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595|回复: 9

【经典】南明四僧论——中峰与担当及明末各家(文=宋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编者按:本篇文章及作品节选自《书画中国》总第四期(2008/11 /本年度第三辑)
/ C# m& D* q+ f& R# z' @5 I, v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转载!
7 x3 R$ Q0 e7 U! u1 c  E" t
* K4 D, ]  B2 b. H! e7 s更多精彩请阅读中国画坛网书画媒体杂志专区——《书画中国》专区:
+ o! n4 \+ E3 e9 ]# j/ ghttp://bbs.zghtw.net/forumdisplay.php?fid=45
! C7 i/ Z" E. o1 }+ c" m1 o6 @% \' f4 f
《书画中国》总第四期(2008/11 /本年度第三辑)
  t7 P& V% G( D# Rhttp://bbs.zghtw.net/viewthread.php?tid=5711
; V1 K: ~+ \/ U/ V0 t
南明四僧论4 N1 M! g5 m8 Y" H
中峰与担当及明末各家

" X8 }" R* m% q; ?文=宋辞( E2 z- R/ c) x$ A9 T
[quote]
. K4 ~0 L* N7 [- i( `宋辞,字清云,法号净诚。1967年生于广西桂林,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f& f' {' R" i% u# Z
2000年赴云南工作,现为云南丽江画院常务副院长、大理苍山画院顾问、云南省传统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美协广西分会会员。2004年于云南楚雄兴隆寺为清缘方丈皈依弟子,艺术上受宗其香先生影响,为宗先生入室弟子。
) K3 h* s9 T1 s2 z& c2 ^6 W9 [
[fp][/fp]明之际,中原鼎革之时,云南为南明朝廷所据,一大批有气节的旧臣学子流播入滇,云南一时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西南画坛涌现出一批释门书画家,他们虽然已经出世,但并不能从此解脱,故国河山之思,黍离麦秀之感,都寄托于诗文书画中,因此形成别具风格的释门艺术。其中以中峰、担当、过峰、大错和尚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自成一家,造诣之深,足以方驾中原,因为生活艰辛磨难的程度有所区别,加之个人人格、修养的不同,他们虽同为释门弟子,但笔下的世界却显得千差万别。或长歌当哭,或清丽幽深,心若止水;或愤世嫉俗,狂放不羁,然而他们都僻处边陲,在深山丛林的乱世之中,其作品流传中原的不多,所以罕为人知,名声不著。
& M+ V6 C& V5 |8 R- y
! t# ^0 J* f$ r* p0 c4 P担当与中峰的渊源之深还有待更深的考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能查找到的资料有1626年中峰送唐大来入京赴考 诗一首及后来的《送唐大来回滇》,这一送一回相隔几年。       ; `+ o+ A9 @7 h2 u) F' u' i' H
         
/ V7 o4 `9 d" [6 H担当在这几年中更多的可能是常住苏州中峰寺,中峰苍雪是他在江浙一带唯一的乡亲,在苍雪大师的推荐下去拜师访友,只作短短的停留后又回到中峰寺,更多的时间是与中峰大师参禅学习诗书画。* x1 H; E- W, |4 i

$ E1 V  q' f$ s2 G: U! v3 [, _, |/ W" d担当因战乱无法回滇,数年游历和思乡之情其中痛苦又有何人而知。当时他的诗文刚崭露才华,书画并不知名,又到处拜师访友,他生活的几年费用从何而来?其中必有一个安生之处,以中峰苍雪禅宗大师和诗僧领袖的地位,担当是可以在当时任何一个寺庙安身的。1 ?/ D+ ~( F, u# M

- x" c" U7 X! r8 c. `' r关于担当初次参禅据历史记载是在与湛然禅师相识之三年前苏州支硎山,担当与湛然禅师的相识也有可能是中峰苍雪的介绍。+ F  _5 ?6 z) F; u+ \

