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99|回复: 5

关于毛泽东是否艺术的概论--马占禄--00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关于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概论

                      甘肃省临夏监狱    马占禄



     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还是现代中国的规划者、组织实施者。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尤其体现在政治、军事、科技、社会保障、农业基础建设、外交、教育、解放妇女等方面。
     毛泽东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雄健瑰丽,气吞千古。毛泽东一生喜爱书法,他无意成为书家,却成为现代书法第一人,将中国书法自宋以来的萎靡、乖张之风气一扫而空,创造了迅疾、雄伟、险劲、自由的 毛体
       从照片上看,毛泽东的执笔方法十分端庄,是受过严格训练后才有的规范姿态。所用毛笔不大,可以用来写蝇头小楷,但他写的字却较大,典型的小笔写大字。这是一个有所控制又不失自由的人,具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本领,他的字萧然于绳墨之外又不失法度。字如其人。
     一、新中国开创的领路人,现代书法第一大家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成为中华民族无法接受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挺身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然而,在中国**诞生之前,本民族中这些最优秀的分子,仍旧是在黑暗中摸索的。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个一千年一遇的民族领袖。他带领着一群有理想、有手段、勇于献身的优秀中华儿女,反对剥削和压迫,争取独立和尊严,成功地走上了现代国家的光明大道,奠定了今天千年盛世的基础。
然而,在今天言说毛泽东,依旧是一件敏感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毛泽东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以及全球历史发展的新格局中去考量,应当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毛泽东是中国**的创始人和核心领袖,在这个党的领导下,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外族干涉,推翻了三座大山,恢复了主权和领土完整,走上了独立的现代民主国家道路,其功绩堪比秦皇汉武。
      2、毛泽东规划并领导组织实施了大工业体系建设,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建立了有效的核威慑,为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前提条件。
      3、将两千多年陈旧的文化知识结构彻底改造为新的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文化知识结构,并从精神世界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战斗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笔者无法以足够的篇幅来展示毛泽东作为划时代领袖的光辉灿烂的一生,因为那不可能全面和深入。毛泽东是一个过于宏观和微观的世界,与常人习惯的中观世界有极大的跨度,探索它,需要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高度的精神感受力。这也许需要一个民族几百年的智慧;而且,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反对压迫和剥削、利他主义、诚实善良等等,都已经动摇、颠覆甚至湮灭的今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怎么会不受上述趋势影响而犯错误呢?怎么能够客观公正地描述毛泽东呢?
      毛泽东的功绩太伟大,他的影响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所以笔者暂放弃了对毛泽东生平的述与评,转而将重点放在毛泽东的书法研究上,从而打破了其他篇目一直具备的主体结构:生平+书评。不过,笔者会在评论毛泽东书法时,穿插介绍当时的背景情况。
      毛泽东的书法,简单概括如下:
      (一),毛泽东的书法,首先是一部重要文献,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信息,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档案资源。其墨迹内容涵盖之广、产生影响之深、所存规模之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书家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极为勤政,其文件多为亲手起草,很少口述,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墨迹。
      (二),毛泽东的书法,是其独特的精神世界的映射。他把对自由的渴望、对新世界的憧憬、对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气概,作了天然的、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并且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进而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三),毛泽东创造了完全崭新的书法新形象,是继王羲之、颜真卿、怀素以后,最具有创造力的书法大家,因其领袖地位和个人崇拜,毛泽东书法产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实影响力。
      正因为上述理由,中国2000年书法史的尾声,应该毫无保留地定格于毛泽东。没有毛泽东作为结尾,这部历史就显得太令人遗憾,就是一部自唐以来反复堕落和低俗化的历史。毛泽东书法的光芒,照耀千古,一直照彻到唐,照彻到秦汉,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接壤。因此我将毛泽东举为旧时代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书家,更是新时代第一位伟大的书家。
     二、毛泽东书法涉及的内容
     这里牵涉到一个典型的问题。什么是书法?是不是只有创作作品才叫书法?平常的手稿算不算?如果只有创作作品才叫书法,那么,王羲之、颜真卿就不算书法家,明以前,只有怀素、黄庭坚、米芾算书法家。实际上,伟大的书法,往往不是创作,而是手稿,是一些伟大人物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精神状态。《兰亭序》、《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都是。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国书法形式感层面的因素,永远不是核心和底层,核心是人和他的行为。书写过程本身也是艺术,至少是书法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书法不仅是造型艺术,它包含了更多的形式感层面之外的东西,这是书法艺术很难独立出来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的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了不得不赋予的形式感之外的价值。因此,他的所有手书墨迹(包括硬笔、主要是铅笔),我们都可以因为其超越于形式感之外的价值而纳入到毛泽东书法体系中加以研讨。这样,毛泽东书法内容就可以归纳为:
       1、笔记、批注与札记。笔记存世不多,批注则较多,多为铅笔所书。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作为一个政治领袖而不是文人,毛泽东的阅读量确实是亘古少见,因而其批注、札记也是存世较多(见图《讲堂录》,《宋史》卷四、五,《太宗纪》批注)。
       2、文稿。存世极多,在毛泽东存世墨迹一千多万字中,文稿至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其涉及范围极广,涵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的各个重要内容。建国前大多数以毛笔书写,1960年代后文稿渐少,且以铅笔书写居多。这部分书法的内容真是一字千金,有的是细致缜密的工作安排,有的是条分缕析的学术研究,有的是操纵千军万马的坚决、果断、刚毅的命令……(见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3、古人的文学作品和自己的诗词。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形象。目前业内探讨的多为这方面的作品。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毛泽东书法最精华的部分,只是形式感最为丰富的部分。其存世数量也不多,远低于书信、文稿、批注和题词。之所以获得广泛关注是因为绝大部分人认为,只有书写诗词才算书法创作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内容也易于传播。(见图,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词《诉衷情》)
      4、题词题字。为报纸杂志、学校单位、重要活动、人物和事件而题写。我所过目,绝大部分为毛笔所书,晚年有少数铅笔书写。这部分内容也往往为我们熟知。像著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雷锋同志学习》、《人民日报》、《北京大学》、《为人民服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新华书店》等等。这些题词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其艺术价值也极高。(见图《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词:艰苦朴素》,《在重庆政协会议开幕时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
    5、书信。存世很多,其信封书法,尤堪称道!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写了非常多的书信,首先主要是解决亲戚朋友鸡毛蒜皮的事情,因为毛主席是中国最大的官了,以前的老相识都纷纷来信递话,不过是想捞点好处,毛泽东总是耐心解释,晓以大义;其次是给党外人士的信件,包括各类专家学者、文艺界同志。毛泽东是政协名誉主席,实际上承担了政协、统战的很多具体工作,不重视这群社会力量,面子工程可能就会做不好。毛泽东在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也给国民党高层写过很多信,用词谦逊儒雅,但是笔锋流露出的豪气洒脱却丝毫不逊(见图,1938年9月28日致蒋介石的信内页)。
     三、毛泽东书法形成的几个时期
     一般把毛泽东的书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1908-1921,1922-1937,1938-1949,1950-1970,以入党、抗战、建国为分界点。笔者的分期比较模糊,没有准确年限,依据主要是风格的形成和笔力的强弱。大约如下:
      第一时期,年轻时期,基本上可以以参加革命工作为界限
      这段时期存世墨迹极少,主要原因是年代久远,没有注意保存,到了毛泽东功成名就之时,墨迹已经散佚。此一段时间的墨迹,风格区别较大,但都很有个性,即使抄的诗文、笔记,也很个性化,主要的营养来源于欧体、魏碑。从书写习惯形成的客观规律而言,此时段结字规律不够统一,笔法也有不同之处,但是有些精神品质已经得以展现,这主要是从用笔的轻重节奏以及书写速度中看出来的,起笔重,过笔迅捷、直爽,收笔不拖沓,笔画瘦劲犀利。(见图,还书条,致舅父函)
       第二时期,发展时期,从参加革命工作一直到60年代
       这是构成毛泽东书法的主体结构的时期,也是我们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主要对象。这段时期长达四十多年,也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规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毛泽东手中的一枝笔,动天下,撼乾坤,他以独特的精神气质,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深刻有力地影响了那个时代,连接着那个时代的脉搏。那些喷涌而出的文字,贯彻着他革命家、思想家的意志,表达着他战略家、军事家的宏愿,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这,才是毛泽东书法现象的本质。我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这些内容。从形式感分析,建国以后,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有一定变化。特别是在1950、1960年代之间,由于局势的重大改变和书写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毛泽东开始了新一轮的书法操练,这不同于常人的书法学习实践经历,使得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书法,极度丰富,快速成熟,创造了足以名垂青史的伟大经典。
第三时期,暮年时期
       与秦始皇、魏武帝、唐太宗一样,这些理想主义者,其内心深处总是涌动着人生苦短的悲情。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抱负没有时间去实现。秦始皇用坑儒,揭露了长生不老的骗局,表达了对万寿无疆的绝望,唐太宗极度喜爱《兰亭序》,将真迹同葬于地下与之长眠,不仅是喜好王羲之尽善尽美的书法,更是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同。毛泽东也曾手书《兰亭序》的这一段。他的晚年,多用铅笔,写出了他的生命力的急剧衰退,像1960年3月22日的《中央转发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的批语》,虽然篇幅长达4页,但气力远不如50年代的文稿;1970年关于兴建某水利枢纽工程的批示已经严重颤抖,但仍有气力;到了1974年8月25日的书单,还有其强硬的带棱角的书写特征;而1975年8月5日与他人对话时辅助用的笔迹实录、构体二字,已经几乎无力捉笔。谁也不能逃脱自然规律。特别是他指定的接班人林彪叛逃摔死以后,毛泽东又染眼疾,他再也写不出七十多岁还能飞扬雄壮的《解放军报》、《光明日报》那样的字迹了。
四、毛泽东书法的革命性
      毛泽东是个革命家,他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革命家的本质是对现存秩序的不满与挑战,他的书法作品也流溢着极强的革命性色彩。这种革命性体现在:
       1、扭转了宋元明清以来文人书法病态的文弱或乖张,直接唐人意绪,借鉴晋人笔势,写出了健康昂扬的姿态,将笼罩中国千年的精神阴霾一扫而空。
       自唐人以后,准确地说,是自怀素以后,中国书法就永别了健康的精神,要么是华丽流畅、完美无缺、空洞无物的矫饰,以宋高宗赵构、元人赵孟頫为代表;要么是文弱无力、故作淡泊、孤芳自赏的做作,以董其昌等云间派书家为代表;要么是狂乱郁闷、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的宣泄,以徐渭、王铎为代表;要么是形式古怪、奇异杂陈、符合商业口味的笔墨玩弄,以扬州八怪为代表。这些书法风格,都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书法审美偏好,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语境,但是都不健康!毛泽东的书法,健劲迅疾,纵横捭阖,表达了一个新时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面貌。而恰恰是这样的精神面貌,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伟人。这面貌本来只属于毛泽东个人,最终汇变成整个民族昂扬奋发的时代特征。只是这风云际会的时代,显得那么匆忙,让人感叹——这伟大的传统因为必将延续而必然道路曲折,还是伟大的传统已经是回光返照,永别人间?我经常带着这样的问题,掷笔长想,夜不能眠。
        2、很多作品完全不符合既定的形制。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无论信手而书的书信、题词,还是较有创作姿态的古诗文、自书诗,较少符合文人书法形制。其章法变幻多姿,排列顺序随意随形,签名落款自由任性,笔法处理无拘无束,对书法工具也从不讲究,达到了不择纸笔的境地。毛泽东一生读帖无数,他所了解的传统形制绝不少于一般文人: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他经常有访碑的闲情逸致,在娄山关竟然给红军战士们讲解娄山关刻石的书法艺术;建国以后,毛泽东借阅了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墨迹多次,其中有一次专门借阅了草书;外出办公,毛泽东也常常带着碑帖,去莫斯科,他竟然在下榻的宾馆中看帖写字,弄了个天翻地覆……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想创造什么新格局,只是不想为旧格局所束缚、所困扰,这正是毛泽东的超越——他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书写放在传统的层面中,也从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介文人、一个书家。所以,他的手书古诗词和自作诗词,少有落款,更无钤印,用纸也是公文纸居多,而不是宣纸。
       3、消弭了创作和实用书写之间已经形成的沟壑,纵横挥洒出的,完全是自然和磊落的心灵世界。
        所以,毛泽东的书法才是真正的生命能量的展示,是真正堪称艺术的艺术品,因为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生命力的展现。
        毛泽东书法,大部分是随意书写,主要的载体是公文纸张,很少有正式的创作,即使是创作,也不常落款,极少钤印,写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也是柳亚子找人刻章,自己盖上的,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竟然是田家英从字纸篓中捡出来的。
        明清以来,书法家们的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人所书,为了创作而摆出一种姿态是常态,而毛泽东的日常书写就是创作,他的创作就是日常书写。而专门为创作而书写的作品,往往效果不好,比如写给宁夏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就属于毛泽东书法中的下品。
    强健的生命意志,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是毛泽东极为可贵的书法活动品质,也是毛泽东对从宋开始一直到民国为止的中国书法史的杰出贡献,因为在这段过程中,自然且健康的东西太少,做作并扭曲的东西太多。
