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20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 E/ k# F' h; Y
5 m$ [: [( m# D/ i) s
; Y* s9 E% G$ m6 e* Q: y. [, ]: g4 s$ w' E0 q s7 I
5 w4 [" D# w c在传统文化中,作坊、店铺、书斋、画室等等,都是与日常生活的起居不可分割的,工作与生活一体化,甚至饭桌就是画桌。在西方文化中,工厂、商场、实验室、研究所等等,都是与日常生活的起居相分隔的。八小时之内是工作的状态,八小时之外回到家则是生活的状态。3 Q' V- x2 {$ Z8 c
( m; y6 O$ B# U+ v- s
% |' u8 u( @& e3 ?$ J- {1 g s' `4 w这两种不同的“工作——生活”方式,造就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强大,人文科学的规范化、体系化;导致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人文科学的“不规范”、“无体系”。相比于黑格尔、康德的著述,韩愈、苏轼、顾炎武的著述完全不符合“学术规范”,但有谁能否认它们重大的学术价值?二者的不同,固然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分别,正在于前者是在与日常生活相隔离的“工作室”中做出来的,带有课题公关性质的成果;而后者,则在于是在日常生活的“文房”中有感而发的体悟,而且,这个“文房”,不仅包括了居家的书斋,也包括了外出的舟车、旅舍。
( {9 A- Z4 |9 b7 x2 H" _& }- D' I' M6 f2 d3 t& p
% B) H1 [4 m0 O# h7 h* }+ Z
8 t8 d6 ^) ]5 _& A; W: d
1 F: S7 [$ m8 m
6 }6 d5 g3 w q) s7 a. P4 b$ T
3 O" ^) G% S @
. t# a2 W# j; T* u* q( y
% D' N' x" P* K4 _: j8 z4 q. ^+ ?2 r
近代以降,中国的自然科学引进了西方的“工作室”制度,促进了科学的大规模、高速度发展,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引进了西方的“工作室”形式,取得了一批课题攻关的成果,这同样值得肯定。但因此而荒废了传统的“文房”形式,却不免使文化自信沦于釜底抽薪的“去中国化”。正是在这一立场上,“兰室长物”展的推出,对于我们从最基础的方面落实文化自信的坚定不移,有它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 v+ V# k+ ^! S
' [! |+ t% d& @
9 U7 B: \9 n7 v* W
兰室,专指芳香高雅的居室。但它其实并非雕梁画栋的华堂,而是如刘禹锡所说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因为室有长物,所以又“何陋之有”?而所谓长物,也不指贵重之物,而是指人所不取的剩余之物。人所不取,是因为它们的“无用”、“无益”。但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却对之情有独钟,认为“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安能悦有涯之生”?并对之投入了身与物化的精力,借以变化气质,涵养性灵,坚守文脉的心香。
8 g' W1 Q% Z4 m) ]! a8 J
* b& r5 V7 k; u2 x: @% X% f; ?- n$ J1 g/ A$ q
无疑,今天再也没有人视这些兰室中的长物为无益、无用而不取了。但如果不是从文房的立场来认识它们的价值,不仅不可能真正领略到它们的价值,更可能把它们的价值误导到相反的方面去。正因为此,这个展览不同于一般的书画展、文具展等等,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就物而物地认识它们,更需要就物而室地来认识它们。
, K6 ?' ?% `: ?9 u9 p& I+ q1 { F3 L6 s5 {1 e+ u
. F( j% m' M9 ?/ n+ }$ U唐宋的文房,我们不得而见了;明清人的文房,虽尚有遗存,但面目早已不复当时;但前辈学人的文房,我们这一代的人曾经还是有所出入的。宽敞的,20平米左右,狭隘的,简直乌有,不过起造于印石之上而已。相比于今人的画室、工作室,从硬件而言,简陋之甚矣;但从软件而论,“何陋之有”?反是我们的画室,简陋之甚矣。这个软件,就是长物的风雅包括长物所涵养的主人友朋的性灵。
