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052|回复: 0

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微初探---陈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微初探

印学史上,明清篆刻开创了继秦汉后的第二个高峰。韩天衡认为,明清流派印章的崛起有四大特定因素,即:石质印材的使用;文人的竞相介入;印谱的汇集推广和印学理论的引导启迪。笔者以为,明代印人何震赋予印章商品价值,进而开创了篆刻艺术市场,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自明代中叶起,文人篆刻挤进艺术市场,与书画一样成为商品,并逐步赢得了相应地位。印人和印章在艺术市场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客观上刺激了从事人数的急剧增加和篆刻的普及,对当时形成“篆刻热”无疑是一种示范和推动,对于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繁荣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
( \) ]# W$ m2 G4 x; r
篆刻作为商品的初步亮相

自秦汉以迄明代中期,有无数的印工靠为官府或个人刻印为生,但由于印工身份低微,见诸记载的廖若晨星。元代陈基致钱逵手札中云:“欲求篆一图书及两扁图书,乞分付卢小山家一刻。”〔1〕卢小山家就是一个刻印的作坊,家中有许多印工靠刻印为生。当时,他们的印只是一种制作,所体现的也只是印工的劳动价值。

作为艺术的篆刻成为商品,进而走上市场,石质印材的使用和文人的介入提供了契机。而此前数代印工刻印谋生的实践,则为篆刻成为艺术商品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印工是篆刻艺术市场的奠基者。石质印材引进之前,文人的印章大都是写好印稿交由印工刻制完成。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记载,“谼中乃索其石满百去,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倩何主臣镌之。”最初,在谼中(汪道昆)眼里,何震也只是具备了“刻”的能力,印文的设计还是交给了具有文人身份的文彭。等何震刻完那半百印章,汪道昆看法大变“意甚得,曰无以报,数函聊作金仆姑。”极力介绍何震给当时的权贵友朋,推荐他们买何的印章。何震从此走上了“鬻印”道路,成为篆刻艺术市场的开山鼻祖。

3 {) N& Y' L4 ^2 C6 M+ j% j# i
何震是篆刻艺术走上市场的第一人。

何震(约1530--1604年)字主臣,号雪渔,今江西婺源人(隶属徽州)。婺源山多地少,迫于生计“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2〕某年,何震背井离乡来到留都南京,并有幸结识了以爱惜俊贤著称的同乡汪道昆。汪是歙县人,当时是南京的留守官员。何震也因此有机会介入文士社圈,并从学文彭。周亮工《印人传》中载;“国博(文彭)究心六书,主臣从之讨论,尽日夜不休。”当时,文人热衷搜集秦汉古印,印谱辑录之风渐兴,这些古印、印谱为何震博参古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鬻印为生、适应印主的喜好,又迫使何震不得不尝试多种形式,印路比较宽。明俞安期誉之为“(何震)会通诸古印章,乃尽取其精……可谓集其成矣!”


' e# z& F  Z' |8 k# F* y% J& ]  U" }6 A% ?5 v) p! O; i6 ^
何震成名前做过印工,但那只是卖手艺。真正使篆刻走上市场前台,缘于一次难得的机遇,汪道昆是发现他的伯乐,成就他的恩人。为汪刻印后,何震的人生有了重大转机,由于汪道昆推介,何震曾出游边塞卖印。时值国家太平,边疆稳定,军营中崇文之风渐盛,其印深受将士欢迎,“于是主臣尽交蒯侯,遍历诸边塞,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橐金且满。”明胡应麟《题何长卿文寿承墨竹图》说:“虫书鸟迹不胫而走,六和之外者,越三十禩,即儿童走卒,靡不知有何氏印章者。”明李维桢也称:“何主臣以篆刻名东南,一时无辈,没而人益重之,片石与金同价。”印章价比金银且天下闻名,何震是个成功的印人,更是个成功的篆刻商人和艺术市场的开拓者。