      4、书法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
      很多人已经习惯而不作思考地认为,艺术是个人事件,艺术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而不应服从于外界的任何功利要求,甚至认为有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这也一直是艺术理论界的重要话题。这里,笔者不想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逻辑来反驳这个命题。笔者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激发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是为人类服务的。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典范。
       毛泽东书法的实用性,并不是毛泽东书法的技术层面内容。他写过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自己的诗词,也专门进行过纯粹的书法训练,但是,更多的作品都是为现实而作,为人民而作。一个不能将自我的小情感与人民的大情感结合起来的艺术家,是不成功的小艺术家。毛泽东的文人情怀,从来都是连接着时代、现实与人民。他的题词、文稿与书信,是他书法构成的第一要件,其次才是诗词歌赋。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构成极不相似。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现实性的书法,一点也没有消弭个性,恰恰,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当代最具个性的书法大家。
     五、毛泽东书法总体风格
这个风格主要是:快、雄、险、自由。毛泽东书法的风格非常突出。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在充满不确定的时空里,完全凭借意志和本能,出人意料地穿行,那种自信坚定、昂扬健劲的姿态,不就是一次笔墨的长征吗?我在这里要描述毛泽东书法形式感层面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笔势迅疾、雄伟瑰丽、欹侧险绝、自由随意。
       第一是快,运笔迅疾。
       毛泽东运笔速度快,极快,我相信和怀素有一比。这倒不是因为毛泽东喝了酒(毛泽东本人不擅酒),或者训练得多,而是因为他思维极度敏捷清晰,而又不喜欢假人之笔。
       毛泽东不仅大草、狂草速度快,即使行书、行楷也速度极快,虽然很少字字连属。我特别注意到他起草的演讲稿、论文、电文、广播稿等等,为了不至于误读,他常常用行楷写。照理来说,由于是起草一篇新文章而不是写过很多遍的诗文,笔速会较慢,实则不然。虽然有删改、调整之处,但总是洋洋洒洒、笔势少有停顿,全文浑然一体,很少有对一句话再做句式或者用词的修改。很多文稿比如军事电文,有着极大的责任性,毛泽东也是一挥而就,但是通读全文,逻辑缜密细致,行文清晰流畅。这是伟大人物的重要品质,那就是,思维力极强、思路极清晰、表述极果断流畅。毛泽东的运笔速度,契合了这种品质。这是很多文人都不具备的品质。
       历史上怀素运笔是最快的,这也深得毛泽东喜爱。在读完故宫所藏历代书法墨迹之后,毛泽东感叹道,他都没看上,只是怀素写得不错。自明以降,特别是有清一代,馆阁、碑学,往往运笔滞浊(滞就是慢、犹豫,浊就是不爽利、不干净。当然也有爽利的,比如姜宸英、王文治,不过总觉得像影楼婚纱照或动漫里的美人,光鲜得那么假),比如刘墉、何绍基、康有为之流,而毛泽东则以迅疾的笔速凸显了他的特征,因为他不喜欢吞吞吐吐、绕来绕去。我注意到晚清来自湖南的曾、胡、左、彭这些实际操盘高手,书写速度也都比较快,只是毛泽东更快。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必须具备果断决策的本能。对了,宋徽宗的大草《千字文》也很快,但那是艺术家宋徽宗,是熟练的快、造出来的快、不是自然的快,所以显得做作。(见图及释文,1948年10月3日《军委关于不应改变攻占锦州计划的指示。
      读起这段电文,又回到战火纷飞、檄羽频传的年代。那是真正的决战、千军万马的大决战,一群英雄与他们的敌人之间的殊死较量,这种历史重量感、这种操纵感,这人类最高级别的资源操纵,我想,应当是所有男人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梦想,而他,毛泽东,就在一张张普通的电文稿纸上,操动那支狼毫小笔,指挥着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决战。当我们在欣赏这样一篇电文手稿之后,也就无心再去欣赏那些风花雪月、调戏人生的文人笔墨。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直是个前人尽废啊!今人当然也尽废。看蒋介石的字,如果字迹就是心迹,那蒋介石被也是命中注定,真不冤枉。他的字,拘谨,局促,虽也端庄刚峻,但比孙中山也等而下之多矣(见图蒋介石、孙中山手迹)!毛泽东的大草战胜了蒋介石的正楷,为什么?因为时代不能再因循了,要有激越豪迈、勇猛精进的突破力、创造力。毛泽东有,蒋介石没有,所以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我们的党,选择了毛泽东。
第二是雄伟瑰丽。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瑰丽是举世瞩目的,结体和章法都是如此。雄伟是指高大雄壮,开阔出奇,这是个价值判断,它需要有形式感的客观依据。形式感主要体现为字的高大、朗阔。毛泽东的字,在预设的方格里往往会破格而出,即使在划线有框的稿纸上,毛泽东也很少有顾忌,几乎全部要出格出框。他的笔画之间非常朗阔,从不笔画叠笔画,即使很小的字,也感觉不到小。加上健劲的笔力(绝无因犹豫而产生的抖动、停滞),出人意料、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结体夸张和挥洒,又营造出瑰丽的神采。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集中地体现于题词和信封两大类中。我将在后面的书法经典举要一章专门谈到,此略。
      第三是欹侧险峻。
      主要来自于结体的瘦劲硬朗、部分笔画的伸展和不同寻常的左放右收。仔细来分析。
      毛泽东书法,几乎完全不临古人。他对古人的借鉴以读帖为主,批判居多。但是少年的训练,已经无可改变地铸成了他的运笔动力习惯,其中有明显的欧体和魏碑的结字特征,这是毛泽东书法的底层(另一底层是怀素,用于不同的书体)。欧体的险、瘦,都对毛泽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但毛泽东风格中的欹侧、收放习惯、轻重缓急特征,却与欧体无关。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行楷,有着极强的左放右收的特征,与传统的左收右放正好相反。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有左收右放的审美习惯呢?是因为捺和竖弯钩都往往是单字结束时的笔画,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强调,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黄庭坚创造了撇画、横画的伸展,而毛泽东几乎是唯一一个左边伸展、右边收紧的书家,特别是在行楷中,他往往把横画起笔的左边和撇画的收笔拉得很长(似乎受到过《北魏张猛龙碑》的影响),所以他的字容易让人联想起峭壁悬崖般的险峻,或者战马由左向右跃起的雄姿,或者是战旗在风中扑啦啦地飘扬。
       毛泽东的欹侧也非常突出,有的行楷书,横画几乎呈45°角。这样的险峻已经基本达到了临界点,继续夸张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毛泽东用竖画把这些因过于险峻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矫正了一下,他的竖画通常比较直,特别是作为主笔画的时候,这就不会失去重心,让人产生软弱、委靡的审美联想(见图,1946年《中央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的指示》及局部字例)。
      第四是自由随意。
      蔡邕有妙语曰:书者,散也的意思是,自由。
      毛泽东从不拘泥于笔法约束,少见藏头护尾,多见直入直出,侧锋用笔也满篇皆是。这是我们的区分,实际上,中锋用笔、藏头护尾这些所谓传统规则,毛泽东是毫不在乎的,他当然知道这些规则,只是觉得这些规则没什么必要,对于写字而言也没什么帮助。关键是,很多笔法是自然形成的,那是真实的需要,比如上一笔画的结束与下一笔画的展开之间,总有一个回锋的动作,何必非得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呢?毛泽东是很不喜欢教条的。他喜欢自由地创造,随意地发挥,他的心底磊落坦荡,所以一旦自由起来,就一定流露出真善美的韵律。很多人之所以手札和创作判若天壤,可能就是因为需要掩饰的地方太多。毛泽东没什么好掩饰的,跟着情绪和意志走。
      这里我要着力展示毛泽东1963年11月17日致林铁同志的一封信。林铁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当时河北省正在筹备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他致信毛泽东请求题词。毛泽东用粗壮的笔触写了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并署名落款。
      治水是政府的要务。毛泽东在《新五代史卷八考证》的批注中曾写道:中国统一,为河与外族进攻二事。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可见治理水患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题写过程中,毛泽东的意志情绪是比较强烈的,紧接着他给林铁复信——
     林铁同志:
     尊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浪淘沙一词
     待后再写。
     此祝康吉!
     毛泽东,十一月十七日
     写这封信时,毛泽东70岁了,一个70岁的老人,能够写出如此苍莽、雄壮、自由的大草墨迹,足以令人惊叹。毛泽东一直战斗到不能战斗为止,所以他笔力衰弱的墨迹很少。所谓人书俱老在毛泽东这里未曾见到,可见他生命力的强悍,对自由发挥的渴望。照理说,老来情味减,人与自然会逐步融合,而不是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了。但是毛泽东直到死前,都认为,我们这个民族,要崛起,要强大,要幸福,只能靠战天斗地;在必须捍卫民族尊严而不得不没有朋友的艰难时日,还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面说过,毛泽东的书法没有掩饰,所以在他的笔下,即使老了,还是充满着战斗激情,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不是传统文人的天人合一、淡泊宁静。
      这封信如何自由已经不用言说——大小错落对比极强,林铁同志独占一行,顶天立地,笔迹粗壮,关键是仍旧迅疾如风。如果是书法创作,也许不出奇,但这只是一封信。最后毛泽东亲手写了信封,也是雄浑苍劲,迅疾如风。
      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笔者感叹:雄雄乎伟哉,劲劲乎疾哉,落落乎散哉,吾从毛!
    六、毛泽东书法风格细分——因功用不同时段不同有较大区别
    毛泽东书法的快、雄、险、自由是他的总体风格,基本贯穿了他的全部墨迹。毛泽东的书法又有多种面貌,我在这里归纳一下主要的几种典型。
      毛泽东书法风格的细分应从其书法的功用角度看。
      1、文稿的风格差别不大。
      起草文件,至少要便于识读,所以毛泽东用了比较规范的行楷,有的文稿比较草,可能是因为给自己看,或者打字员、发报员比较熟悉毛泽东手迹。由于毛泽东思路清晰,思维速度极快,手赶不上脑子,所以文稿的书写速度仍旧极快。因此,文稿的主要特征是:毛泽东试图在速度与可辨识之间找到平衡。但不能让我理解的是,毛泽东收笔的一捺,经常有高高的挑起,看上去不够自然,也无助于提高书写速度。这是深刻的习惯。换一句话说,历史上书体风格的演变,不完全是(甚至不是)由简便快速来决定的,即使是从秦开始到汉末结束的快速演变期,也不是。

       2、书信的风格有较大差别,主要是根据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情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建国前后的两年中,毛泽东的书信非常多,1960年代以后渐少,文革以后的就更少了。给文人的信就会比较草,因为文人有草书修养,能认识。(附图,1952年5月25日致叶恭绰,信中专门谈到袁崇焕祠庙的事情,毛答复说,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绝大部分的信,毛泽东用的是行草,风格也比较统一。早年的章法比较工整,晚年则比较随意,甚至散乱。到延安以后至1950年之前,毛泽东有很多书信都是横向书写的,虽然单字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是一排的方向有不少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估计与他的坐姿有关。(附图,1949年10月13日致冯友兰函)毛泽东的书信非常频繁,所以能够从中看到他风格的演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1950年前后,也就是成为新中国第一号领袖人物以后,毛泽东的字更为圆劲爽利,转折处的棱角逐渐变少,被弧线所代替,我不知道原因何在。是告别了战火纷飞,还是更加成熟自信,还是条件好了,办公桌大了,纸笔称手了,还是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总之,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欣赏毛泽东书信手迹,有助于了解毛泽东书法的风格演变。
另外,顺便指出,迄今为止,我所过目的毛泽东手迹正式出版物,在编辑和制版印刷上,有很多不妥或者不专业之处。现罗列如下:
       首先是时间排列有问题,因为信件、文稿有时间,所以不会排错,但是其他的很多作品,经常排错,或者明显不合理。
       其次是制版问题,作为中央档案馆,复制完整的画面,应有此能力,但很多靠边的字都被割去了部分,即使为了对信笺保密,也不应该遮住了事,可以避让的嘛。
       第三,为了让画面干净,不惜牺牲原稿的真实性,很多笔意、飞白,就这样省略掉了,印刷部门也未尽责,很多层次、对比都失去了,没有灰度,只有黑白二色,还不如复印机的效果。
       第四,从不交代原作尺寸大小,质地如何,如果是为了保密,至少应有大约尺寸,让人感觉这是一张大幅的写在宣纸上的字,还是小幅的写在稿纸上的字。
       第五,所有跨页图版均未说明原稿是单页还是整页,是否是因为印刷问题而被分开。
       第六,跨页印刷往往拼接不到位,接壤处往往翻不开、看不着,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毛泽东书法的研究。好在毛泽东书法与毛泽东其它方面相比并不算重要。
       3、毛泽东信封书法应该专门列出来,这是一种极为突出的细分风格。
       毛泽东手书的信封,一般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①笔画较为粗壮,且弹性好,节奏感强,往往非常醒目,绝大部分有鲜明的棱角。
       ②笔顺交代清楚,即使不多见的大草,也符合草法。
       ③笔势流畅有力,极度健劲,绝无拖泥带水,绝无扭动颤抖。
       ④自己的签署往往非常疾速简约,甚至无法辨识。
       ⑤章法布置极有个人风格,从来都是撑满的,与标准的印刷方框相重叠、相结合,形成生动的对比,这种空间构成特征,奇崛雄伟,震撼人心,有些构图(只能用到这个绘画术语。说明毛泽东有强烈超前的现代意识或者与之暗合)与所谓的当代艺术相比,后者简直是小儿科。因为他们折腾了半天都是做作,而毛泽东只是随意几笔即臻绝妙(附图,致刘少奇函,致冯友兰函,致徐悲鸿函,致陈瑾昆函的信封)。毛泽东的信封书法才是真正的绝品、佳构、合作。毛泽东在写完信准备封口时,往往会比较凝重,当他提笔写信封时,则更是一种厚重的嘱托和信任,因此在书写收信人姓名的时候,那种既凝重又飞扬的情绪意志,加上工作完毕时比较放松的状态,全部诉诸笔端。因此,那种雄伟瑰丽、笔势迅疾,充满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墨迹,就展现在眼前。毛泽东本人对此也一定非常满意,甚至得意,因为从字迹中可以清晰看到这种情绪。
4、风格差异最大的是自作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
      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在这里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风格。
      第一种,速度最慢的,有行草笔意的楷书。早年多见,1960年代以后少见。此类作品数量不多,有一定的鉴赏余地。其艺术性不如草书作品。失去了速度感,毛泽东书法的魅力就会打折。此类作品往往直线多,弧线少,转折方,基本是魏碑与欧阳询的结合。(见图《清平乐•会昌》)
      第二种,速度次慢的有草意的行书。往往笔画较为粗壮,结体也不像行楷那样瘦长险峻,转变为雄壮、浑厚,单字的大小对比开始明显。(见图《七律•长征》)
      第三种,速度较快的草书。这类作品较多,风格差异也较大,建国以后更讲究一些,1960年代以后更老到随意一些。(见图《忆秦娥•娄山关》)
      第四种,速度最快的大草。这类作品往往是毛泽东熟悉或者抄录的篇章,有非常非常飞扬跋扈的神采,高级的草法,堪称笔力惊绝,是毛泽东书法中仅次于信封书法的合作佳构。毛泽东在抄写唐人诗的时候,最容易体现出这样的风格。这实在是看上去不容易解释,实际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如果精神气质上的沟通是顺畅的,那么,在形式感上的联络就是自然而然的。(见图,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韦庄《赠边将》)
     毛泽东书法中运笔速度较慢,有行草笔意的楷书。
毛泽东多次写过这首诗,几乎每篇都有不同的面貌。
     全诗内容如下:曾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5、题词的风格也非常多样化。
      这也可以看成是毛泽东书法各个阶段的标本,只是缺少大草的范例。毛泽东没有用大草题过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容易辨识。这里选择不同时段的一部分题词作品,来展示毛泽东的不同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同一个时期,也会自觉地追求一些不同风格,主要体现为瘦硬与粗壮、方峻与浑厚的区别。在此一并列出,有心者可以看出其中透露出的诸多信息。(见图1938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1951年《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努力》,1941年冬《实事求是》,1950年6月1日《庆祝儿童节》,1950年《船山学社》,1958年《十三陵水库》,1964年《河北日报》)
     七 、毛泽东书法的工具——硬毫、稿纸
     据李树庭先生描述,他在中央档案馆见到的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等几件手迹,其纸为普通土纸,其墨也甚淡,可以想见当初毛泽东作书工具质量的低劣。根据李寻先生的描述和所提供的照片,毛泽东在建国以后,用过湖笔厂的狼毫笔。那支定制的狼毫笔,笔毛自不用说是上好狼毫,笔肚不大,出锋较长是其特点(附图)。
      笔者认为毛泽东本人是不太在乎工具的。如果说有讲究,那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笔不喜软毫;第二,纸不爱生宣。
     就凭这两点,毛泽东就是颇谙晋人笔法,也很懂唐宋精髓的。