, _2 H2 D. K: a; W2 t+ [2 G+ L0 p担当天启六年丙寅(1626)初春在南京。读彻苍雪有《丙寅白门送唐大来明经应试》诗。至秋又与读彻苍雪游苏州虎丘《翛园集》卷三有《同苍雪大师游虎丘》诗。暮秋在南京,苍雪有《暮秋怀唐大来时闻在白下》诗,见《南来堂诗集》。8 M+ }2 Y' Y3 o, z

, {) {! `% z0 C& ?5 A# v& n& S担当的书画渊源也一直是个谜,专家所说出入董家一门而自变新法一说我不敢苟同,大多学者从唐泰的诗集、序言题拔中和他老年一首诗中断言,关于唐泰与董其昌的师生关系及其交游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担当晚年诗《临董玄宰先生帖》的诗中谈到:2 O; Y3 m' X0 z" l2 J* R: e

- \9 B. E- ?$ [3 J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万里有传灯。4 q) {, C( ^3 Q- z$ m
后来多少江南秀,指点滇南说老僧。: X, a( y1 D( A$ G7 Q2 |
0 ~' l8 \" [* ]4 `
从诗里可看出担当以董其昌弟子自居,但当时文人以董画为宗,谁人不可学董而以董为师。我想担当很可能只是短暂见过董一两次面,文献最早记载是明天启七年(1627年)时年73岁的董其昌为年方35岁的唐泰诗集《翛园集》作序,序文称:“大来诗温淳典雅……”。8 A: ]; ~# [8 m$ ]2 B

( j& f. E. j- j1 e8 S8 U朱万章先生在担当一书中说到:“这种赞词很明显已经超出了师生间的客套,一个远道而来的后学游子如无真才实学,一向自负且当时已成为江浙地区画坛盟主的董其昌是不可能对他如此断语的。”
  w/ A& c4 I$ R8 \; x+ v
7 A, l  X5 d( x3 w我认为,担当当时还没有书画之名,诗文已有己之长,但还没有影响力。董其昌的客套一定有与中峰苍雪大师情深之原因。因此,这次会面很有可能是中峰大师的引荐,中峰与董其昌的深交老友的关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J: l0 ]0 `3 O8 b# L
所以我们在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的诗文杂记中找不到担当的名字,而读彻苍雪的名字出现很多。经过深入研究、查找担当诗书画的风格更多是受中峰大师的影响,画风书风如出一辙,中峰的禅画简笔山水、人物及花鸟更早于担当、八大数十年存世,把担当与中峰的山水及书法一起对照,我们可以清澈看到这一脉相承的渊源。! x. W2 V( q9 X& A. p( N& B( S
清初画僧有石涛(1642-1707)、八大(1626-1705)、渐江(1610-1664)石溪(1612-1673),而清初诗僧以中峰苍雪为首,当时文人以诗文、禅学为正宗,而书画为余兴之旁道。   
9 O$ }2 T* @! Q$ b7 S8 ~7 W+ d# h4 {
中峰五岁出家,苦读诗书佛学,后为华严禅宗巨匠,力主禅学诗文,这也正是中峰书画存世不多的主要原因,而石涛、八大、过峰(1626-1706)、大错(1602-1673)等是因国破家亡被逼无奈,为保命而逃禅出家,其中又有还俗者,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愿意出家为僧,出家后以书画为伴,对佛学之研究与中峰相比只是苍海一粟,中峰苍雪之诗文在当时被誉为明代三百年来第一人,清四僧也无法比拟,书法与四僧相比也各有所长,自成一家。9 Z+ ^- n) \1 D
5 i  O( ]' l1 c  T8 u; _* k5 I: f
担当书法更多传承了中峰艺术的风格,绘画方面中峰山水、人物、花鸟皆精通,开创明末禅画大写意先河。从年龄上来说,中峰年长担当7岁、八大40岁、石涛56岁,从根本上说,中峰成名于江浙一带,是人文才子万人敬仰的宗师,佛学及诗文影响了吴门诸子,钱谦益、吴梅村等文人对中锋行弟子之礼,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王时敏、陈继儒等与读彻过往甚密。读彻成名于四僧之前,其道德文章书画也因该影响到担当、八大、石涛、过峰等后学僧人。就艺术水准而言,中峰书画与五僧相比各有所长,细细品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6 [* x; |& Y& T' T: j4 s) D. T
3 ?+ a' n0 A" o南明永历政权时期的西南几省,诗书画当以中峰、担当、过峰、大错四僧为代表人物。他们以词章著称,或以书画见擅,造诣之深足以方驾原,甚且过之。& e* p0 y7 ?5 X& b2 V

