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豆豆果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倪文东书法篆刻集评

  

  

   钟明善(中国书协顾问、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教授)   

书法,是历代中国文化人文化素质构架的基点。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走出黄土高原,带着轩辕黄帝创始的数千年农耕文化积淀熏陶的青年学者倪文东教授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进书法艺术殿堂的。

   文东是幸运的。他下过乡,务过农。1978年文东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考入了西北大学,在西北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学科的汉语言文学。文东是勤奋的。他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广泛地涉猎中外艺术的各个门类,而对中国书法艺术情有独钟。1982年走上教学岗位,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内他编著或主编了《书法鉴赏》、《书法与装潢设计》、《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中国现代书画家印款辞典》等20余部关于书法艺术的专著、教材和工具书,其中有几部书填补了当代书法研究的空白。文东是聪颖善悟的。在书史书论研究的同时,他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临池不辍,渐悟、顿悟,逐渐进入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既重视传统理法的继承,又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其作品所传递出的艺术信息,既有温文尔雅的书卷气的一面,也有舒展畅达潇洒倜傥的一面。作品结字中宫紧收且多取辐射,笔势纵逸、神情外露正是他近年书法创作的一大特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变则通,通则久”的理念指引下,未来文东的书法怎么变,我不知道。我只希望他的书法沿着中国书法自己发展的道路在书法艺术个性化的追寻中,不断打破旧的“中和”,寻找新的“中和”,不断有好的艺术作品问世。

  

   丛文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宝玉和林黛玉参禅,林试探其心意,贾云,但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看倪文东的书法,也有类似的感觉。书法美的多元性,自不待饶舌,而文东只取其简、大二字,遂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所谓简,指用笔的劲直与强健的筋骨,施之于篆,则尽扫其欹曲缠绵,一股阳刚之气跃然而生。张怀瓘论书法取“简易之道”,而人们大都追求丰富,而丰富未必和谐,易乱易散,反不如简易来得明快强烈。所谓大,指气象大,书法精妙,不尽出于雕琢,有气象虽简也能精妙,武侠小说中常讲无招胜有招,道理在于返朴归真,以无胜有。其实,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能力集众美于一身,那么何不求于自我,适其所适,还其本真呢?文东的字用笔痛快果敢,凌厉坚实,线条有质量,耐看,简而能繁,或许就是这个道理。若营营琐琐,则无此气象矣。文东也能行草,虽未如篆隶洞达,而气度自在。其楷出于碑,得其大意,唯在用笔方面尚待更上一层楼,方能和篆隶比肩。文东也能治印,有才子气。

   综观其书册,个性突出是其特色,有时代感,“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于是自可体味。文东长于书法研究,新理异见,时时可见诸刊物,悟与得皆优。若以此比于其书,不亦宜乎!

  

   刘守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东先生由喜好书法、学习书法而当书法专业的教授,一直在勤奋地临摹、研习书迹、印痕,一直未停止手中的毛笔与刻刀。其篆隶点画劲健,结体章法追求雄放而又富有韵致,行草峻爽而潇洒,治印追摹秦汉,尤重根据印文等设计点画,结体与布局读之使人目爽神清。除此之外,文东先生在理论著述方面也有诸多成果。文东先生于“艺”与“学”两个方面都成果甚丰,这是他坚持按照学书的路径学书,按照治学的路径治学的结果,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有人认为,一些学问家字写得好,那是因为学问大,促进了书法。似乎学问大了,那字迹自然就有了“书卷气”,书法水平就会提高;书法家在学书方面下的功夫大了,学问也会随之增长,书法家也便成了学问家。其实,这里包含着某种误解。很多学者,著作等身,而其字写得并不一定好,或者就谈不上“书法水平”;一些书家字写得相当出色,但学问一般,难称“学者”。这是因为“学”与“艺”(“书”)本为二事,判分两途。学问是指科学,追求的是“真”。治“学”需要博览群书,爬梳资料,归纳总结,概括提炼,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可能需要书写,但只是记录思维的结果,并不注意字“形”方面的点画、结体、章法等;而学“书”则需要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读碑临帖,掌握各类字体书体的点画结构、章法,并体悟毛笔的使转提按之理,摸索笔墨性情,以求能写出自己满意别人也喜欢的字体。所追求的是字迹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治“学”与习“艺”,目标与途径却不相同。所以单纯地研治学问难能有效地提高书法水平,单纯地学习书法也难有效地增长学问。一方难以有效地“促进”、“带动”另一方。至于说一些书法家也是学者,一些学者也是书法家,这是因为这些学者或书家在学“艺”与治“学”两个方面都下了功夫,他们遵循各自的规律不断研习、实践,或“学”与“艺”并重,或阶段性有所侧重,并非是书艺带动了学问,或学问促进了书艺。文东先生深悟此理。他治“学”与习“艺”并重,“双管齐下”,所以才取得两个方面的成就。当然,**分工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尤其在今天的时代,学者未必都要当书法家,书家也未必都去当学者。书家多数为“业余”,能在业余时间把字写好,为**提供高雅的书法作品已甚为难能;学者能钻研学理,为**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也很值得尊敬,不必人人都提出一个当“学者型书家”或“书家型学者”的目标。