     中国书法的笔法精髓到底是什么?笔力惊绝是极好的概述。笔力令人吃惊,叫人称绝,不是力气大,下笔重,而是控制力强。什么叫控制力强?就是即使在快速运动中也能够有效控制。书法大家就不举例了,我们来看唐人写经。唐人写经不属于文人书法的范畴,但千年以来,是堪称经典的一种书法形式。它为什么经典呢?这些写经手们,对经文的熟悉程度是极高的,常年的抄写,又必须整齐优美的抄写,使得其笔速超快而又结构精准。那些笔画,就是经典的笔力惊绝。当然,由于过分的熟,他们的笔力惊绝比不上文人书法大师的笔力惊绝那么有艺术感,因为这些大师们还需要有的地方,他们往往面对无法预先知道、难以提前安排的书写,在快速的、未知的、变化着的运动过程中控制毛笔,这才是笔法的灵魂。真正懂得这灵魂的人,不多,真正把握好这灵魂的人,更少,纵观历史,只有二王、怀素、米芾、赵孟頫等少数书家有此绝活。明清以降,特别是有了条幅大字、软毫、宣纸的绝配以后,以这种工具组合写出的字,再也看不到笔力惊绝了。
       按照专业书法家的要求,毛泽东的败笔很多,这里不是指那种不讲究之处,而是指用错了工具的时候。比如在庐山,庐山党委为他准备好了纸墨笔砚,他挥毫写下李白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本来,主席写这样豪迈诗句的时候,应该出彩,但是不好,显得臃肿、拖沓。为什么呢?大字、羊毫、生宣,是凡这样的工具组合,往往败笔。比如江山如此多娇,是直接题在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之上的,大字、宣纸、羊毫,这都不是毛泽东擅长和喜欢的,再比如为宁夏同志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由于快不起来,由于软毫不听话,生宣又洇水,所以一定阻碍书写者的意志,视觉与主动触觉之间形成了负反馈效应,最终败坏了书写者的情绪。好在毛泽东是个意志力极为强悍的领袖人物,他完成了整幅创作,而且最终还算马马虎虎。
       总之,生宣和软毫,是中国传统书法笔法技艺的杀手,吴湖帆先生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唐人以后,中国书法为什么走下坡路?为什么开始搞怪?为什么搞成了工艺美术、江湖道术?与文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与工具也有很大关系。毛泽东从没有想过振兴书法的事情,但他必然碰到这个选择,他也给出了天性中必然给出的答案,这个答案恰恰接上了唐人的余绪,恢复了中国书法的原本面目。这种内在的契合,不仅是精神的,也是工具的,或者说,精神,与它的外化——工具,本就是伴随着的。我忽然觉悟,这世界也许真的不是物质与科学技术的延展,而是精神的延展,精神真的引领着物质世界的方向与方式。毛泽东代表了强健的精神,所以他自然选择了符合强健精神的工具组合。
      八、 毛泽东书法的影响——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全民运动
      有很多的书法可以传递理性和控制,传递智慧,传递激情,传递美,但有谁的书法可以传递信仰?毛泽东的书法做到了。他书法的感召力,至少在当时,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崇拜,尽管毛泽东并没有把自己的书法当艺术。
       我相信毛泽东也不相信有什么书法艺术家。所以,这么样喜欢写字的一个领袖,一直没有给书法家一个地位。1949年9月成立了文联及作协、美协、剧协等多种艺术家协会,在此后的32年中,文联均无书法一席之地。加之不停的政治运动,对文艺界人士及作品的反复批判,确实在去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导致书法艺术界比较萧条。不过,在书法跌入低谷的年代,却有书法史必须记载的重大事件。
       1960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使书法在整个学术界、艺术界及上层人士中引起关注。尽管这只是个学术问题,甚至与书法艺术不沾边,但是,围绕着这次大辩论,人们找到了书法艺术的出口。毛主席一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激发了文人的辩论激情。挑战的对象是郭老,挑战者高二适仅是一名文史馆馆员,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文革中毛泽东书法大普及,亿万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高层次的书法审美教育。同时,上千万人以毛笔为武器,参加了写大字报的战斗,让人们真正领略了书写的激情。我确信,那个时代,在那群奋笔疾书写大字报的人群中,存在真正的书法大家,那个运动,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现象,它否定了案头焚香、花前月下的笔墨玩弄,否定了一切既定的形制与规矩,否定了传统的书写内容,却把书法艺术的灵魂高高举起——无论是挑战还是抗辩,无论是号召还是拥护,无论是宣泄还是说理,都是与意志、情绪、学识、感情高度相关的,那才是精神领域的活动,是生命力量的表达。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幻化为全民族的激荡,这样的能量联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少见。
       1970年代出现的书法爱好者,借办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书展,成为任何人不敢阻拦的形式。那时的书画名家,谁没有写过毛主席诗词?有些还因为写毛主席诗词而照耀中国,典型的如林散之先生的那件著名草书作品《清平乐•会昌》,尽管是长锋软毫写在宣纸上,但墨气淋漓,意韵深厚,成为其代表作。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沈尹默、谢稚柳、陆俨少、赵朴初、林散之等书画名家,都写过极好的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而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更是用大幅宣纸,书写毛主席诗词数百张!
       毛体,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没有,毛泽东为多少刊物、大学、公共事业单位提写过名称和座右铭,更无法统计的是,有多少单位用毛体集字,作为自己的招牌。总之,凭借着个人崇拜力量和现代传媒途径,毛泽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时代影响力的大书法家。
       这,也将是空前绝后的。Ω
       著名书画家书毛泽东诗词选。很明显,这些都是专业选手,他们都写得非常好,但是不自然,把他们的作品和毛泽东的手书放在一起,也许我们就会对中国书法的一些核心要素有了形象认识,那就是,书如其人,书者散也。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举要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太多了,因为不是专业书家,因为处处自然流露,所以可以随意挑出好字。笔者浏览了上千件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墨迹,经过反复对比筛选,割爱无数,现举要如下:
       1,楷书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2,致高亨(信封)
       3,致郭沫若(信封)
       4,致齐白石函(并信封)
       5,草书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
    6,大草李白诗《将进酒》
       7,书自作词《忆秦娥•娄山关》
       8,草书罗隐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9,书自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0,大草自书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把(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汝(尔)同消万古愁。
      这是毛泽东最著名的词作之一。这首在长征最艰难的路途中写成的壮词,感动过一个民族!毛泽东用三张空白稿纸写成,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和信息量,远超过丈二大幅作品。现代书法动辄盈丈,试图借纸长字大以壮声势,这已经是等而下之的做法了。明清以来,这种做法流行为展览会风格,也是对中国书法内在精神的湮灭。
马占禄。男,汉。籍贯;大专学历。甘肃和政,单位;职务;副调研员。甘肃省临夏监狱。通讯地址:甘肃省临夏市新民路6号楼641.电话;1319001099.    邮编;731100,QQ3743832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概论

                      甘肃省临夏监狱    马占禄
  

         
     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还是现代中国的规划者、组织实施者。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尤其体现在政治、军事、科技、社会保障、农业基础建设、外交、教育、解放妇女等方面。
     毛泽东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雄健瑰丽,气吞千古。毛泽东一生喜爱书法,他无意成为书家,却成为现代书法第一人,将中国书法自宋以来的萎靡、乖张之风气一扫而空,创造了迅疾、雄伟、险劲、自由的“ 毛体”。
       从照片上看,毛泽东的执笔方法十分端庄,是受过严格训练后才有的规范姿态。所用毛笔不大,可以用来写蝇头小楷,但他写的字却较大,典型的小笔写大字。这是一个有所控制又不失自由的人,具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本领”,他的字“萧然于绳墨之外又不失法度。”字如其人。
     一、新中国开创的领路人,现代书法第一大家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成为中华民族无法接受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挺身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然而,在中国**诞生之前,本民族中这些最优秀的分子,仍旧是在黑暗中摸索的。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个一千年一遇的民族领袖。他带领着一群有理想、有手段、勇于献身的优秀中华儿女,反对剥削和压迫,争取独立和尊严,成功地走上了现代国家的光明大道,奠定了今天千年盛世的基础。
然而,在今天言说毛泽东,依旧是一件敏感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毛泽东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以及全球历史发展的新格局中去考量,应当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毛泽东是中国**的创始人和核心领袖,在这个党的领导下,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外族干涉,推翻了“三座大山”,恢复了主权和领土完整,走上了独立的现代民主国家道路,其功绩堪比秦皇汉武。
      2、毛泽东规划并领导组织实施了大工业体系建设,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建立了有效的核威慑,为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前提条件。
      3、将两千多年陈旧的文化知识结构彻底改造为新的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文化知识结构,并从精神世界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战斗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笔者无法以足够的篇幅来展示毛泽东作为划时代领袖的光辉灿烂的一生,因为那不可能全面和深入。“毛泽东”是一个过于宏观和微观的世界,与常人习惯的中观世界有极大的跨度,探索它,需要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高度的精神感受力。这也许需要一个民族几百年的智慧;而且,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反对压迫和剥削、利他主义、诚实善良等等,都已经动摇、颠覆甚至湮灭的今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怎么会不受上述趋势影响而犯错误呢?怎么能够客观公正地描述毛泽东呢?
      毛泽东的功绩太伟大,他的影响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所以笔者暂放弃了对毛泽东生平的述与评,转而将重点放在毛泽东的书法研究上,从而打破了其他篇目一直具备的主体结构:生平+书评。不过,笔者会在评论毛泽东书法时,穿插介绍当时的背景情况。
      毛泽东的书法,简单概括如下:
      (一),毛泽东的书法,首先是一部重要文献,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信息,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档案资源。其墨迹内容涵盖之广、产生影响之深、所存规模之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书家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极为勤政,其文件多为亲手起草,很少口述,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墨迹。
      (二),毛泽东的书法,是其独特的精神世界的映射。他把对自由的渴望、对新世界的憧憬、对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气概,作了天然的、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并且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进而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三),毛泽东创造了完全崭新的书法新形象,是继王羲之、颜真卿、怀素以后,最具有创造力的书法大家,因其领袖地位和个人崇拜,毛泽东书法产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实影响力。
      正因为上述理由,中国2000年书法史的尾声,应该毫无保留地定格于毛泽东。没有毛泽东作为结尾,这部历史就显得太令人遗憾,就是一部自唐以来反复堕落和低俗化的历史。毛泽东书法的光芒,照耀千古,一直照彻到唐,照彻到秦汉,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接壤。因此我将毛泽东举为旧时代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书家,更是新时代第一位伟大的书家。
     二、毛泽东书法涉及的内容
     这里牵涉到一个典型的问题。什么是书法?是不是只有创作作品才叫书法?平常的手稿算不算?如果只有创作作品才叫书法,那么,王羲之、颜真卿就不算书法家,明以前,只有怀素、黄庭坚、米芾算书法家。实际上,伟大的书法,往往不是创作,而是手稿,是一些伟大人物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精神状态。《兰亭序》、《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都是。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国书法形式感层面的因素,永远不是核心和底层,核心是人和他的行为。书写过程本身也是艺术,至少是书法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书法不仅是造型艺术,它包含了更多的形式感层面之外的东西,这是书法艺术很难独立出来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的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了不得不赋予的形式感之外的价值。因此,他的所有手书墨迹(包括硬笔、主要是铅笔),我们都可以因为其超越于形式感之外的价值而纳入到毛泽东书法体系中加以研讨。这样,毛泽东书法内容就可以归纳为:
       1、笔记、批注与札记。笔记存世不多,批注则较多,多为铅笔所书。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作为一个政治领袖而不是文人,毛泽东的阅读量确实是亘古少见,因而其批注、札记也是存世较多(见图《讲堂录》,《宋史》卷四、五,《太宗纪》批注)。
       2、文稿。存世极多,在毛泽东存世墨迹一千多万字中,文稿至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其涉及范围极广,涵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的各个重要内容。建国前大多数以毛笔书写,1960年代后文稿渐少,且以铅笔书写居多。这部分书法的内容真是一字千金,有的是细致缜密的工作安排,有的是条分缕析的学术研究,有的是操纵千军万马的坚决、果断、刚毅的命令……(见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3、古人的文学作品和自己的诗词。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形象。目前业内探讨的多为这方面的作品。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毛泽东书法最精华的部分,只是形式感最为丰富的部分。其存世数量也不多,远低于书信、文稿、批注和题词。之所以获得广泛关注是因为绝大部分人认为,只有书写诗词才算书法创作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内容也易于传播。(见图,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词《诉衷情》)
      4、题词题字。为报纸杂志、学校单位、重要活动、人物和事件而题写。我所过目,绝大部分为毛笔所书,晚年有少数铅笔书写。这部分内容也往往为我们熟知。像著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雷锋同志学习》、《人民日报》、《北京大学》、《为人民服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新华书店》等等。这些题词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其艺术价值也极高。(见图《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词:艰苦朴素》,《在重庆政协会议开幕时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
    5、书信。存世很多,其信封书法,尤堪称道!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写了非常多的书信,首先主要是解决亲戚朋友鸡毛蒜皮的事情,因为毛主席是中国最大的官了,以前的老相识都纷纷来信递话,不过是想捞点好处,毛泽东总是耐心解释,晓以大义;其次是给党外人士的信件,包括各类专家学者、文艺界同志。毛泽东是政协名誉主席,实际上承担了政协、统战的很多具体工作,不重视这群社会力量,面子工程可能就会做不好。毛泽东在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也给国民党高层写过很多信,用词谦逊儒雅,但是笔锋流露出的豪气洒脱却丝毫不逊(见图,1938年9月28日致蒋介石的信内页)。