/ s4 V1 s% a. a) ]. N6 X2008年春,我为访苍公遗迹赴苏州西山,初见中峰寺主持法庆方丈,方丈一听我是南来之客热情待之,引我不辞辛苦,查苍雪遗存,找所存资料。陪我观钱谦益、李根源撰写的苍雪碑文,方丈所为让我感动。' J" g" i" p3 ^* `) o9 V. i

: h: @1 o0 W" u: ~9 a中峰寺之行颇有感触,当晚曾记有登山日记短文云:“戊子春三月,我访苍公遗迹赴苏州西山,入城一路,问路人中峰寺何方,路人不知所云。独行至新区郊外误入白鹤寺,登山入寺行礼之后,问寺僧中峰之方向,答之北去十里。至午时,告辞僧侣,顶烈日顺山间小路北行。一路行人稀少,春光山色鸟语花香,清气袭人直入肺腑,有感苍公路上常行,余一路劳累顿消。法庆师于九十年代入此寺,寺内一片废墟,师予重建,历经十载,呕心历血,现寺重光,师之功绩如苍雪再现”。
2 R/ a, L+ X9 h" g  b- S" F
; X, O6 V3 f* Y* I从方丈提供的资料中,有一本云南李根源所撰记《古吴西山考古记》,从中得知民国元老李根源也曾两次赴苏州支硎山访苍雪遗迹,于中峰寺访到苍雪塔铭,李根源感慨到:“滇南当以苍雪为首,担当次之……”,可见他对苍雪崇敬之深。他于1913年与赵藩重修鸡足山补志,费尽心血,清查鸡足山各寺庙书画珍品登记造册,在数百幅字画中,除了见到大量中峰与担当书画外,也难见苍雪一纸半字。 # q; D# K& S. {

) U8 @6 w/ G+ J& H5 W' l! D中峰寺到明亡前的十余年,读彻几乎都在山中讲学,由于他精通法藏、澄观的各种典籍,又能在《华严》之外,讲《楞严经》、《法华经》以及《唯识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之工诗善画能书,颇受文人士子们的崇仰,董其昌、陈继儒、徐尔铉、汪希伯、姚希孟、姚宗典、毛子晋、邢桐、赵均、文从简、王时敏等都曾来聆教、听经、酬答。/ I3 ]! \9 p3 W- K
# i* ]7 m, Q" z- m# T' Y, g% F# o
在众人的帮助下,读彻还出面主持修复了荒芜多年,四周“一片茆菽地”的中峰寺,使之成为一方名刹,声名远播。8 z" Q8 `$ |8 O4 M8 h
- o0 f) N( x. N6 E: h
值得注意的是,读彻与明末“四王”之首,大画家王时敏的交往甚密,民国陈乃乾先生在《苍雪大师行年考略》中记载:“崇祯十四年,读彻五十四岁,王时敏五十寿,请读彻,读彻赠诗数首。十年后,顺治八年,时敏六十寿,读彻又赋七律十章为祝。
& O* _" \4 g8 @4 \! Y( Y6 K
" C+ G# l6 C* t0 n- k$ F顺治四年正月初二日,读彻六十生辰,天下大学者同聚中峰寺,赋诗祝寿者达五十余人,读彻不及一一谢答,作七律一章总酬之。之后,应邀随王时敏至太仓西田家中赏菊。
( A$ d  E6 q- v' [: j7 k# _: p4 L9 v+ W
吴梅村诗序中记:“丁亥之秋,王烟客招西田赏菊逾月,苍雪师亦至”。”+ ]* |) ]. j6 n, Y$ _& N

