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18817|回复: 349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彭双龙(广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4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7:58 编辑 4 w7 V1 N2 ]# M0 r$ m1 P  @# e/ w
【八零点将录】5 f$ D* e; C/ u. K) i6 Y
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彭双龙(广东). m1 h# i- `- ~3 v* m% j

, d7 u. u" T; `; e0 o4 F 八零点将录模板(彭双龙)副本.jpg 8 d* w9 w8 ^0 z5 r

# j" m, S1 q5 _" @$ B8 ~- V7 ~5 U# ?加入【八零点将录】,请阅读相关说明:
% o# f& c( v) ^, ~% n( u* U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142837-1-1.html

# p( M% e* b. T( v) o【专题回顾】5 I7 V/ e- M! C3 @' b! D4 f$ w) b0 N
5 R& y) x. j4 S/ U2 T
第一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许飞飞(北京)! E7 ^( B. |8 U3 h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2589&fromuid=25474

; y' i, R: g/ @4 f$ C3 c' [( r' A: r* M
第二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李成军(山东)4 [8 L7 C( K" W  Y; Y0 V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4469&fromuid=25474& v. W1 ]* t; M) h4 w* N

. N( D) D2 H! V第三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张圆满(北京)
. I' K+ u) i5 m& z& ^6 \8 q8 a" s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6553&fromuid=25474
% U4 q, v7 X9 ^9 {5 ~  c) J9 S# c* I9 o" p: x. n/ x! m$ j% O0 w$ `6 v
第四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柳青凯(北京)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8430&fromuid=25474* }' y) S0 L" J  P0 S# T
% v( D) o9 Z& o3 |& O' M
第五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黄乐辉(江西)0 J- C5 l' ~3 ]3 F$ {0 `+ T2 B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9554&fromuid=25474* `4 m7 C! z2 i" u1 S& E

& z* ^! n. R3 o( Y
" Q0 r# o8 u9 q  i" ], m第六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李立山(北京)* x  k, s2 A" o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51068&fromuid=25474
8 n8 g9 e% e1 W4 Y
% n& f8 D* r4 R& \# t4 a第七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陈锋(山东)2 X" J9 Z: T& \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53519&fromuid=25474

2 X2 g2 K+ w$ Q. E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7:58 编辑 ) _2 t% v8 r" \+ G6 X
/ \2 i, P  U4 M  c9 Z; M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 J1 y3 ^% ?1 |3 d
彭双龙(广东)
. A. a% u! x9 A4 ]. [- c7 `5 C, h- B

——专题导航——


* y$ k- U2 @+ @1 m8 D0 L, i8 a' K3 z: [$ `8 {! r: y; ^

5 ~( X7 t& M4 S. E! a" |  U0 e# x/ O+ w# g& ~7 \/ K# e" p
   作者介绍6 `+ A4 ]9 V  D: x4 ^
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126&fromuid=25474
; W1 |" p# g0 V/ v
) i5 H4 Q. J% W9 ~
  推荐理由
! g$ }9 e6 p! ]! F# r' w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132&fromuid=254740 ]! k# Z3 T' H( @) q" y0 Y( g
0 E# @6 T4 _! N
  作者心语$ F" q" B' C# H2 [5 k
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138&fromuid=25474
) }8 g0 x) `( K/ t0 B
0 [( R- ~3 |/ J* |. I   艺术钩沉
7 x# k) f# o; |& w$ d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150&fromuid=25474
) U3 I4 `" m" k+ t  `3 Y% ^1 O0 p/ I  }$ d
   艺术之路
5 P8 _4 P8 O( ^$ R4 z& X) W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162&fromuid=254746 u) R+ [1 n( p5 [0 T- W7 c0 p

# h- Y5 l2 i3 a& R2 O   作品赏析·册页系列
7 E6 C8 D( V( g! g3 l3 E4 A# b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178&fromuid=25474

4 j) w0 F! |+ j" H2 {: L4 q; b- o
8 U5 G" `5 j, `9 {. u7 _. T8 g# R作品赏析·小品系列
# [  t2 |4 t; W1 O% ^7 E$ I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216&fromuid=254740 l$ R% B4 I% h' d

( C" w8 D& R: K3 Q+ N作品赏析·手卷系列) R& T5 f. ]- e5 {( m* l3 ]  G: Q8 R
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299&fromuid=25474
) j. E! R0 ~) j. r8 A
  E2 x( R( ~% ~0 _; v作品赏析·条幅系列
: G6 L8 {1 {: u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376&fromuid=25474
) R$ b" z5 H) k' b+ }! o2 A
. C9 L" m% K/ F: \4 J作品赏析·临摹系列
! M1 n) t5 @* K# Bhttps://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6860&pid=1939392&fromuid=254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0 编辑 5 S, @) l: [$ n. f
! W9 g6 A1 z, C. |8 z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r: \) K% E$ n
彭双龙(广东)