  

    文(沈阳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倪文东擅篆、隶。“篆尚婉而通”(孙过庭《书谱》)。无疑,倪文东准确地把握了篆书笔法的要妙。如何婉通?谛观倪氏笔下,逆锋入纸后,多以中锋运行,疾涩之间,气力充沛,笔画圆劲而丰腴,筋骨血肉各得其宜。转折处,贵能提笔中含,绞转抽拔,周旋自如,遂使圭角无痕。其线条曲直交错,参差排叠,刚柔相济,粗细停匀。既坚劲如铁线盘纡,活脱圆融,又灵动飘逸,若飞若舞,气势开张,无矜持造作鼓努为力之弊,似不经意而匠心独运,得苍古、萧散、遒美、醇雅之致,气格可谓不俗。倪文东的隶书,多以篆法为之而别饶风致。提按之间,不恪守“蚕头雁尾”波磔分明的汉碑通则,分行布白亦不描摹汉隶端正匀适的仪态,作品中看不到应规入矩一味蹈袭古人的形迹,伸缩揖让、疏密奇正多出于自己对自然、艺术、人生感悟后的新意,展示出独特的审美意趣。

   具有浓重古典意味的篆、隶书是偏于“居静以治动”的书体,易见功力而难以表达书家的性情心绪,故当今书坛篆、隶大家不为多见。而倪氏在倾情秦汉谙通古法后,笔下虽不乏《石鼓文》、《峄山碑》、钟鼎盘彝,以及《石门颂》等碑铭的古风遗韵,更多的是将端庄平正,严谨整饬的篆、隶,脱化成与自己心律合拍的抒情意味很强甚或是有行书色彩的自家风貌。这是功力、胆识和学养的综合所致。应该提及的是,倪文东的篆、隶书,与其兼擅篆刻互为补益。结合印作不难看出,他以刀代笔,运笔如刀,刀功笔力相生相益。书情印趣濡染渗化的特点,使得他在两种艺术的创作中彼此滋养,相得益彰。因此,他的篆、隶书中又多了几分可贵的金气石息。

  

   李志慧(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东从学习文学转入书学研究和书法创作,这是他的优势。作为艺术,书法有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艺术规律;但说到底也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它表现的、托载的是书者的学养、胸襟、气度。从未见胸无点墨而能成为书家者。文东认为,“书法是心灵的艺术,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可谓破的之论。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文化是基础,现代意识是生命,个性是灵魂。文东对古今中外文学、文论、古今汉语的系统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他在书学研究中将书史的梳理、书论的探讨、书艺的鉴赏与书体的解析互相结合,既有学理的义法,更富艺理的品位。他在书法创作中广泛涉猎,诸体皆能,其篆、隶、楷、行、草诸体的用笔、结字、章法,没有随波逐流,狂涂乱抹,而是具有传统书艺的功底,却又不是传统的翻版,因为对古人的亦步亦趋,只能炮制出历史的僵尸和艺术的木乃伊(这在电脑已能排列组合出多种书体的时代更无价值)。在他的书作中渗透着新鲜的现代意识,跳动着活泼的性灵。  

  

    平(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观倪文东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集,清新隽古之气扑面而来。文东兄各体皆能,而我尤喜爱他的篆书。当今书篆者,以固守李斯、李阳冰者为多,工整严谨有余而灵动飘逸不足。文东兄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写出了自己的一种风格。他习古而不泥古,潜心学习古人。不但追摹其形,而且揣摩古人的精神气质乃至鲜活的书写状态,于是乎,笔下之字便有姿有态,如歌如诉。这种才情韵味,是古人和今人的巧妙融合,我认为,这是“习古不泥古”的要领所在。而文东兄正是这样用心在做的。从技法上看,文东篆书的一大特点是中锋、侧锋并用。无论篆、隶,其起笔处常见侧笔露锋,收笔处亦时有放逸,加上笔画交接之处,断连参差;笔画并行之处,正斜疏密自然生发,收放之势亦随整体布局而生。故虽曰篆书,却有行草书那种行云流水之感,观之甚觉酣畅。文东的篆书与他的篆刻又是相互辉映的。书法中的爽劲线条,在篆刻中时时出现;篆刻中的巧妙布局,在书法中也被灵活运用。斗方“即心是佛”,其中“心”呈斜势,在布局上是对四平八稳形势的一破。

  

