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1101|回复: 247

【高清】“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作品全放送(精彩回帖赠送精装本作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6-8 09:07 编辑

【高清】“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作品全放送(2010.6)

展览名称:“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
开幕式时间:
2010年6月5日上午10:00
研讨会时间:2010年6月5日上午11:00
展览地点: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主办单位:安徽省滁州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

承办单位:安徽省来安县人民政府、滁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政协来安县委员会、北京国尚书画院
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书法创作研究院

媒体支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滁州电视台、来安县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滁州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安徽日报、滁州日报、江淮时报、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画产业报、佛光诗书画报、《书谱》杂志、《中国书画博览》杂志、《国尚》杂志、《涉事》杂志、《水墨味》杂志、《中国现代书画》杂志、书艺公社网、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书法家网。





【第一现场】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暨《张德林书法集》首发式在京举办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132482-1-1.html

【特别声明】


经本网站与张德林先生协商特在本专题中挑选10名优秀回帖网友分别赠送精装本《张德林书法集》,由张德林先生亲自为网友签名,数量有限,请各位网友积极参与,超豪华精装书法集加张德林签名,机会不容错过!!!

本作品集由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沈鹏先生题写书名,张荣庆先生写序,他在其作品集序言中这样评价道:“德林学书非常刻苦而认真。对于他所重点取法的碑帖,都是用心临写许多遍,复取帖上之单个字反复练,并加以变通。一张白纸,常被他写成满是灰黑方罢休。白天写,晚上鼓捣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德林坚持一种信念,即通过长期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转化和提升。德林学书立足于继承传统,师法古贤,诸体皆能,‘二王’一路行草书是其长项。技法熟练,风致清劲,流畅不滞,雅而不俗。”周祥林、马啸、邱世鸿、马汉跃、魏哲、王民德、王亚洲、张世刚等各位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评论文章,集中呈现张德林先生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精华。本作品汇集了张德林近年创作的书法作品力作300余幅,涵盖楷、隶、行、草等书体,表现艺术形式多样,是一本研究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必选书籍。本作品集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为答谢各位网友对本次展览的支持,对张德林先生的支持,特在本网站本专题中择选10名网友,赠送精装本作品集。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清】“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作品全放送(2010.6)

【高清】“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作品全放送

题记:
书法是我的最爱,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陶冶了我的性情,磨练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品格……
                                                                                 ——百荷堂张德林随笔

张德林
又名得灵,号净圆、慧林居士,别署百荷堂主。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来安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国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尚》杂志执行主编。先后师从黄惇、张荣庆、曾来德、沈鹏等先生。2007年—200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员,客居北京,职业书法家。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大展并有获奖。
2008年6月应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展厅举办的“西泠印社丹青气象十家邀请展”
2008年11月12日应邀参加由徐悲鸿纪念馆和《青少年书法报》社联合举办的“墨象心迹八家邀请展”
2009年5月应邀参加《秦皇岛之春——中国书法精英邀请展》
2009年8月应邀参加安徽省与日本高支县书法交流展
2009年10月应邀参加《中国书画家报》主办的当代中青年60强书法作品展
2009年11月应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中日韩三国联展”
2010年1月应邀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翰墨华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书法学术邀请展
《书法报》、《书法导报》、《国尚》、《中国书画博览》、《水墨味》及《艺术与繁荣》等杂志有专题介绍。
作品被海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企业及个人收藏。
张德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序}
张荣庆

张德林君是安徽滁州人。滁州这个地方,我没去过,尝读北宋大学问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章开头一句便是“环滁皆山也”。故很早就知道那有名的醉翁亭就在滁州。其实滁州并非四面都有山,文人笔下所描述的情景,不一定全是亲眼目睹符合实际的。范仲淹撰《岳阳楼记》,实受谪守巴陵(今岳阳一带)的友人滕子京之托,他并未身临其境;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他所到之赤壁殆非三国时赤壁之战之赤壁;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更是多出于想象,其地原型,迄今犹是众说不一。