0 _+ D. g. ~: N7 [9 M7 M2 }5 ~

——作者介绍——

在法门寺1.jpg


7 n4 Z( f; S) H. v# w# r0 X& D) Z) s7 X4 y- U7 W  E; k
彭双龙,1984年出生,现居深圳。200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和管理学双学位。2009年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2010年获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提名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院特聘创作员,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主任,深圳宝安区书协青年委员会主任。- M( |! I- a1 ]; ~
3 t+ Y4 t5 s! d" n* m. G# Z0 d+ b  D
作品获奖:  C  Q) y# ~1 m4 `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三等奖
- j: y2 o1 J  S# J+ @- R) k6 C. U2 D第二届“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展   二等奖
! A) Z8 ?9 F/ I- F" n首届“平复帖杯”国际书法展     二等奖( g8 w& v( N: V8 ?% V: o& H
第三届“义海杯”全国书法展     一等奖0 l, h+ Q+ i6 H. N) W9 r! D! g4 w$ m
第二届“义海杯”全国书法展     二等奖/ C* A2 o% }6 {
首届中国王羲之书法艺术展       二等奖: a3 Y  o- Q. G# d' N, A9 F
第四届“商鼎杯”全国书法展     铜  奖
1 \* b: g2 s( H第三届“永乐宫”书画艺术节     优秀奖
9 }% k( O# J0 I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     提名奖) \/ x" L/ r  V% |
第二届“康有为奖”书法作品展   获  奖
, p3 _, x5 e6 [% Q+ Y/ e全国民航系统书法美术作品展     一等奖
' t4 R3 x# X5 h% e

- O  W8 S4 E- e4 [2 N- u8 K作品入展:
1 E% ^9 |1 k! z' [1 M2 h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入  展
" D# K% \7 _/ ^+ M+ @- t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作品展       入  展
& G. T8 I- F& v, ^- k0 C- s, c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             入  展
' M* T, w0 h- ?/ p& b. i$ G“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入  展
) ?0 g' v6 r" e" E7 B# v8 P第三届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   入  展7 q: k% w2 U8 V- [6 o* [9 N
第二届“永乐宫”书画艺术节      入  展
5 U! W. |6 L) r5 W第二届“宁夏庆华杯”书法节     入  展7 A$ \- d& o. ~9 w- P! L
第六届全国新人书法作品展       入  展
$ W: L9 L  ~; m西泠印社2009年诗书画印大展    入  展$ j3 B# E4 |1 h, s) N8 ]( _! B2 `" u
兰亭群星荟中原书法精品展       特  邀
2 E2 n( j5 |4 ^( v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特  邀
/ X1 ?# j( O! F8 t走进苦禅故里—兰亭奖获奖名家展 特  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0 编辑 4 n, z# O9 V  e5 g* A9 l6 W3 v
# d# j, Q: h" i9 \  [( b) E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0 C. B# n4 H$ R, T  X% z$ N3 u3 n; S& V
彭双龙(广东)

; b7 }$ M* t7 ]/ W  t! ]- B  R

——推荐理由——
  U) @$ f; J3 o5 J$ u( ]


" t8 V3 Z; E; r4 ~; I' W入古出新尽显方略
! _& H( m  D4 @9 w+ e7 {——彭双龙书法赏析
+ @2 n# N2 B5 l) Z- M+ d$ D3 {: d" {- r  L
文/贺进( f, W0 t7 z, h% N

