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质朴天然 书为心画

夏湘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解放军书法院副院长)

坤山潜心书艺,几十年寒暑无间,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形成了富有个性的风貌,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 
观其作品,力厚骨劲,气苍韵永,雅逸相间,静穆可观,使人感到他在创作之际笔随情走,因势利导,应机权变。这种创作功力,源于他的刻苦学习、认真创作以及用心于书外之功。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对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的透澈理解、精熟掌握、融会贯通的过程,所谓“悟道”、“得道”这一过程归宿于《我的精神》、《我的创造》、《我的风格》的完美结合之中。
平时,他勤于博采,滋养自己,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修养和占据独有的风格基调。他在艺术追求上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能从学习古人成法中苦心孤诣,深入精微,而在于能够从古人成法中大胆突破,尽力跳出藩篱而另辟蹊径,努力将各家风格揣摩消化,与自己的个性相融合,而自立其体。
“书为心画”,书法家的创作受潜意识作品的支配,坤山所追求的审美情趣有其自觉的美学内涵。巧与媚作为一般的审美准则,在他看来只是错彩镂金,玲珑艳丽,却徒具外表的漂亮,而缺乏内在之美,质朴天然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正是他的作品形成个人风貌的一个来源,因此他的作品多是朴实无华、闲雅率真、格调淳古、大气豪宕,反映了坤山书法的修养与文化的修养。
章草四言对联136×34cm×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写出风格 创造自我

张旭光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

张坤山是个风格型书家,他注意摆脱那种被潮流化书风的影响和约束,不断地更新、调整和确立自己的创作思路,写出风格,创造自我。他主张宁可格调境界稍逊一筹而不与人同,以重个性斥平庸、重风格而诽雷同为自己的创作基点,将追求个性化的标尺框定在一种较高境界的刻度之上,并试图在作品的观赏层面得到某些良性的印证。比如追求大气,力避局促小巧,显其博大雄浑;追求超迈,力避软弱浮华,显其精神气格;追求自然,力避做作牵强,显其轻松活泼;追求拙朴,力避俗甜姿媚,显其深沉典雅;追求气韵内涵,力避巧饰外露,显其神韵自然。他的这种个性化与境界化较为默契的融合,促使他的创作展现了一种建立在高境界高格调基础上的个性表现。
草书杜甫《秋兴八首·之七》136×68cm.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构建区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

李荣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理事)

我与张坤山见面的机会不多,偶尔碰上了也是谈谈书法聊聊画,他为人厚道,待友诚实,艺术思想活跃,创作成果显著。
张坤山书法创作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求个性变化,重气质品格,具有凝练遒劲,大气开张,雍容豁达,古典苍茫的气息。他以碑学为根基,吸取帖学之养,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因袭故我,而是博采众长,朴华交融,酿造自然。他重视对字势结构的合理夸张和改造,加强了对书法线条圆浑涩感的锤炼。在章法、墨法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尽力挖掘自身艺术素质,不断在强化作品古风古意,拙朴奇崛和大格局上下功夫,从而构建了区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自成面目。
草书曹植诗68×68cm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匠心独运 妙构天成

李刚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主编)