何震在市场上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大批的印人走出书斋,开始了篆刻艺术的市场之旅。周亮工云:“予独叹承平之日,何主臣、吴午叔、朱修能诸君以此技奔走天下,士大夫皆以上宾事之。奉金钱,得其一章喜挂于睫。”“工印章者毋虑数千家。”许多徽籍印人相继离开家乡,在各地鬻印为生。“今人之帖括不售,农贾不验,无所糊口,而又不能课声诗,作绘事,与一切日者风角之技,则托于印章以为业者十而九。”“托于印章为业”证明当时已形成庞大的职业篆刻家阶层。

何震能够挟篆刻“末技”纵横江湖,且名利双收,开创了篆刻艺术市场,其成功的因素得天独厚:一是他具备印工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鬻印经验;二是文彭助其身份由印工提升为文人篆刻家;三是石质印材的使用,扩大了参与范围和印章需求量;四是得到汪道昆等官宦名士的推荐扶持;五是当时文人篆刻方兴,“名印人”无多,何震能够占据较多资源和市场;六是社会风气推崇篆刻。“家家秦汉,人人斯籀”“近代新安何震乃以篆刻擅名一时,求者屦常满,非重直不可得。”〔3〕“歙何生受知今皇帝。”〔4〕连皇帝都喜欢他的印章,何震焉能不红,天下人焉能不趋之若鹜?何震的精彩亮相,拉开了400年篆刻艺术市场的序幕。

二、( ]/ q! J4 h8 a' b! d- @' ~! Q
篆刻艺术市场产生的主要因素

书画市场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宋初,国家重归一统社会回归稳定,手工业与商业发达。随着市井文化的繁荣,书画作为商品进入画铺、当铺与古董行,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对规范的书画交易市场,(如北宋都城汴京相国寺、南宋都城临安勾栏瓦子等)许多书画家留下了不凡的交易记录。我国的印章与书画有着基本同样长的历史,但是篆刻成为商品,并且形成市场,则只有四百多年时间。篆刻史上两个高峰期,间隔数千年,篆刻成为商品却远远落后于书画。篆刻艺术市场为何在明代中叶才初露端倪?笔者以为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流派印章崛起的相互促成;三是书画市场空前繁荣的带动;四是官宦富贾的倡导和物质支持等。

1、0 |- t( T- k6 t3 v5 h( _
商品经济发展是篆刻艺术市场产生的背景因素

明代是艺术空前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其主要原因,归功于商

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繁荣。从社会环境看,商品经济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和兴盛,使得对艺术的需要、重视、普及和对艺术的赞助收藏皆成为可能,市场的需要是明代艺术的突出特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记载:“分宜当国,而子世蕃挟以行黩,天下之金石宝货无所不致。其后始及法书名画,盖以免俗且斗侈耳。”商人们需要书画篆刻家为他们装点门面抬高身价,需要以书画印等艺术商品去开展“公关”活动;有了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社会各阶层愿意花费金钱收藏艺术;在民间也具有了爱好和欣赏艺术的时尚,从而形成需求市场,使得书画篆刻家们能够靠艺术养家糊口。从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艺术家们看到了作品的商品价值,他们把原本自娱自乐的书画篆刻,拿到市场中,换取黄金白银,既满足了养家糊口的需要,又满足了声色娱乐的需要。

毫无疑问,经济发展是艺术市场繁荣的基础,是导致篆刻艺术市场产生的背景原因,而文人艺术家经济意识的觉醒则是篆刻艺术成为商品的直接原因。

2、* R9 P8 x! o0 d6 o, F% ]
流派印章的崛起与篆刻艺术市场的形成相互促进

㈠石质印材的使用,使得大批文人能够进入篆刻领域,篆刻这

一特殊技能迅速被普通人掌握,进而逐渐普及。“自书自刻”标志着文人篆刻的诞生!文人的介入,其奇思妙想在方寸天地充分发挥,使篆刻具有了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商品价值也得以显现。元末明初刘绩《霏雪录》中记到:“山农(王冕)用汉制刻图书(印),印甚古。江右熊中笥所蓄颇伙,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皆喑 ’于是尽弃所有。”转而收藏使用王冕的印章。青田石、寿山石的发现使用,便于镌刻的石印遂成为文人士子的时髦爱好,趋之若鹜。明王志坚《承清馆印谱》跋文:“方余弱冠时,文休、长蘅与余朝夕,开卷之外,颇以篆刻自娱。…….两君不时作,或食顷可得十余。喜怒醉醒,阴晴寒暑,无非印也。”形象地描绘出当时文人治印的盛况。