& n+ [7 g' s# l0 [' R. P4 U
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年轻书家,写“二王”的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看现在的全国书展或者各种各样的专题展的时候,发现“二王”军团越来越多,魏晋书风在当今呈现出“盛世”之举。关于“二王”的学习话题,在书界一直是争执不断,这个矛盾的主体就在于对“二王”的把握程度,这也就上升到对魏晋书风的讨论范畴。魏晋书风的把握程度,多有评论界人士曾探讨过,于“二王”的体系研究,更多人倾向于在把握其基本气息的情况下进行“量化”学习,也就是说对二王不必描摹尽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我是比较赞许这种观点的,因为于魏晋,或者“二王”,或者其它,追其形尚可观,得其“气”则有失余力。形是摆在桌面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假使魏晋书作到目前无一片真迹,但是唐以来的描摹本足够将魏晋时期的书法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魏晋人书写的形态变化、用笔痕迹。但是关于“气韵”,我觉得倒是有些牵强之意,书史曾多次提到“晋尙韵”一词,关于“韵”一词我略有微词。到目前为止,请各位讲“韵”为何物?恐也无几人能阐明其要义,更何况来谈魏晋的“气”的话题,但凡将“气”延伸开来似乎还有所可得。我们可以理解为魏晋“士族”的养生与其书法的相关性。
: K: z* L* r+ r& N1 {. b$ P7 k2 @3 J) `( O5 f9 E
对于当今书写“二王”体系的书家来说,我认为更多的人趋向于形质的把握,关于有些人谈学二王要学“气韵”等观点,我想大抵是模糊化的思维表象,正因为它模糊,所以怎么说、说什么都可以。我们观赏一幅书法作品,最初打动我们的可能是整体动荡的体势,然后走进观赏会注意字组的变化,再细看则关注于单个字的结体变化,最后才是用笔变化。这是观赏一幅作品的过程,创作一幅作品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把自己设定创作者,或者设定自己就是“王羲之”,如果写一幅字,可能就先从用笔开始,然后是结体变化,字组变化后来是整体把握。所以说对于二王的作品我们可能主体有了变化,所以才会将真正的主体主观化了。王羲之写一幅字没有想到那么多,是后来人想得多了。理顺这样的思路我们再来看“二王”,看魏晋书风,学习他们其实还是要把握形质上的东西,这是真正学习魏晋的法则。
, E5 N) W2 L, S( D0 f/ C' ~2 U2 G( g
我不敢说双龙在学习“二王”的过程中有多高的水准,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从“二王”中学到的体势足以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临摹走向创作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少人都在学习“二王”最终无法走上创作的路程。临摹是“量化”的积累,创作才是“质变”的磨合。在积累与磨合的过程中,需要书写者有敏锐的眼光与开拓的思维,我想双龙做到了这一点,或者说想到了这两者的关系。我看过双龙临摹“二王”的作品,点画、结体都在体系之内,做到了“精临”的功夫,他学习前贤,我想是有尊崇心、敬畏心的,力争在临摹的过程中往“二王”身上靠,我觉得双龙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懂得将自己的标准定位在“二王”,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点画变化在二王的形态上尽力揣摩,是双龙走上创作的必经道路。我们看双龙的临摹作品,点画精准,有放有收,有开有合,有提有按,这就是对二王“精临”的功夫下得足才能表现出来的。& i3 h8 e& y1 k+ e- W

  n# p: l$ q# m" C我们来谈一谈线的问题,从几年前我就比较反感“线条说”,关于中国书画艺术,我们在画史、书史的阐述中,或者画论、书论的阐述中,很难发现有“线条”的概念,至少说清以前的著作,几乎看不到这两个字,关于为何到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线条”?我不知从何而来。“线”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的东西,线的运用造就了书画作品的气息表现。而“线条”则是舶来品,西方油画艺术可以说“线条”,因为它需要更直观的表白。把“线条”运用到书画中,当然可以,但是不足以表达出书画的深刻内涵来。所以说“线”与“线条”,一字之差可能就差之千里。双龙的线的运用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平铺的延伸,还有一种就是上下的跳跃。平铺就是体现出线的厚实,跳跃则是表现线的提按关系,双龙在书写中我想是二者合二为一,所以我在他的作品看到的是“掷地有声”且“跌宕起伏”的线的表现。线的丰富性体现在点画的组合中,这也是我提倡的一种思维角度,点画的组合是不规范的合成,只有有机的组合才能体现出线的千变万化,我们来看双龙的点画组合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变化,提按转折中来丰富线的运用,这是双龙的高明之处。有的人在书写中强调构成,其实我觉得构成是在点画之下的表现,双龙并不是不强调构成,他是在线的丰富性之上寻求一种对构成的表现。4 _# I# [' @5 ?6 ^

, V4 _, P5 i, H9 T5 }! E. x2 h双龙的楷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对于他的楷书我觉得从褚遂良进入二王体系是正确途径。他临摹褚遂良更沿袭线的表现,笔笔沉实,在沉实中有所提按变化,学习褚遂良最忌讳线的软绵无力,因为褚遂良的楷书线是很细的,所以有的人在学习中极力表现细的程度,从而忽略了细的力度。我们看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如果看字帖临习可能并无什么,但是你再往上推,推到拓片来看,推到原碑来看,其实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逐渐觉得褚遂良的用笔在逐渐沉实,并不是临本上的细细的东西,只有对原碑我们才会觉得褚遂良的线质是何等之高。我看双龙的褚遂良临摹,大多是参悟了真正的褚遂良,并不是摹本的褚遂良。他的线没有很细的,但是线的起始都是有始有终,双龙用心观摩了。
8 [- U; J' A8 o6 U" ]
' a% E9 C2 i- _2 |/ X双龙很年轻,他的路子也很正,我真的不敢想象他的潜力有多大,我真心希望他能在传统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1 编辑 , j  y1 {/ A# i
; [5 |7 N/ B4 H) Y+ E$ z0 b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0 u! V5 z0 G. r. f0 K( B
彭双龙(广东)