张坤山书法,总的感觉与读古人字帖法书意趣颇异。时代在前进,时间和空间从纵横两个角度把每个人确定在一定的坐标位置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您自觉不自觉,都难逃这个大的制约。
古代的书法艺术浸透了中国古典哲学思路。历代书法流派纷呈,其中文人书法具有统治性地位,其审美思想可用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统之,曰“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而今天的书法创作,其追求或雄强,或稚拙,或清雅,或野逸,总是要创造一种能激动读者的艺术形式,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反“不激不厉”之道而行之。我们关照张坤山的书法,其中不缺乏对传统书法广泛而深刻的领会,但他没有把古人的东西照搬出来,而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古人,用新形式去表现古典,正如前人论王羲之的书法“非不法汉魏,而已非复汉魏。”
自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鼓吹碑学后,中国书法形成了有别于二王帖派用笔的碑派用笔方法。尽管各家风格特点不同,但充分发挥“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效果去表现具有丰富质感的线条是其共性,虽然,张坤山书法的用笔是以这条路子为基调的,其中并非没有那种重起倒翻折的帖派用笔成分,只是融化在他那富于个性的笔触之中了,更多的则表现出强化行笔逆顺的对比变化,时或转管绞锋,较多使用铺毫行笔等,以求线条的丰富性,其篆书用笔也解散了以秦小篆为代表的那种单一的圆融中含线条,以行草笔意去写金文,使这种古老的书体在笔墨变化中产生了新的艺术生命。
张坤山书法受到北碑书法深刻影响,结字呈方势或横势,平稳宽博中变化生奇趣。他取意的多是具有民间色彩的野逸与朴厚,而不是具有朝阁庙堂般的规整和谨严。他的草书,以碑入草,以隶入草,以篆入草,使草书老道厚重,气韵苍茫,有了独立的风格特征,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语言。
张坤山的字不衫不履,追求自然之美,用笔时有破锋、散锋,结体也时出欹斜,他追求的是在学习古法又解散古法之中寻求新的艺术形式,说坤山的字不经意,其实是作不经意状。细心体会他的每一幅字,都是匠心独运的,只不过是临池表现的时候,力求自由,得到一些细节的意外效果。这一点,可以说与现代派书法是相通的,现代派书法的基础是理性的,形式是精心设计的,但是秉笔临池过程中又是***的、随缘生机的。坤山的书法艺术不能算现代派,仍属传统书法,他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古典,在审美的思想和表现方法上具有明显的现代性。
草书黄庭坚诗68×68cm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风格强烈 独树一帜

周志高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院主编)

张坤山的书法创作,一直在不断的提高升华,他除了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外,在创新方面刻苦研究,打破常规,不断进取,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和个人特色,独树一帜。
张坤山的书法受北碑的影响大,他以北碑为主题格调,融汇了秦汉、晋唐、墓志和章草等等,书体书貌丰富,五体皆擅,尤精行草和大篆,而且都达到相当高度。他的作品古朴凝重,圆劲雄浑,粗犷大气,苍莽生辣,金石气息强烈。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传统根基越厚,创作潜能就越大,所谓厚积而薄发,不仅是单纯的书法语言词汇,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及至创作规律。张坤山取法宽博,传统底蕴厚实,追求高古,创作思想明确,才使他的作品有了如今的高度和份量。他将古人作品的精神气格消化吸收,以写碑写隶的用笔方法写草书,写行书,写其他书体,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个性风格面貌的,真正传统意义而又有着鲜明创新意识的作品。
草书七言诗句四条屏246×50cm×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厚积薄发者的规律 
             
程大利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张坤山的书法讲究多方博采,崇尚厚重,达到今天的高度和境界,应当归于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他的书法里含容着丰富的传统营养,上溯秦汉,下窥明清,及至近代大师,都在他的视野中。他以北碑为其创作主线,碑帖兼融,个性面貌自出机杼,形成独特风格。其行草书纵横游戈,盘根错节,老辣纷披,古朴奇崛,有碑之浑朴,有帖之逸韵,有古风古意古趣,亦有大开大合之势。其隶以汉隶笔法为根基,兼揉爨宝子碑书体之形,又在用笔上融入了金文意趣,故其貌有了新意。张坤山的金文亦能远涉周秦,近涉当代经典,根基扎在《散氏盘》、《毛公鼎》上,而又参入吴昌硕、黄宾虹意趣,故显其金文古典雅逸,静穆可观。从中我们看到了张坤山书法创作融汇贯通而又出新的能力。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他在书法创作上较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因为他根基深厚,容纳宽博,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他还会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升华阶段,这是厚积薄发者的规律。
楷书七言对联136×34cm×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当代名家评论 |


独立自我的碑学创作之路 

           
谷向阳

(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委会主任, 北京大学教授,)