- p# s/ H! D4 H- m  F; R
㈡职业印人的出现,篆刻成为印人安身立命的特殊技能。自何震第一个走上鬻印道路起,他的同乡先后来到南京、江浙等地,刻印谋生,像苏宣、汪关、梁千秋、朱简等徽藉印人,操治印之技,游走江湖,不仅满足了生存需要,有的还置下房产家业,过上丰裕富足的贵族生活。“予独叹承平之日,何主臣、吴午叔、朱修能诸君以此技奔走天下,士大夫皆以上宾事之。”朱继祚《石鼓斋印鼎》序称:“今雪渔往矣,工印章者毋虑数千家。”韩霖也说:“于今人中见其篆刻之技近千人,与之把臂而游,上下其议论近百人。”数千印人行走江湖,其中除去“业余”者,专职印人恐怕不止千人吧。职业印人的出现,把个原本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开创为延续数百年而不衰的篆刻艺术市场。难怪彭源赞叹:“近代文何诸子,详研古学,位置匠心名重一时,缙绅硕彦千里走币,珍逾拱璧焉,此固明兴之盛也。”

㈢印谱辑录风气,带动了印章收藏市场的兴盛。明代是印谱的滥觞期,有据可查的集古印谱始自明隆庆年间顾从德《顾氏集古印谱》,以迄明末74年间,有80余种印谱问世,这些印谱不外两大类,一为集古印成谱,一为集时人印为谱。明祝世禄《梁千秋印隽》序云:“云间顾氏,累世博雅,搜购古印,为遗余力,印传宇内。”笔者据资料统计,仅明代十种印谱,藏印数即达13637印之多,这其中既包括集周秦汉印6219方,也包括自刻印、摹刻印等7418方。周秦汉印来源于购买自是无疑,而汇集时贤的印谱,印人自辑者除外其中多数印也来自于收购。明代程原、程朴父子为编辑印谱就曾购买何震的印,《忍草堂印选》自序称:“或购石,或搜谱,一一流传有自。”因为印谱制作需要而促成的这些购藏活动,建立起一个巨大印章买卖市场和收藏队伍,使得篆刻在当时的艺术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同时,篆刻市场的繁荣对流派印章的崛起发展又起到了催化作用!

3、书画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带动了篆刻市场需求

明代是书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许多文人书画家集中在经济繁荣,工商业发展的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5〕。书画家人数众多,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徐沁的《明画录》收录画家约800人,江苏约占370人,其中苏州就有约150人。明代文人书画事业的兴盛繁荣,影响到与书画有关的如工具、印章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书画的繁荣也涌现出许多收藏家,仅据张应文《清秘藏》、孙从添《藏书纪要》、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这三份明代收藏家名录统计,除去重复者,著名的收藏家就有107人之多。这些书画、收藏家对印章的需求成为巨大的市场。

3 I5 l4 b. F, D
从篆刻的自身情况看,自何震、梁千秋始,印章内容逐渐丰富,“无语不能入印矣”,一个书画家、收藏家至少要备数印、十数印,甚至数百印。晚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形象地记述:“作家就不限于一颗印章,而是有很多颗,刻着他们的学位和头衔,毫不在意地盖在作品开始和结尾的地方。这种习俗的结果便是上层作家的书桌上都摆着一个小柜,里面装满了刻有各种头衔和名字的印章,因为中国人通例称呼起来都不止一个名字。……很多熟练工匠从事刻制印章,他们被尊为艺术家而不是手艺人,因为印章上刻的都是已不通用的古体字,而凡是表现懂得古物的人总是受到非常尊敬的。”〔6〕当时,即便书画家之间往来多数也是收费的,记载中事例不少。文嘉致项子京札云:“兼以果饼及润笔五星(白银五钱),俱已登领。四扇如命写去……诗、石亦在此际完奉耳。”〔7〕等等。