0 b4 a# d. E* l) Y从此中可见读彻与画家王时敏之情深。王时敏不仅钦佩读彻的诗文佛学,我想在书画艺术上也同样得到王的认同。! X8 r5 q. U1 Y5 X6 Z4 @
$ T' r1 q; s9 ]+ f: ?# B/ B7 l. ~; P
书中又云:“天启三年,扈芷,匡云与陈眉公林夏山中,留连九旬,始去。1 B2 ?" @9 s) D& ^5 O3 @

+ T4 Y* i  {* t2 D7 f陈继儒偶庵草小序:“扈芷自西蜀走吴,顾独与董玄宰、章青莲、徐九玉、眉道人为诗友,尝与苍雪、匡云休夏山中,打松子作粥,余为煮蔬蒸菌,留连者九旬,始去”。! B9 |9 A0 c& B9 Q& S
$ i: w/ N, a! M" }9 Z( S
崇祯二年春,董其昌、陈眉公诸人敬请读彻讲佛法于松江郡西之白龙潭,期中眉公以余山荼笋饷诸学者,师赋诗报谢。乃解制出门,执香前道者数千人,有尾追而不乃一见者,从来讲师之盛所未有也。
  V5 s  ^9 F- p, h
! {. B  H8 m2 X9 b眉公赠诗亦有“执香聊代去思碑”之句。集中有自吴门之云间诗、雨中望昆山诗、访陈徵君东余山居诗、访汪希伯诗、解制志愧诗”。8 w7 v! ]8 j$ s! N5 W% r0 g

  X  x" v4 K# c" p/ ?; I+ S明灭之后,天下大乱。中峰目睹生灵涂炭,清军在大江南北肆意屠戮人民,身在空门的读彻愤怒了,他决定焚宅毁砚,从此与笔墨绝交,以表达他心中无限的悲愤。3 D1 l4 n; c5 u% T
* @0 W- U- J) a3 J8 K' {
读彻也曾寄望于南明政权能够复兴大明,驱逐异族,曾积极投身于一些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满清政权建立后,读彻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他拒绝了许多王者“奉师”的邀请,只与王时敏、吴伟业、钱谦益、黄翼圣等人说诗赏画,并继续积极地讲经弘法,以让佛法来抚慰被残酷战争所摧残的众生心灵。
9 O& N% [: b& j. Y4 j# _
! w( @$ t9 a5 F# C) m( V2 g; E1644年明亡之后,中峰已58岁,在中峰生命最后十二年中,因亡国之恨,思乡之情,诗中常有沧桑之感,有些诗篇,具有浓郁的逃名避世之意。中峰直到去世,云南仍然属南明永历政权。
4 o5 d, v: r( ]& B- [1 _4 b" B/ Y
读彻诗文在明末时期,从徐霞客滇游日记中记录:“其诗翰俱清雅,为文湛持所推许”之句。7 U0 J- Z) ?  M1 h