张坤山的书法创作以碑书为龙头,在对古典主义碑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吸取了当代大师级碑派书家的成功经验,例如对徐生翁的生辣拙朴,谢无量的天真妙造,于右任的大气豪宕,至于早些时期的赵之谦、蒲华、何绍基等等,他都细心揣摩,反复体悟,走出了一条具有个性化特色和独立自我的碑学创作之路。
张坤山书法熔多种书体风格于一炉,不管是写行、写草,还是写金文、隶书、甚至小楷,一眼便可以看出他是以写碑的手法写其他书体。他创作的楹联书法尤为精彩,古拙豪宕,气息逼人,有军人气概,有壮士豪情,能给观者以催人奋进的情绪和***的流露,视觉冲击力强烈。

楷书八言句136×68cm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5-15 14:09 编辑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对当今书坛的判断和分析 |


问:张先生,您作为当今书坛的重要书家,能否请您谈一谈关于书法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人还比较模糊。 

答:关于书法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既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同时也是贯穿于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带有轴心作用的问题,自从有了书法艺术,就有了书法艺术传统的积淀,也就有了继承与创新的进程。所谓传统,即上溯先秦以至明清时代的名家经典之作,任何一位书家的成长提高都不能离开继承传统这个轨道,书法艺术自身要求书家对待传统的精华部分要承继下来,要尽量多的吸取古人经典的营养,加大对古人的了解与储备,尤其对各个历史时代的代表书家的经典作品要研究吃透,对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书体的风貌和渊源要能达到理解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所积淀,有所容纳,进而融会贯通。优秀的艺术传统是通向创新的阶梯,但它永远是阶梯,重复别人的学习,只能算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然而有阶梯而不登,一味寻求所谓的快捷方式,是可笑的,这是书法上的无知和愚昧。真正的创新是在传统艺术的面目上,既区别于古人,又区别于当代任何人的全新的艺术智慧结晶,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最高层次上的创新。当代林散之、王遽常、沙孟海做到了,从继承传统到创新出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易进难出,是一个万人进得去,或许只有一人方能出得来的百般痛苦和辛酸的过程。创新只属于那些在传统书法的熔炉裹锻铸的,以赢的历史检验并能充分显示其个性力量的不朽之作,绝不是那些荒诞离奇,传统根基不牢的制作性或脱离汉字随意涂写的所谓个性化的作品。


问:当今书坛有不少人认为您比较重视书法的个性化问题,您的作品风格强烈,个性很浓,请您谈一下个性化舆创新之间的关系?

答:书法的个性化无可厚非,它是一个书家性格、修养、经历和创作实践的浓缩和流露,是书家不甘拘泥传统的束缚,试图创作出一种富于新鲜活力和刺激感的作品,无疑是可贵的,至少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了一个质的认识上的飞跃。但它距离创新尚有一段路程,还要受到书法创新规律的制约和书法创作质的检验,也就是说仅仅具备个性化还远远不够,还要重视其创作水平的高度和优劣。个性化和创新是同一个范畴的两个层面,个性化不等于创新,两者不应划为等号。宋代曾出现过一种“堆墨书”,点书粗厚,形同墨猪,虽面目上前所未有,但很快就被淘汰。晚清清道人书法个性强烈,但其行笔如蚯蚓一般,后人学了必堕歧途,故无人承认其为创新。从历史上看,能够称得上创新的,一种是处在文字、书法的重大变革时期,创立一种区别于古人的书体,如秦代李斯的小篆,汉末张芝的化章草为今草,晋代王羲之开辟的行书天地及北碑、汉隶、楷书的诞生等。另一种是以继承传统为主,迎合时代风尚,开辟流派书风者,如唐代颜、欧、柳、褚,宋代的苏、黄、米,明清的董其昌、何绍基、徐渭、张瑞图、王铎等。北碑汉隶名作多属创新范畴。总的看,称得上创新者屈指可数。原因是个性化和创新是书法成功道路上的两个概念和高度,能够走完从个性化到创新这个渐进过程者寥若辰星。个性化和创新是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发展阶段,所谓依存是指个性化和创新二者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即没有个性化就不存在创新,所谓排斥,是指从个性化到创新之间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有跨越这一界线才能真正步入创新的层面。


