向往顺乎自然。5 J) q7 C% M) ]
3 l/ Z% `" S% U, ], J, Y
三、书写
4 j f) {8 S/ T! G& u) Q 有了整体基调的把握和具体精心的布局,书写的方向便很明确了,扇面的书写不难,扇面的空间特点规定了随边随行顺势的书写方式。我在泥银扇面里按折扇扇骨的折线画铅笔线,将每行文字书写的空间分割好了,书写便是蓄势待发了。
' i7 g8 c" g/ |3 F 书写是有感而发,在创作手记《奴仆心情》中我记下当时的书写感受:我有了书写的冲动,我第一次坐下来写小字金文,羊毫笔、红星墨,泥银扇面里的金色花纹如同方壶的凤鸟纹在古老的王宫里次第展开,时空交错,直觉是在古老的王宫里书写——写在金碧辉煌的方壶之上。相比于我在中国美院的毕业创作,这件小作品显然张扬不再,气势稍逊,但似乎多了一份朴素,多了一份实在,多了一份奴仆心情。) A, v, q" J$ |6 H9 i
书写追求布局自然,变化丰富,排列生动,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其实最初的书写并不顺手,多写了几个扇面后心境才渐渐放松,渐觉顺手,笔墨的动态表现渐趋自然,笔下渐渐生出玲珑,由玲珑又渐生烂漫,由烂漫渐入物我两忘之中。书写历来讲究心手双畅,天人合一。记得当时有这么丁点感觉,还暗暗庆幸大功告成,至少按时完成投稿任务。- R1 f9 ~1 U/ B: R" w- j4 S/ j
/ [+ s7 ? Z/ v8 M# W% z4 s 总的来说,把握好扇面书法整体的雅致风格是创作的第一步,精心布局是第二步,随形取势用心书写是第三步,这三步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好了就能创作出满意的扇面作品,一件古意盎然的金文扇面组合作品往墙上一挂,多少能体味到佛家的无上清凉的境界,顿生欢喜心。15天创作一件扇面展作品完全是临阵磨枪,侥幸获奖,实在是要归功于这个三步走的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