     三、毛泽东书法形成的几个时期
     一般把毛泽东的书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1908-1921,1922-1937,1938-1949,1950-1970,以入党、抗战、建国为分界点。笔者的分期比较模糊,没有准确年限,依据主要是风格的形成和笔力的强弱。大约如下:
      第一时期,年轻时期,基本上可以以参加革命工作为界限
      这段时期存世墨迹极少,主要原因是年代久远,没有注意保存,到了毛泽东功成名就之时,墨迹已经散佚。此一段时间的墨迹,风格区别较大,但都很有个性,即使抄的诗文、笔记,也很个性化,主要的营养来源于欧体、魏碑。从书写习惯形成的客观规律而言,此时段结字规律不够统一,笔法也有不同之处,但是有些精神品质已经得以展现,这主要是从用笔的轻重节奏以及书写速度中看出来的,起笔重,过笔迅捷、直爽,收笔不拖沓,笔画瘦劲犀利。(见图,还书条,致舅父函)
       第二时期,发展时期,从参加革命工作一直到60年代
       这是构成毛泽东书法的主体结构的时期,也是我们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主要对象。这段时期长达四十多年,也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规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毛泽东手中的一枝笔,动天下,撼乾坤,他以独特的精神气质,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深刻有力地影响了那个时代,连接着那个时代的脉搏。那些喷涌而出的文字,贯彻着他革命家、思想家的意志,表达着他战略家、军事家的宏愿,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这,才是毛泽东书法现象的本质。我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这些内容。从形式感分析,建国以后,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有一定变化。特别是在1950、1960年代之间,由于局势的重大改变和书写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毛泽东开始了新一轮的书法操练,这不同于常人的书法学习实践经历,使得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书法,极度丰富,快速成熟,创造了足以名垂青史的伟大经典。
第三时期,暮年时期
       与秦始皇、魏武帝、唐太宗一样,这些理想主义者,其内心深处总是涌动着人生苦短的悲情。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抱负没有时间去实现。秦始皇用“坑儒”,揭露了长生不老的骗局,表达了对万寿无疆的绝望,唐太宗极度喜爱《兰亭序》,将真迹同葬于地下与之长眠,不仅是喜好王羲之“尽善尽美”的书法,更是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同。毛泽东也曾手书《兰亭序》的这一段。他的晚年,多用铅笔,写出了他的生命力的急剧衰退,像1960年3月22日的《中央转发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的批语》,虽然篇幅长达4页,但气力远不如50年代的文稿;1970年关于兴建某水利枢纽工程的批示已经严重颤抖,但仍有气力;到了1974年8月25日的书单,还有其强硬的带棱角的书写特征;而1975年8月5日与他人对话时辅助用的笔迹“实录、构体”二字,已经几乎无力捉笔。谁也不能逃脱自然规律。特别是他指定的接班人林彪叛逃摔死以后,毛泽东又染眼疾,他再也写不出七十多岁还能飞扬雄壮的《解放军报》、《光明日报》那样的字迹了。
四、毛泽东书法的革命性
      毛泽东是个革命家,他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革命家的本质是对现存秩序的不满与挑战,他的书法作品也流溢着极强的革命性色彩。这种革命性体现在:
       1、扭转了宋元明清以来文人书法病态的文弱或乖张,直接唐人意绪,借鉴晋人笔势,写出了健康昂扬的姿态,将笼罩中国千年的精神阴霾一扫而空。
       自唐人以后,准确地说,是自怀素以后,中国书法就永别了健康的精神,要么是华丽流畅、完美无缺、空洞无物的矫饰,以宋高宗赵构、元人赵孟頫为代表;要么是文弱无力、故作淡泊、孤芳自赏的做作,以董其昌等“云间派”书家为代表;要么是狂乱郁闷、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的宣泄,以徐渭、王铎为代表;要么是形式古怪、奇异杂陈、符合商业口味的笔墨玩弄,以“扬州八怪”为代表。这些书法风格,都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书法审美偏好,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语境,但是都不健康!毛泽东的书法,健劲迅疾,纵横捭阖,表达了一个新时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面貌。而恰恰是这样的精神面貌,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伟人。这面貌本来只属于毛泽东个人,最终汇变成整个民族昂扬奋发的时代特征。只是这风云际会的时代,显得那么匆忙,让人感叹——这伟大的传统因为必将延续而必然道路曲折,还是伟大的传统已经是回光返照,永别人间?我经常带着这样的问题,掷笔长想,夜不能眠。
        2、很多作品完全不符合既定的形制。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无论信手而书的书信、题词,还是较有创作姿态的古诗文、自书诗,较少符合文人书法形制。其章法变幻多姿,排列顺序随意随形,签名落款自由任性,笔法处理无拘无束,对书法工具也从不讲究,达到了不择纸笔的境地。毛泽东一生读帖无数,他所了解的传统形制绝不少于一般文人: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他经常有访碑的闲情逸致,在娄山关竟然给红军战士们讲解“娄山关”刻石的书法艺术;建国以后,毛泽东借阅了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墨迹多次,其中有一次专门借阅了草书;外出办公,毛泽东也常常带着碑帖,去莫斯科,他竟然在下榻的宾馆中看帖写字,弄了个天翻地覆……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想创造什么新格局,只是不想为旧格局所束缚、所困扰,这正是毛泽东的超越——他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书写放在传统的层面中,也从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介文人、一个书家。所以,他的手书古诗词和自作诗词,少有落款,更无钤印,用纸也是公文纸居多,而不是宣纸。
       3、消弭了创作和实用书写之间已经形成的沟壑,纵横挥洒出的,完全是自然和磊落的心灵世界。
        所以,毛泽东的书法才是真正的生命能量的展示,是真正堪称艺术的艺术品,因为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生命力的展现。
        毛泽东书法,大部分是随意书写,主要的载体是公文纸张,很少有正式的创作,即使是创作,也不常落款,极少钤印,写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也是柳亚子找人刻章,自己盖上的,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竟然是田家英从字纸篓中捡出来的。
        明清以来,书法家们的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人所书,为了创作而摆出一种姿态是常态,而毛泽东的日常书写就是创作,他的创作就是日常书写。而专门为创作而书写的作品,往往效果不好,比如写给宁夏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就属于毛泽东书法中的下品。
    强健的生命意志,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是毛泽东极为可贵的书法活动品质,也是毛泽东对从宋开始一直到民国为止的中国书法史的杰出贡献,因为在这段过程中,自然且健康的东西太少,做作并扭曲的东西太多。
      4、书法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
      很多人已经习惯而不作思考地认为,艺术是个人事件,艺术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而不应服从于外界的任何功利要求,甚至认为有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这也一直是艺术理论界的重要话题。这里,笔者不想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逻辑来反驳这个命题。笔者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激发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是为人类服务的。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典范。
       毛泽东书法的实用性,并不是毛泽东书法的技术层面内容。他写过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自己的诗词,也专门进行过纯粹的书法训练,但是,更多的作品都是为现实而作,为人民而作。一个不能将自我的小情感与人民的大情感结合起来的艺术家,是不成功的小艺术家。毛泽东的文人情怀,从来都是连接着时代、现实与人民。他的题词、文稿与书信,是他书法构成的第一要件,其次才是诗词歌赋。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构成极不相似。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现实性的书法,一点也没有消弭个性,恰恰,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当代最具个性的书法大家。
     五、毛泽东书法总体风格
这个风格主要是:快、雄、险、自由。毛泽东书法的风格非常突出。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在充满不确定的时空里,完全凭借意志和本能,出人意料地穿行,那种自信坚定、昂扬健劲的姿态,不就是一次笔墨的“长征”吗?我在这里要描述毛泽东书法形式感层面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笔势迅疾、雄伟瑰丽、欹侧险绝、自由随意。
       第一是快,运笔迅疾。
       毛泽东运笔速度快,极快,我相信和怀素有一比。这倒不是因为毛泽东喝了酒(毛泽东本人不擅酒),或者训练得多,而是因为他思维极度敏捷清晰,而又不喜欢假人之笔。
       毛泽东不仅大草、狂草速度快,即使行书、行楷也速度极快,虽然很少字字连属。我特别注意到他起草的演讲稿、论文、电文、广播稿等等,为了不至于误读,他常常用行楷写。照理来说,由于是起草一篇新文章而不是写过很多遍的诗文,笔速会较慢,实则不然。虽然有删改、调整之处,但总是洋洋洒洒、笔势少有停顿,全文浑然一体,很少有对一句话再做句式或者用词的修改。很多文稿比如军事电文,有着极大的责任性,毛泽东也是一挥而就,但是通读全文,逻辑缜密细致,行文清晰流畅。这是伟大人物的重要品质,那就是,思维力极强、思路极清晰、表述极果断流畅。毛泽东的运笔速度,契合了这种品质。这是很多文人都不具备的品质。
       历史上怀素运笔是最快的,这也深得毛泽东喜爱。在读完故宫所藏历代书法墨迹之后,毛泽东感叹道,他都没看上,只是怀素写得不错。自明以降,特别是有清一代,馆阁、碑学,往往运笔滞浊(滞就是慢、犹豫,浊就是不爽利、不干净。当然也有爽利的,比如姜宸英、王文治,不过总觉得像影楼婚纱照或动漫里的美人,光鲜得那么假),比如刘墉、何绍基、康有为之流,而毛泽东则以迅疾的笔速凸显了他的特征,因为他不喜欢吞吞吐吐、绕来绕去。我注意到晚清来自湖南的曾、胡、左、彭这些实际操盘高手,书写速度也都比较快,只是毛泽东更快。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必须具备果断决策的本能。对了,宋徽宗的大草《千字文》也很快,但那是艺术家宋徽宗,是熟练的快、造出来的快、不是自然的快,所以显得做作。(见图及释文,1948年10月3日《军委关于不应改变攻占锦州计划的指示。
      读起这段电文,又回到战火纷飞、檄羽频传的年代。那是真正的决战、千军万马的大决战,一群英雄与他们的敌人之间的殊死较量,这种历史重量感、这种操纵感,这人类最高级别的资源操纵,我想,应当是所有男人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梦想,而他,毛泽东,就在一张张普通的电文稿纸上,操动那支狼毫小笔,指挥着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决战。当我们在欣赏这样一篇电文手稿之后,也就无心再去欣赏那些风花雪月、调戏人生的文人笔墨。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直是个“前人尽废”啊!今人当然也尽废。看蒋介石的字,如果字迹就是心迹,那蒋介石被“废”也是命中注定,真不冤枉。他的字,拘谨,局促,虽也端庄刚峻,但比孙中山也等而下之多矣(见图蒋介石、孙中山手迹)!毛泽东的大草战胜了蒋介石的正楷,为什么?因为时代不能再因循了,要有激越豪迈、勇猛精进的突破力、创造力。毛泽东有,蒋介石没有,所以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我们的党,选择了毛泽东。
第二是雄伟瑰丽。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瑰丽是举世瞩目的,结体和章法都是如此。雄伟是指高大雄壮,开阔出奇,这是个价值判断,它需要有形式感的客观依据。形式感主要体现为字的高大、朗阔。毛泽东的字,在预设的方格里往往会破格而出,即使在划线有框的稿纸上,毛泽东也很少有顾忌,几乎全部要出格出框。他的笔画之间非常朗阔,从不笔画叠笔画,即使很小的字,也感觉不到小。加上健劲的笔力(绝无因犹豫而产生的抖动、停滞),出人意料、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结体夸张和挥洒,又营造出瑰丽的神采。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集中地体现于题词和信封两大类中。我将在后面的书法经典举要一章专门谈到,此略。
      第三是欹侧险峻。
      主要来自于结体的瘦劲硬朗、部分笔画的伸展和不同寻常的左放右收。仔细来分析。
      毛泽东书法,几乎完全不临古人。他对古人的借鉴以读帖为主,批判居多。但是少年的训练,已经无可改变地铸成了他的运笔动力习惯,其中有明显的欧体和魏碑的结字特征,这是毛泽东书法的底层(另一底层是怀素,用于不同的书体)。欧体的险、瘦,都对毛泽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但毛泽东风格中的欹侧、收放习惯、轻重缓急特征,却与欧体无关。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行楷,有着极强的左放右收的特征,与传统的左收右放正好相反。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有左收右放的审美习惯呢?是因为捺和竖弯钩都往往是单字结束时的笔画,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强调,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黄庭坚创造了撇画、横画的伸展,而毛泽东几乎是唯一一个左边伸展、右边收紧的书家,特别是在行楷中,他往往把横画起笔的左边和撇画的收笔拉得很长(似乎受到过《北魏张猛龙碑》的影响),所以他的字容易让人联想起峭壁悬崖般的险峻,或者战马由左向右跃起的雄姿,或者是战旗在风中扑啦啦地飘扬。
       毛泽东的欹侧也非常突出,有的行楷书,横画几乎呈45°角。这样的险峻已经基本达到了临界点,继续夸张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毛泽东用竖画把这些因过于险峻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矫正了一下,他的竖画通常比较直,特别是作为主笔画的时候,这就不会失去重心,让人产生软弱、委靡的审美联想(见图,1946年《中央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的指示》及局部字例)。
      第四是自由随意。
      蔡邕有妙语曰:“书者,散也”。“散”的意思是,自由。
      毛泽东从不拘泥于笔法约束,少见藏头护尾,多见直入直出,侧锋用笔也满篇皆是。这是我们的区分,实际上,中锋用笔、藏头护尾这些所谓传统规则,毛泽东是毫不在乎的,他当然知道这些规则,只是觉得这些规则没什么必要,对于写字而言也没什么帮助。关键是,很多笔法是自然形成的,那是真实的需要,比如上一笔画的结束与下一笔画的展开之间,总有一个回锋的动作,何必非得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呢?毛泽东是很不喜欢教条的。他喜欢自由地创造,随意地发挥,他的心底磊落坦荡,所以一旦自由起来,就一定流露出真善美的韵律。很多人之所以手札和创作判若天壤,可能就是因为需要掩饰的地方太多。毛泽东没什么好掩饰的,跟着情绪和意志走。
      这里我要着力展示毛泽东1963年11月17日致林铁同志的一封信。林铁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当时河北省正在筹备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他致信毛泽东请求题词。毛泽东用粗壮的笔触写了“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并署名落款。
      治水是政府的要务。毛泽东在《新五代史卷八考证》的批注中曾写道:“中国统一,为河与外族进攻二事。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可见治理水患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题写过程中,毛泽东的意志情绪是比较强烈的,紧接着他给林铁复信——
     林铁同志:
     尊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浪淘沙一词
     待后再写。
     此祝康吉!
     毛泽东,十一月十七日
     写这封信时,毛泽东70岁了,一个70岁的老人,能够写出如此苍莽、雄壮、自由的大草墨迹,足以令人惊叹。毛泽东一直战斗到不能战斗为止,所以他笔力衰弱的墨迹很少。所谓“人书俱老”在毛泽东这里未曾见到,可见他生命力的强悍,对自由发挥的渴望。照理说,老来情味减,人与自然会逐步融合,而不是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了。但是毛泽东直到死前,都认为,我们这个民族,要崛起,要强大,要幸福,只能靠战天斗地;在必须捍卫民族尊严而不得不没有朋友的艰难时日,还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面说过,毛泽东的书法没有掩饰,所以在他的笔下,即使老了,还是充满着战斗激情,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不是传统文人的天人合一、淡泊宁静。
      这封信如何自由已经不用言说——大小错落对比极强,“林铁同志”独占一行,顶天立地,笔迹粗壮,关键是仍旧迅疾如风。如果是书法创作,也许不出奇,但这只是一封信。最后毛泽东亲手写了信封,也是雄浑苍劲,迅疾如风。
      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笔者感叹:雄雄乎伟哉,劲劲乎疾哉,落落乎散哉,吾从毛!