问:书坛一直在提倡和呼吁出精品。其他艺术门类也是如此,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有人认为出精品难,请您谈谈,书法创作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结在哪里?答:所谓精品,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被当代书坛所公认、推崇、有口皆碑并引发震撼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佳作。这个“精品”该如何的定位,我以为含糊点讲有三条,一是要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二是要有不与人同的个性风格面目,三是要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认同并能传之久远影响后世。离开了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似未构成精品,当然,构成精品力作还有一些具体要素,如笔法、墨法、章法、形式、格调、意境等。当代林散之、沙孟海、王遽常的作品虽然未能明确哪件作品为精品,但其创作上的总体面貌和水准已构成精品这一层面。如果用精品的视角观照时下的书坛,把书法拿到整个艺术领域加以比照,便不难发现,精品力作的缺乏是书坛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建国后书法较之其他艺术起步较晚外,还存在着一些其它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多数书家的作品力度还未突破临习层面,距精品尚远;书家无代表作,制约着精品的产生;精品意识不强,宣传尚不到位;缺乏大空间的竞争,缺少紧迫感;实力派中坚骨干重视抓团体竞争,忽略了自我锤炼等。


问:关于“流行书风”问题,是当前书坛在学术上争论的焦点,很多有影响的书家都提出了一定的看法,想听听您对此有什么新的见解?答:对于所谓的“流行书风”问题,我一直在关注着。流行书风有它的历史现象。仅就20多年来的中国书坛看,先是中原书风崛起,其以先秦汉魏为基调,风格趋向大气磅礴,古典厚重,偶参王铎大草,总体上感到豪放质朴。其后又刮起辽宁的小行草书风,以写“书谱”融合章草,体现尚韵精巧的审美追求,有风雅文气之感。“广西现象”也流行过一段,再后来是江浙一带引领的明清大草。在碑与民间墓志的结合上也流行一过些时间。及至当前关于流行书风的问题有了点争论,依我看,流行书风的作者们大都是抱着探索创新的目的,动机是好的,出现了一些好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离传统远了点,改造的幅度比较大,主要在体现“意”上下功夫,“法”的东西少了,或者有所淡化,应当肯定流行书风中有不少作品还是优秀的,它比纯粹的写传统更费时费力费功夫,因为它需要动脑筋思考如何将传统书法变的符合时代需要。当然传统书风是书法艺术核心部分,流行书风是多元化书坛状态下的一个重要流派,两者可以互相借鉴,互为弥补。


问:中国书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请您谈一下这个阶段中产生过哪些对推动书坛进程有过影响的重大活动或者现象。

答:中国书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从低迷状态逐渐走上了繁荣,这是可喜的,作为书家或书法爱好者都是幸运的,我们要加以珍惜。我认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开始复苏,及至现在,主要有这么几件大事影响了中国书坛,推动了书法事业的进程。一是第一届全国展的举办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书法崭新的一页。第一届全国展是1980年5月在沈阳举办的,展出400多件作品,这次展出是书法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81年在北京召开,宣布成立中国书协。二是一批专业刊物应运而生,振兴了书坛,活跃了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书法》在上海创刊、开了好头,此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现代书画家报》等相继创刊,为繁荣振兴书法事业做出了贡献。三是1985年河南举办《国际书法展览》让中国看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次展览共展出了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件作品,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推动了“中原书风”的行成,震动了书坛。四是1991年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盛况空前,规模宏大,促进了书法的发展。这次博览会持续半年多时间,先后举办了电视书法大赛、全国篆刻展、书法理论交流会、全国新人新作展等大型活动。五是1993年第五届全国中青展出现了“广西现象”,成为书坛焦点话题。“广西现象”的主要特点是书风取意民间书法,充满尚情、尚意的审美视觉,对形式感加以强化,似乎在材料的选择上如用纸、用色、用墨、作旧等方面,都与其前有所变化和改造,10位获奖作者中,广西竟占据了4位。六是全国第六届中青展现代派获奖,结束了书坛传统书法的一统格局。这届展览又爆出冷门,现代派作品经过某位评委的“一票当选”,破天荒的挤入了国家的大展,获得了一等奖,自此中国书法不再是传统书法的一统天下,有了多元趋向。此后创作在交替中逐渐成熟,出现了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派等所谓流派现象。七是20世纪书法大展被称为百年盛举,展示了当代书坛的创作高度和实力。还有后来的兰亭奖评选等,当然还有一些其它重要的活动,比如学术研究领域,篆刻刻字领域,书法教育领域等。这些活动或现象组成了中国书坛的20年,成就为主流,失误也有,但是总体是健康发展的。