3 S. v6 Q) |$ h1 [9 C2 z+ y我对担当出家之原因,在研究中有不同的看法,专家学者误认为担当因国破而入空门。其真实原因后人寡闻,据史料中赵藩《鹪巢识小录》引《明季南略》云:“1645年沙定州驱沐天波,踞会城,杀士绅,协迫巡抚为之疏请,代沐氏镇滇,贡生唐泰,实为谋主。唐泰即释普荷,所称担当和尚者也,后人记担当事,皆讳之。”
3 n7 F, b, y1 l5 K; O* u: b  E$ Q& f; D+ N& s; c! l
笔者以为崇祯之末,担当因主谋沙氏土司暴乱,攻战昆明杀士绅,没收土地财产,战领昆明两年之久。1647年因永历帝入滇,李定国收复昆明,土司沙定州败走战死,担当其家人惨遭灭门之灾,担当携甥孙朱昂逃入鸡足山为僧,因此导致担当全家及亲友一百余口被杀。担当临终偈子有句:“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是错”,可见他的内心深处,释门弟子并不是他真正认可的归宿。这段历史是担当出家的真正原因,艺术评论家都回避这段历史,希望能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还历史的真实面目。
% ?7 f0 G5 a3 Q6 K6 z6 R
  C4 o4 e0 g" G6 o' N7 g南明四僧论(一)* p, D( P2 [+ S% H  M
. h$ }* j) a2 Y1 C5 ^9 H0 B3 D
中峰(1586—1656)
4 o7 D" `2 V5 @禅宗巨匠,诗僧、画僧。昆明呈贡人,俗姓赵,字见晓,法名读彻,号中峰、苍雪、南来。别号初庐山人,西崖,憨憨等。
7 e3 b- M2 d& M1 }' s% [5 k( U) e" w
曾为鸡足山僧人,后主持苏州中峰寺,活动于明末.禅画中以中峰最为典型,诗书画禅四绝,中峰书画,气格冷逸清谈.草行书精绝,苍劲雄浑,如百岁枯藤,沉郁磅礴,纯任天趣,可直入平原之室.没有一点刻意经营的迹象 。
; M! H+ ?# |- c( K2 y# Q% t中峰山水、人物、花鸟皆精通,开创明末禅画大写意先河,读中峰书画,只觉纸上是一片空灵,令人俗念俱消.他以草书入画,,画不囿成法,狂放不羁如天马行空,他的墨梅图, 以草书笔法写成,中峰用笔力透纸背,梅花则随意圈点仿佛乱雪飘飞, 画中有禅,个性十足。
# K2 E- |! C3 w; `0 Q9 e* p
) l5 Q$ e3 {! v王渔洋说:“近日释子诗,以滇南读彻苍雪为第一”。吴梅村说:“其诗之苍深清老,沉着痛快,当为诗中第一,不徒僧中第一也。”郑敷教则说:“咸谓苍公存而法存,苍工亡而法亡。而海内文章之士,又谓风雅之寄,系存亡于一老,盖公之诗文,与其书画,亦复擅场”。
. M6 Y& H9 C9 I7 P% j* F4 t- ~' i5 ^# ]
0 t; i9 A! q/ ?# a+ l8 L! ~: T8 m
担当(1593—1672)
5 ~2 R8 t7 L# R- f9 e* P. q万历三十三年(1605),担当年十三补弟子员,天启五年(1625)以明经对大廷,初学禅于读彻与湛然大师,“尝执贽于李本宁太史、玄宰宗伯、陈继儒先生之门”,向读彻学习诗文书画,同时参合了元代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法,深得其中奥妙。
7 a! i) Y& y- W$ v. \6 B! u1 t" t/ r' {* M. P6 L$ l( m0 l# o6 x! B% H
本宁称其诗为:“清而不薄,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董其昌赞他是“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曾策划土司沙定洲倒明王朝战领昆明,后沙定洲败亡,导至灭门之灾,亲人百口被杀,逃亡出家,结庵鸡足山。 ; d/ v" Q7 f  F, `/ H  p, U7 L
+ t/ p+ O5 k0 m/ J/ y6 j# Y! B
担当的书法,师承董其昌、中峰,而又卓然自立,气势开阔纵横,笔力挺劲凝炼,锋芒显露;妙生自然。观其书法风格,既融汇了诗学禅理,怡淡清逸,又不失锋芒,显示出铮铮傲骨和豪纵之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A, z& j' e3 U; i7 ?( v+ I4 W' R
担当的画,风格枯淡,构图奇兀,突破常法,超乎物象,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自成一家。以山水画为主,兼及人物。其画笔墨构图十分简练,高度概括,黑白之外,留给人们许多想象不尽的空间,清淡俊逸之中,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 g0 b2 x, r/ G; l3 G  I8 U7 }0 V& h# n/ ]" d! r8 }

