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王业

走进经典----白砥教授书法学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临王羲之手札
a1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手札法写圣教序
e1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祁 斌: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艺术现象,尤其东晋的王氏家族,对行草书笔法的完善与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简略说一下魏晋的书风变革?

  白 砥:
自汉而魏,隶书正逐渐地向楷书演变。三国魏钟繇的小楷书,冠盖当时,被认为是小楷书的鼻祖。而两晋时楷书虽未定型(如《爨宝子碑》风格尚在隶楷之间),但士大夫文人对毛笔的驾驭却已¾ 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从魏晋残纸墨迹看当时用笔,显然是与汉简书一脉相承的。这种用笔,我们称之好文为旧体用笔,即带有隶书及章草笔意的用笔方法。这种方法,我们从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寒切帖》等唐摹本墨迹中也能看到,说明王羲之对旧体用笔还是熟悉的。而王书其他摹本手札及《兰亭序》等,则多为甚至全部为新体用笔,提按变化相当明显,线条的节奏较之旧体要丰富得多。这种剔除隶意,将笔锋提按极尽精微的变革,是王羲之对书法史的重大贡献。

祁 斌:
读过您的《王羲之书法解析》一书,您对王书用笔分析透彻入理,对读者启发很大。您认为除了用笔之外,王书对书法史的贡献还在于空间的拓展。怎样阅读王书的空间形式?

白 砥:
后世人学王羲之书,多从其用笔,而对他的空间形式则很少涉及,尤其元赵孟《兰亭十三跋》中称“法书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对王书的理解,基本局限在用笔的精美上了。其实,如果我们撇开王书的空间结构而只及其笔法,则王书之美仅存一半,甚至对王书的精神意趣——潇洒倜傥的性格判定,也将大打折扣。所以,要全面理解王书,用笔与结构是不能割裂的。
王羲之在空间上的变幻莫测,或是后人学其书法的瓶颈,因为用笔与结字之变都很难掌握,后人便将空间做了放弃。今人也有以结字之变学古人的,但又多不及用笔之变。所以,王羲之的伟大,正在于他能将两者之变天然写出,而没有丝毫造作的痕迹。
我以为,王书空间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他的手札书上。《兰亭序》因篇幅较长,又为行书,所以除却单字上下尚有结字的呼应外,整体空间则不及手札变化多端。王书手札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动静相生
梁武帝评右军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或正是对王书动静相生的最好形容。动如“龙跳”,静若“虎卧”。在具体方法上,王羲之则是将行楷书与草书相间布白,断与连相应衬托,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与和谐。以“得示”为静,“知足下”为动;二行“明”为静,其余为动;三行“触雾故也”为静,四行“羲之顿首”为动。而动与静的安排有所穿插与呼应,这使全篇充满变化,又前后协调。
2、虚实相应
王书结字,看似风格明显,却没有明确可寻的规则。每字皆因势而变,“随波逐流”。结字无定势,这正是王书空间的“活”处。我们对比王书与赵孟书可以发现,王书字无定式,赵书则有惯势;王书虚实多变,赵书平匀调停。也即是说,王书结字多有意想不到之处,赵书则大都可以想见,依平日所书填入即可。
但王书之虚实,并非作大跨度的夸张变形,其收放、聚散、开合皆在一定的度内,而且,似乎都没有作过预想、安排,这使得王字结构奇巧出乎天然,也无形中增加了王书的潇洒氛围。
3、前后相随
王书空间虽极尽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转接与过渡十分自然。再以《得示贴》为例,“得”字势略侧向左,“示”看去似乎平正,但却通过下左挑笔紧收及上两横上倾将字势拗侧向右;“知足下”三字先侧右,后侧左;“犹”字极其巧妙地将草书与行书之间的关系作了缓冲,虽未与上下字连接,但字势极为贯通。这种靠字势之欹侧使前后空间跌宕起伏的方法在后来学王书家中很少见得。明末王铎等书家则是靠摆宕字形及连贯线条获取跌宕的效果的,显得外在了许多,不及王书的微妙耐看。看来,空间的形式意识的获得也如同用笔,不靠平日的锤炼与审美感觉的培养,是很难一步而蹴的。

  祁 斌:
许多人写王字线条过于轻滑,虽有动作却不及王书的力度与质感,原 因何在?