问:张先生,关于书法创作的问题就其学术性来讲,比较难把握,主张看法也不同,您在创作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能否谈一下您对书法创作的看法?

答:以开始写字到能够突出一般性的书法作品,再到如今较为得心应手的创作,经历了若干艰辛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这些实践和思考也伴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地调整、演变和提高。我在创作中主要有这么几点零碎的看法。一、坚定传统之路。继承传统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和源泉,离开了传统的沿袭,就等于离开了“法”的束缚,失去了书法特有的本质属性,只有继承传统,大量地临习古人经典之作,才能站稳脚根真正走上书法创作之路。二、书路尽量拓宽。不宜提倡一碑一帖从始而终,不宜提倡作品里仅包容着一种碑帖的面貌或成分,只有多临几种碑帖,碑帖兼容,写出的作品才能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我喜欢五体并进的临习创作形式,这样易于相互借鉴、相互融汇。暂时看好像有点不谋专精,但长远看,一旦有了新的创作契机便可能出现转机和质变。三、不宜忽略当代大家。书法创作的重点要放在对古人的研究借鉴运用上,然而当代大家的典范性作品也不容忽略。有人说近人不可学,是指当代那些未经检验的作品不可学。像吴昌硕、于右任、谢无量、徐生翁、林散之等当可吸取借鉴,因为他们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公认的艺术大师。四、眼界要容纳全局。书家对书坛全局应有个整体的把握和梳理,尤其对书法创作纵横发展的脉络要清晰。凡是对历代书家和当代名家作品熟悉,研究较深,其眼界鉴别力亦高,自身创作水平也较好。反之如一知半解或了解很少,他的眼力便难提高优劣难辨,难以形成创作上的强劲势头。五、创作上要坚持求雅避俗。写书法要讲求雅,不要太俗气,一是过熟则俗;二是过媚则俗;三是狂怪则俗;四是习气多则俗。六、要重视形成个人风格面目。书法创作要重视在“异”字上下功夫,力求在风格上既不与古人同,也不像今人,尽量拉大创作风格的距离。特别是与今人的参照对比上除了必要的横向借鉴外,应避免风格面貌上的相似。当今书坛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书路过于拥挤,这与某些书风的流行趋势与书坛的创作指导思想不无关系,应积极提倡书风书路之间拉大距离,引导个体风格尽量多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推动书家个体的创作道路,使书法艺术创作更加活跃,更加精彩,更加多样化。


问:张先生,你以上谈了很多有关创作方面的个人见解,我认为您对当代书坛的状况分析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同时对书法创作也提出了一些带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做法,谢谢您。
答:以上谈的看法,纯属个人的感受,可能会有很多错误,不当之处,大家指正。


(2003年2月26日)
草书杜甫诗四条屏186X46CMX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5-15 14:09 编辑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 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 |