    六、毛泽东书法风格细分——因功用不同时段不同有较大区别
    毛泽东书法的“快、雄、险、自由”是他的总体风格,基本贯穿了他的全部墨迹。毛泽东的书法又有多种面貌,我在这里归纳一下主要的几种典型。
      毛泽东书法风格的细分应从其书法的功用角度看。
      1、文稿的风格差别不大。
      起草文件,至少要便于识读,所以毛泽东用了比较规范的行楷,有的文稿比较草,可能是因为给自己看,或者打字员、发报员比较熟悉毛泽东手迹。由于毛泽东思路清晰,思维速度极快,手赶不上脑子,所以文稿的书写速度仍旧极快。因此,文稿的主要特征是:毛泽东试图在速度与可辨识之间找到平衡。但不能让我理解的是,毛泽东收笔的一捺,经常有高高的挑起,看上去不够自然,也无助于提高书写速度。这是深刻的习惯。换一句话说,历史上书体风格的演变,不完全是(甚至不是)由简便快速来决定的,即使是从秦开始到汉末结束的快速演变期,也不是。

       2、书信的风格有较大差别,主要是根据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情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建国前后的两年中,毛泽东的书信非常多,1960年代以后渐少,文革以后的就更少了。给文人的信就会比较草,因为文人有草书修养,能认识。(附图,1952年5月25日致叶恭绰,信中专门谈到袁崇焕祠庙的事情,毛答复说,“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绝大部分的信,毛泽东用的是行草,风格也比较统一。早年的章法比较工整,晚年则比较随意,甚至散乱。到延安以后至1950年之前,毛泽东有很多书信都是横向书写的,虽然单字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是一排的方向有不少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估计与他的坐姿有关。(附图,1949年10月13日致冯友兰函)毛泽东的书信非常频繁,所以能够从中看到他风格的演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1950年前后,也就是成为新中国第一号领袖人物以后,毛泽东的字更为圆劲爽利,转折处的棱角逐渐变少,被弧线所代替,我不知道原因何在。是告别了战火纷飞,还是更加成熟自信,还是条件好了,办公桌大了,纸笔称手了,还是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总之,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欣赏毛泽东书信手迹,有助于了解毛泽东书法的风格演变。
另外,顺便指出,迄今为止,我所过目的毛泽东手迹正式出版物,在编辑和制版印刷上,有很多不妥或者不专业之处。现罗列如下:
       首先是时间排列有问题,因为信件、文稿有时间,所以不会排错,但是其他的很多作品,经常排错,或者明显不合理。
       其次是制版问题,作为中央档案馆,复制完整的画面,应有此能力,但很多靠边的字都被割去了部分,即使为了对信笺保密,也不应该遮住了事,可以避让的嘛。
       第三,为了让画面干净,不惜牺牲原稿的真实性,很多笔意、飞白,就这样省略掉了,印刷部门也未尽责,很多层次、对比都失去了,没有灰度,只有黑白二色,还不如复印机的效果。
       第四,从不交代原作尺寸大小,质地如何,如果是为了保密,至少应有大约尺寸,让人感觉这是一张大幅的写在宣纸上的字,还是小幅的写在稿纸上的字。
       第五,所有跨页图版均未说明原稿是单页还是整页,是否是因为印刷问题而被分开。
       第六,跨页印刷往往拼接不到位,接壤处往往翻不开、看不着,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毛泽东书法的研究。好在毛泽东书法与毛泽东其它方面相比并不算重要。
       3、毛泽东信封书法应该专门列出来,这是一种极为突出的细分风格。
       毛泽东手书的信封,一般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①笔画较为粗壮,且弹性好,节奏感强,往往非常醒目,绝大部分有鲜明的棱角。
       ②笔顺交代清楚,即使不多见的大草,也符合草法。
       ③笔势流畅有力,极度健劲,绝无拖泥带水,绝无扭动颤抖。
       ④自己的签署往往非常疾速简约,甚至无法辨识。
       ⑤章法布置极有个人风格,从来都是撑满的,与标准的印刷方框相重叠、相结合,形成生动的对比,这种空间构成特征,奇崛雄伟,震撼人心,有些构图(只能用到这个绘画术语。说明毛泽东有强烈超前的现代意识或者与之暗合)与所谓的当代艺术相比,后者简直是小儿科。因为他们折腾了半天都是做作,而毛泽东只是随意几笔即臻绝妙(附图,致刘少奇函,致冯友兰函,致徐悲鸿函,致陈瑾昆函的信封)。毛泽东的信封书法才是真正的绝品、佳构、合作。毛泽东在写完信准备封口时,往往会比较凝重,当他提笔写信封时,则更是一种厚重的嘱托和信任,因此在书写收信人姓名的时候,那种既凝重又飞扬的情绪意志,加上工作完毕时比较放松的状态,全部诉诸笔端。因此,那种雄伟瑰丽、笔势迅疾,充满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墨迹,就展现在眼前。毛泽东本人对此也一定非常满意,甚至得意,因为从字迹中可以清晰看到这种情绪。
4、风格差异最大的是自作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
      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在这里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风格。
      第一种,速度最慢的,有行草笔意的楷书。早年多见,1960年代以后少见。此类作品数量不多,有一定的鉴赏余地。其艺术性不如草书作品。失去了速度感,毛泽东书法的魅力就会打折。此类作品往往直线多,弧线少,转折方,基本是魏碑与欧阳询的结合。(见图《清平乐•会昌》)
      第二种,速度次慢的有草意的行书。往往笔画较为粗壮,结体也不像行楷那样瘦长险峻,转变为雄壮、浑厚,单字的大小对比开始明显。(见图《七律•长征》)
      第三种,速度较快的草书。这类作品较多,风格差异也较大,建国以后更讲究一些,1960年代以后更老到随意一些。(见图《忆秦娥•娄山关》)
      第四种,速度最快的大草。这类作品往往是毛泽东熟悉或者抄录的篇章,有非常非常飞扬跋扈的神采,高级的草法,堪称笔力惊绝,是毛泽东书法中仅次于信封书法的合作佳构。毛泽东在抄写唐人诗的时候,最容易体现出这样的风格。这实在是看上去不容易解释,实际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如果精神气质上的沟通是顺畅的,那么,在形式感上的联络就是自然而然的。(见图,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韦庄《赠边将》)
     毛泽东书法中运笔速度较慢,有行草笔意的楷书。
毛泽东多次写过这首诗,几乎每篇都有不同的面貌。
     全诗内容如下:曾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5、题词的风格也非常多样化。
      这也可以看成是毛泽东书法各个阶段的标本,只是缺少大草的范例。毛泽东没有用大草题过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容易辨识。这里选择不同时段的一部分题词作品,来展示毛泽东的不同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同一个时期,也会自觉地追求一些不同风格,主要体现为瘦硬与粗壮、方峻与浑厚的区别。在此一并列出,有心者可以看出其中透露出的诸多信息。(见图1938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1951年《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努力》,1941年冬《实事求是》,1950年6月1日《庆祝儿童节》,1950年《船山学社》,1958年《十三陵水库》,1964年《河北日报》)
     七 、毛泽东书法的工具——硬毫、稿纸
     据李树庭先生描述,他在中央档案馆见到的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等几件手迹,其纸为普通土纸,其墨也甚淡,可以想见当初毛泽东作书工具质量的低劣。根据李寻先生的描述和所提供的照片,毛泽东在建国以后,用过湖笔厂的狼毫笔。那支定制的狼毫笔,笔毛自不用说是上好狼毫,笔肚不大,出锋较长是其特点(附图)。
      笔者认为毛泽东本人是不太在乎工具的。如果说有讲究,那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笔不喜软毫;第二,纸不爱生宣。
     就凭这两点,毛泽东就是颇谙晋人笔法,也很懂唐宋精髓的。
     中国书法的笔法精髓到底是什么?“笔力惊绝”是极好的概述。笔力令人吃惊,叫人称绝,不是力气大,下笔重,而是控制力强。什么叫控制力强?就是即使在快速运动中也能够有效控制。书法大家就不举例了,我们来看唐人写经。唐人写经不属于文人书法的范畴,但千年以来,是堪称经典的一种书法形式。它为什么经典呢?这些写经手们,对经文的熟悉程度是极高的,常年的抄写,又必须整齐优美的抄写,使得其笔速超快而又结构精准。那些笔画,就是经典的“笔力惊绝”。当然,由于过分的熟,他们的“笔力惊绝”比不上文人书法大师的“笔力惊绝”那么有艺术感,因为这些大师们还需要有“生”的地方,他们往往面对无法预先知道、难以提前安排的书写,在快速的、未知的、变化着的运动过程中控制毛笔,这才是笔法的灵魂。真正懂得这灵魂的人,不多,真正把握好这灵魂的人,更少,纵观历史,只有二王、怀素、米芾、赵孟頫等少数书家有此绝活。明清以降,特别是有了条幅大字、软毫、宣纸的“绝配”以后,以这种工具组合写出的字,再也看不到“笔力惊绝”了。
       按照专业书法家的要求,毛泽东的败笔很多,这里不是指那种不讲究之处,而是指用错了工具的时候。比如在庐山,庐山党委为他准备好了纸墨笔砚,他挥毫写下李白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本来,主席写这样豪迈诗句的时候,应该出彩,但是不好,显得臃肿、拖沓。为什么呢?大字、羊毫、生宣,是凡这样的工具组合,往往败笔。比如“江山如此多娇”,是直接题在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之上的,大字、宣纸、羊毫,这都不是毛泽东擅长和喜欢的,再比如为宁夏同志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由于快不起来,由于软毫不听话,生宣又洇水,所以一定阻碍书写者的意志,视觉与主动触觉之间形成了负反馈效应,最终败坏了书写者的情绪。好在毛泽东是个意志力极为强悍的领袖人物,他完成了整幅创作,而且最终还算马马虎虎。
       总之,生宣和软毫,是中国传统书法笔法技艺的杀手,吴湖帆先生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唐人以后,中国书法为什么走下坡路?为什么开始搞怪?为什么搞成了工艺美术、江湖道术?与文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与工具也有很大关系。毛泽东从没有想过振兴书法的事情,但他必然碰到这个选择,他也给出了天性中必然给出的答案,这个答案恰恰接上了唐人的余绪,恢复了中国书法的原本面目。这种内在的契合,不仅是精神的,也是工具的,或者说,精神,与它的外化——工具,本就是伴随着的。我忽然觉悟,这世界也许真的不是物质与科学技术的延展,而是精神的延展,精神真的引领着物质世界的方向与方式。毛泽东代表了强健的精神,所以他自然选择了符合强健精神的工具组合。
      八、 毛泽东书法的影响——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全民运动
      有很多的书法可以传递理性和控制,传递智慧,传递激情,传递美,但有谁的书法可以传递信仰?毛泽东的书法做到了。他书法的感召力,至少在当时,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崇拜,尽管毛泽东并没有把自己的书法当艺术。
       我相信毛泽东也不相信有什么书法艺术家。所以,这么样喜欢写字的一个领袖,一直没有给书法家一个地位。1949年9月成立了文联及作协、美协、剧协等多种艺术家协会,在此后的32年中,文联均无书法一席之地。加之不停的政治运动,对文艺界人士及作品的反复批判,确实在去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导致书法艺术界比较萧条。不过,在书法跌入低谷的年代,却有书法史必须记载的重大事件。
       1960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使书法在整个学术界、艺术界及上层人士中引起关注。尽管这只是个学术问题,甚至与书法艺术不沾边,但是,围绕着这次大辩论,人们找到了书法艺术的出口。毛主席一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激发了文人的辩论激情。挑战的对象是“郭老”,挑战者高二适仅是一名文史馆馆员,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文革”中毛泽东书法大普及,亿万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高层次的书法审美教育。同时,上千万人以毛笔为武器,参加了写大字报的“战斗”,让人们真正领略了书写的激情。我确信,那个时代,在那群奋笔疾书写大字报的人群中,存在真正的书法大家,那个运动,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现象,它否定了案头焚香、花前月下的笔墨玩弄,否定了一切既定的形制与规矩,否定了传统的书写内容,却把书法艺术的灵魂高高举起——无论是挑战还是抗辩,无论是号召还是拥护,无论是宣泄还是说理,都是与意志、情绪、学识、感情高度相关的,那才是精神领域的活动,是生命力量的表达。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幻化为全民族的激荡,这样的能量联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少见。
       1970年代出现的书法爱好者,借办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书展,成为任何人不敢阻拦的形式。那时的书画名家,谁没有写过毛主席诗词?有些还因为写毛主席诗词而照耀中国,典型的如林散之先生的那件著名草书作品《清平乐•会昌》,尽管是长锋软毫写在宣纸上,但墨气淋漓,意韵深厚,成为其代表作。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沈尹默、谢稚柳、陆俨少、赵朴初、林散之等书画名家,都写过极好的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而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更是用大幅宣纸,书写毛主席诗词数百张!