白 砥:
王书用笔动作大多含于线内,提按转接多为暗过,且入力丰和,骨气洞达。古人称王书“遒丽”,意指其线质刚柔相济,血肉丰美。倘下笔重力不足,其质度自然会受到影响。但若过重,则用笔的灵活度及线条的节奏变化较难体现。今人学王书,很多从赵孟、米芾、孙过庭入手,或从宋刻本出之,对完整体验王书还有一定距离。赵书用笔较程式,线质清秀;米字多刷笔,谨严度不及;孙则入笔力度嫌轻,动作感简单一些。所以,学了这几家,未必一定能把握王书。
我一直以为,学习王羲之书法,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魏晋书法少唐以后的程式,用笔率直,但质感醇厚。王书虽已¾ 精致化,但毕竟是由率直而精致的,没有巧作的成份。今人学王书为求精致而尽力回避率直,正式症结所在。而以帖为帖,又少了魏晋入书从隶而来的过程。汉代隶书线质凝重,用笔暗过,这些都是写王字必需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作为铺垫,要学到王书的力度与质感是不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以王羲之手札为基础的创作
d1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经 典碑帖之——

                      潇洒谨严王家书(二)



  祁斌:作为右军之子,王献之在继承乃父的同时有什么创新?你认为二王书有何异同?
  
  白砥:王献之是羲之第七子,并称“二王”,可见世人对王献之的推重。不过,小王颇自负。《书谱》载谢安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曰:“故当胜。”今天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小王传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与大王比确有高妙处,而行书则稍逊之。小楷之胜乃父,在于小王清中见奇,恰似大王行书的品格,而右军传世小楷点画意味古典,但略嫌平和。子敬行草不逮右军,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其空间布排不及乃父丰富复杂。我们看过右军《频有哀祸帖》、《得示帖》等作品后,会对大王的形式美感赞不绝口,小王《九日帖》类大王书,但形式已趋平直,比起后世学王书家自要高妙许多,但乃父机要处,献之终未及。二是变右军内擫为外拓,《鸭头丸帖》便如是。内擫外拓虽无孰高孰低之分,但献之喜一笔书,常将字上下连带,因为动作要快,结构常有顾而不及处,这使其书容易滑向通俗,而不及右军高右。三是献之传世作品多有后人临仿而伪托其名下,如《中秋帖》《鹅群帖》为米芾仿临,米芾笔度比小王更加通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王的声誉。
其实小王是一位颇具创意的书法家,其所有的探索,都求不在右军笼罩之下。史将其与大王并称,正在于斯,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对小王更具敬意。


   祁斌:米芾所临《中秋帖》与献之《十二月帖》在内容与笔意上有重合处,且《十二月帖》为米芾所藏,这是否说明,《中秋帖》为米依《十二月帖》的仿造之作?
   
   白砥:《中秋帖》字字相连,有破竹之势,但与《鸭头丸帖》相比,线质显得浮滑一些,不及其古厚。《十二月帖》原迹旧为米芾所藏,据米芾《书史》载:“《十二月帖》,黄麻纸……下一印,曰‘铎书’,是唐相王铎印,后有‘君倩’字,前有绢小帖,是褚遂良题,曰:‘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而其内容,《中秋帖》与之有重叠处。《中秋帖》底本当时亦为米芾据有。米喜临小王书,书风或有所从来,但其线质,终难得小王古意。以米芾的性格,故弄玄虚应为可能,即以节临《十二月帖》出而为《中秋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临王献之《地黄汤帖》
DSC01563 副本x.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临王献之《地黄汤帖》局部
DSC01563jb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临王献之《十二月帖》
DSC01566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旋转 DSC01562 副本x.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砥 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1
旋转 DSC01562jb1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