闲言少叙,回过头来再说德林。

德林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滁州长大****。上学读书按下不表,且说年轻的德林,为了全家的生计,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办过厂。按说他的经商才能倘继续施展下去,当会很有作为的,起码钱包不瘪。然而,或许是他身上那先天的艺术细胞起了作用,他竟鬼使神差地迷上了经济投入多而长期不会见收益的书法,从而使其走上另一条人生的旅途。我们分析其中原因,除了他本身天性难以割舍的喜好之外,当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范围的书法热这个很好的外部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怎么说,德林既迷上了这个玩意儿,遂一发而不可收,临帖练字,求师访友,孜孜矻矻?,寒暑不废,好一通折腾。入过几次全国性大展,成了省书协会员,进而又成了中国书协会员,便更加来劲了。经过一番思考与斟酌,来钱的生意宁可不干,决心走出滁州,北上京城,寻求机遇,开拓自己所钟爱的书艺发展的新天地。

想想德林这不太平常的经历和作为,我确实觉得颇有意思。

德林来到北京,开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我的工作室进修,时间是2007年秋。他是全班31名学员中相当活跃的一位,相与游处一年光景。此后,他又入国家画院沈鹏先生的书法精英班继续深造,尚未结业。他住京郊,与我仍旧过从不断。

德林为人豪爽,富***,善言谈,不沾烟,但好饮酒。跟班上同学们相处融洽。遇有游艺活动,是他发挥表演才华的机会,又是朗诵,又是歌咏,只要有他在,场面氛围就格外热闹。

德林学书非常刻苦而认真。对于他所重点取法的碑帖,都是用心临写许多遍,复取帖上之单个字反复练,并加以变通。一张白纸,常被他写成满是灰黑方罢休。白天写,晚上鼓捣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德林坚持一种信念,即通过长期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转化和提升。

德林学书立足于继承传统,师法古贤,诸体皆能,“二王”一路行草书是其长项。技法熟练,风致清劲,流畅不滞,雅而不俗。

在班上,我曾反复强调增进学养对写字的重要性,练字和读书必须双管齐下,只顾练字,偏废读书,最终是会吃亏的。日常同德林交往中,知道他对我的想法颇有认同,他已经看了不少书。

我还在班上讲过一个观点,就是大家都面临着一个不断调整的课题。调整,当然是要往好的正确的方向调整。德林的字已经很好了,但“艺无止境”,还可以有办法写得更好,这就须要戒骄戒躁,善于调整。德林正当壮年,任重道远,其书艺发展之广阔前景,自不待言耳。

德林眼下还不大富裕,幸有友人相助,一本像样的作品集即将印行。听说有几位笔头子挺厉害的朋友热心撰文推举其人其书,想必是很可观的。德林嘱我滥竽为序,粗谈印象,乏善可陈,聊表爱护之心而已。

2010年1月18日
结稿于香堂山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情 勤奋 敌手}
周祥林

张德林兄是一位极具才情与才华的书法家,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中,更从他日常许多潜意识的言行中得以体现,凭此一点,便可使许多人望尘莫及。因为书法,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天生丽质”。

行草书最能反应德林兄的“丽质”,这一“丽质”使他无论学习古人哪一类的作品,都能在得其法的基础上逸出自己的气息,及至创作时又能在自我的笔墨里不经意中融入了古贤的神韵。

白居易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但奠定他在诗坛地位的却是他勤奋之后的《琵琶行》和《长恨歌》。试想,如果没有手不释卷、悬梁刺股的“勤耕”,那仅有的天才可能早就被“野火”烧尽了。

天生的“丽质”固然是德林兄的长项,但勤奋和坚守可能是德林兄更长的长项,从醉翁亭畔来到燕山脚下,他一个人的种种经历却全封在了他的笔墨中,客观环境的风霜雨雪,主观探求时的孤寂迷茫,每一次都有使他放下笔砚的理由,但,他却选择了向前,向前,向前……

和古人相比,现在几乎没有人再用毛笔了,书法也被申为了遗产,但我们的周围,却有着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和“书法家”,表面上客客气气、嘻嘻哈哈,背底下却互争上游,跃争第一,每个都把其他人当做“敌手”当做“仇人”……这当然是书法的幸事。在此,我提醒朋友们,有一个“敌人”最可怕,他就是才情与勤奋,执着与坚守并备的张德林。