% [( D$ L9 D! u7 Y5 R! s

——作者心语——* }# ]8 Z# M" |$ q

% |, i& |; c3 V& R. T

' F; [- `, }9 s$ q  v& Z7 Y' g晋 唐 心 印  o! P: b8 l4 e. l) Y, z. }; m
' n6 V. ~. S/ w8 W/ i6 `
文/彭双龙7 Y, |! S! {! p2 ]6 i9 A
0 G3 \# q) k, g1 y0 g
又到了三月三,暮春之初,传说中的上巳节。) e. d, n8 u% Q! ]9 v4 a
不禁想起那个遥远而富有诗意和人情味的年代,兰亭雅集、流觞曲水、东床坦腹、阮籍醉酒、书经换鹅、雪夜访戴.......$ {+ K7 a0 Y) w4 v) l) f
那个叫山阴的地方因了王羲之和兰亭雅集而成了胜地,至今仍熠熠生辉。以至于每次读到那篇美文我就忍不住浮想魏晋。
3 G& T1 E' @! I3 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V/ P6 N& ?! R, j7 I) K& f那个下着雪的夜晚因了王徽之的一个念头而流传千古,至今仍散发着雪香。以至于每次写下这段故事,都仿佛在书写亲身经历。7 f* M" B: w- P1 H3 e) N$ s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E' V7 U& w/ N) j# s一种优游而无拘无束的洒脱和率意,直接影响了一个魏晋,甚至那个年代的书风。
# ?3 F. X5 y% p& |; ?# l- h每当我打开那卷弥漫着历史尘烟的黄卷,那四个与《兰亭序》一起传承历史的端庄优雅的大字便浮现眼前。$ ?6 X( ^! n; O( J
乾隆真是可爱极了,用“晋唐心印”四个字便折射出内心对魏晋的激荡和向往。' h2 H. |# p, r, s* k
一如我每次看到“晋唐心印”四个字便想起那个纯真而率意的年代,恍若竹林七贤的清啸犹在耳边。恍若黄庭经、乐毅论、兰亭序、初月帖、姨母帖……犹在眼前。
3 f* P3 @& T0 j1 j- t: m1 H也许是对魏晋的向往促使我不断的追求那种原始的潇洒和率意,我呼吸着王羲之的墨香,体味着王献之的潇洒,回想着王徽之的旷达,感悟着王僧虔的淡雅,捕捉着那个年代的一山一水,一烟一尘。
* W; Y4 c# g; p" I" o$ o' d甚或是半山半水、半烟半尘。
) L$ z- ?; @4 q0 ?2 u# v+ U0 L甚或是一杆朱砂。
6 |- r; {1 t; m9 ^6 `
“一杆朱砂到底圈了谁
9 h2 G8 w1 U+ x3 w. C8 O- t5 q' e) j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5 ]3 w/ y, w* Z4 R) K, e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 F: B* q! `6 q- }  k+ k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
8 P3 K9 A4 w, W2 n! q
晋唐心印,心向往之!思之恍惚,奈何奈何!
: b' h: {3 c6 r- |斯为序。

——彭双龙于辛卯上巳前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1 编辑 $ D  X/ M9 l1 f$ h; M& z
2 d. I/ I8 B( c5 }& }9 ~  C4 V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I* ?2 Y* {7 {$ T
彭双龙(广东)

, C( r& V2 O6 Y: b3 W  A0 P

——作者心语——( I9 i) p: ], d# W3 H

4 G# s3 z4 r# k6 f% n, U: M
; |& {% T' @0 G$ d# U; Z6 ~: {! s" ~

/ I5 U8 Z# l3 Z4 f+ E& H: Y回归经典 入古出新
" p/ [9 E. X* R# Y$ i$ D* i0 {
  X; n: p! x( T* E* [  ]- k
文/彭双龙- H* S( Z; ~. R: U: W9 e