    熊(中国书协篆刻委员、西安终南印社社长)   篆刻艺术就其形式构成而言,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即秦汉印系统和古玺印系统。秦汉印形式的形成,首先缘于秦代摹印篆的形成和完善,这种以平直取势的文字与方形印面相和谐,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静美情绪。古玺印系统则充分利用大篆文字结构多变及外形不甚整饬的特点,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动美情绪。文东治印先以秦汉印入手,并在其静态的结构中,留心于动态的辅助变化,颇得秦汉印的真谛。如其作品中“长城”一印,戈部的斜弧线运用在全印中至为关键;又如“碑亭”印,碑字右下的斜线处理,“广元”印广字下部斜线的运用都能见其机杼。在对古玺印的学习与借鉴中,文东善于把握大篆文字的动态结构,并注意变化组织出不同的线条肌理,使之和谐地安置于整体之中,其中如“吴珊”印,可称佳构。“竹内藏书”一印借助于秦印形式,却又适度地选用了大篆结构,作品别具情趣。总的来说,文东的印章作品呈现出一种清和静穆之气,不愠不火,读来如清溪和风。近年来文东偏重于学术研究及书法教学,编著尤丰,同时他又能勤于书法篆刻的创作实践,诚为可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古调独弹隶书斗方.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海纳壁立篆书立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豆豆果 于 2010-2-22 12:23 编辑

访谈---


教坛勤耕耘
艺海尽驰骋

——倪文东教授访谈



日本《水墨之友》编辑、北京首席代表


北 京 大 学 李可染艺术研究会研究员
司马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倪文东教授既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书法教育家,又是一位在书法篆刻创作方面具有独到理念和独特风格的书法艺术家。他从事高等书法教育20余年,培养了许多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在篆隶创作中独树一帜,尽情挥洒西北人的豪放与大度,以果敢沉着的笔墨漫舞于当今色彩纷呈的书文艺坛。他著作丰厚,论文卓著,他又以南方人敏锐与细腻循序善诱,勤哺于教育园地。早年便脱颖而出,40岁便晋升教授的倪文东先生,兼容南北人的智慧与闯劲,一路高歌奋进,从古都长安移师北京,在国内外书坛盛会上尽情挥洒着其心性与实力……


司马飞:老师您从事书法教学工作20余年,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请问你的学生中有哪几位你比较喜欢?

倪文东: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永远是我的主业。我从教20多年,学生不计其数,有业余学书法的,有专业学书法的,应该说他们都不错,都很优秀。其中我认为很得意的弟子要数这几位:傅汝明,江苏连云港人,毕业于中文系,从中学教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书法实践方面有较高水平,37岁读研,40岁获得硕士学位。擅长小楷和行书,作品入选过两次兰亭展,七次入选国展,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书法系讲师;杨频,四川南充人。擅长行草和隶书,笔性好,有感觉,笔下具有灵动之气。论文《碑额志盖书法研究》颇有新意。现为西华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书法讲师。周劲松,湖南新化人,中文系毕业,当过中学教师。擅长行草书,作品充满才气,且具有很强的文字能力和**工作能力,现为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赵际芳,女弟子,黑龙江哈尔滨人,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碑学基本功很扎实,擅长隶书和魏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学博士。……

长江后浪推前浪,目前我国的书法事业在迅猛发展,书法教育也日新月异,体系亦日趋完备。现在的学生们赶上了好时代,他们经过名师们的指点,接受系统的书法专业教育和训练,还会有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在未来的书法发展中将担负起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


司马飞:您的国际文化交流观如何?北师大的国际书法交流如何?

倪文东:据说现在全世界有50多个中国的孔子学院,汉文化的影响力渗透于世界各地,影响日益深远。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地区皆设有大学书法教育和书法课程,并与我校有翰墨往来。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汉字书法国际会议、高等书法教育研讨会等在我校召开。我们参与国际书法学术研讨和交流,扩大了我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品位。


司马飞: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师范的最高学府,其教育职能与书法系的创立真是得天独厚,请问你们的教学理念与书法教学特征是什么?

倪文东:我从西北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充满了人生进取求索的努力与必然,其间与秦永龙教授可谓莫逆之交,我们多年的合作愉快畅达。我们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设置虽然晚些,但是凭着我校的悠久历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加之启功先生的学术和艺术影响, 我校书法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重镇。

我的教学理念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创新齐步,让学生多临帖,多读书。我们绝不闭门教学,而是借相关院校名师之高艺,请各校专家为学生讲座,逐步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另外,我们还请中国书协有关专家授课,吸收优秀**书家之功力,充实学生的创作思维与感悟。我们基于“教与学”、“艺无止境”等艺术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稳步发展。


司马飞:据说装潢设计和电脑美术教学也是您之所长,这两个不同专业的知识对您的书艺有何影响和滋养?

