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朝花夕拾

[分享]《书画鉴定》课堂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4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书画鉴定》课堂笔记

山水画在唐代基本上是有勾无皴,五代才开始出现皴法。米芾创的皴法叫米点皴也称落茄皴,横点的这样一种苔点,到元代高克恭也是学的米氏云山,除了米点皴还有别的皴法,而且是比较清晰,不象米氏那样比较模糊,特别是树用比较浓的笔勾,是元代的那种云山雾溪了,元代的米氏云山勾线更清楚了。
  举一例米友仁《云山图卷》
  树石点法中也有时代性,双点苔要到明代才有,先点墨点,干后点石绿,吕纪时较为流行。
  举一例辽·萧融的《花鸟轴》
  花鸟画的水墨法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以前都是工笔重彩,一步步发展,像梅兰竹菊是最先发展的,到后来是画各种各样的花卉,开始画的还是比较工整的,比较真实的,到后来元代开始注意笔墨上的趣味,到明代才特意强调这个笔墨的虚实浓淡干涸的变化,到明代中期以后水墨画出现了泼墨大写意,这以前是没有的,都是小写意这种。时代性是很强的。
  举一例(幻灯)元·王冕《墨梅图卷》
  设色法最早的是“工笔重粉”,设色比较浓艳,比较漂亮,后来出现工笔淡彩,元代又出现了没骨法。直接用色彩来画花鸟。没骨法北宋的徐崇嗣就创造了,但没有流行。至元代开始流行,到明代进一步发展至清形成流派。
  笔墨我们就分析到这里,下面说最后一个主题。
  文人画家画的东西比较雅,职业画家为社会服务,画得比较俗,宫廷画家的比较富贵,民间画工的东西格调也较俗气。不同画家的主题格调是不一样的。文征明是不画与世俗和谐的题材的,作为一个文人画家他画的是一种文人生活,像园林、田园、幽居,画的是这些东西,不画城市的市井生活。
  书法的时代风格,书法的要素从内容来看,一人是文字内容,相当于绘画的题材,文字内容跟形式是紧密相关的,什么的文章什么样的文字就用什么样的书体,比如写给皇帝的奏折绝对不会写草字,朋友之间的信一般都是行书,很少有人写篆字的,如果给人写匾可以用篆隶,这样比较凝重可以写,草书一般是欣赏用的,所以这个跟文字内容是很有关系的;二是字体与书体字形,这个像绘画当中的形象,什么字体,真草隶篆行是草书还是行草,还是行楷,这是书体,字形就是这个字的形态,比较突出的就是错别字和避讳字,所以这是构成书法的两个因素。
  再从形式来看,一个是所谓的格式,章法跟格式,书法的形式在构图这方面我们把它称为章法,就具体布置一篇作品字是一般大小,还是大大小小有错落,这叫章法。还有就是格式。作品的文字内容不同格式就不同,对联有对联的格式,信有信的格式,诗又是一种格式,有的作品还有落款落在哪儿,上款怎么写等。
  笔墨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点一划,一撇一捺,主要体现在笔法上。还有一个是字的结构形成的结体,这个结体不是真草隶篆,而是写得规矩些,还是放纵些,写得紧些还是写得松些,这样一种结体。
最早的是篆隶,而后成熟的是楷书,然后草出现了章草,然后出现了正书楷书,以后又出现了行书,而且在不同时代真草隶篆的式样也不太一样,这也可以来断代。
  唐宋明清都有避讳,叫避庙讳、庙堂。像唐宋的皇帝名字,这个字是不能写的,要换字,或缺笔。明清时不作缺笔,是改字,同义字。
  对联这种形式要到万历年间才出现,这也是时代特征。
  古人写信也是有时代特征的,东晋王羲之等写信,都有是“羲子启、羲子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前头,最后写上给谁的信,把收信人写在最后面。后来慢慢倒过来,元代时并列了,先写自己的名字后写收信人的名字,比如赵孟頫写“孟頫白···和尚敬启”是并列的。到明代中期的时候,名字就倒过来了,把收信人的名字写在前头,自己的写在后面,这时期是两种形式并用的,有写前的,有写后面的,到了康熙时才正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把收信人的名字写在前头,所以说信的格式演变是有它一定规律的。
  书画的点画跟结体,当然是在鉴定书画的时代风格,包括个人风格的时候是最要紧的一点,因为每个画家在不同时代他的点画是不一样的。比如王献之的《中秋帖》,三希之一,乾隆把它作为珍宝,专为三希盖了三希堂,天天拿来看,但实际上这个中秋帖是宋米芾的临本。从点画上来看,这件东西的点画粗细变化比较大,另外写得比较流畅、圆润,很明显是用软毫的羊毫笔,而且是无心笔写的,在东晋时书法用的毛笔是有心笔,就是说笔头中间是有心子的,可能是当时的制作工艺并不发达,先中间有心子,外边有些毛再装上去,而且用的毛是比较硬的,所谓的狼毫的毛,所以这个毛是又少又硬。写字的时候因为中间是木头,吸的墨不是太多,写着写着就出现了一些飞白,笔毫也散开来了,就会出现一些贼毫,所谓贼毫就是末笔出现分叉的笔毫,另外转折也是比较硬的,想圆而圆不起来。《十二月割帖》是王献之的真迹,他的笔头就是狼毫,所以一看字就是东晋的笔毫。可与《中秋帖》一对,风格就不一样了,实际上米芾的《中秋帖》就是挑着临的《十二月割帖》,所以《中秋帖》是读不通的,因为有缺字,字是挑着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书画鉴定》课堂笔记

好帖子,应该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