       “毛体”,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没有,毛泽东为多少刊物、大学、公共事业单位提写过名称和座右铭,更无法统计的是,有多少单位用毛体“集字”,作为自己的招牌。总之,凭借着个人崇拜力量和现代传媒途径,毛泽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时代影响力的大书法家。
       这,也将是空前绝后的。Ω
       著名书画家书毛泽东诗词选。 很明显,这些都是专业选手,他们都写得非常好,但是不自然,把他们的作品和毛泽东的手书放在一起,也许我们就会对中国书法的一些核心要素有了形象认识,那就是,书如其人,书者散也。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举要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太多了,因为不是专业书家,因为处处自然流露,所以可以随意挑出好字。笔者浏览了上千件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墨迹,经过反复对比筛选,割爱无数,现举要如下:
       1,楷书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 及“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2,致高亨(信封)
       3,致郭沫若(信封)
       4,致齐白石函(并信封)
       5,草书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
    6,大草李白诗《将进酒》
       7,书自作词《忆秦娥•娄山关》
       8,草书罗隐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9,书自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0,大草自书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把(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汝(尔)同消万古愁。
      这是毛泽东最著名的词作之一。这首在长征最艰难的路途中写成的壮词,感动过一个民族!毛泽东用三张空白稿纸写成,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和信息量,远超过丈二大幅作品。现代书法动辄盈丈,试图借纸长字大以壮声势,这已经是等而下之的做法了。明清以来,这种做法流行为展览会风格,也是对中国书法内在精神的湮灭。


马占禄。男,汉。籍贯;大专学历。甘肃和政,单位;职务;副调研员。甘肃省临夏监狱。通讯地址:甘肃省临夏市新民路6号楼641.电话;1319001099.    邮编;731100,QQ374383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话太多,废话太多。看不下去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第五只眼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翱翔在毛泽东书法艺术寥廓的太空中

                       甘肃省临夏监狱   马占禄
历史研究是这样,艺术研究更是这样。当我们在解读当代书法艺术这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史时,更应该具有“向后看”的历史眼光,和向历史学习的谦卑襟怀与敏锐洞察力。尽管,研究书法艺术的历史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需要非凡的学养做基础。可是,一切有思想、有原创力的书法艺术家,都会从研究书法艺术的历史中,找到书法艺术的思想精髓,以及艺术实践的方法论。假如没有历史,他们既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性,也无法看到自身的能力;他们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找不到判断的标准,以及通往未来的路标。他们的笔无法走动,更不会飞翔……然而,正如诗人所说:“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与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时下的书法艺术界,早已不是王羲之、怀素、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巨擘大家们“乘物以游心”,恣肆汪洋的时代了。那是一个艺术高度自觉的时代,是为性灵而艺术的时代,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
《唐朝名画录》记载了开元年间的一段轶闻。其时,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和擅长舞剑的裴旻将军邂逅东都,于是乎,中国书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上演了。将军舞剑,气贯长虹;张旭狂草,风起云涌;吴生奋笔,有若神助。东都洛阳,万人空巷;天宫寺内,观者云集。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内,获睹三绝,三生有幸矣。”后世论者在谈起这段轶闻美事时,都把观察的目光聚集在舞剑、绘画、书法这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在审美意趣上的一致性(相通)上。却独独忽略了为什麽上天会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给中华民族艺术的天宇擦亮一颗又一颗熠熠的明星。
心中的道德律和天上的星星,是古希腊哲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忠告!籍此,有人说,仰望星空,可以清洗自己的精神,发现自然的规则(天道),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一个善于思想的人文,必然是一个对头顶的星空心怀敬畏的高尚的君子。一个书法家,尤其是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也必然是一个不仅喜欢仰望星空,而且从未放弃将深邃的目光投向幽暗的历史隧道的探索者。从仰望星空得到力量和启悟,从历史研究中得到经验。因此,从星空到历史,是一个大书法家精神之旅的必由之路。
书法的精义是什麽?是精神,书写者的精神。西汉杨雄论书法,说:“书为心画”。心者,精神也。近代刘熙载《艺概•书论》说得更明确,“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家不仅仅是写字好看的人,那样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书匠”,即使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优秀的“书匠”,而不会成为像张旭、怀素、王羲之、颜真卿等等傲然兀立的巨擘泰斗。传世的书法精品,无不浸润、迸射着书法家丰沛的精神之光。毛泽东提倡“字要骨神兼备。”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书也。”无论是“骨”、“神”还是“气、血、肉”,毫无疑问都来自于书法家的精神、学养、性灵和节操。王永红的家乡有一座天中山。那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笔题写山名,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天下最小的山。言其小,是就其体量而言。高仅三米多的一个小土丘,即使放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人们也无法将这个“小不点”与山的概念联系起来,它甚至还没有周围普通的房屋高。但是,它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的崇山峻岭,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仰望,它竟然是那样地高不可攀。20年前的一个夏天,当时还是一名作家并且主编某刊物的王永红,曾经邀请人一起去看这座天中山。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颜真卿亲笔书写的“天中山”三个字,第一次从点横撇捺的结构中,感受到穿越千载的凛凛风骨直逼心灵的力量。颜真卿写这三个字的时候,正是身陷贼营,生死难卜的危急关头。其时,他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儿颜季明,因坚决抵抗叛军而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在此家仇国恨油煎火熬的时刻,它又被奸相卢杞派往淮西叛军李希烈部“宣慰”唐王朝的谕旨。颜真卿明知这是奸相借刀杀人的恶毒阴谋,可是,中国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的凛然风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核心价值观,使他根本没有想到推辞和退缩。他毅然从长安出发,来到当时被叛军占领的河南许昌。在这里,叛将李希烈的亲兵养子手握钢刀杀气腾腾,高声谩骂围逼颜真卿。颜真卿面不改色威武不屈,庄严郑重地宣读了朝廷对于叛军的招抚政策。李希烈见威吓不成,即以礼相待许以高官厚禄,欲拉颜真卿入伙共反朝廷。颜真卿至死不从。恼羞成怒的李希烈遂将他囚至蔡州。颜真卿在蔡州写下“天中山”后不久,被叛将李希烈缢杀。
20年前的那个中午,作家王永红在天中山下讲这段典故的时候,从他满脸风云密布的严峻表情中,感受到“天中山”三个字所投射出来的凛然的力量。所谓书法的“风骨”,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吧!而碑文的解说词把这三个字仅仅解释为“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蔡州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的地理标志,实在是太幼稚、太浅薄、太形式化了。在一个浮躁的,经济和娱乐至上的时代里,有多少人能理解一千多年前一个大书法家“天欲坠,赖以柱其间”的精神呢。惟如此,这三个字才有穿透历史的凛然风骨……
被盛唐气象滋养出来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春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盛世嘉年华里再度重现。如果说盛唐气象孕育出来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时代,是一个法度森严,奇峰并起,浑漭壮观的喜马拉雅山系,那麽时下书法艺术的繁荣,则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浮躁的色彩。一方面是诸多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人格情操高山仰止的严谨的大家们潜心研究、埋头创作;一方面是伪大师满地走,假桂冠顶顶飞……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背后,名不见经传的书写者,正躲在僻静的书斋或宁静的村庄,他们澄澈的目光遥望历史,也仰望星空。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天空之上,寻找着书法艺术的天道,不动声色地刷新当代书法艺术的历史。
2008年奥运会闭幕前夕,全国政协组织了一场为奥运会闭幕式而创作的书法盛会。国内书法界稍有名头的艺术家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唐朝名画录》记载的张旭们在东都洛阳天宫寺内即兴泼墨的盛况类似,不同的是这次盛会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儿“擂台赛”的意味。各路大师,笔走龙蛇,挥毫献技,隶、楷、行、草、狂草;唐诗、宋词、诗经、楚辞、名言警句……大师们用尽所有的书写方式,在中华文化诗、词、句、段的海洋中寻章摘句。虽则华章灿灿,满殿生辉,但与奥组委的要求相比,却总有遗憾。据现场参与者回忆说,当其时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体书法家不动声色地出场,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面。他以毛体书法固有的狂傲、豪放、目空一切的气质,书写了一幅特大号的“天下和”,成为奥运会闭幕式选用的书法作品。第二天,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领衔的所有官方媒体,都对这一颇具戏剧性的场面进行报道。一些知名的生活类、文化娱乐类媒体也紧跟其后,对这一盛事进行报道。“天下和”三个字,从此在中国当代书坛、尤其是毛体书法界,成为一个标志,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符号。而王永红,作为这三个字的书写者,从此奠定了在中国毛体书法界的地位。让我们把深邃的目光,越过书法家留在宣纸上的遒劲和峥嵘,一步一步,去探源他与毛体书法艺术的历史。因为只有历史,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当下,预见未来。走过去的脚印镌刻在天空在网上搜索“书法家王永红”,或者“作家王永红”,你会看到许多丰富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了简要的编辑,得到如下的资料:王永红,曾用笔名原燏、虹剑,永宏等。中国当代作家、书法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师、编辑学家。祖籍河南新蔡县,研究生学历。1984年参加工作,在新闻、文化战线从业20多个年头。曾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当代散文报》、《法治时代》杂志、《中国作家》、《中国改革报》、《国际日报•中国新闻》、《中国魅力城市》杂志、和谐中国网等任职,历任报刊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弄潮集》、《今人的脚步》、《老海沧桑》、《布尔什维克群体》;小说和散文集《秋天的重复》、《变迁》、《走进青山密林》;诗集《童年的梦在草丛中握手》;书法作品集《王永红信札选》等多部。书法作品《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出师表》、《沁园春•雪》、《无极》、《西风烈》等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中国民族文化宫、全国政协、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人民书画艺术网、和谐中国网、和谐中国书画院等展出和收藏。书法作品获中国首届毛泽东书法艺术作品大赛特别金奖。2002、2003书法作品曾被中国当代书法家丛书编委会编辑出版台历、挂历、专著等。曾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与河南省有关单位联合拍摄的《少年英雄雷素》和《民警刘文功》电视电影、报告文学题写片名。2008年为奥运会胜利闭幕书写“天下和”引起轰动,并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及多国政要收藏。系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科联研究员;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中华青少年文学•摄影•书画大赛评委;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全国城市采风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名誉院长;和谐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重点城镇建设湖北省投资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广华夏国际传媒顾问;中国爱心书画艺术团执行团长;现任中华和平书画院、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民日报影视中心执行总编等职。入选《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简明诗词家辞典》、《中华诗词家宝鉴》、《中华名人词典》等。看过这份简历,人们也许会说,书法家王永红其实是一个作家。 当你们认为他是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编辑家,一个卓有成效的社会活动家,一个有真知灼见的学问家的时候,你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错了。落在他头上的那些在世俗眼光里光芒万丈的光环,其实并不是他的庐山正面目。就其本质意义而言,王永红只是一个赤子。一个庄子笔下“抟扶摇而上”徙之南海,“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一样的赤子。一个豪爽而大气的人!但凡熟悉王永红的人,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大都不会感到特别的惊讶。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取得这些成就对他而言,是应该的。对于那些能够进入他澄澈的精神境界,从“垂天之云”的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的人而言,他取得的这些成就,似乎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他的生活,他生活的状态和理由,是他波涛汹涌的精神汪洋中跃动着的一朵朵浪花。只不过,这些浪花在阳光之下更绚烂明丽,易于被人们发觉、接受罢了。难道,大海中有几朵灿烂的浪花,就值得大海骄傲和惊喜吗?
在有关毛泽东的传记资料里,我们知道,毛泽东早年学习书法,喜欢钟繇、王羲之。而在他的书法艺术臻于成熟的壮年和晚年,则比较喜欢怀素、张旭等人的狂草风格。毛泽东不修边幅,爱吃辣椒,对农民和弱者充满感情,对不公不平和黑暗现象疾恶如仇,对压迫他的“天条”充满蔑视,即便是对于自己的父亲强加给他的不公平的压迫,他也会用斗争的手段去反抗,以争得公正和尊严。除了不抽烟,书法家王永红在诸多方面,都跟伟人毛泽东极为相似。他的怒雷霆万钧,他的泪春雨温润。兴之所至,手舞足蹈。谈至性浓,神采飞扬。他熠熠生辉的眼睛里,散射着热烈豪爽的光芒,睿智而又明朗。一小把花生米,一杯小酒,一阵长空雁叫,或者一段故事,都能激发起他创作的欲望。
毛泽东早年受党内“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排挤,是由于他没有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但历史证明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王永红早年由于家庭贫困,在推荐上大学的年代里同样失去了走进“象牙之塔”的机遇,也没有吃过书法理论的“洋面包”、“洋墨水”,但后来他也成为一个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堂上,给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讲授书法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教授。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永红对于学问的态度,既高屋建瓴,大开大阖,又孜孜矻矻,一丝不苟。对书法有兴趣的人都知道,如果同一个字在同一幅作品里多次出现,是不能用相同的写法去写的。谨以“学”字为例,王永红说,大部分书法家的知识储备里,“学”字大概有四样写法。有一次,一个对毛体书法推崇备至的大企业家慕名求字,偏偏在同一幅作品里“学”字要出现五次,人们翘首以待,看王永红如何来书写第五个“学”字,而他却挥洒自如,用毛体特有的潇洒不羁的气度写完了这幅作品,创造了“学”字的第五种写法。这幅作品后来被悬挂在这家企业的办公大厅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在欣赏这幅大气磅礴的作品时,看到那个“斅”字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认识的。而这,正是王永红在长期研读书法理论和先贤字帖的时候,从王羲之字帖里学到一种写法。
毛体书法的魅力,在于它淋漓酣畅地体现了毛泽东的精神境界和伟人气度。在当代书法界,学写毛体的书法家很多很多。有些人临帖经年,惟妙惟肖,几以乱真。但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所缺少的,正是毛体书法中发散出来的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一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这种力量和气概,是“临摹”不出来的。他来自于伟人毛泽东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来自于他的世界眼光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自信,来自于直承“颠张狂素”(张旭、怀素)的草书精髓的毛泽东化。
一个时期以来,王永红沉醉在历史上巨擘大家的书法理论里,精心研读了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从《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到《笔势论十二章》,以及唐代虞世南的《书旨述》、《笔髓论》,李世民的《指意》,孙过庭《书谱序》,宋代苏轼《论书》等等,他对这些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大多侧重于书写的技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指意》,则站在书法艺术哲学思想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书法的精髓。李世民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以心为筋骨,心要不坚,则字无劲健也。”毛体书法的“精魄”和“筋骨”,大概是临摹不来的。而王永红的毛体书法之所以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不是因为他把毛体临摹得惟妙惟肖,而是因为他的毛体书法在“精魄”和“筋骨”上与毛体神似。
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神似”不是“似”。“神似”是指精神气度上的息息相通,是书法境界上的“似”,其核心在“神”;而“似”的核心在看上去很像,侧重于表面的视觉效果和技术层面。一字之差,却有着万里之遥的差距。王国维论诗词,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引之于书法,同样适用。而齐白石的名言“似我者,死;学我者,活!”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境界、精魄、神似,这些都不是经过临摹就可以达到的。我们不否认临摹的作用,但仅有临摹是不够的。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又说:“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在毛泽东以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书法理论里,对临帖做了充分的肯定,但临帖的目的是“取其神”,而“神”的取得,并不仅仅是在书斋里临帖所能得到的。毛体书法的魅力在于狂放不羁,气度磅礴,在于翻江倒海的革命激情和力量,以及直承“颠张狂素”的草书精髓,并加以毛泽东化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和自信。这种境界,难道仅靠临摹就可以达到吗?毛泽东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蔑视天条,反抗压迫,是敢于并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从而在一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他的这种性格经过革命战争百折不挠的砥砺,加上一个伟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眼光与襟怀,形成了他后期书法艺术的特有境界。王永红的经历一样是曲折的,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基本上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的人。这种压迫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于生活本身。为了生存,十几岁他就离家打工,到遥远的太行山里谋生。他一生干过很多工作,有过很多社会角色,中学生,农民,打工仔,马戏团领导,乡镇企业领导,民间文艺家,县委宣传部的干事(县报编辑)、省报以及国家级报纸的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诗人,作家,书法家等等。每一个角色的转换,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所有角色中,他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学习。他曾经说,他在从中学生到农村生产队当农民时,就开始背诵《现代汉语辞典》。后来随着角色转换,社会阅历的增加和接触事物的繁杂,他依然坚持着学习的习惯。他出版的报告文学、小说、诗集,都是在工作时间之外构思、写作、修改的。《秋天的重复》出版之后,曾经在电台连续播出。著名评论家樊星、刘安海教授认为,他的小说与池莉、刘震云一样,是“新现实主义的领军之作”。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他后来在毛体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与伟人毛泽东相似,他也是一个百折不挠,不肯服输的人。是一个蔑视强权、反抗压迫的人。1990年代初期,他做一家媒体总编辑的时候,就曾经为了给几个上访的农民(其中有残疾人)主持正义,而甘愿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方方面面的利诱、威逼、陷害,与当时的一个地委书记斗智斗勇。那是一个管着十几个县、几十个县(处)级局委的地区呀!地委书记的能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封建历史传统的国家,古人说“破门县令,灭族道台”。王永红不是没有想过与这样的一个“道台”斗争可能付出的代价,但是他早年的坎坷经历,长期被特权压迫而形成的蔑视特权、反抗压迫、追求公正的性格,让他面对跪在地上哀哀哭泣的上访者,不得不拍案而起。他亲自深入农村,采访调查。在农村调查时,他乘坐的农用三轮车被警车跟踪。回到地区,他无论干什麽,都有两辆O牌照的车轮班跟踪、监控。就在他调查清楚准备签发稿子的时候,还有人找他“公关”,利诱不成,换成威胁。他用蔑视来回答这些下三滥的手段。稿子发出来后,群众欢呼,而压力空前地集中在他的头上……后来,李长春同志对稿件的批示,让事情一下子柳暗花明。当正义得到伸张的时候,人民拍手称快,他却很感动地对编辑部所有人说,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李长春同志。他的性格特征和坎坷经历,他的文学修养和朴素的人民情怀,他的襟怀气度和敢做敢为的风格,都让他的毛体书法在境界上达到毛体的神韵。而这,是那些在钟鼎玉食中长大,或者生于富贵之乡、长于书斋之中的人们,靠着临帖所无法达到的。与“饮中八仙”之一的张旭和有“醉僧”美誉的怀素不同,王永红不善饮酒,偶尔为之,也不过浅尝辄止。这一点倒与毛泽东相同。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大部分是在革命高潮或者斗争胜利的时候而挥写,并且,这种挥写往往是与他的诗词创作珠联璧合。王永红在创作状态上与毛泽东有着相通的地方,越是大场面,就越能激发出他的创作活力和灵感,越是人山人海、指指点点,他越能酣畅淋漓,挥洒自如。这与一般躲在书斋里、沙龙里、或者会馆里凝神静思而“创作”出来的毛体书法,在精神气质(神似)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或许就是他区别于某些自诩为“正统的毛体书法家”的地方!