倪文东:我1993年评副教授时,计算机水平等于零。对新知识的渴求,促使我以能者为师,下决心钻研计算机技术。自从给西北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开设“书法与装潢设计”课之后,我便爱上了计算机,沉静其间,教学相长。我用了3年时间,自学计算机知识,系统掌握了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Pagemaker(排版软件)和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等。多年来,我的书籍选题策划、撰写文稿、图形处理、设计排版等,都是我们自己亲自干。后来,我由涉足于计算机网络,主编有“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网”和“篆刻学教学网”,还设计制作了“倪文东书法网”。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弘扬传统的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有了更直观的特点,教学起来更得心应手。因此,我主讲的“篆刻学”课程,有了我自己设计的网络教学系统,被评为精品课程。近年来,我为书法系学生开设的“电脑美术课”,受到普遍欢迎。掌握了计算机技术,会有利书法创作的构图与大胆创新,亦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工作的多种需求。

司马飞:你的篆隶书创作可谓个性独特,别具一格,请问你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倪文东:书法学习和创作完全是建立在个人的喜好和独特的审美意识之上的。我的书法风格是继承传传统、刻苦临池与学问经历的自然之迹。从临摹到创作,难度很大,对传统的汉碑,我曾下过较大个功夫,如《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包括《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秦诏版》和《秦权量》等。古代工匠自由率意之作大都与自己的情趣相符。另外,我对浙江陆维钊的篆隶、南京胡小石的魏碑、陕西刘自椟的大篆等,皆吸收研习,深授陕西人文地理、周秦汉唐古都文化艺术神韵的潜移默化和影响。

在创作中,我探索着将甲骨文、金文、秦简、秦汉篆书和汉碑结合起来写,寻找其契合点,追求其和谐之美和灵活之趣。我个人觉得传统不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单一的概念,所以我们在创作中要将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明与古人离,暗与古人合,从古代书迹中挖掘、组合,力求变化、出新,用自己的思维观综合去继承并创新,从诸体的训练中感觉到篆隶的宽厚、开张与雄放之气势。

我们做学问,不应该排斥任何独特的见解与风格,“无常师”即有常师,得真师,一次交谈、一篇文章、一个字,只要有优点,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司马飞:你教学、创作和著述齐头并进,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出版了30余种著作和教材,发表了20多篇论文,你在书法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探索和理念?

倪文东:198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开设书法课,便开始了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1990年我的第一本著作《书法教程》由西北大学出版, 1994年《书法鉴赏》﹙与张范九先生合著﹚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我的书法理论研究与所学的中文专业相得益彰。我的书法研究主要是书法教育研究、汉唐书法史研究、陕西书法史研究、书画家印款研究和金文书法研究等,涉猎面广。因此,讲授书法能溯源求本,教学对自己的提高也很快,我对《十七帖》、《书谱》、《千字文》等通临、背临,反复临摹,工作性质和教学环境逼着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创新。


司马飞:你出生于陕西黄陵,又多年学习和工作在周秦汉唐古都西安,这些对你的书法教学、研究和创作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倪文东:故乡黄陵风土人情的滋养,古城西安深厚文化之启迪,新疆、甘肃等出土的西北书迹的影响,都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个人认为:书法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能将绘画之色彩,诗词之意境,音乐之律动,舞者之姿态,戏剧之结构,篆刻之韵味,雕塑之造型,摄影之对比,武术之动静等熔于一炉,方能成为一个有显著个性特征的书法艺术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养、学习背景会对其一生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一个人一生若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有几位好的朋友一起学习和探讨文学和艺术,哪是一生的幸事,会使你的学问和艺术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在西安20多年的学习和工作,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我将珍视这人生的财富。西安的历史和文化是厚重的、博大的,西安老、中、青书法家的风格是鲜明的,像刘自椟先生的大篆、陈少默先生的隶书、卫俊秀先生的草书,还有钟明善的书法理论研究,傅嘉仪、赵熊的篆刻等,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我的书法研究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司马飞:欣赏您的书法作品,我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沉着与狂放无处不在,娟秀灵动时时显现,你的篆隶书沉雄和博大,而行草书却清劲和潇洒,而且结合得十分和谐和自然,请问这种特点是这样形成的?