4、" Q+ G5 I1 I# [/ k' J
官宦富贾的倡导和追捧,给篆刻家提供了精神、物质支撑。

官宦阶层热衷篆刻,倡导篆刻,同时利用著书立说、出版印谱等方式推广篆刻并积极推动篆刻活动的开展。富商阶层则富而思文,尊崇书画篆刻家,或出资购买作品,或资助出版印谱,或延至家中任教,或襄助印人游历等等。官宦的重视和商贾的追捧,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印人的社会地位,抬高了印人的身价,为篆刻艺术市场的兴盛起到了精神和物质支撑的作用。

官宦的倡导扶持所起到的作用,最受益的莫过于何震,他“受知于今皇帝”且“腾于谼中”。汪道昆十分赏识何震的才华,为了帮助何,曾写信给多名官员,“推销”何的作品,包括休宁知县丁元父、山东臬副徐使君、礼部尚书李维桢等,他还推荐何震到边塞鬻印,以至于“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赚了个盆满钵满,赚了个名动天下。曾官南科给事、尚宝司卿的祝世禄也记到:“往余令海阳时,得主臣甚喜,及官秣陵,数与相习,所有印章皆出其手。”无论在哪儿做官,对何震的印都一往情深,可谓铁杆“粉丝”。另外,我们从当时的印谱序记等也可看出,官宦对印人的褒奖、对印学的倡导作用不可小觑。如礼部尚书李维桢曾为金一甫、吴忠等印谱作序,户部侍郎周亮工不仅亲自撰写《印人传》《赖古堂藏印》等著作,胡正言等印谱也都有他的序跋。程远《古今印则》有礼部尚书董其昌、刑部主事张纳陞、礼部主事屠隆等高官为其作序跋。苏宣的《苏氏印略》有江西学宪黄汝亨、山西汾郡守曹征庸序跋。许多官员还把篆刻家们请到府中刻印,“何主臣,歙人,名某,字雪渔,以善符章奔走天下。昔年在白下,余召之入官署,授之玉、石、铜,成数十面,俱奇古有致,宝用至今。”董其昌《古今印则》跋云:“予友程彦明为汉篆,书与刻兼擅其美,识者方之文寿承、何长卿,士大夫皆求为私记。”许多官员还亲自篆刻,如文彭、周亮工等。山东临朐博物馆即收藏有明万历26年状元赵秉忠所刻的99枚“寿”字印章。

明代商人集团对篆刻的市场化起到了经济支撑作用,尤以徽商最为明显。

徽商对书画篆刻艺术的支持,贯穿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的三百年间,这期间是徽州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也是徽派篆刻发展最兴盛的阶段。徽商富裕且崇文之风甚浓,他们大量收藏各种字画印章,提高了篆刻家的社会地位,也抬高了印章的价格。发现并成就了何震的汪道昆,其家本就是徽商巨富。明吴其贞《书画论》中云:“忆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而收入。……其风始于汪司马兄弟。”家中有无古董字画印章等关乎雅俗,徽商们能不重视吗?嘉靖时徽州墨商罗龙文收藏颇丰,其子罗南斗独爱印章,亦能刻。罗龙文因严世藩牵连同死。家难后,古玩字画皆散佚,惟有印章被罗南斗保存下来,后借给顾从德辑成《顾氏集古印谱》行世。罗南斗的后裔罗逸《题罗公权印章册》称:“家延年好文博古,以父内史蓄法书名画甚富,故得多见往代金石遗文,其工于印章有自矣。……后坐事见籍,独古印章存。”许多徽商或大量收藏印章,或以家藏古印出版或资助印人出版印谱,为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看,据《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载,明代徽州籍进士有392人,他们在各地为官,同乡之谊使得他们对徽籍印人关照尤多。加之徽商遍及全国,拥有巨大财富,他们对徽藉印人大力扶持、竭力追捧也是情理中事。这恐怕也是徽藉印人能够奔走天下鬻印,驰骋明代印坛,独领篆刻艺术市场风骚的主要因素之一吧。

