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书艺公社 门户 查看主题

【第一现场】伏想清和----冯永强书法篆刻展 (展览现场+高清作品)

发布者: 潇水河畔 | 发布时间: 2016-5-18 17:13| 查看数: 11793| 评论数: 91|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7:54
本帖最后由 潇水河畔 于 2016-5-18 20:37 编辑

现场展览作品
01.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7:58
本帖最后由 潇水河畔 于 2016-5-18 18:11 编辑

砚边碎语
冯永强
(一)
常有朋友以“如何才能写好字”相询。好字的标准有若干条,从使用的角度而言,结体端庄秀美,用笔干净利落无非是其最为重要的标准,而对于这一标准,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其实是一种技术活。汉字的结体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触类旁通的,经常让学生们作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字帖上的字按照偏旁或者形体构成进行归类,然后再补充字帖上没有的字,这样就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几个字来解决一大批的字。至于用笔,如果单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处理笔划的倾斜角度、弧度、肥瘦等因素好像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把九宫格往字上面一套,就会发现,汉字的每一个笔划的特征一目了然。所以,黄自元讨论欧体楷书结体的近百种方法也许至今仍然有用。
18.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10
本帖最后由 潇水河畔 于 2016-5-18 18:12 编辑

(二)
当写字变成一种审美活动时,就是书法。书法是件高雅的事情,不是任何人想做就能做得了的。纵观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流的四百多位大书法家,非官即富,但都是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因此,写字每个人都可以去做,写好字也是 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但书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100(1).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13
(三)
自册页展获奖以后,我习惯用行书的笔意来写小楷,所谓“作真如草”。用笔和线条可以增加一份空灵,加之楷书的稳重厚实,似乎更能接近魏晋人的作品。

100..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16
(四)
书法应该是在书斋里进行的事情,读书、写字、品茶、抚琴、听雨、对弈,是雅人雅事。古人求取功名的途径无非三种境界:“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其一也;“想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其二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尽看长安花”,其三也。但无论哪一种通往成功的路上,哪个不是身怀真本领的人?

101.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18
(五)
宗白华先生说过:“作为一个艺术家,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既要有诗人的妙语,也要有匠人的手腕。”书法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不落窠臼,只能不停地探索。古人的东西给了我们诗一样的语言,但要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自身的修炼、完善。面对古人浩如烟海的佳构,我们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102.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19
(六)
每次创作,总喜欢从古人的作品中去找一些新的元素,或是文字结构,或是作品韵味,或是组合形式。同一个内容,同一种形式用过之后便不想再用。看到有的作者在展览中用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作品不断地入展或获奖,有时也在想自己的这种创作心理是否正确。

103.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21
(七)
当书法纯粹变成一种艺术的时候,就剩下书写了。我们可以书写古人的文字,也可以书写自己的情感,可以胡乱涂抹不计共拙,也可以拼接装裱适于装饰。我们看当代的书法展览,尤其是“广西风”吹过的这近二十年,作品的色彩,作品的形式似乎已经冲淡了文字的书写。当代人给予书法太多的理念,书法也因此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书法把它最为本真的状态——书写性给失去了。有人曾做过把书法与音乐相融的努力,让交响乐团在一旁演奏,自己在一旁挥毫泼墨;也有人提着塑料桶,拿着拖把,纸墨飞扬。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等娱乐节目,表演只是为出名。貌似好看好玩,但距离书法的根本已经很远了。书法不适合表演,怀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一则与己身份相违,二则图名求利。我时常在想,怀素的《自叙帖》应该不是他“忽然绝叫三五声”后所写,应该是怀素在书斋里静默自如时所作。

104.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23
本帖最后由 潇水河畔 于 2016-5-18 18:24 编辑

(八)
在首都师范大学求学的三年里,我几乎五体都在琢磨过,也深入地学习过。尤其是当把研究生论文确定到战国古玺文字的时候,才发现古文字的魅力竟然充满那么巨大的诱惑力。吴师高歌先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说过,做一门学问,应当先了解它的历史。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现艺术,理应多去了解甚至研究那庞杂的古代文字,了解每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在创作中“如对至尊”。

108.jpg
潇水河畔 发表于 2016-5-18 18:23
本帖最后由 潇水河畔 于 2016-5-18 18:25 编辑

(九)
临帖不仅要临其形质,更要读其神韵。临其形质要用技法,读其神韵要用情感。光有形质就容易“法简而意工,法备而书微”。只以技法求书,谈不上思想情感,就没有艺术可言。自古临书都只学“家数”,不“寄人篱下”。就是此理。 然而,“书为心画”,“书之微妙,道合自然”。读其神韵即悟其妙道。可是情感这东西多是“心之所达,不易尽于言表”。那就只能是侵情入法,法溶于情,“我书意造本无法”,“我用我法”了。

107.jpg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