倪文东:我觉得这一方面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所使,另一方面是一个人所学习和师法的碑帖不同所致。有的人师帖,有的人学碑,有的人喜欢用长锋,有的人善于用短笔,有的人擅长篆隶,有的人工于行草,风格不同而已。我是北人南相,祖籍南方,后移居北方,这对我的艺术风格应该是有影响的。我的性格中有双重性,这对我自己的艺术创作是有深刻影响的。

关于我自己的性格个性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我有许多感触。我书风上的变化和自己的性格多少有些关系。小的时候,我的性格不像现在这样内向,由于家庭的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原因,小时候我的性格开朗,好动贪玩,甚至有些调皮捣蛋。1974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实的生活和艰苦的磨难也慢慢改变了我的性格,使我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到了1978年考上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不轻易谈论自己的观点,而是在默默无闻地向别人学习,听他们高谈阔论。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变,我的性格比之过去,又有了一些变化,经过了所谓“不惑”的年龄,现在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可以说我的性格应该更加成熟了,但却有不可回避的两面性,这倒不是什么坏事,而且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不妨是一件好事。

我的性格发展的两面性,必然导致和影响了我艺术创作的多样性,现在来看这个问题,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所以说我近年来书法风格的变化,是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我的性格的。也可以说是自己多年来性格压抑和内敛的一种释放。我以为我近年来艺术风格的变化,实际上是潜在的个性性格变化的外在显现。性格的压抑,却在艺术创作方面带来了释放,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我的骨子里始终有着一种雄奇开张个性的内存,只不过是多年敛而不发罢了,这几年,我把它们逐渐地释放了出来。释放以后,我感到是多么的痛快,多么的潇洒,多么的自在,真正感觉到了从事艺术创作的快乐和情趣!

注:此文刊登于《书法导报》和《水墨杂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登高立言篆书长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高论四尺隶书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访谈----

《书法报》书法教育访谈

  彬:倪教授,你从1982年就开始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不但在大学教书法,而且1985年就与钟明善、傅嘉仪等先生在西安创办长安书法函授学校,从事**书法教育工作,请你谈谈学校书法教育和**书法教育的不同特点?

倪文东:我个人认为学校书法教育和**书法教育都是我国现阶段书法教育的重要形式,只是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有所不同而已,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和孰强孰弱,孰优孰劣之分,反而有着互为补充、互为作用、互为推进,甚至互为竞争的特点。目前**书法教育主要以**团体办学和书法家个人办学为主。**团体办学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等。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积累了多年的办学经验,成绩也很突出。面对全国的****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其目标就是进行书法技法和创作的短期培训,学员们的目标是全国重大书法展览,所聘请的教师也是在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的实力派中青年作者,通过认真组织教学,使书法爱好者获得最大的实惠。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的教学除了****书法教学外,其主要的教学对象则是全国的中小学生,旨在提高广大学生的书法艺术素质,经过多年的扎实工作,为我国的基础书法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书法家个人办学这几年才刚刚开始,其主要对象是****或中小学生。****书法培训的目标是冲刺全国大型展览,而学生书法培训,一方面是逐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艺术素质,另一方面是随着近年来高等书法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升温,为各个大学的书法专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

**书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实用,以技法培训和创作能力的提高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等书法创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学多以示范和辅导为主,以能否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和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目标。这种教育形式属于短期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相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学校书法教育,特别是高等书法教育是一种长期教育行为,具有系统、科学、规范等特点,既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又注重学生书法技法和水平的提高。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摹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从传统经典书法作品入手,通过准确的临摹、意向的临摹和创造的临摹,让学生打好传统书法的基本功,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创新。

  彬:倪教授,你认为目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将如何得到解决?

倪文东:我认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正处在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我们是否可以将我国目前的高等书法教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一为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为代表;二是师范类院校的书法专业,以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为代表;三是理工综合类院校的书法专业,以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应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和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有的重视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的注重学生艺术感觉和创作意识的提高。我认为目前高等书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科不明确,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书法学没有被正式列入二级学科(2004年,绍兴文理学院的书法学被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在个别院校目录外试点专业;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学被列入与美术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仅此而已)。还有,大学书法专业办学多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教学大纲,更不要说有统一的教材了。我认为这是目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遇到的最大、最突出的问题。

  彬:作为大学书法专业的教师,请问您对目前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过热的情况是如何看待的?

倪文东: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高等书法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书法本、专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这种状况一方面让人感到高兴,因为书法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也令人担忧,因为这个专业的现代**适应性较弱,学生就业有问题(当然近年来大学扩招,什么专业就业都有困难),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我们要不要重视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弘扬?要!但蜂拥而上,招生数量过多,则会给学生就业带来较大的困难和压力。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但在整个教育学科的发展中,它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留学科,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绝对不会向计算机应用和艺术设计等专业人才那样有更多的**需求。我个人认为书法专业教育是精英教育,并不需要大面积过热的发展。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或称写字课)的还很少,即使开设习字课的学校,书法教师大多由美术或语文老师代替,并不需要设专职的书法教师。以后,书法教育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全国中小学都要求开设书法课,那时的情况会不一样。但目前还不行,还需要客观、冷静对待。

教育主管部门也用不着干预各个学校书法专业的招生和发展,而是顺其自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生源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硬件好,学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在竞争中发展,办出特色,打出品牌。否则将被自然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李白诗篆书中堂.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豆豆果 于 2010-2-22 12:31 编辑

作品----
卢伦诗草书立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访谈----

倪文东:大鹏展翅从风起


                                                                              
    郑志刚

时间:2008年3月5日下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倪文东教授办公室

郑志刚:或许与书法有先天性缘分的人,才能在生命的某个偶然时段,不期邂逅书法并爱之不辍,甘愿为之倾心付出而无悔。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人生大爱的表现方式之一,很有故事,很是动人。倪教授,能谈谈您与书法结缘的故事吗?