不仅徽商,当时的富贾巨商都有“崇文尚雅”的追求,明彭源所谓:“缙绅硕彦,千里走币,珍逾拱璧焉。”可见当时景象。周亮工则在《印人传》中抱怨:“或以金钱,或恃显贵,人人可入镌矣。”“又使一丁不识之夫椟而藏之,奉为天宝,可恨甚矣。”虽为偏颇之辞,但却真实记录了官宦富贾对印章的渴求,见证了他们对篆刻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三、  M5 K: p; a, d- [$ G$ [
篆刻艺术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篆刻作为艺术商品进入市场,其表现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作为收藏品存在;一种是作为实用品存在。

1、“古印”的收藏。是将篆刻引入欣赏领域并推向市场的重要方面。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印谱辑录之风的兴起,“古印”的购藏,成为一种“时髦”。 明末施一山《购得古铜印歌》有:“我独倾囊古印换,累累大小堆书案”之句颇见世风。自明顾从德《顾氏集古印谱》至清末,约有千余种印谱问世,收录的古印未可计数。笔者仅选取明清流传广泛的集古印谱,比如《顾氏集古印谱》《范式集古印谱》《师意斋秦汉印谱》《十钟山房印举》等19种,即存印40945方,当然,这中间有许多因递藏转迁而重复收录者,如何昆玉在《《吉金斋古铜印谱》自序中记述:“番禺潘毅堂舍人官京师时,广搜古铜印,约一千三百余事,拓为《看篆楼印谱》与《程荔江印谱》相同者十之七八,……舍人殁后,其侄季彤观察得之,……观察已殁,古铜印为人窃去,入质市中,……予乃以重价得之。”这批古印四转其手,至清代又被陈介祺收归万印楼所有。客观地看待古印的存世量,韩天衡先生估计有两万方左右。这些古印的流传、买卖,体现了其商品价值,成为篆刻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时印”的收藏。亦即同时代印人的作品,用于印谱的辑录和收藏。《忍草堂印选》程原自序:“或购石,或搜谱,一一流传有自。”即是讲述在辑录印谱时收购何震印章的实例。明张灏《承清馆印谱》自序中也说:“复不惮多方购诸名刻,尽其神刀鬼斧之工,登之谱,为一集矣。......客有少予者曰:闻子床头金已尽于二谱,而顾以有用供无用,不亦佐乎?”为购印章、出印谱,倾尽家财,真执着者。周亮工在《书江皜臣印谱前》中也写道:“他日有余资,当倩石工(陶石工)一一临摹为一谱,以传其人。”所请陶石工即是当时印人。吴晋《宝砚斋印谱》序中曾记述:“今天下藏印之多,无如栋园周司农(周亮工)矣。当司农盛时,四方操是艺来者履常满。”给周亮工刻印的人摩肩擦踵、踏破门槛,足见其盛。而陈继儒在《忍草堂印选》序中也叹道:“新安何渔雪先生,去世二十余年,海内购其印章,如古玉铜器。”距何震卒不过30年的吴奇也称:“何雪渔应胜,恨赝鼎多以乱真。”既言其珍贵稀少,也披露了当时收藏印章的风气。

当然,在印章收藏中,有些是冲着印石去的。周亮工认为:“印章莫过于市石。冻则其最下者。仆蓄老坑最夥。亦复最善,患难以来。尽卖钱糊口,买者欲得吾冻耳。”