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
张坤山书法碑学实践及其成就
李铎


    张坤山较早活跃于国内书坛,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其作品便入选了全国展和河南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此后,曾数十次参加由中国书协主办的一系列重大权威性展览,多次在一些有影响的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先后出版有《张坤山书法集》、《张坤山书法艺术》、《张坤山书法论谈》、《张坤山书法文集》等多部专著,撰写并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书论文章,影响广泛,作为军队书法家的代表,从1991年至今,他曾连续三届被选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01年由沈阳军区调至海军后,开始走上专业书法创作的道路,是国家一级美术师,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张坤山以碑学为宗,经过数十年艰辛的磨砺耕耘,已成就蜚然,他在碑学领域的成功体现着当今书坛碑学领域创作的某些观念和信息。从学术的观点来看,张坤山的创作道路,可能会给书法爱好者们一个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当今书坛创作繁荣,学术研究气氛浓郁,多种流派纷呈,传统观念和求新创变的思想相互借鉴、相互碰撞的状态下,更有其一定的意义。

     张坤山书法的特点是:古朴、大气、奇肆、生辣。古朴是其书法创作的核心,表现在作品取法高古,气息醇厚,古风古意古味蕴藉其间。他对传统的理解,定位在书法的传承性和古典性,认为只有将书法写“古”,才能领略和展示书法的真谛。大气则体现着其书法字势格局的气概和张力。其作大气开张,构式开阔,不斤斤计较于细微点滴之处,而重其谋篇布局乃至作品所旨在表达的理想和情感,它不是文人雅士般的闲逸情绪的反映,更多的是对人之心灵世界情感活动的调动和启示,使人读后颇有激动和感慨的思绪。至于奇肆,是其对传统书法的深层理解和诠释。奇为奇逸,肆为旷达。奇肆为神、为韵、为情,其书表现的造型生动,黑白相间,左右揖让,浓枯相遂,组成了韵律般的节奏,尤其是他对枯笔的大胆运用,对墨色黑白大强度反差的处理等等,均让他的线条潜移默化般地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张坤山认为:书贵生,而忌熟。有了这般的思想,其书才彰显出生辣般的感受。他不喜欢写熟悉的文字和诗句,而是信手拈来一些素不相识的诗文警句进行创作,以为这样才能有生的味道,免俗、免油滑,免轻佻。所谓辣,便是张坤山理想中的用笔老道沉着,老辣纷披,是线条运作达到一定层次的一种迹化。

    书法作为艺术,优秀的作品总是以其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感染和启迪后人,神奇的魁力似乎可以超越时空或空间的界线。张坤山的作品不论是宏篇巨作,还是小品短文,既有匠心独运之妙,又合乎自然道法之趣,让人陶醉于一种高古、豪放、沉雄、博大的审美领域,是古典主义美学观的流露和反映。

    从张坤山的书法作品中似能窥见到一种相对性和辩证观。他对传统渊源的挖掘、痴迷,并未使其放弃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吸取渗透,相反,他的创作观念随着传统根基的不断增厚,而愈来愈强烈地期盼调整和更新。无论是对现代派、学院派还是流行书风,甚至是日本的前卫派,他都能从正面予以借鉴、吸收和提练。他认为这些带有前卫性质的作品是在毫无前人根据可参考的情况下的一种较为纯粹的实践。这种对现代意识的接纳和承认,反映出他对书法创作核心意义的深刻领悟和见解。