倪文东:我是上初中时开始喜欢写字的,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只是觉得许多老师的字写得好,就跟老师学。那时候学校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每天都必须用毛笔写大仿,中间写楷书大字,四周填满小楷,而且作文、周记都要求用毛笔写。我上学的双龙中学和店头中学许多老师的字都写得很好,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多学生都喜欢写字,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书法氛围。我因为爱好且很努力,字写得在学生中比较出色,经常负责办黑板报、刻蜡版等。但我真正和书法结缘,还是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以后的事情。西北大学是百年老校,杨春霖、张宣、刘承思等一批教授,不仅学问精湛,而且书法精妙,综合文化修养也很好,我深受熏陶。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开始系统地临摹古代碑帖,书法学习的思路也逐渐开阔,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对书法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深造进步的欲望,于是我就在学文之余,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书法理论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和实践水平。

郑志刚:许多书法人在艺术探索和成长过程中,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书痴”情结,此种情结甚至可以让人在书法艺术之神的召唤面前,断然丢弃他人趋之若骛、辗转难得的现实利益。

倪文东:我对书法艺术的爱发自肺腑,无可遏止,与日俱增。我当时想,今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从早到晚整天围绕着“书法”转,读书读的是书法的书,写字写的是古代碑帖,外出旅游看的也是古代的碑石,和朋友聊天谈的也是书法的事。还在西北大学工作时,我就为了自己挚爱的书法艺术,负笈大江南北,在全国范围内广访师友,拜谒了当时许多声名显赫的大方之家。1981年临近大学毕业时,我的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并获三等奖,现今的许多名家如王冬龄、丛文俊、华人德、陈振濂等都名列其中,这对我是个巨大的鼓舞,我萌生并坚定了毕生从事书法艺术教育事业的信念。那时候国内的大学毕业生还很抢手,许多好单位任我挑选。我却只钟情于教书,教书法,但西北大学当时没书法课,我留校后就在组织部工作。我对书法的热爱程度一点也没有减少,业余时间几乎全被书法占去了。终于在1987年,在我的大力呼吁和努力策划下,西北大学成立了“美育教研室”,我强烈要求调去教书法。说实话,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这种选择,认为我放着有着升迁前景的组织部不呆,却去教什么书法。但我铁了心,觉得只有教书法、从事书法创作,才是我最好的选择。到了美育教研室,为学生开设了书法课,我的专业教学才算真正开始。在课程设置上,我提出了“硬笔普及、毛笔提高”的思路,培养了大批学生。有些学生,在毕业分配时,除了专业成绩突出以外,还靠出色的书法特长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郑志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全盘“交给”了书法,有几句歌词写得很好,略作改动,或可表达你和书法之间这种刻骨铭心的感情:“把爱全给了她,把世界给了她!”

倪文东:回头看看,我们搞书法起步早、力度大、投入多、坚持不懈的这一批人,现在情况都很不错,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我对书法爱之刻骨,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毫不吝惜地献给了书法事业。那些年,我真的是写字写疯了,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我一无例外地把自己关在斗室里,全身心地写,投入地写,疯狂地写,从早写到晚,一写一整天,写得臂酸腿麻,纸墨满壁。看着自己创作的一件件书法作品,心情愉悦,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自得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郑志刚:书法界有不少 “书斋式书家”,除了自己关起门来搞创作,**万事都不关心。而你,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之外,还是一个热心而出色的艺术事业策划、组织者。回头看看,从西安到北京,一系列颇具品位与规模的书法活动,都出自你手。事实上,像您这样的综合艺术人才,现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倪文东:我是除了自己写字之外,还热衷于组织和策划各种艺术活动。大家知道,中国书协1981年才成立,而在这之前的1980年,我就组织成立了西北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并担任副会长职务。只要是与书法有关的事情,无论是策划、组织、演讲、笔会等,我都乐之不疲。我在这方面点子多、思路快,说了就干。可以说在我手中,笔会和展览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陕西,我策划成立了陕西高等院校书法协会、西北大学美育教研室、太白印社,还主持过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的工作,担任过副主席和副秘书长,又策划举办了“20世纪陕西书法大展”,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地域书法史《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等。到北京师范大学以后,我配合秦永龙先生,策划举办或承办了“第三届汉字书法国际会议”、“高等书法教育研讨会”、“高等书法教育与‘兰亭奖’座谈会”,并主持开办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网”、主编了《中国书法年鉴》等,这些学术活动在业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向名家请教,我和我的老乡加书友何炳武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西安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去找刘自椟、陈少默、卫俊秀、钟明善、傅嘉仪、李成海和赵熊等先生讨教。记得有一天晚上去小雁塔文物管理所找钟明善先生不遇,我们两个就坐在楼下的台阶上苦等,一直等到凌晨2点多。清冷的夜色中,钟先生在门口看见我们,很受感动,赶紧把我们让进屋,泡上热茶。我们展开作品给他看,请教有关学术问题,聊了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告辞了。那时候年轻,真是精力充沛。在西北大学,我经常把自己通过拜访而积累下来的名家资源,用到辅助书法教学方面。那时候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搞书法笔会,经费困难,条件简陋。我通常是找一辆大面包车,拉许多位书法家到学校给学生搞书法示范和笔会交流。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很善于调动各方资源,比如,需要车,就和学校车队商量,让他们出车。需要请书法家用餐,我就找学校宾馆,让他们出面招待书法家。活动结束后,赠送给车队和宾馆几件书法作品。这样一个活动搞下来,大家皆大欢喜。有时候,我们还自己集资搞书法活动。由此看来,那时候搞书法教学和笔会是非常困难的。

