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7996|回复: 175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吴正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0-2-21 12:46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

吴正前·专题

网展.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

吴正前·专题

翰墨焦点-吴正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0-2-21 13:12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

吴正前·专题


吴正前·艺术简介


吴正前,字勿曲,号唐林孜。1958年7月生于安徽颍上,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教导员、副处长、处长、主任等职务,空军大校军衔,曾5次荣立三等功。先后入解放军南京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放过猪,打过草,种过地,当过兵,最爱的是书法,能者为师,勤奋大于智慧,想法多于办法,书法兼擅各体,尤善楷行,作品古朴典雅,用笔结字率意,形式感强,味道浓厚,经常入展获奖,书法散论及作品屡见报刊,愿意收藏者时常骚扰,美术馆、博物馆偶有藏品。

《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收藏快报》、《中国书画》杂志、《中国书法》杂志等媒体都作过专题介绍。

艺事年表

2003

获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书画大赛铜奖;
   获全国当代文人书法大赛金奖;
   获全国广告人艺术书画大赛金奖;
   获全国“盛世书风”书画大赛三等奖;

加入北京市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
2004

获全国“中青杯”书法大赛银奖;
   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丰碑书画展”银奖;
   获全国“大河杯”书法大赛优秀奖;
   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
   入展“敦煌杯”书法大赛;
   入展全国“圣地杯”书法大赛;
   入展“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展;
   参加空军第二届中青年书法联展;
   参加“北京十友”书法展;

加入北京书法家协会
2005

入选全国第四届正书展;
   入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

加入中国楹联协会

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攻读艺术学研究生课程
2007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获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书画展优秀奖;
   获第三届北京迎奥运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获全军“双马杯”纪念建军80周年书画大赛一等奖;
   入展第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
   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2008

入展全国首届册面书法展;
入展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书法精品展”;
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军第四届书法展二等奖;
入展“中国砚都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批评班进修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并参加香港、澳门、新加坡展览

入选《书法》杂志2008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提名

2009

参加已丑上巳大连至烟台海上书法雅集

入展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展
   获全军第二届军营廉政文化建设书法大赛二等奖
   入展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