: L7 y2 m! L) x# g7 V4 J5 V0 J4 W/ d回归二王是当代书法研究与创作的一大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王书风代表了行草书乃至中国书法的一座高峰。回归经典、回归二王既是当今时代的趋势,也是我个人目前的审美追求。在高举二王旗帜的潮流中,如何做到“入古出新”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 t: V9 _4 F( G! d0 [0 |; j/ m& U, H' I- B0 U; S! `( ]9 ~
二王以其成熟的技法演绎和萧散的自由气息构成了一座丰富的宝藏,吸引了众多朝拜者。我自幼时习书以来,断断续续已有二十年,由唐楷上溯魏晋,自诩宗法二王,但自知在学习二王的路上,我并不正宗,也不成熟,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跋涉。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言:“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4 B# N# I! e6 R) Z

  i. a7 K" ^. X3 [0 b" O我学习二王,最关注的便是“入古”。没有一番形神毕肖的精准临摹和一定数量的技法训练,是无法接近二王的。二王不是孤立的,学习二王需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研究,需要我们学会思索并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渐变之路,以魏晋为中心点,向上延伸至钟鼎铭文、简牍帛书、民间写经,向下拓展至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董其昌乃至近代的白蕉,可以清晰的看见帖学一派的俯仰变化。在此一脉上,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进行专攻,或广泛的临摹并揣摩技法的演变,或触类旁通打造自我的书法王国。明确的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是奠定深厚基础的重要前提。5 n" l2 d. B4 T% }. Y
0 n9 C+ w3 f" ?
“出新”是依附于“入古”的基础之上,并需要极大的才情和智慧来支撑。时下有人讳谈创新,但我认为创新恰恰是激活传统,而不是违背传统。没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没有个人性情的流露,死守传统,终会落入千人一面的陷阱。颜真卿《祭侄稿》之所以奠定天下第二行书的地位,就是因为颜真卿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演绎了区别于王羲之流畅典雅之外的雄浑气息。当然,这种“创新”的前提是需要严格继承古法和熟练的技法训练。
3 o! P- e& g6 n4 T
% `, I0 Q1 w4 X; ]) z/ C- l“技近乎道”,“技法”终究是看得见摸得着形而下的实物,而“道”则是形而上的哲学,是气息,是感觉,是灵气。这种灵气和感觉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技法训练能够弥补灵气的不足,但是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我在学习二王的同时,并不单纯满足于技法的表达,而更关注作品整体气韵的打造和触类旁通的一种探索。所以我一直关注的是二王一脉沉静和古雅的气息,此种沉静优雅的气息放诸外在的表达方式必须要通过作品线质的单纯和结体的优雅来传达,不能过于追求技法的丰富和结体的欹侧,如深山智者必须是历经风霜之后收起所有的锋芒和圭角,达到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通达境界。因此,所谓的笔法章法都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2 编辑 3 x, w  G- Y6 G- R0 M, e
+ {* `1 c/ X- x. a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4 R8 B1 ?( _) ?1 [1 o$ m
彭双龙(广东)

  E+ r! {/ X- {. i3 S; X

——艺术钩沉——5 @) @2 o! l5 z! r1 O* j# b1 z


  g+ C  B+ `5 _, Q
$ I# D& W6 T" O0 y' E# W6 S
. s2 G' c, t* [* v% U
  I" J* c, h; z3 E' k9 p; B笛音落处梅心惊& V& ?$ {5 a7 I1 S2 o! Y& f
——彭双龙书法印象3 }, ^7 s* L( A' s
; z3 O' U9 o9 ]
文/夜语风荷

6 M7 _7 z  ]0 O' F& m
1 ]' N- Y% _4 L& U. b尽管周周折折,今年的春天还是如约而来。
) q$ d' ~, v) c- S7 h4 a: C5 [& h4 `3 C4 }1 d
道旁,河边,新萌的绿,一天比一天更葱茏,又是个蓬勃的时节。而我此时还欣喜地得知,我那斯文帅气的双龙弟弟,要出集子了,于是无论案头心头,这春意又浓郁了一层。" Z# `3 h3 q& [8 Z6 ~5 U
: t. P$ E, ~9 ~1 l5 P$ m3 o
我对双龙的了解算不上多,甚至,我们并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喜欢,当他如同亲弟弟一般地喜欢。与他,从当代书法网“九届国展”的网络报道合作开始,慢慢走近,渐渐熟识,既而欣赏,一步一步和这个男孩子亲切起来。
8 M3 j8 @2 M/ _( u
, \- I. q8 p! |# X我记得,在网站组织团队报道九届国展的日日夜夜里,版主群里有那么一个可爱的大男孩,为配合我们的集体报道,深夜跑到大学附近的网吧义务协助发帖,以至于工作完毕后学校宿舍锁了门;我记得,某个冬天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踏雪寻梅》,语句清丽文采飞扬,让人读之不忍释手;我记得,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航空,随后的个人签名档也改为“任何时候,自然体贴”,让我感受到这个年轻人强烈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我记得,那年他被公司派到哈尔滨工作一年,不知道这个南方小伙是怎样对付冰雪之城的强悍天气的,只晓得在那个冰天雪地的陌生城市,他坚守着一个又一个“很长很安静”的清冷夜晚,潜心于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独步自己的寻梦之旅……
! \2 ~. O! W- V( Q: x- B0 L+ T7 e
# b9 {" {7 X& V6 f6 t5 E我对双龙的私事没有刻意了解过,因此我的记得也仅仅是这些浮光掠影。我甚至不知道他的籍贯他的声音,但我可以负责地说,他寄来的每一篇文字,每一幅作品,我都认真读过、品过,不止一遍。因此我想,我是理解他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是从他的文和字出发,那么这条理解之路也就变得直接和透明了。' r& T( }1 o4 I. d% |
# t: W9 ?* [9 N5 B% n
我的印象,双龙似乎是个安静的年轻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做什么事情都遵循尺度、讲究分寸,和我们印象中的“经典八零后”远远不同。他的作品似乎也具有相类的格调,不跳脱,不抢镜,不搞怪,不给人意外,而是法度谨严,态度雍容,风度萧散,总能带给你一种舒缓熨帖、清新自然的阅读体验,很准确地传达出他在书法创作上“入古”的追求。遍读他的文字,我发现,他是个不但会学,而且善悟的人,尤其是在取法问题上,有着超乎年龄的冷静和理性。这和我了解的许多书家的“摸索”不同,双龙显然清醒地超越了很多人“跟着感觉走”的感性境界,路数纯正、指向明确、脚步坚定——于书法,这是一种智慧的学习能力,会产生加速和催生的作用,也属于新生代书家的新标志吧,年轻真好。7 ]% u3 Z( ?" @, D/ h