郑志刚:2001年,你从西安到北京,从西北大学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这是你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和跨越。这之前你在艺术领域许多年水滴石穿的积累,助你在面临人生分水岭的关键时刻过关斩将。在更为璀璨阔大的艺术舞台上,你宏大的书法抱负有了纵横驰骋的从容之地。

倪文东:就在我在西北大学干得很不错的时候,有一次,我来北京出差,听说北师大创办书法专业需要教师,就找了过去。那次,我和秦永龙教授聊得非常投机,真有一见如故之感。关于书法专业的教学,我们谈了很多,很多方面的思路不谋而合。遇到一位知己的领导不容易,秦教授支持我调到北京,我的条件刚好也符合北师大的要求,于是,我就到北京来了。毕竟,这里的舞台更大些,更能施展我的抱负。总结起来,我之所以到北京来,一是工作需要,再者就是自己多年努力所积累起来的成果,在机会到来之际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我深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郑志刚:在北师大,你广为人知的一个鲜亮特点是,“书法教授兼计算机专家”,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在你身上得到了有机融合。能够把笔墨艺术的魅力通过电子视觉方式迅捷完美地表达出来,这在“传统书生型”书家占绝大多数的当下书法界,很稀少,也很特别。

倪文东:我确实对计算机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且操作技术也日愈娴熟。说起与计算机的因缘,还真有点小插曲。原本我对外语和计算机没有任何概念,文艺界的人,提起这些“洋玩意”可能都有一种下意识的排斥。但是,高校评职称还要靠外语和计算机,必须搞定这些,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学。谁知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我反倒对计算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就这样我一点点摸索研究,用了3年时间,自学计算机知识,系统掌握了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Pagemaker(排版软件)和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等,能够熟练无碍地应用于教学。我这几年出版的许多教材和著作,我的个人书法作品集以及我的CD-ROM多媒体光盘和我个人书法网站的设计制作,从未假手他人,都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到北师大后,我为书法系的学生开设了“电脑美术课”,教给学生电脑美术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使他们在毕业出路方面比别人多了一个特长。我把篆刻学的教学内容做成网络版,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和交流,使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得以在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上,进入更多受众的视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还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郑志刚:以上咱们简要回顾了您的艺术之路、人生之路以及这其间跃动着的音符与花絮。接下来,是否集中谈谈您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毕竟,这才是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篆刻家的要素。

倪文东:在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对传统的学习和扎实的基础积累。在学习传统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渐进精神,不可一曝十寒。一旦选定了契合自我们性情的经典作品后,一定要沉下心来,仰高钻深,全面吃透碑帖精神,营构自己的“书法根据地”,让碑帖技法化入我们的筋肌深处,成为我们挥运之际的娴熟运动。举我自己的例子吧,篆隶是我的长项,这些年来,我在这两种书体上的结合方面下得工夫要相对多些,用篆书的笔法写隶书的结体,作为自己的一种艺术探索。隶书我在《石门颂》上用功最多,逐字逐行逐页地细细探究,从字法、笔法到章法,琢磨不知凡几。很多同道在面对我的隶书作品时,一致说纸面上涌动着《石门颂》的气息和韵味,我想,这和我在这块汉代摩崖石刻上所洒下的汗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郑志刚:您在强调一种“把经典功夫下够”的书法学习观点,就像旱地掘井,掘之浅显必无醴泉。反观当下书界,有两种不太好的现象很是突出:猎奇耍怪和熟俗不堪。究其底里,其实都与经典功夫欠缺、“创作根据地”营建不力有着直接关系。