于若溪草堂
张德林作品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
马 啸

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2008课题班的40余位成员中,张德林是十分显眼的一位。尽管他个子不高,也不好张扬,但在多数场合,总是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度的赢得,自然不是靠作秀或矫情(此种情形在如今艺术界比比皆是),他靠的是一手不俗的从魏晋、唐宋大师那里继承来的书法和开朗、乐观、真率的性格,加之他那十分男性的浑厚、靓丽的嗓音和长发飘逸的造型,几乎随处都能制造一种活泼的气氛。

如今的张德林,仅从他的外表,许多人都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出他是做艺术的。但真实的张德林,远远比一个外形上的“艺术家”来得丰富甚至复杂。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张德林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生于安徽来安乡村,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办过厂。进到2006年,他忽然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向,告别先前的这一切,潜心投入于艺术。一年后他负笈来到京城,拜名师,交道友,在学习书艺的同时,感受这个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最集中之地的气氛与动向,并且过起了一种纯粹而简单的艺术家生活。

在全国书法界,张德林的名声虽崛起于近年,但他习书历史之长却是多数同龄人所没有的。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张德林便酷爱上了书法。经过近20年的操练,90年代初,他的努力换得了中国书协的一纸会员证书。尽管,这样的成效,在如今许多靠“速成”起家的同道那里算不得什么,但张德林正是凭着这样的“慢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的艺术空间日益广阔并丰富多样。

从事书法实践30余年,张德林感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近这些年,特别是3年前来到京城,先后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拜师于当代两位德高望重的名师,从他们那里聆听诸多教诲,结合平时自己所知所感,心中豁然开朗,技与道均大进一步。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某种反思与调整,先前风风火火的创新与创造,几乎一夜之间被一种“回归”甚至“复古”潮流所取代。在书法界更是出现了“人人争说魏晋,笔笔效法二王”的局面,所谓的“新帖学”成了新的“流行书风”。

从诸多方面看,张德林近年成就的取得也得益于当下书坛的“回归”思潮与书风。在这股大潮中,他与如今的许多实践者一样,浸淫于以二王法帖为代表的魏晋书风中,心摹手追,朝夕用功,直至废寝忘食。数年间不间断的辛勤“劳作”,使张德林功力大长,笔墨趋于精致。

崇尚“帖学”,是张德林书法的一个总体特征。如果往前推15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这种特征或许可以被人看成是一种个性,因为那时是“碑学”的天下,无论书家还是画家,也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客、新手或老者,他们偏好的大多是阳刚、拙朴的碑版体,即使是以效法帖系为主的书家,在挥毫时还是要融入些碑或金石的笔意(浙江美院的三位巨匠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尚碑”的传统来源于清代中叶“朴学”的盛行。发现“碑”之美,以“碑”之雄强弥补“帖”之萎靡,成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两个多世纪间中国书法家对于艺术史的最大贡献。“尚碑”的惯性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叶。我没有见过张德林先前书法的样式,但若没有眼下这股轰轰烈烈的所谓“新帖学”潮流,他的笔底的行书或草书多半会是质朴(甚至是拙朴)的碑意而不是雅致的帖味。因为,(据我观察)他的精神或性情里头,更多的是那种激越与豪情,就像他聚会上每每会秀出的诗朗诵,慷慨激昂,豪情满怀。当然,果真若此,张德林可能会生出另一种缺憾——笔下的线条下的精良与细腻比今天少许多。

艺术史,某种意义上是一部精神的时尚的历史。所以,我们无法假设更不能强求。既然张德林与当下的许多人已经顺着时代的脉络走到了这一点,我们便只有站在一个中性的立场(起码笔者希望如此)来窥探他和他的创作。

数十年的刻苦训练,使得张德林获得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才能:真、行、草、隶、篆诸体皆擅,且大多达到相当的水准。