& d7 v5 V/ H/ v( |6 ~9 I! r年轻真好,可以不回头,可以一直行走。3 g) k" s. j8 ~" {1 n) E4 k5 T

" e! k# L4 o# H( j7 H他和他的字,都跃动在行走的路上,向着心中的理想地带,接近,再接近。
1 x0 W. O  ^! j) q$ K6 G
" L. W7 m9 ^. m. O4 n除了晋唐轩,我还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笛落江南”。多美好的四个字,一读之下满目葱茏。在这个春天里,顺着“笛落江南”的指引,我读了很多他的字,一遍,又一遍。我想说,他的字是有气息的,又安静又驿动的,春天一般的气息。我喜欢的那种干净,那种纯粹,那种青翠的激情,那种芬芳的心意,在他的字里都能找到。在这样的美妙瞬间,仿佛有笛音传来——
/ a& M1 i& U- M5 Q$ J4 D9 g9 e2 G# p7 l4 J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般的清越,这般的灵透,这般的欣欣然活泼泼,折杨柳的伤感已然淡去,落梅花的情致愈加深厚了,那昏睡了一冬的梅心,就被这样的笛音生生惊破了,绽开了,一霎时,暗香满襟。
) L7 C* U& [) S8 j$ M6 b! [) _7 C9 h( C% A. P& k# b! E
多少春情意
( N& F6 y! ~  r5 s( y% G6 P; D

——夜语风荷 匆匆 201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2 编辑
& j8 V0 {0 j7 f4 G0 w7 T2 h* h0 }$ E
7 W% x$ N: o8 s, S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q$ g0 J6 B& V; h5 D; I
彭双龙(广东)