! r U$ q/ n( Q6 t( Z* a0 z* a7 l$ h
# V5 p% D" k* C8 E
$ w8 M8 v1 `! s3 }& Q4 T
T9 p3 P+ ?9 m$ c. B
" D% @8 ]2 p) g: G; y
! b# U, r8 { `% I
明 黄道周 行书《恭读恩诏有作》七言诗# V+ i' i. P# V& G- I& E+ k
0 M7 A9 T7 s1 Y: t2 e$ K. e, R8 D8 S. ?9 p P, u4 s7 N
这里专谈书画。美术馆、博物馆中的书画,是保管在仓库里的,是陈列在橱窗里的,可望而不可即。而文房中的书画,则是随时供主人和朋友摩挲玩赏的,有时还在其上作题跋考订。这两种不同的鉴赏方式,对观者所起“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迥然不同;而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因此而获得生生不息的提升。) T. A0 h: t$ k. c
6 n4 L Q7 y/ E( D* F3 H3 [+ q! f# q
“兰室长物”展中的书画展品,数量不过近百件,内容上却涵盖了近乎半部书画史。6 X9 S5 U3 z b4 I
) b: h' F$ h- i/ [! B8 R) q* r; ]+ T5 F% ]' v
2 o" r% d& V: x% j5 e1 Z
4 O6 c* h& C/ n; o% [/ K. W3 j; K# Z
秦 《琅玡台刻石》拓本; J4 P7 Y; f+ L3 g6 I0 M6 ~6 m5 b
B9 [8 O L6 g$ Z$ Y
) W, e! [+ {( Q/ |0 Q' `* z" h. y# |5 n8 V
% H# _# M6 T! n% P- C/ J/ D. P6 I" `; B& T
北魏 曹望憘造像石座 墨拓
+ H7 r& N( H8 s5 @3 F" g
8 o; a6 u. Y2 f. R1 h5 ^
/ \4 z# z8 y5 `% O6 N& M金石上的文字、图像拓片,由西周“毛公鼎”全形拓、“许惠鼎”全形拓、秦“琅琊台刻石”旧拓、汉“祀三公山碑”旧拓、晋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明拓、北魏“曹望憘造像”墨拓、“王基半截碑”初拓、“李璧墓志”清拓、南朝“爨龙颜碑”清拓、唐李阳冰“怡台铭”清拓、李阳冰“城隍庙记”旧拓、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旧拓、“昭陵六骏”全形拓,到韩天衡“赤壁砚铭”墨拓,雄深雅健,默如雷霆中,如有大风飞扬。尤其是大多拓本上,都散散落落地分布了历代名家的题跋和鉴藏的钤印,不仅印证了它们的流传有绪,更使我们仿佛置身先辈们当年的文房,体会到他们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的风雅。如“琅琊台刻石”上,胡澍、沈树镛、魏锡曾、赵之谦、叶恭绰所留下的印记;“曹望憘造像”上陈介祺、褚德彝所留下的题记,无不为“周虽旧邦”,注入了“其命维新”。文房,因长物而有精神;长物,因文房而有生气,由此可以看得再也清楚不过。. Z. O, F$ G! G" e' x
* c# S: V- d! Q+ B
+ i7 Z; x9 q5 e( c0 d& y: M- w, B" G; q. ~+ k6 Q. e
' u% j R. Q( k1 j$ a: g, T; Y2 g6 k1 o
明 张瑞图 行书“一丘·为圃”四言联/ O% y: ~$ D% Q8 e# f
. x% N9 a, k% ^/ C8 Y1 M1 X9 E5 Y. F, I X+ J. V6 w( B' ~* W1 L4 e# [
) A8 S I* x+ _
% e9 o& Y' r$ F
7 \/ d) M1 v- o; S8 m" j明 吴彬 工笔重彩 汉钟离像
( l$ I' g% f& b0 }* C# y. b& e2 j$ `. L! |$ T0 D8 ^
8 l& m* ^/ w# W) F
绢纸上的书画作品,由唐人的小楷《灌顶经》、南宋马麟的《松溪泊舟图》、明文徵明的《进春朝贺卷》、《千字文册》、张瑞图的“一丘、为圃”四言联、吴彬的《汉钟离》、《阮修像》、董其昌的《山水图》、黄道周的《恭读思诏有作诗》、丁云鹏的《太平有象图》、明末清初的《名人信札尺牍册》、清傅山的《五言诗》、金农的《古颂》、《鹤赋》、闵贞的《刘海戏金蟾图》、李复堂的《芦汀双鹭图》、伊秉绶的《行书诗》、刘墉的《诗稿册》、何绍基的“揽卷、援毫”五言联、赵之谦的“及时、今年”七言联、“金台、银汉”七言联、“五言诗”、虚谷的《松鼠图》、徐三庚的“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四屏”、陈鸿寿的“吕坤呻吟语•修身”、“苏轼望云楼诗