“余学书三十余载,虽五体皆涉,然于草书尤其大草为最爱。凡历代草书名迹,尽习之。惟于张旭、怀素、黄庭坚诸帖用功最勤。法张旭以得其坚实、朴素、倔强之美;临怀素以得其圆劲、从容、飘逸、迅疾之美;习山谷以得其空灵、婀娜、屈曲、遒劲之美也。”(张德林《拟山谷大草跋》)此番表述,让我们看到,尽管张德林将晋人之法帖视为最高典范而潜心效法,但也决不排除对书法史上其他杰作、名迹的借鉴与学习。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除了我们异常熟悉的晋人面目外,还有汉人、唐人、宋人、甚至明人的笔意或造型。前者显现于他的行书和行草书,后者显现于隶书、楷书与草书。

行书、草书(包括行草),大约是张德林自己最得意的两种书体。推测原因,似乎也极简单:在行书中,他将自己对毛笔的控制力发挥到了一个极佳的状态,即所谓得心应手。于是,魏晋人特有的隽永、闲适、幽雅与从容,便从他的每根线条、每个字里行间弥散出来。尽管其自谓“不斤斤于小处,而务求能与二王神会”(张德林《拟二王手札跋》),但对于技的注重是他获得这一切的首要条件。

草书是张德林书写时最过瘾的书体,那些奔放的线条、自由的组合、参差错落的结构、张驰有度的节奏,分明是他自己生命的写照。在这里,张德林充分施展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能力。他将东晋二王父子,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黄庭坚,明代祝允明、徐渭的草书或笔法或结体或章法有选择地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两三种外表具有明显差异的草书样式,或偏向于晋人,或偏向于唐人,或是黄庭坚、祝允明或徐渭的结合体,以不同的技术手段营造的不同书法样式、产生不同的艺术氛围,以表达不同的心境与情绪。而其中,张德林最为得意的,是那类线条连绵缠绕、结字错落迭宕、章法行列穿插,洋洋洒洒的“满构图”式大草。这种草书,看去颇有几分惊心动魄。此大约也是张德林性情与状态最好的表达式。

除了典雅、潇洒、酣畅,张德林还有静穆、朴质与内敛。这便是他的隶书和楷书。

习隶,自然要以汉隶为宗,其平稳、坚实、沉着、开阔、朴茂是每一位后来者都应效法的。张德林深谙于此,故其笔下之隶书走平实、工稳一路,不求华丽、奇巧。然而,博观约取、兼容并蓄是他的一个长项。正因如此,他笔下的隶书,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古人的样式上,而是以汉代人的创造为基点,将之前(秦或先秦)和之后(魏晋)的书法样式(如小篆、大篆、行书、楷书以及处于隶与篆、隶与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中的某种用笔或结字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个性面目,寓变化于平实、寓灵动于静穆。不同凡响,令人回味。

楷书,张德林主要取法于唐代颜真卿。按理,颜楷是一个过于世俗化的书体,一位希望有些作为的艺术家会对其心生恐惧,汲取其营养或借取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尚可,但将其作为主要取法对象无异于自投罗网。但张德林竟然成功了,而且几乎是轻易而举!如果没有留意过他的楷书,可能会以为他会将颜家的“庙堂”改造、修饰得面目全非。事实是,他既保存了颜楷的纯正、开阔、厚重,又显现出他自己。张德林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似乎简单得让人出乎意料:让本来肃穆严峻、神圣不可犯的“颜尚书”放松下来,让它拥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俯仰与错落、更多的虚实对比,于是原本正襟危坐的颜楷有了更多的活泼气氛。这份活泼,自然不是来自颜真卿本人,而是张德林精神与性情的自然而巧妙的流露。
“余近来尤喜赵孟頫书,其《寄民瞻十札》更是临之不愿释手。历来论其书者,众说不一,有谓其书具媚俗相也,持是论者,殊非深识书也。余以为,赵孟頫乃承传二王最杰出者也,其书中和之美,致其极也。今拟是通寄民瞻十札帖,虽用极生之皮纸,然余因临是帖久矣,有甚深之领悟,故写来畅意自如,似与老赵对话交流也,真乃纸不碍笔,笔不碍手,手遂心也。”(张德林《临赵孟頫手札跋》)