& i7 k! p( Y/ l: C% q

——艺术钩沉——
+ G* }' N" y0 |5 ~# ?, ]3 j  u9 m' i

9 `' a4 c0 ~  n' f* a$ K  G
7 n; ^& a8 {" b3 H/ t
  I6 K1 G4 X2 \! \) C3 U
古雅沉静  萧散畅达
* b0 j$ x7 E+ e——彭双龙书法简评
( a: `4 A2 V" a" ]( h+ d5 F8 J! u3 H) U$ A* g
文/佩之
/ r: `& L! j9 Y. c* ^, a) w0 H% t: M
7 C1 B: o& a# V+ @  E* {
在当代帖学复兴及对传统经典帖学深入挖掘、探索的过程中,一些青年书家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才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把握着传统和时代的脉搏,并以自己不俗的表现,践行着传统帖学的当代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彭双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2 T3 v# t0 V8 N" X0 Q6 Y1 p8 Y" G" O2 w. G6 _
作为一位青年书家,彭双龙在近几年的书坛中是非常活跃的,这不仅仅是其在国展中的不俗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典雅清新、萧散醇厚的魏晋风韵。
: H& p" u$ j1 s8 x. M% Y$ }! j4 h, b, Q- ]
在对以“二王”为核心的经典帖学的传承中,当代书家逐步获得了振兴当代帖学的可能。回归经典,回归二王, 在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在深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书坛的共识。正是有了这一思想的支配和引导,一些具有才情的年轻书者迅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们在深挖传统、回归经典的同时不忘时代审美,不忘自我才情的挥洒,使得他们能在众多的书者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书坛的弄潮儿。彭双龙的书法无疑是围绕着“二王”展开的,对“二王”笔法的探源和逼近,使其一落笔便远离俗格,而气息的高古醇正也使其作品颇具魏晋风度。
, l4 S. u  i. R% P) y
8 a# n1 k; \) K$ L& j. i在当代“回归经典,回归二王”的潮流中,大多数书者在盲目的跟风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们往往为一点点细枝末梢的所谓发现而自鸣得意,那些所谓的“用笔”实际上是形而下的“玄技”, 于真正的“二王”相去何止千万,说到底就是“伪传统”、“伪二王”,很多人在洋洋自得的陶醉中离真正的传统越来越远,而彭双龙能在这个潮流中以深邃的眼光精准地把握着经典,把握着“二王”,一方面说明了其性情与生俱来地契合古人之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能以系统的、宏观的角度来对待书史、把握当代。这一点对于一个真正的书家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很多人只是在一时的书写快感中失掉了根本。彭双龙曾说:“二王不是孤立的,学习二王需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研究,需要我们学会思索并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渐变之路,以魏晋为中心点,向上延伸至钟鼎铭文、简牍帛书、民间写经,向下拓展至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董其昌乃至近代的白蕉,可以清晰的看见帖学一派的俯仰变化。在此一脉上,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进行专攻,或广泛的临摹并揣摩技法的演变,或触类旁通打造自我的书法王国。明确的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是奠定深厚基础的重要前提。”他的这一观点无疑能使其以开放性的视野来审视、把握自己的书法实践,从而获得更加明晰的思路。
, P2 r! h* _7 K3 N$ M% x/ }8 X% I, p9 W. W& t$ J" Q7 @
彭双龙的书法给人最大感觉就是有一股清雅、简静之气,通篇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气息,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书坛显得尤为难得。当然这个静并非是指一潭死水、了无生气,而是一种优雅的清新之气,外在的形态是静的,而内在的气息却是神采飞扬的,如闲云出岫,端人佩玉。作品显示出的气息实际上透露出书家创作时的心态,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清新、简静的作品,清人吴乔曾说:“粗心浮气,陈浊钝滞之根也。粗浮在心,必致陈浊在笔。”彭双龙的行草书以平和之心为之,故而能得简淡之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格调,显得极具灵性,就像明代谢榛说的“古雅如瑶瑟硃弦,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
- o! \! s7 G8 [9 H9 ]8 j  _" I2 ]$ Y! t! ]( a
技法的锤炼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技”和“道”之间应该是“有之不必然,无之比不然”的关系,性情的表达不可能凭空而发,必须借助形而下的技术手段,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对于笔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是彭双龙的又一个优势,在他的笔下,起、行、转、收都表现的一丝不苟,正如明人费经虞说的那个“长老相传,历代宝之”的“微妙精深之秘诀”:“一起便一落,一露便一藏,一到便一转,一过便一舍”,显得点画精致,纤毫不爽,天月明净,都无纤翳。看似一种技巧的操作,实则显示出书家书写时从容不迫的风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书家所要达到的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决与他对传统认识理解和把握所达到的高度,而对传统的认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入古的深度,从这个意义来说,对古人笔法的无限逼近和还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古人,与古人对话,彭双龙曾说:“ 我学习二王,最关注的便是‘入古’。没有一番形神毕肖的精准临摹和一定数量的技法训练,是无法接近二王的。”彭双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故而,我们审视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笔精墨妙的晋人风韵。
7 A% e2 p- H% z3 H# m6 Z7 R6 ~& e  j1 _# j. m
彭双龙是一位很有思想的青年书家,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艺术的高度,在任何时候思想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对自己的书法之路有着清醒的认识,“回归经典、入古出新”是其对自己书法之路的规划,“回归经典”自不待言,对于“出新”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出新’是依附于‘入古’的基础之上,并需要极大的才情和智慧来支撑。时下有人讳谈创新,但我认为创新就是激活传统,而不是违背传统。没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没有个人性情的流露,死守传统,终会落入千人一面的陷阱。”但就风格的构建而言,彭双龙的书法并没有显著区别于当今诸多“二王”一路的书家,这样说对彭双龙似乎过于苛刻,因为他的创作道路还很长,在此下结论并不适当,对于一个80后的年轻书家来说,尤其如此。
) W' P7 @$ t! f, V/ J6 q8 {, B: H/ f# s4 Z/ |" x. J; E$ p
彭双龙的书法在表现出强烈的古典气息的同时似乎也存在这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二王”帖学的认同和皈依是彭双龙的一贯主张,但就目前的创作状态来看,他在得清雅、简静的晋人气息之时,对“二王”书法中的劲键和骨力还表现的不够,在他的作品中多含圆转而少方笔斩截的侧锋,恰与“二王”书法形成对比。陈振濂在论及魏晋风韵时曾说过一段颇有见地的话:“世人皆以《兰亭序》为晋韵的最鲜明标志,且不论关于它的真伪之争,以如此娴熟老练的技巧与风度,我认为未必能见出晋人之韵的真正特色来。真正的晋韵是一种并非笔精墨妙,无懈可击的老练的美,而是一种略带稚气,又极其自由的舒卷自如的格调,在显示这种格调时,或许还会出现一些无伤大雅的疏忽——笔法的或是结构的,这才是诱人的美而不是令人毫无余韵感的完美。”我们审视彭双龙的书法似乎就是缺少一些“无伤大雅的疏忽”,少了些许“二王”书法中的玄远散澹。不过,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书家,彭双龙以后的路还很长远,一切问题在时间面前往往显得很渺小。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阅历的磨砺之下,彭双龙一定能一步一步走向更臻完美的境界,真正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5 08:03 编辑 / J1 H  L# ~& k# N4 a$ y
+ u) a$ B2 c; ?' h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_* G7 D) R5 l) K. V
彭双龙(广东)