获“建文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奖

参加“中华军魂”解放军军事家开国上将名诗名句书法展

被特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

被空军装备研究研究美术书法创作室聘为创作员

参加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军美术书法精品香港、澳门展

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代表作青岛邀请展

参加“高歌九天”庆祝空军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

吴正前·专题





学书随感 ——唐林孜书学新论
文/吴正前

       书法的实用功能消退之后,其艺术价值便跃上台前。如何界定书法作品的艺术含义,眼下似乎没有一个完全确切的说法,也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准则。但我仍然认为,长期识读书法的经验,还是有助于我们试图阐释书法艺术特性的。首先,书法作品应该是书法家亲手书写的;其次,书法家是抱着将汉字塑造成艺术品的目的去书写的;第三,权威专家的认定。书法作品是不是书法家亲手书写的,是不是带着目的性书写的,单凭观察是看不出来的,必须有知情者告之。专家的判定很重要,但毫无疑问专家的身份、水平如何确定,是个有争议的条款。那么判定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标准:那就是一件书法作品必须具备书法传统中的核心部分和传统中没有见过的部分。传统中的核心部分,是指技巧亦可说精神,意境的雅致和高超是传统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传统中没有的部分,当指书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书写中表现出来的新的技法和字形结构,包括新的意境。在传统书家营造的艺术光环上,涂抹当代人对书法的创新意识,对汉字结构的想象力,对形式构成的探索精神,使书法创作出现新的艺术倾向,是当代书家的责任。
        观赏书法的方式,通常会受到有关书法的旧有观念的影响,包括形式与内容、格调与意境等,其中有的看法已不再适用今天,有的与时下格格不如,有的甚至把传统弄得模糊不清。这样既不能起到澄清历史的作用,又置传统于神秘化的境地。历史总是在构造过去与现在的关系,结果是对现代的恐惧引来对传统的神秘化,把书法传统神秘化的结果会造成双重损失:一是将传统经典不必要地置于遥不可及的境地,二是历史提供的完善书法的结论也日渐匮乏。传统书迹被搞得神秘莫测,是个别有特权的人偏执于道听途说,编造历史,无意把统治阶级的作用合理化。有人不就质疑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李世民心血来潮强加上去的光环吗?神秘化传统,对今人来说不是误读就是误导。
      书法的精髓是笔法,是书法家形成艺术个性的重要支撑。笔法的演变伴随着汉字的演变而艰难前行。历史上对笔法的论述让人茫然无措。其实笔法是在书写与刊刻两大体系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早期的文字象形意味浓,用丰富变化的柔毫可以如实描画,为存之久远而又便于祭祀,不得不借助于刀之刊刻,自然简化了复杂的笔画圆转,逐渐从描画向自然书写转化,这种“以笔仿刀”的现象延续到秦汉。之后刊刻技艺精进,刊刻者力求逼真地表达书丹自然书写时的真实状态,便出现了“以刀仿笔”的现象。清人发现碑在非自然书写状态时留下的印痕,尤其是自然腐蚀风化的残缺苍茫,有一种强烈的审美感,有的书家又用笔仿刀,追求自然造成的天趣,出现了后“以笔仿刀”的现象。笔法演变的渊源告诉我们,掌握笔法必须与时俱进。
       笔法是个极“玄”的东西,弄得后人摸不着头脑。这一方面反映古人沉浸在个体经验性的描述中,自圆其说,互为矛盾,搞得今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后人思想懒惰,抱着古人编织的“网”不愿放弃。笔法不外乎执笔和运笔,如何执笔取决于一个人的生理机能,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姿势,有着不同的执笔方法,但共同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执笔与书写个性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执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运动力度和速率,势必对书法线条产生影响。运笔可就难说了,就用锋来说,中锋与偏锋就难以认定。柔软的圆柱体毛笔,在提按顿挫中,笔锋与纸面摩擦产生的痕迹,是中锋还是偏锋作用的结果。如果是中锋,是指笔杆、锋根与纸的垂直部分,还是弯曲抵纸的锋面部分,锋面部分叫中锋还是叫偏锋。眼下谁也给不出个有说服力的结论?
       沙孟海曾对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说法颇有微词,认为赵前辈缺乏历史知识。其实沙老误读了赵的本意。赵在总结宋人唐询得古帖数行,专心学之而名世的经验,得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结论。赵讲的是运笔而非执笔。运笔固然千变万化,但始终离不开提按顿挫。周星莲说:“所谓千古不易,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用笔关注的是内在疾涩所产生的节奏肌理,而不是外在形体面目。用笔之法精微之外,在墨迹中更能真实显现,所以“真迹只须数行”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沉着痛快、疾涩顿挫的线条一经刊刻,运笔的内在节奏和肌理的细微动作几乎丧失净尽。范成大说:“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笔法神气,终难精进。”冯班也说,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只消看碑。梁巘说:“墨迹之贵于石刻者,以点画浓谈枯润,无微不显,用笔之法,追寻为易。”可见贴取法度,碑取形态,古已有知。
       碑帖之争很无聊。碑帖是汉字演变的两大体系,刻与写有根本的区别。书法的基础是书写性,特殊的软毫笔、吸水的宣纸和纯黑色的墨造就书法艺术。刻字的书写性全失,笔毫的运动轨迹被坚硬的刀石消磨殆尽。二者之间可以汲取长处,绝不可混为一谈。碑刻(包括刻帖)应归为刻字,书写的墨迹才称得上书法艺术。从碑刻中汲取结字营养,从墨迹中寻求书写技巧,是当下书法创新的坦途。