倪文东:我在创作上的另一个主张是,思路要新。大家都知道“笔墨当随时代”,事实上,真正能够领会这句话的精要并付诸实施的人并不多。传统艺术,在时代语境下的思路创新,我一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书法展览中,纯粹的唐楷式作品为何不易入选?纯粹某种经典作品的机械翻版为何遭受冷遇?仔细想想都是有原因的。时代在变,横平竖直的浅层面“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多元激荡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展览时代要好好开动脑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多运用一些艺术探索手法,把多样创作因子融通一处,从而产生更高审美层面上的艺术精品。

郑志刚:您本人给我的感觉是,性格具有双重性,呈立体交叉状态。一方面,有黄土高原西北汉子的粗犷豪迈、质朴大气;另一方面,细察肤色、五官、言谈举止,却又分明含藏着江南书生式的敏秀与细腻。有趣的是,阅查您的书法作品,竟然也相应地对立着两种几乎是截然相左的风格,篆隶作品的雄肆朴茂、开张奔放,行草书则朗润风流、闲适幽婉。对此我曾惊诧而纳闷,这冰与火的协奏曲究竟是怎样自同一人的腕底奔涌而出的?

倪文东: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意思,很耐琢磨。深入地想想,我祖籍无锡,有江南水乡人的性格底色;却又在黄土高原出生并长大****,在北方学习、生活和工作了这么多年——浑朴壮阔的秦风汉韵中袅娜着和风软水——这不仅是我气质性情中的双关,同时亦是我艺术风格上的对偶。近些年来,我将主攻目标对准篆隶两体,力求将两种笔法糅融互参,令隶书的雄肆开张中蕴含篆书的圆劲高古,这样的探索,使我的篆隶书创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面目与个性。而我的行草书,走的却是帖学一脉,举凡二王、米颠、赵松雪、董香光、王觉斯诸贤无不涉猎摹习,清秀、隽朗、圆润、跌宕的基调中,弥散着浓郁的书卷气息。这两种悖行南北的书风在我的作品集中干戈共处,构成了我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是我个人的性格和所师法的碑帖不同的结果。

郑志刚:成功的书法家有多种类型,在我看来,有才气型、功夫型、学者型等。类型之区别,与书家个人的性格、精力、学养、交游以及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都有综合关联。在类型划分上,您怎样看待自己?

倪文东:我的成功主要靠刻苦勤奋加才情悟性。由于多年教学的原因,我在学习和创作上,五体兼习,又擅篆刻,并兼事理论研究,这么多年整体上是一种综合融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有人说我是“学者型”书家,我是不太同意的。我有一方印章,文字内容是“无常师”,正道出了我广泛取法、宽博开阔的从艺方略。在书法研习过程中,我主张临摹要深、要细,有古无我,而创作时,则要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要努力写出自己的学问与才情。在书法理论研究上,我赞成广征博取、谨严而不拘泥的治学方法和理念。

郑志刚:就我所知,您在书法教育研究、书法创作研究、篆刻艺术研究、陕西书法研究等几个领域都有建树,气局上铺展得很开,视野与高度都很具借鉴意义,那么,您觉得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如何妥善地处理“博”与“专”的关系?

倪文东:在书法教育研究中,我的兴趣点在于那些意义重大而又常被大家忽略的议题。比如,有的老师主张只让学生逮住一种帖埋头临摹,一写就是长年累月,对此我是不赞同的。我觉得这样尽管有利于深入一家打造根据地,但却严重局限了学生对书法源流脉络及大文化背景的了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我在教学中推行“贯通法”,具体方法是“博——专——博”,首先要为学生铺排出书法艺术一个宽宏的视野面,使学生明脉络、辨特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由博返约,因材施教,让学生集中精力临习契合各自性情的经典作品,积累技法,再螺旋式上升,合纵连横,融合蜕变,在学养丰硕、技法多元的雄厚基础上化出自我面目。

郑志刚:作为过来人和成功者,请您对《青少年书法》的读者朋友们说说心里话。

倪文东:青少年朋友,是中国书法艺术得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的生力军,是艺术江河中的中流砥柱,我异常关注青少年书法教育工作,寄厚望于这些勤奋而聪敏的年轻朋友们。在这里,我希望大家在起步走上书法艺术道路的时候,首先要根植传统不动摇,扎实练功,深入临摹,多下“字内功”,切忌心浮气躁,为名利所羁;再者,要拓宽学习思路,广泛交游,不耻下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在积极健康的交流切磋中,学识水平才能得到长足进步;最后,万万不可沾染“俗”格,百病皆可治,惟俗不可医,其俗在骨,病入膏肓。想要避俗,关键在读书养气,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较高的识见与胸襟,才可能有迥出尘表的艺术创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