( k+ Q5 ?8 Z+ k: p! ^8 f7 T

——艺术钩沉——
* V9 |2 Z& E( C: h6 P; d9 _2 E

4 |$ r) s8 z! t
. [, Z1 K- m! V: X/ f

- Z) V) U( `5 o% q8 N2 _$ @得董香光的空灵,辅之以颜鲁公的硬朗,可谓善取。已入遒媚境界,若自字论书,便成大家。 0 f: j' p9 R3 g# o0 k8 s4 E
——刘正成点评
1 j, j5 Z6 d6 S# E) P
! e; ~+ u& T" E% w. o* s
写的很精致、功夫很扎实,很有前途。小字应如大字写,字虽小气格不可小。
0 w! `% \$ }8 h$ P. o  m——张培元点评$ {! ~/ u' `* h' U: C, e
! U: L$ x: ^2 Z3 Z( V# X4 v
双龙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便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可能是获奖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因此引来愈来愈多的同道和收藏界的关注。+ v& @' M3 \& {, w2 j* P. L
双龙擅行草,兼篆隶,行草取法二王一脉,路子可谓纯正,近年来频频获奖的作品多见诸小行草书,取法魏晋,典雅活泼,追求萧散畅达之境。楷书则撷取汉魏碑意,写得肃穆典雅,可谓形神兼备颇有韵致。
% x, p! q5 i+ h8 q& g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书家的艺术水准很显然已不能用“人书俱老”来衡量,一些年轻俊才因其超凡的悟性和勤奋,并以其精湛的艺术修为,赢得了更多人的关注,最终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双龙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期待和关注的书家。关注双龙,因其年轻;关注双龙,因其从经典中拼杀出来的血脉纯正。

! j3 C3 I7 u9 r( l——杨之点评+ }+ k. m0 c6 E; w. E/ G, Q4 \8 P9 c! I
  v% g5 K9 Y1 h4 s  P" N( t
双龙兄久浸书法,用工颇勤,天资又高,谦虚善学,虽年纪轻而功力深,实为当代八零后代表书家之一。双龙诸体兼工,尤以行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并最终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上荣获三等奖,这是书坛对其实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多年沉醉书法、不问收获的回报。
1 C& F. W8 g5 i  w双龙行书典雅清新,流畅自然,从容不迫中传递出作者的修养和见解,承二王又能逾越二王,在众多学习二王的人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领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V& k/ D9 {9 A8 g' c" l# ?1 |当代书法市场正在走向有序化,其书法价值也日益被人重视。双龙年轻,却能深掘传统,又立志高远,并且因其年轻,发展潜力巨大。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我看好双龙。
/ N" c; H: x* L7 f——樊利杰点评

: m9 Y. F9 J- r+ G. s& M$ e! t; _0 u' o9 b3 Z1 J, i
双龙兄大作拜读,喜不自禁,好久没有这等清新之气润吾心房了!字如其人在你看来是那么妥帖,儒雅、干净、纯正、充满才情。而诗文尤其诗性的流畅准确的和兄书写手感动静一如,恰然天成,着实难得。才情影响书艺是要在相当火候时才得以融现,如兄小札二王一路已达心手双畅,又得以旁参诸体,功夫了得,诗性正合十指流淌,妙极!向你学习!惟结体尚可深入古意,点画若去其峭利增一分圆润更佳,兄以为如何?柏元胡扯。
, Q" ]$ z5 w% Z5 a$ S1 P' t3 A8 f——柏元(陈胜凯)点评7 d9 E& R# U2 [% Y# v2 [$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兰亭群星展-郑州.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