      “盖书,形学也”。形是书法艺术表情达意的一种形态,不同时代“形”的变化也有侧重,传统书家重视书写过程的心灵体验和情感表达,把笔抵锋直指本性,关注用笔的灵动多变;当下空间性阅读获得的气势扑面而来,书家追求的是线条的张力和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传统的点线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书写的技术含量和内在意蕴;今人不仅注重书写而且引入制作,作品空间维度得到拓展,强化了书法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传统重视对比,在粗与细、枯与润、长与短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当下强调刺激,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刺激中展示个性、宣泄郁闷、获得体验。这种对比极大地拉开了古今的距离,展示了鲜明的另类形象,使书法家的情感与意绪、困惑与郁闷得到释放,势必造成文化语义的缺失。涵养浑厚与个性鲜明的展现,创作***的澎湃与时代脉搏的跳动合二为一,是催生书法经典的滚滚洪流。
   “书者,意也”。书法艺术意的本质,是心灵的诉说。传统书家追求人生与艺术的结合,把书法视为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强调气韵高古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蕴;今人倡导自我诉求,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反应躁动不安的心灵,放松和澄明承载太重的困惑,以自身的创作介入**,干预生活。传统书家对自然有难以割舍的情结, “万物皆作书象观”,以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广阔无垠的驰骋空间;今人迟钝的感觉,丧失对自然的想象能力,在漫不经心的生活中陷入抽象化的泥沼,无情割断了从自然获取创作养料的脐带。传统书家以悦己为依归,“吾以此自娱,非为人也”,“游于艺”,是寻求精神的诗意栖居地,痛并快乐着;今人仰慕**认同,迎合公众,寻求认可,是当下书法的发展思潮。“为己”与“为人”并非势不两立,辨证结合,既悦己又愉人,当为首推之举。
       想法与技法,是书法创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想法是观念,是思想;技法,是技术,是功力。面对一幅线条遒劲、笔墨流畅、章法新颖的书法作品,总有一股无法抑制的临习冲动,但往往乘兴而临,败兴而弃,那种激动随着心手不一的表现而烟消云散。书法需要想法,更需要技法,两者缺一不可。书法作品反映内涵,内涵的表现需要特定的技术。技术锻炼的结果表现为功力,功力往往成为一件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代名词。艺术价值有时体现在技巧上,有时体现在认知上,但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的深浅和学养的认知而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历代书法的经典之作,绝不是只有观念而无技术,也不是只有技术而缺乏观念,其经典就在于观念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超前的观念是通过新的技术来体现的,而任何技术的突破无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的谙熟上的,否则就是无稽之谈。眼下,有一股鄙薄技术的思潮,不仅误导对书写技术的认知,也给投机取巧者以借口。趣味无穷的结字,冲击力极强的线条都需要技术的支撑。唯其如此,才能在坚实的根基上找到时代的审美语言。书法家做到独立和自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成功的书法家在信念支持下,坚持做自己,才能在历史的脉搏中嵌入个人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才能作为文化记忆永存在历史的书写中。书法家坚守信念其难度就在于既保持坚实的书写性,又能够不落窠臼地植入观念意识。事实上书法的实用功能消失后,对观念的期待与日剧增,企图塑造个性形象,形成个人的图式,进而获得独立观念表现的形式符号。观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来自书法家的自信和生活感受。如若想从平凡中领悟到新的事物,就要习惯于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历代经典,用全新的眼光思考、挖掘,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绝不能容忍没有责任感的极端个性化,力争达到观念和技术的完美统一。
        人总是本能地感受生活。对书法家而言,善于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技巧。幸运的是有些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优秀的业余爱好者必须具备专业技巧,专业的书法家内心深处也应该保持业余爱好者的精神。这样才不至于滥用悲观与反讽,甚至沉浸在个人营造的圈子里不能自拔。   
     “字如其人”是儒家思想浸淫的奢谈。倘若对一个书者的背景一无所知,其字里行间很难识出人品?历史上不乏写字一流心灵龌龊的书家。这是历史的失真还是后人的误读,只能存封在历史的尘埃里。丰厚的学养可以滋润书法,使其达到较高的境界,但决定书法境界的基础依然是技巧和功力。一个自恃学富五车而缺乏技巧的人,充其量是个学者而非书家。否则,书法艺术的标准永远也建立不起来。
      书法是汉字的怪胎,文人的踊跃参与就更是怪上加怪了。文人书法的始作俑者当推苏东坡,他不在官场和文坛好好混,非要在书法上大发议论,以至于把书法引入歧路。人家李白、杜甫就比较明白,知道自己字写得不好,不参与不议论,一门心思研究诗,一个成为诗仙,一个成为诗圣,到现在无人匹敌。文人参乎书法,将书写的痕迹与书写者的精神联系起来,是维护书法还是损害书法,此一时彼一时,但其中误读就是直接原因。比如,唐穆宗问柳公权笔法,柳告之“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其实,柳的观点是政论而非书论,意在“笔谏”皇帝不可纵心荒政。又比如,杨雄“书,心画也”那段话,指的是写文章。宋代的文人们将本来与书法无关的话,强行嫁接于书法,一方面满足文人极其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使书法的“道统”显得更加源远流长。如此,给后文人以极大启示,以至于成为读书人究心于书法活动的重要心理支柱。成乎败乎,文人也。
       雅俗共赏为无可奈何的说词。其实对书法艺术而言,俗的能看成是雅的吗,雅的能看成是俗吗?我们不能以蒙蔽外行而颠倒黑白,也不能为取悦于权威而故意献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