这,或许也是他被广大毛体书法爱好者喜欢和追捧的原因之所在。
你没有看到蓝天是你没有达到看蓝天的高度
欣赏王永红的书法作品,犹如进行一次精神的放飞。由于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丰富的文学素养,斑驳的人生阅历,朴素的人民情感,永不服输的性格,豪迈的胸怀,以及蔑视困难、蔑视强权,反抗压迫的强烈鲜明的个性,王永红的毛体书法蕴含着无限广阔的天空,无限深远的自信,和无比强烈的情感和力量。尤其在广为称道的“天地宽”、“精气神”、“天下和”、“天行健”、“西风烈”和“高瞻远瞩”等作品中,那种大气磅礴、翻江倒海的力量扑面而来,气势浩荡。而他用毛体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登鹳雀楼》、《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作品,由于篇幅浩大,远望漫壁氤氲,近观字字峥嵘,风华天成。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民族文化宫、全国政协、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单位收藏、悬挂的他的书法作品《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沁园春•雪》、《无极》、《西风烈》等,更是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为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题写的“天下和”,一举奠定了他在毛体书法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奥运闭幕后,全国各地、尤其是港、澳以及深圳等地,邀请他讲座和现场创作二十几次。江浙一带的文化界、书法界、企业界也多次邀请他做专题讲座和现场创作。从人们对他的书法作品充分肯定和热情追捧的热情中,他体会到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和深厚感情。他说,在别人眼里,他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的毛体书法家,而在他自己心里,他是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是农民的儿子。他对人民、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人民,充满了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在书写奥运闭幕式“天下和”之后,他书法作品的润格,很快由原来的人民币元/平方尺,被人炒作到美元/平方尺,这是他并不愿意看到事情,他练毛体书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发财。但是,在艺术和文化都产业化的今天,他又无法逃避市场规律的“铁律”。因此,每次外出讲座或者专场创作,他都会带几幅写好的条幅、斗方等作品,送给喜欢毛体书法的退休干部、退休工人。在深圳,他看到一个来自湖南的老农民在他的书法讲座(创作)专场外等候,直到人都走完了,那个农民还不走。他走过去与老人聊天,知道他来自于湖南平江,60多岁了,在这里带孙子,儿子和媳妇都在这里打工。老人说她特别怀念毛主席,希望能得到一幅毛体书法,但是他分文没有。王永红让助手铺开宣纸,为老人写了一幅“天道福善”送给他。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不摸钱。王永红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从来没有经济观念。他人生的大多数时候,都受着金钱的压迫。他最崇尚古人君子爱钱取之有道的立场。他把“道”永远放在“钱”之上。那些把书画当做发财的工具,锱铢必较、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一概敬而远之。即便在他功成名就的现在,与那些住别墅、开豪车,出则前呼后拥,入则呼侍唤婢的“家”或者“腕”们相比,他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他送给人们的作品远比他卖给人们的作品多得多。为此,他的经纪人不止一次与他吵得面红耳赤,有几次,甚至撂挑子走人……
2009年冬末,他去云南沅江,在那里,他给所有喜欢毛体书法的当地干部、各族群众、青年学生等人,展示了毛体书法的神奇魅力。回来的飞机上,他说,毛泽东一生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李白,他诗词中漫溢出来的豪放与浪漫,与李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诗词而性情,而书法。他书法中的豪迈与浪漫气质,与他诗词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李白是道家人物,其精神源头直承老庄。庄子在《逍遥游》里,曾经描写过一条鱼、一只鸟,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著名的鲲和鹏。那篇文章你还记得吗?接着,就小声背诵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他接着说,这只鸟多麽磅礴、多麽伟大啊!毛主席晚年,以伟人的襟怀和诗人的幽默,挥毫泼墨,写下了“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写毛体书法的人,就要学习这种豪迈的气魄!这时,机舱里响起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告诉旅客飞机将在20分钟后降落首都机场。机场的天气是阴天,气温零下X度。听完广播后,他打开身边的舷窗,舱外的阳光穿过蓝天白云,射进舷窗。他看着炫目的阳光,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你看,我们在高空看到的是阳光灿烂的蓝天,而机场上的人看到的却是冷风呼啸的阴天。其实,天还是那个天,高度不同,看到的气象就不同。没有看见蓝天,是没有达到看蓝天的高度!”这让我联想到对于毛体书法的争论,联想到他的书法,他的历史。我想,无论是庄子“垂天之云”的大鹏,还是毛泽东恣肆汪洋的书法,还有王永红书法的精神境界,在不同的人眼里,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这其中,评价者所处的“高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流萤集》里,泰戈尔说:“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是啊,当流萤沾沾自喜地在天空寻找翅膀的痕迹时,它怎麽能看到九天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呢?

   马占禄。男,汉。大众文化。籍贯;甘肃和政县,中共党员,职务;副调研员。单位;甘肃省临夏监狱。通讯地址:甘肃省临夏市新民路6号楼641.电话;1319001099.    邮编;731100,QQ374383253,微信;mzl55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翱翔在毛泽东书法艺术寥廓的太空中

                       甘肃省临夏监狱   马占禄
历史研究是这样,艺术研究更是这样。当我们在解读当代书法艺术这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史时,更应该具有“向后看”的历史眼光,和向历史学习的谦卑襟怀与敏锐洞察力。尽管,研究书法艺术的历史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需要非凡的学养做基础。可是,一切有思想、有原创力的书法艺术家,都会从研究书法艺术的历史中,找到书法艺术的思想精髓,以及艺术实践的方法论。假如没有历史,他们既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性,也无法看到自身的能力;他们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找不到判断的标准,以及通往未来的路标。他们的笔无法走动,更不会飞翔……然而,正如诗人所说:“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与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时下的书法艺术界,早已不是王羲之、怀素、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巨擘大家们“乘物以游心”,恣肆汪洋的时代了。那是一个艺术高度自觉的时代,是为性灵而艺术的时代,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
《唐朝名画录》记载了开元年间的一段轶闻。其时,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和擅长舞剑的裴旻将军邂逅东都,于是乎,中国书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上演了。将军舞剑,气贯长虹;张旭狂草,风起云涌;吴生奋笔,有若神助。东都洛阳,万人空巷;天宫寺内,观者云集。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内,获睹三绝,三生有幸矣。”后世论者在谈起这段轶闻美事时,都把观察的目光聚集在舞剑、绘画、书法这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在审美意趣上的一致性(相通)上。却独独忽略了为什麽上天会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给中华民族艺术的天宇擦亮一颗又一颗熠熠的明星。
心中的道德律和天上的星星,是古希腊哲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忠告!籍此,有人说,仰望星空,可以清洗自己的精神,发现自然的规则(天道),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一个善于思想的人文,必然是一个对头顶的星空心怀敬畏的高尚的君子。一个书法家,尤其是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也必然是一个不仅喜欢仰望星空,而且从未放弃将深邃的目光投向幽暗的历史隧道的探索者。从仰望星空得到力量和启悟,从历史研究中得到经验。因此,从星空到历史,是一个大书法家精神之旅的必由之路。
书法的精义是什麽?是精神,书写者的精神。西汉杨雄论书法,说:“书为心画”。心者,精神也。近代刘熙载《艺概•书论》说得更明确,“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家不仅仅是写字好看的人,那样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书匠”,即使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优秀的“书匠”,而不会成为像张旭、怀素、王羲之、颜真卿等等傲然兀立的巨擘泰斗。传世的书法精品,无不浸润、迸射着书法家丰沛的精神之光。毛泽东提倡“字要骨神兼备。”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书也。”无论是“骨”、“神”还是“气、血、肉”,毫无疑问都来自于书法家的精神、学养、性灵和节操。王永红的家乡有一座天中山。那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笔题写山名,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天下最小的山。言其小,是就其体量而言。高仅三米多的一个小土丘,即使放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人们也无法将这个“小不点”与山的概念联系起来,它甚至还没有周围普通的房屋高。但是,它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的崇山峻岭,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仰望,它竟然是那样地高不可攀。20年前的一个夏天,当时还是一名作家并且主编某刊物的王永红,曾经邀请人一起去看这座天中山。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颜真卿亲笔书写的“天中山”三个字,第一次从点横撇捺的结构中,感受到穿越千载的凛凛风骨直逼心灵的力量。颜真卿写这三个字的时候,正是身陷贼营,生死难卜的危急关头。其时,他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儿颜季明,因坚决抵抗叛军而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在此家仇国恨油煎火熬的时刻,它又被奸相卢杞派往淮西叛军李希烈部“宣慰”唐王朝的谕旨。颜真卿明知这是奸相借刀杀人的恶毒阴谋,可是,中国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的凛然风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核心价值观,使他根本没有想到推辞和退缩。他毅然从长安出发,来到当时被叛军占领的河南许昌。在这里,叛将李希烈的亲兵养子手握钢刀杀气腾腾,高声谩骂围逼颜真卿。颜真卿面不改色威武不屈,庄严郑重地宣读了朝廷对于叛军的招抚政策。李希烈见威吓不成,即以礼相待许以高官厚禄,欲拉颜真卿入伙共反朝廷。颜真卿至死不从。恼羞成怒的李希烈遂将他囚至蔡州。颜真卿在蔡州写下“天中山”后不久,被叛将李希烈缢杀。
20年前的那个中午,作家王永红在天中山下讲这段典故的时候,从他满脸风云密布的严峻表情中,感受到“天中山”三个字所投射出来的凛然的力量。所谓书法的“风骨”,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吧!而碑文的解说词把这三个字仅仅解释为“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蔡州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的地理标志,实在是太幼稚、太浅薄、太形式化了。在一个浮躁的,经济和娱乐至上的时代里,有多少人能理解一千多年前一个大书法家“天欲坠,赖以柱其间”的精神呢。惟如此,这三个字才有穿透历史的凛然风骨……
被盛唐气象滋养出来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春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盛世嘉年华里再度重现。如果说盛唐气象孕育出来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时代,是一个法度森严,奇峰并起,浑漭壮观的喜马拉雅山系,那麽时下书法艺术的繁荣,则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浮躁的色彩。一方面是诸多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人格情操高山仰止的严谨的大家们潜心研究、埋头创作;一方面是伪大师满地走,假桂冠顶顶飞……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背后,名不见经传的书写者,正躲在僻静的书斋或宁静的村庄,他们澄澈的目光遥望历史,也仰望星空。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天空之上,寻找着书法艺术的天道,不动声色地刷新当代书法艺术的历史。
2008年奥运会闭幕前夕,全国政协组织了一场为奥运会闭幕式而创作的书法盛会。国内书法界稍有名头的艺术家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唐朝名画录》记载的张旭们在东都洛阳天宫寺内即兴泼墨的盛况类似,不同的是这次盛会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儿“擂台赛”的意味。各路大师,笔走龙蛇,挥毫献技,隶、楷、行、草、狂草;唐诗、宋词、诗经、楚辞、名言警句……大师们用尽所有的书写方式,在中华文化诗、词、句、段的海洋中寻章摘句。虽则华章灿灿,满殿生辉,但与奥组委的要求相比,却总有遗憾。据现场参与者回忆说,当其时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体书法家不动声色地出场,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面。他以毛体书法固有的狂傲、豪放、目空一切的气质,书写了一幅特大号的“天下和”,成为奥运会闭幕式选用的书法作品。第二天,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领衔的所有官方媒体,都对这一颇具戏剧性的场面进行报道。一些知名的生活类、文化娱乐类媒体也紧跟其后,对这一盛事进行报道。“天下和”三个字,从此在中国当代书坛、尤其是毛体书法界,成为一个标志,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符号。而王永红,作为这三个字的书写者,从此奠定了在中国毛体书法界的地位。让我们把深邃的目光,越过书法家留在宣纸上的遒劲和峥嵘,一步一步,去探源他与毛体书法艺术的历史。因为只有历史,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当下,预见未来。走过去的脚印镌刻在天空在网上搜索“书法家王永红”,或者“作家王永红”,你会看到许多丰富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了简要的编辑,得到如下的资料:王永红,曾用笔名原燏、虹剑,永宏等。中国当代作家、书法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师、编辑学家。祖籍河南新蔡县,研究生学历。1984年参加工作,在新闻、文化战线从业20多个年头。曾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当代散文报》、《法治时代》杂志、《中国作家》、《中国改革报》、《国际日报•中国新闻》、《中国魅力城市》杂志、和谐中国网等任职,历任报刊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弄潮集》、《今人的脚步》、《老海沧桑》、《布尔什维克群体》;小说和散文集《秋天的重复》、《变迁》、《走进青山密林》;诗集《童年的梦在草丛中握手》;书法作品集《王永红信札选》等多部。书法作品《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出师表》、《沁园春•雪》、《无极》、《西风烈》等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中国民族文化宫、全国政协、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人民书画艺术网、和谐中国网、和谐中国书画院等展出和收藏。书法作品获中国首届毛泽东书法艺术作品大赛特别金奖。2002、2003书法作品曾被中国当代书法家丛书编委会编辑出版台历、挂历、专著等。曾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与河南省有关单位联合拍摄的《少年英雄雷素》和《民警刘文功》电视电影、报告文学题写片名。2008年为奥运会胜利闭幕书写“天下和”引起轰动,并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及多国政要收藏。系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科联研究员;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中华青少年文学•摄影•书画大赛评委;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全国城市采风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名誉院长;和谐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重点城镇建设湖北省投资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广华夏国际传媒顾问;中国爱心书画艺术团执行团长;现任中华和平书画院、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民日报影视中心执行总编等职。入选《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简明诗词家辞典》、《中华诗词家宝鉴》、《中华名人词典》等。看过这份简历,人们也许会说,书法家王永红其实是一个作家。 当你们认为他是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编辑家,一个卓有成效的社会活动家,一个有真知灼见的学问家的时候,你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错了。落在他头上的那些在世俗眼光里光芒万丈的光环,其实并不是他的庐山正面目。就其本质意义而言,王永红只是一个赤子。一个庄子笔下“抟扶摇而上”徙之南海,“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一样的赤子。一个豪爽而大气的人!但凡熟悉王永红的人,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大都不会感到特别的惊讶。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取得这些成就对他而言,是应该的。对于那些能够进入他澄澈的精神境界,从“垂天之云”的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的人而言,他取得的这些成就,似乎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他的生活,他生活的状态和理由,是他波涛汹涌的精神汪洋中跃动着的一朵朵浪花。只不过,这些浪花在阳光之下更绚烂明丽,易于被人们发觉、接受罢了。难道,大海中有几朵灿烂的浪花,就值得大海骄傲和惊喜吗?