  r  E# X- n' u- e4 s

9 k  t' C( K0 t3 I- d+ K3
、实用的需求。一是艺术的使用;二是作为凭信的使用。是篆刻艺术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明一代书画家、收藏家数不胜数,他们对于印章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篆刻市场。从何震开始,印文的内容大大丰富“无语不可入印”,许多的文人士子、书画家、收藏家均拥有多方印章,甚至数百上千。何震自嘉靖29年刻制的第一方闲章“云深不知处”起,一生治印不下五千方,《忍草堂印选》序称:“又檄四方好事邮寄者,共得五千有奇。”是为证。仅何震就刻了这么多,依朱继祚所言:“工印章者毋虑数千家。”那得有多少印章问世?难怪吴正旸在《印可》中云:“余一生有印癖,自垂髫时游戏此道,辄为人所许可,然索之者众,余颇厌苦。”道出求印者太多的苦恼。据记载,周亮工收藏很丰富,尤喜印章,曾自谓:"生平嗜此,不啻南宫之爱石。"所交往的篆刻名手为其刻印多达千余纽。何震的知音汪道昆一次就以百印请文彭、何震刻印,其收藏必十分可观。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仅董其昌印就有120方。苏宣在《印略》中也谈到:“而余乌能独树之帜,第其间为名公大家、学士文人所睨之以为奇者,岂止数十百千?”当然,彼时名家之印并非易求,明郑查吴正旸《印可》小引说:“至有求一印十年不可得者。”看来不掏银子是要碰壁的。如谢肇淛曾云:“近代新安何震乃以篆刻擅名一时,求者履常满,非重直不可得。”诚然,书画篆刻家之间作品往来有些是互通有无,但相当数量的作品是以市场规律来运作,明代书画取润已蔚成风气,书画家们已习惯市场运作。前面列举收藏家项子京送礼、送钱请文嘉书画刻印。祝允明晚年生活清贫,文嘉也是带上好的纸笔和丰厚的酬金,请祝书写了《古诗十九首》等。社会经济意识普遍增强,文人之间早已认可了有偿服务。

同时,“人人可入镌矣”, 印章受众面扩大,富贾乡绅、士子百姓的印章,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巨大的市场。吴暻在《宝砚斋印谱》序称林皋:“挟其技游公卿间,所到车骑辐辏,户限为穿”好不热闹。明末印人郑旼日记中曾记三个月中就为卜臣五次刻印,并云:“留卜臣楼头少话,致印章润笔,少济饥渴。〔8〕社会需求与艺术需求成就了有明一代篆刻市场的繁荣。

四百年篆刻艺术市场的主要发展阶段

综观明清四百年篆刻艺术市场发展脉络,期间有两次高潮:一是何震作为创始者,开创了篆刻市场,形成第一次高潮;二是以丁敬为代表的清季印人,刻印卖印收入丰厚,形成又一次高潮。

明嘉靖以后,文人篆刻艺术体系逐步确立,以何震为代表,首先在徽州涌现出一大批篆刻家,以至从万历开始至崇祯末年的长达六七十年的印坛,成为徽州人的一统天下。明季印坛高手当推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五大家,五人中何、苏、朱、汪都是徽藉人。韩天衡《中国篆刻大辞典》收录从何震至明末著名印人260人,除去有近50人未注明籍贯,徽藉印人有48人,占到近四分之一。周亮工在《书程孟长印章前》云:“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道出当时徽地习印者众多,且水平普遍较高的状况。这些善刻者,挟方寸铁,游走千里,鬻印为生,在篆刻市场史上留下了开拓者的脚印。

明代印人的润例如何?确切资料不多,只能寻得蛛丝马迹。

明时古印的价格比较高,“尝有从土中得一玉印,文不可辨,需数金耳,大年趣公急售之,后为浣洗,辨其文秦六字小玺也,人以数十金争购,……后尚书之子无非以二百金售之歙人。”而当世印人的价格见诸记录的确实不多。作为开创者,何震目前未见明确的价格记录。我们只能从“槖金且满”“片石与金同价”“今获其寸款片石,珍若琳琅”“海内购其印章,如古玉铜器”等语中窥得一二。何震一生刻了大约五千方印,收入必很可观。《印人传》说他:“性好宾客,挟数寸铁,而食客恒满座”“自奉馔非丰洁不举箸,其食客亦如是。”仅靠刻印却奢靡如此,何震的润例应该很高。梁千秋印价估计也不低,否则,以一介印人,家小之外还养得起侍妾韩约素?周亮工云:“千秋得名后,留心声妓,一意自恣。”看来梁千秋不仅印学何震,在挣钱方面丝毫不逊色,即便其侍妾韩约素周亮工也羡曰:“而得钿阁小小图章者,至今宝如散金碎璧。”。苏宣则更潇洒,唐汝询有《痴先生歌》写苏宣:“忆昔全盛金满籝,结客不惜湖海倾,堂中往往罗群英。雕盘绮食纵横馈,桑落之酒日满铛。”极尽奢华。当然,一般印人就没有这么幸运,文嘉给项子京书画刻印,只得到果饼和白银五钱。其他印人也有零星记载,“(薛宏璧)日坐开元寺肆中,不知为谁何氏之人奏技。来者率计字以偿,多者十余钱,少则三数钱一。”周亮工寻访顾筑公遗印“自余往询后,妇乃讶曰,是顽石乃致周公问,遂高其值,一方动至数金。”虽嗔老妇要价过高,也可窥见印章在百姓心目中的价位。汪关父子以鬻印为生,其子宏度:“尤风流,自命得钱不为人奏刀,必散之粉黛,散尽冀复得钱,始为人作。”显见得金钱来之不难。