吴正前·专题






书法之妙存乎一心
文/吴正前

        书法神秘,是因为它与人的心灵相通。中国传统文化的秘密在书法里得以完整传承,因而许多人心灵深处始终保留一份学书的空间。书法又是人们寻求精神与心灵安慰的栖息地,它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最后秘密。

  “夫书者,玄妙之技也”。玄妙之技体现的是神奇功巧,依葫芦画瓢便没了味道。一幅作品如能出现神奇功巧的境界,其玄妙之技定有独到之处。依内在性情透过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令人无法释怀的玄妙图景,艺术价值当无可估量。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是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现象。但唐之法并非没有晋之韵,宋之意也并非不取唐之法。宋四家不是唐人重视的法,他们将唐之法融入个性笔墨,使之具有意的法度。我们不能以唐之法要求宋人继之,也不能以历史上某家之风格强求今人。

  “用笔千古不易”是指笔法千古不变,笔势、笔意应因时因人而造。用笔体现个性,个性越强私密性就越强。拉斐尔告诫我们: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却又无法指明,不可模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独到之处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也不是用心就可以掌握的。由此观之,掌握笔法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探索,通过探索寻找到个人的叙事语言。

  书法的内容是无法回避的,内容是汉字?是书写的内容?是书家的情感?抑或是作品的神采?是又都不是。书法作品进入视界的是线条,线条体现着动感、节奏和力度。动感在提按使转中完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暗示着节奏。力感表现的是人的生命意味,“血肉筋骨”的比喻恰如其分。

  “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如果说石涛“素朴”的艺术观值得推崇的话,那么沈宗骞则旗帜鲜明地表现在审美上,一切“徒尚华美”都是表面和不长久的,而“追求切实之体”,才“能垂久远”。

  用笔墨纸张化解矛盾缘于心手相应的实践能力。书法是白与黑、粗与细、长与短、枯与润等诸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撕扯造成的张力直指内心,使人在煎熬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书法之妙,存乎一心,它不单是主体的宣泄,尤需要宁静的心去体味,以理性的状态把握分寸,需要耐心和积累、守候和等待。灵感很关键,但转化为意境必然经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循环往复。立在高处精心调和,最终把诸多矛盾安置在平衡的状态之中,达到意在书中、书外有意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3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吴正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吴正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吴正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吴正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吴正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