”、奚冈的“花巢”横披、任伯年的“锦鸡图团扇”、黄士陵的“博古图”,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高剑父、黄宾虹、吴湖帆、于右任、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白蕉、于非闇、陈之佛、谢稚柳、陆俨少、马晋、陆抑非、唐云、黄胄、程十发、陈佩秋的精品佳作,论形制,手卷、册页、立轴、横披、条屏、对联,无所不有;论书体,真、草、篆、隶,无所不备;论题材,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包罗万象;论形式,水墨、丹青、工致、粗放,流派纷陈。其中,尤以一件清代佚名的“清供花篮图”横卷,系叶恭绰的旧藏,工笔重彩,直追宋人李嵩的“花篮图”,刻画细腻,无毫发遗恨,而穷神极态,泄造化之秘。齐白石的“草虫图”,施于粗砺的麻布上,而叶脉、虫翅的处理,竟一丝不苟,细入微茫,如于花岗岩上作和田玉雕。潘天寿的“虬龙图”,则一味霸悍,顶天拔地,有“登峰造极”的险峻奇崛,魄力惊人。至于不少作品上的题跋印记,更留下了它们作为“兰室长物”的传承文脉。% }# p+ q: e% @, p6 r. G
1 A6 p3 H( t. i4 b
" P1 e! C0 S3 @
" P! D. Z; N# k$ h1 p8 e. b3 O
0 r0 w% {3 G3 ^' J3 G5 l: Y
" M2 G; c2 W9 j4 \8 W; \$ e, G- J# g
清 金农 隶书“鹤赋”
) J1 q$ Y1 r8 B6 z# a8 n7 J5 l/ |0 n: w/ q- E- o
4 q( |* E! i" P3 i6 ?4 C
" U- ]. H% R: i" T K
' r3 |9 p* ?( V2 U$ R/ ` C& [, s$ F# O9 Q% R h% t
近代 齐白石 工笔虫草4 W& d5 U8 ~" g% `3 A
& r6 d6 K1 J5 k5 m$ M( z n1 J! \: j1 M+ F* b
回过头来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在他的这篇短文中,并没有提到书画,而只是涉及了两件长物:素琴和金经。是不是当时的文房不重书画呢?我们认为并不是的。早在南朝,宗炳便在《画山水序》中讲到画图于室以作卧游的事实,说是“拂觞鸣琴,披图幽对”,“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而到了文事郁郁乎盛的赵宋,“点茶、挂画、燃香、插花”更合称“四艺”,被明确作为文房风雅的标志,历元、明、清直至近代而不衰。只是近三十年间,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有些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迷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书画、包括其他相关物具才疏离了与文房的风雅。则通过“兰室长物”展,正有助于我们厘清书画与文房“相倚为命”的关系,从根本上坚定我们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自信。
* G8 _- a1 E& Y+ {' ^
6 X: X2 S. ^' R0 P$ s' e* g& C" E& Y+ {) A
( C3 }* p0 V; \' |7 N X, S0 ]: I
5 X4 ` `( q L; S' P) V
( i' ^9 X5 s/ E6 o7 r5 n3 q# n5 Q$ p% K( d
现代 潘天寿“春燕图”6 _ j& t) [5 I& f# O
3 x' l- e6 N" z3 f% J3 B
! _- A7 L( X& Y4 O& E0 V
文房,是书画安身立命的根本。( W: l- D2 d( @/ u' D
书画,是文房斯文不丧的精灵。
' a7 Q% C0 R/ k! Z3 p( a+ {$ I4 p8 U
8 Q9 f5 ]: f- w: B1 T
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文不在兹;天之未丧斯文也,其奈我何?”7 Z% `: w) Q# ?: I' R F8 g, C' h7 W
& x5 B. x6 ~7 o/ T+ k# A$ l/ r2 z/ H# m) I
文章来自澎湃; K( E6 K" l9 D; h I
作者:徐建融) @6 r' h* V! P1 {
) f( h; k! L4 g( }# Y% |9 g. m8 K, B
4 z; g, J6 h( ?( D5 F" N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