生命是一个过程,时而激荡,时而沉静。并且,对于多数人来讲,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曾经的激荡会被委婉的沉静所取代。

今天的张德林,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风雨,生活和观念中的许多东西已经改变,但他仍然慷慨、内心仍是充满激荡,下笔之时更是信心满满。因为他相信,凭着对艺术的虔诚和对艺术真谛的渴望,凭着成年累月、朝朝暮暮之间对传统不间断的研习、揣摩,凭着一颗永不封闭的博取和进取之心,自己会不断接近古人、把握真理。

而接近古人、把握真理的过程,也就是张德林赢得自己、塑造自我的过程。

2010年元月 于中国国家画院

张德林作品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骚之意 天地之心——张德林书法之真精神}
丘 若

许久没有看到安徽籍的德林兄,在2009年的泰山论坛沈鹏课题班书法展览中突然出现。首先是我在展厅的大中堂草书作品前驻足观看,看待“德林”、“得灵”的作品,突然就想起他来。在前几年的各种聚会中,偶然总能打个招呼,但没有彼此深刻的交流。在这次论坛和展览中,我们接触的时间更多,聆听了他优美的歌喉和观赏了他纵逸的书法,才发现他是那么执着和充满灵性。近来,身居北京的德林将出新集,从信箱发来数十件新作,行书和草书为主,兼及楷、隶,新色诧目,不趋时风,而自有我在,因而乐为之序。

唐代书论崇尚“妙造自然”,反对“师心自用”和“亦步亦趋”,融合着儒道禅的真精神。孙过庭《书谱》明确提出了“取法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的创作原则,也是创造精神的具体原则。以人合天,天人合德,始终是美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宋之理学家们更是将人伦常理上升为天理至德,强调了天人合一之关系,所谓“内彻心性,外透天道”最为明朗。明之公安派、清之袁枚等倡导“性灵”之说,释“性灵”为“性情加灵机”,实际上也是强调由人复天,由天观人的循环观。评论家们用“天全”、“天德”、“天放”、“天成”等词语来形容艺术家们的超脱、超然,不为物累,圆融自适,妙达天机,揭示出艺术境界的高邈和深邃。这正是历来艺术家们成功的秘诀。

德林之书,近年来可谓遒丽天成,心性俱显。其作品最妙者狂草,大有张颠遗风,在幅式上又融合明清巨幅作品的笔法,雄媚纵放而不逾矩,满纸狼藉而法度森然。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草书横幅》,气势开张,对比强烈,虚实、刚柔的结合更增添了作品的迭宕起伏。其“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笔墨力量,使人想到王铎草书的雄浑意趣。德林的审美表现力在这种宏观把握中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他利用“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辩证法,进行字的疏密、正欹、方圆、枯润等的搭配与整合,在视觉上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当然,德林的草书过人处,还在于从细微之处入手,字之造型非常熟练、简洁、洗炼,许多草字来源于张旭《古诗四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等,还可以在怀素、祝允明、徐渭、傅山、王铎的帖中寻觅到造型的影子,而他能融为一体,变而能通,通而能化,达到采花酿蜜的自然效果,确非一朝一夕之事。大草最见性情,也最见灵机,在瞬间的变数中须得有自我的肯定,多元融汇,力求出新,这是需要大胸襟、大手腕、大魄力,真正为大丈夫之能事,非狭隘、猥琐、凡庸辈所为。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没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就没有大艺术的产生”。德林草书张扬的是一种阳刚、雄浑、劲健之美,痛快淋漓的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个性,彻底的书写出自己的“不平之气”,抑郁不平、一寓于心,而沉毅壮伟,不张露不幽闭,畅其所欲,成其所成,阳舒阴惨,一任自然,使其达于“天地之心”。这“心”通于宇宙阴阳变化之理,相摩相荡而归于浑然,归于雅正!贯通“三才”(天、地、人)的艺术方臻圣境,草书的功效最为显著!德林深谙此理,并不懈的努力着---这正是价值之所在!