    张坤山的书法创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打基础阶段(1980年前)。当时书法尚未复兴。他主要致力于对晋楷、颜柳等经典作品的临习和对北碑中的《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以及《张黑女墓志》等的研究和临创实践。他上手比较快,眼界比较高,少走了不少弯路。这个阶段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对书法的法度,用笔结体的把握,章法布局的安排布置以及创作意识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解认识和掌握。二是融汇阶段(1981-1990),这个阶段,他开始深入碑学临写了大量经典碑书作品,当然还有金文、汉隶、汉简和章草等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各个时代最优秀的版本。下功夫比较大的有《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石门铭》、《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好大王碑》《瘗鹤铭碑》等。汉隶主要取法《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西狭颂》、《封龙山碑》。还有章草中的《急就章》、《章草干字文》,清代的沈曾植、何绍基以及当代的于右任、王世镗、王遽常、谢无量、徐生翁。对汉简和墓志也都下过不少功夫。他在意临阶段临习创作的方法不与人同,不象别人那样,写完一帖再换一帖,写完一碑再写另一碑,而是采取十几种碑帖齐头并进,混杂临习的办法。他对这种写法有兴趣,认为不枯燥,既可多掌握几种碑帖,又能较快地将多种碑帖加以融汇。当然,这种临创办法有弊端,不易求精到,写专一。至于金文他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临习《毛公鼎》时间较久,其次是《散氏盘》、《王孙钟铭》、《季子白盘铭》,对当代黄宾虹也作了一些借鉴,吴昌硕的大篆他也比较留意。他临碑范围之广,数量之大,促成了后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和艺术素质的提升。正是由于这个原回,他深厚的碑书积淀得以牢固,才有了尔后创作创新的本钱。三是借鉴帖学的阶段 (1991-1996)。张坤山的学书重点放在对碑学的研究上,然而他没有忽视对帖学的涉猎。为补充碑学的营养,滋润书法作品的逸气,他开始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帖学经典作品的营养,他没有奢想实现达到碑帖相融的境界,只是通过临习帖派名作,达其碑中有帖而已。他临习研究的经典名帖主要有,陆机《平复帖》、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米芾的《蜀素帖》、《研山铭》,以及明清董其昌、傅山、王铎、张瑞图、倪元璐、徐渭、黄道周等。对这些经典人物的作品,有的是常看常写,有的则是多看少写。写的比较多的是颜真卿的行草书和傅山的大草,他认为颜书能补之碑学气概,傅山则能增加碑之圆浑劲健。通过对帖学的研究和思考,使他的书法有了碑与帖两个书法流派体系的支撑,路子比以前更为宽阔,潜能较之以前更为雄厚。这个期间他还利用创作之余,零零散散地写了大概近百万字的文章,多数登在了专业报刊上,前不久他己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了《张坤山书法论谈》和《张坤山书法文集》。这些文字多数是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对当今书坛有关创作方面的想法,每篇文字不长,言简意赅,紧紧结合创作实践,分析创作功过得失,学书者有操作性,愿读他的文章。四是出个人面貌阶段 (1996-)。这个阶段他开始大开大合式的对其创作进行梳理,首先以碑书为龙头,在古典主义碑学的创作基础上,借鉴吸取了当代大师级碑派人物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仅仅属于自已的碑学创作之路。他以碑入草,草书古朴凝重、老道苍茫;以碑入篆,便金文多了古风古意;以碑入隶,使隶书线条更为涩辣生动;以碑入楷,使楷书有了朴茂沉静;以碑入行,则使行书张驰有度,蕴藉深远。张坤山书法的碑学化,提高了其作品的境界格调,营造和铸就了一种带有碑学体系性质的碑学面貌,因此,他的书法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我们还观察到,张坤山的书风书路在宏观上看,一直属于探索性的。他没有过早地把自己恒定于某一定势之下,而是在不断深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渐渐而有秩序地调整着自己的风格走向。他亦不赞成个性风格大开大合式的跳跃性调整,旨在通过临习古人成法去影响和改变旧的风格面孔,以期洗刷创作上的病端,使作品更臻完善。近年来,张坤山又把创作的视线转向章草,追求更加深入的古典主义艺术样式,他以宋以前的章草经典为根基,以近代章草大师沈曾植、王世镗、王遽常等为典范,他在这几家之间揣摩融汇,形成了个人的风格面貌。同时他还致力于加强对金文的探索力度,以最大的勇气和热情在商周金文中寻求营养元素。他也喜欢黄宾虹,他把古典金文和黄氏金文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个性化的风格品牌。这是他近期的创作方向,其对章草和金文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热情期待。

    张坤山以自己的智慧、勤劳和修养,经过不懈的努力,打开了通向碑学高峰的大门,为当代书坛碑学的创作开阔了通道。我们期待着更加艰辛的创作实践所赋予他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草书横披136×34cm×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近况】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5-15 14:09 编辑

张坤山书法作品展(2010.5)
草书杜甫诗136×68cm.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