在有关毛泽东的传记资料里,我们知道,毛泽东早年学习书法,喜欢钟繇、王羲之。而在他的书法艺术臻于成熟的壮年和晚年,则比较喜欢怀素、张旭等人的狂草风格。毛泽东不修边幅,爱吃辣椒,对农民和弱者充满感情,对不公不平和黑暗现象疾恶如仇,对压迫他的“天条”充满蔑视,即便是对于自己的父亲强加给他的不公平的压迫,他也会用斗争的手段去反抗,以争得公正和尊严。除了不抽烟,书法家王永红在诸多方面,都跟伟人毛泽东极为相似。他的怒雷霆万钧,他的泪春雨温润。兴之所至,手舞足蹈。谈至性浓,神采飞扬。他熠熠生辉的眼睛里,散射着热烈豪爽的光芒,睿智而又明朗。一小把花生米,一杯小酒,一阵长空雁叫,或者一段故事,都能激发起他创作的欲望。
毛泽东早年受党内“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排挤,是由于他没有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但历史证明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王永红早年由于家庭贫困,在推荐上大学的年代里同样失去了走进“象牙之塔”的机遇,也没有吃过书法理论的“洋面包”、“洋墨水”,但后来他也成为一个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堂上,给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讲授书法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教授。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永红对于学问的态度,既高屋建瓴,大开大阖,又孜孜矻矻,一丝不苟。对书法有兴趣的人都知道,如果同一个字在同一幅作品里多次出现,是不能用相同的写法去写的。谨以“学”字为例,王永红说,大部分书法家的知识储备里,“学”字大概有四样写法。有一次,一个对毛体书法推崇备至的大企业家慕名求字,偏偏在同一幅作品里“学”字要出现五次,人们翘首以待,看王永红如何来书写第五个“学”字,而他却挥洒自如,用毛体特有的潇洒不羁的气度写完了这幅作品,创造了“学”字的第五种写法。这幅作品后来被悬挂在这家企业的办公大厅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在欣赏这幅大气磅礴的作品时,看到那个“斅”字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认识的。而这,正是王永红在长期研读书法理论和先贤字帖的时候,从王羲之字帖里学到一种写法。
毛体书法的魅力,在于它淋漓酣畅地体现了毛泽东的精神境界和伟人气度。在当代书法界,学写毛体的书法家很多很多。有些人临帖经年,惟妙惟肖,几以乱真。但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所缺少的,正是毛体书法中发散出来的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一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这种力量和气概,是“临摹”不出来的。他来自于伟人毛泽东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来自于他的世界眼光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自信,来自于直承“颠张狂素”(张旭、怀素)的草书精髓的毛泽东化。
一个时期以来,王永红沉醉在历史上巨擘大家的书法理论里,精心研读了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从《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到《笔势论十二章》,以及唐代虞世南的《书旨述》、《笔髓论》,李世民的《指意》,孙过庭《书谱序》,宋代苏轼《论书》等等,他对这些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大多侧重于书写的技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指意》,则站在书法艺术哲学思想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书法的精髓。李世民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以心为筋骨,心要不坚,则字无劲健也。”毛体书法的“精魄”和“筋骨”,大概是临摹不来的。而王永红的毛体书法之所以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不是因为他把毛体临摹得惟妙惟肖,而是因为他的毛体书法在“精魄”和“筋骨”上与毛体神似。
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神似”不是“似”。“神似”是指精神气度上的息息相通,是书法境界上的“似”,其核心在“神”;而“似”的核心在看上去很像,侧重于表面的视觉效果和技术层面。一字之差,却有着万里之遥的差距。王国维论诗词,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引之于书法,同样适用。而齐白石的名言“似我者,死;学我者,活!”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境界、精魄、神似,这些都不是经过临摹就可以达到的。我们不否认临摹的作用,但仅有临摹是不够的。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又说:“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在毛泽东以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书法理论里,对临帖做了充分的肯定,但临帖的目的是“取其神”,而“神”的取得,并不仅仅是在书斋里临帖所能得到的。毛体书法的魅力在于狂放不羁,气度磅礴,在于翻江倒海的革命激情和力量,以及直承“颠张狂素”的草书精髓,并加以毛泽东化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和自信。这种境界,难道仅靠临摹就可以达到吗?毛泽东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蔑视天条,反抗压迫,是敢于并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从而在一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他的这种性格经过革命战争百折不挠的砥砺,加上一个伟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眼光与襟怀,形成了他后期书法艺术的特有境界。王永红的经历一样是曲折的,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基本上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的人。这种压迫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于生活本身。为了生存,十几岁他就离家打工,到遥远的太行山里谋生。他一生干过很多工作,有过很多社会角色,中学生,农民,打工仔,马戏团领导,乡镇企业领导,民间文艺家,县委宣传部的干事(县报编辑)、省报以及国家级报纸的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诗人,作家,书法家等等。每一个角色的转换,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所有角色中,他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学习。他曾经说,他在从中学生到农村生产队当农民时,就开始背诵《现代汉语辞典》。后来随着角色转换,社会阅历的增加和接触事物的繁杂,他依然坚持着学习的习惯。他出版的报告文学、小说、诗集,都是在工作时间之外构思、写作、修改的。《秋天的重复》出版之后,曾经在电台连续播出。著名评论家樊星、刘安海教授认为,他的小说与池莉、刘震云一样,是“新现实主义的领军之作”。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他后来在毛体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与伟人毛泽东相似,他也是一个百折不挠,不肯服输的人。是一个蔑视强权、反抗压迫的人。1990年代初期,他做一家媒体总编辑的时候,就曾经为了给几个上访的农民(其中有残疾人)主持正义,而甘愿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方方面面的利诱、威逼、陷害,与当时的一个地委书记斗智斗勇。那是一个管着十几个县、几十个县(处)级局委的地区呀!地委书记的能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封建历史传统的国家,古人说“破门县令,灭族道台”。王永红不是没有想过与这样的一个“道台”斗争可能付出的代价,但是他早年的坎坷经历,长期被特权压迫而形成的蔑视特权、反抗压迫、追求公正的性格,让他面对跪在地上哀哀哭泣的上访者,不得不拍案而起。他亲自深入农村,采访调查。在农村调查时,他乘坐的农用三轮车被警车跟踪。回到地区,他无论干什麽,都有两辆O牌照的车轮班跟踪、监控。就在他调查清楚准备签发稿子的时候,还有人找他“公关”,利诱不成,换成威胁。他用蔑视来回答这些下三滥的手段。稿子发出来后,群众欢呼,而压力空前地集中在他的头上……后来,李长春同志对稿件的批示,让事情一下子柳暗花明。当正义得到伸张的时候,人民拍手称快,他却很感动地对编辑部所有人说,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李长春同志。他的性格特征和坎坷经历,他的文学修养和朴素的人民情怀,他的襟怀气度和敢做敢为的风格,都让他的毛体书法在境界上达到毛体的神韵。而这,是那些在钟鼎玉食中长大,或者生于富贵之乡、长于书斋之中的人们,靠着临帖所无法达到的。与“饮中八仙”之一的张旭和有“醉僧”美誉的怀素不同,王永红不善饮酒,偶尔为之,也不过浅尝辄止。这一点倒与毛泽东相同。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大部分是在革命高潮或者斗争胜利的时候而挥写,并且,这种挥写往往是与他的诗词创作珠联璧合。王永红在创作状态上与毛泽东有着相通的地方,越是大场面,就越能激发出他的创作活力和灵感,越是人山人海、指指点点,他越能酣畅淋漓,挥洒自如。这与一般躲在书斋里、沙龙里、或者会馆里凝神静思而“创作”出来的毛体书法,在精神气质(神似)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或许就是他区别于某些自诩为“正统的毛体书法家”的地方!
这,或许也是他被广大毛体书法爱好者喜欢和追捧的原因之所在。
你没有看到蓝天是你没有达到看蓝天的高度
欣赏王永红的书法作品,犹如进行一次精神的放飞。由于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丰富的文学素养,斑驳的人生阅历,朴素的人民情感,永不服输的性格,豪迈的胸怀,以及蔑视困难、蔑视强权,反抗压迫的强烈鲜明的个性,王永红的毛体书法蕴含着无限广阔的天空,无限深远的自信,和无比强烈的情感和力量。尤其在广为称道的“天地宽”、“精气神”、“天下和”、“天行健”、“西风烈”和“高瞻远瞩”等作品中,那种大气磅礴、翻江倒海的力量扑面而来,气势浩荡。而他用毛体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登鹳雀楼》、《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作品,由于篇幅浩大,远望漫壁氤氲,近观字字峥嵘,风华天成。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民族文化宫、全国政协、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单位收藏、悬挂的他的书法作品《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沁园春•雪》、《无极》、《西风烈》等,更是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为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题写的“天下和”,一举奠定了他在毛体书法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奥运闭幕后,全国各地、尤其是港、澳以及深圳等地,邀请他讲座和现场创作二十几次。江浙一带的文化界、书法界、企业界也多次邀请他做专题讲座和现场创作。从人们对他的书法作品充分肯定和热情追捧的热情中,他体会到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和深厚感情。他说,在别人眼里,他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的毛体书法家,而在他自己心里,他是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是农民的儿子。他对人民、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人民,充满了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在书写奥运闭幕式“天下和”之后,他书法作品的润格,很快由原来的人民币元/平方尺,被人炒作到美元/平方尺,这是他并不愿意看到事情,他练毛体书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发财。但是,在艺术和文化都产业化的今天,他又无法逃避市场规律的“铁律”。因此,每次外出讲座或者专场创作,他都会带几幅写好的条幅、斗方等作品,送给喜欢毛体书法的退休干部、退休工人。在深圳,他看到一个来自湖南的老农民在他的书法讲座(创作)专场外等候,直到人都走完了,那个农民还不走。他走过去与老人聊天,知道他来自于湖南平江,60多岁了,在这里带孙子,儿子和媳妇都在这里打工。老人说她特别怀念毛主席,希望能得到一幅毛体书法,但是他分文没有。王永红让助手铺开宣纸,为老人写了一幅“天道福善”送给他。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不摸钱。王永红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从来没有经济观念。他人生的大多数时候,都受着金钱的压迫。他最崇尚古人君子爱钱取之有道的立场。他把“道”永远放在“钱”之上。那些把书画当做发财的工具,锱铢必较、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一概敬而远之。即便在他功成名就的现在,与那些住别墅、开豪车,出则前呼后拥,入则呼侍唤婢的“家”或者“腕”们相比,他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他送给人们的作品远比他卖给人们的作品多得多。为此,他的经纪人不止一次与他吵得面红耳赤,有几次,甚至撂挑子走人……
2009年冬末,他去云南沅江,在那里,他给所有喜欢毛体书法的当地干部、各族群众、青年学生等人,展示了毛体书法的神奇魅力。回来的飞机上,他说,毛泽东一生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李白,他诗词中漫溢出来的豪放与浪漫,与李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诗词而性情,而书法。他书法中的豪迈与浪漫气质,与他诗词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李白是道家人物,其精神源头直承老庄。庄子在《逍遥游》里,曾经描写过一条鱼、一只鸟,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著名的鲲和鹏。那篇文章你还记得吗?接着,就小声背诵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他接着说,这只鸟多麽磅礴、多麽伟大啊!毛主席晚年,以伟人的襟怀和诗人的幽默,挥毫泼墨,写下了“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写毛体书法的人,就要学习这种豪迈的气魄!这时,机舱里响起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告诉旅客飞机将在20分钟后降落首都机场。机场的天气是阴天,气温零下X度。听完广播后,他打开身边的舷窗,舱外的阳光穿过蓝天白云,射进舷窗。他看着炫目的阳光,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你看,我们在高空看到的是阳光灿烂的蓝天,而机场上的人看到的却是冷风呼啸的阴天。其实,天还是那个天,高度不同,看到的气象就不同。没有看见蓝天,是没有达到看蓝天的高度!”这让我联想到对于毛体书法的争论,联想到他的书法,他的历史。我想,无论是庄子“垂天之云”的大鹏,还是毛泽东恣肆汪洋的书法,还有王永红书法的精神境界,在不同的人眼里,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这其中,评价者所处的“高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流萤集》里,泰戈尔说:“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是啊,当流萤沾沾自喜地在天空寻找翅膀的痕迹时,它怎麽能看到九天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呢?

   马占禄。男,汉。大众文化。籍贯;甘肃和政县,中共党员,职务;副调研员。单位;甘肃省临夏监狱。通讯地址:甘肃省临夏市新民路6号楼641.电话;1319001099.    邮编;731100,QQ374383253,微信;mzl55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