从当时书画市场看,仇英画价在“五十金”到“百金”之间。文征明“扇骨八把,每把装面银三分,共该二钱四分。”〔9〕凌濛初的《二拍》中描写到,苏州人文实听说北京扇子好卖“他便合了一个伙计,置办起扇子来。上等金面精巧的,先将礼物求了名人字画,免不得是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画了几笔,便直上数两银子。”可见当时刻印与书画润笔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但据《明会典》记载,正七品官年俸银为27·49两,而米价一石约需六、七钱至一两二钱之间。老百姓一年的费用也就二、三两银子。印人薛宏璧刻印一字至少“三数钱”,多时“十余钱”,一字即能买一石米(今142斤),一年刻五六十个印,就抵个县太爷了。如此看来,明代印人的生存状况相对优良,应该能够衣食无虞,宽裕富足。

晚于何震几百年的丁敬不仅是清中期篆刻的领军人物,更是把篆刻价格推到一定高度的杰出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清季印人创建了篆刻艺术市场的又一个高峰。丁敬的印当时在扬州 “白镪十金为镌一字。”〔10〕白镪十金即白银十两,可说是要价甚昂。据记载丁敬在钱塘江边有一座小园林,取名“带江堂”,花木环绕着几间老屋,名为“落红老屋”,当时,扬州八怪等文人雅士常聚会于“带江堂”中把酒吟诗,书画篆刻,惬意自足。若非收入丰厚,哪会有此种心情?篆刻家胡唐当时也是 “黄金一籯镌一字。”〔11〕以标榜其印之珍贵。郑板桥《行书扬州杂记卷》中曾记,其与金农、李鱓、高翔等:“皆以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而当时一品京官的年俸为360两,一品外官年俸为180两,即便成为宫廷画师年俸也只有100两左右。〔12〕丁敬等金石书画家的收入已远远超出朝廷大员,令人艳羡。


  c. e. v" @7 w
! X7 k& U/ c6 p$ }+ v; W1 L# D# n8 H" [- s
4 Y6 |6 X5 P9 Y. }  B3 Q) Z' C5 R

) h9 _) n5 a  x2 C" }5 ~/ O3 a

  _+ M% Q( i2 R; ^( X) r& u
(本文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并发表于《中国书画》2011第2期)

注释:

文中引文除注明外均引自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

〔1〕《天衡印话》韩天衡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

〔2〕《婺源乡土志》清光绪34年(1908) 董钟琪 纂修

〔3〕《五杂俎》明 谢肇淛著 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出版

〔4〕《长安酒人传》明 胡应麟

〔5〕《艺苑卮言校注》明 王世贞著 罗仲鼎校注 齐鲁书社出版

〔6〕《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 金尼阁著
1 _2 a6 b, w" {$ N广西师大出版社

〔7〕《明清书画家尺牍》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1996年出版

〔8〕《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翟屯建

〔9〕《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10〕李斗《扬州画舫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10月一版

〔11〕《船山诗集》清 张问陶著

〔1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印


" l6 h# b1 Q% l3 C( N% ~; y8 F3 e
; L$ S. N0 g1 t( j6 D1 X2 H7 j9 Y
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主任


1 p$ o3 H7 O* r% E) r  O; k6 G' Y7 K8 G- l: `
通讯地址:山东泰安市城西泰龙(环泰)公司党办

% L) G. o+ Q! }1 F  `

2 l1 b! m0 P; z5 E6 f' K
电话:0538—6712205
3 B) X* l% a- p& i邮编:271000


; v- O, w5 d6 E' p/ m6 f. C) g$ z) O- _# ]3 A, Q
电邮:13854823011@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