2 O: f, k/ L" ]+ G  k2 M过峰白丁(1626年~1706)7 T8 w) k( }9 A* |$ ]( m' }
1 Q8 E  W# U% n# g7 t
号过峰、字行名、民道人。过峰本姓朱,是明楚王后裔,明亡后流落云南为僧,居无定所,云游四方,后为昆明香雪庵释冰壑司书记,年八十余而殁于昆明。
' @2 _- P+ A" P' b9 _
* ]& K0 H6 Q, w+ \& b3 k过峰擅长书法,草书尤其精妙,他以草书笔法入画,用笔挺秀生动,其画兰造诣之深,清初就名满海内,清代画兰名家郑板桥就曾以过峰为师法对象。
5 C* n; N2 A0 d. p& Z3 s6 J" H- j( U) R1 O- J4 h, b# s
相传白丁画兰花时不许外人偷看,在画面略微干时就喷上水雾,遮盖住他的笔墨痕迹,颇有些敝帚自珍的意味. 郑板桥对过峰墨兰十分倾倒,曾作诗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源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过峰).
1 T2 G- }/ l5 q" S3 S8 j# c
- v) }6 t; D# Y# P白丁画兰,多野兰、岩兰。兰花委弃于草莽,其中不乏自况之情。兰花向来是中国文人寄托怀抱的对象,以画兰而著称者,莫过于宋代的郑思肖。他因山河破碎而画“无根兰”,寄托家国不全的悲愤。5 U4 {( A! K+ ^' B& {% n4 h
3 G1 d; r# P# ]* A6 o
白丁以天潢贵胄的身份流落为漂泊天涯的释门弟子,心中悲苦,可想而知。他的兰花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清人有题释白丁画兰及屈翁山书法卷子有: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诗句, 一语道破了这位逃禅王孙兰花的精神境界。: x0 {# Q! i* U% M4 O# W6 M
1 \# R) E, v- c- Y
* S! s2 p0 P+ k* u- F
大错(1602 一1673 )) W$ A0 ^- N' G  Q5 @8 ]& R
1 y  U& w) P% w
俗姓钱,名邦芑,江苏镇江人。南明隆武年间(1645 一1646 ) ,以选贡中书上书。被桂王召见后,授任监察御史,四川巡按兼提学使,升右佥都御史。
2 l) M& p4 Z/ q" J9 G6 N# W7 z6 d- O+ p  Y
孙可望自称秦王,强迫授邦芑官,邦艺不受,恐以后难免受逼,毅然削发为僧,自作一渴:破衲蒲团伴此身,相逢谁不讯孤臣.也知官爵多荣显,只恐田横笑杀人。可见其风节.大错以遗臣逃禅,工诗文书画,世不多见,书法洒脱俊逸,取法二王及怀素.
4 {$ M  c9 }+ C2 Y, @6 r7 Z" S* ]9 y* F+ w
邦芑在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 )削发后,即慕鸡足名胜,登山后,攀悬崖,探幽壑,搜奇吊古,纵情游览,数十日毫不疲倦, 游鸡山,僧众向邦芑拜请撰述山志,以光名山。邦艺再三辞谢,均未获同意。于是与无尽、眼藏、子眉等,聚居文笔山西北片云居,每日攀危崖,登险峰,伐山 窥穴,所到之处,无不尽力探索。搜集轶闻,讨论精选,经过140 天的辛劳,完成志稿十卷。
9 g7 W9 v' |$ |9 ~# n3 H/ S
4 t" J! ^' e4 K1 v. t+ G! x著作有《大错和尚遗集》四卷、《梅柳诗合刻》一卷、《鸡足山志》十卷
4 ^5 j3 L: S8 @+ q[/quote]
11、大错[1].jpg
DSC02371.jpg
DSC02373.jpg
书015-1[1].jpg
发表于 2008-11-22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em8 em8 em8 em8 em8 em8 em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少了些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欢迎更多!face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9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正史傍制度,皇宦旗下一条途,传输今日多矫品,书画随宗漫求俗。
! X' e9 ~! y' \! Q; ?& F* Q高识不入牡丹群,自由真人心思独,必有再多超圣迹,因其不流恨泥土。
0 u! c, s; S$ x- z吾国文化在结帮,教子媚眼看仕著,亦步亦趋混至今,一片烂地惟崇古。  i$ a6 \, o: }7 D) }9 O
唏呼苍雪传低吟:板桥其昌国宝乎?伪调心态人匠也,笔划无情演遮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可惜的是这个网没几个人懂真正的书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人绝对是最接近最高艺术气质的一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