德林之书体成就之二当数行书。其行楷、行草皆得古贤遗韵,形神皆善。其行书胎息晋唐,而瓣香宋元,其入帖之深令人叹服。乍见其行书,以为前贤遗物,形神俱善,举止从容,细辩之乃知为其近作。如其《东坡题跋记宝山题诗一则》手札,不让古人,轻松自如,优游淡定,非目前展厅作品的浮躁、轻佻所能比拟。闲散无累,举止从容,若山阴道士之外耀光华,而内蕴精明。信手之作多放逸不拘,兔起鹄落,轻灵可人。而其古雅之趣终究成其本色,与时人之书风拉开差距。在现今许多人倡导“刚猛”风格的时候,对温柔而优美的元人帖学风格多所忽略,气势有余而韵趣不足。德林能在北方写出这样的风格,令我有些吃惊。尤其是草书之雄放与行书的闲雅,正好互补,代表着他性格中的矛盾与统一。一位伟人说过,检验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就是看他脑子里是否能够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智商越高,那么所容纳的东西越多。以此而观,德林在颜楷的变体、隶书的写意、章草之烂漫等方面的努力,更是可以理解的了。他既能容纳多样,又能和谐融洽,真正能格物穷理,会通书道也。

德林的书艺应该说已经走向了自我定位的格局,他的审美实践正配合着他的审美观念,互相升华,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人信服。腕力强时字始工,字向纸上自轩昂,这是我观其书艺的深刻印象。书艺高贵清华,乃为人格之象征,而那些卑琐、颓废、靡弱、孤露等恶习是其大忌。我们不必人云亦云的强调“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这些老调,我们就从做人这方面来说,人格的魅力是最能征服人心的。古贤强调“浩然之气”、“圣贤气象”等,并非无由。首先得内养其气,内充实包括学养、才情、胆识等,扩充胸次;而外达天道则需要亲和自然、乐山乐水、不滞于物、澹定雅远等,内外皆修,必能宠辱偕忘,波澜不惊。热闹场中著一冷眼,虽名利富贵不改本性;冷寂场中培养热心,虽牢落八荒而自有依托。圆融通泰,渐入佳境。观古今名贤大师,无不经历着多重考验,并非是一帆风顺。痛苦、怨恨、悲伤、忧郁、愤怒等词语时见笔端。而凡人者不过愤世嫉俗,自甘沉沦,而伟人者在最极端的苦难面前坚挺过去,终于能成其大,成其深。天恩浩然,不私覆,不私载,至道若昧,书家之心自当排除物障、法障而趋向澄明之域,体会本心,开启般若。悟此,可言书艺也。

我曾著《书法创作三态论》,指出古今创作不过静穆、炽情、闲适三种创作法。静穆者凝神静气,写法度森严的篆、楷书用此,必得先成竹于胸;炽情者心有郁结,喷发而出,灵性闪现,气成乎技,草书多用此法,多有妙手偶得之趣;闲适者天和气润,偶然欲书,心无挂碍,以行书最擅风流,若不经意如落花五言,幽鸟相逐。此三种境界难分高下,而取决于天分和个性。三境能臻其极,自当有杰出成就。天机流露,智慧顿生。书艺之高下,自当以此裁之。 德林之书并不一定迎合某些评委的口味,也不一定代表着书坛主流。但他延续着传统文人书脉,再创造着天人合一的圣境,物我相忘,寄托遥深,而有着“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的价值。以手写心,心手双畅,真正实现了“但恨二王无臣法”的超越。其妙在心,心由天启。为此,我禁不住以《2008年举办个人书法展有感》诗句以为结束:

由来书法可通神,心手双畅情最真。若得天公助我腕,毫芒识得本来人。群贤毕至猥居前,修炼廿载觉智圆。莫笑东风青果涩,老看道穷穷益坚。一艺至微求至善,素心敢逾圣贤前。诗书画印俱明道,抛却利名别有天。
愿与德林兄共勉!

己丑冬 于石头城东之抚云斋
张德林作品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跳 跃 的 阳 光——张德林初记}
马汉跃

张君德林,又名得灵,肖兔。灵与兔,是容易引人诸多联想的,星空、月光、桂花树,那些美轮美奂的故事,梦、遐想与追问。其实,在万泉河边,在万泉河边的那幢小红楼里,当你看到他或与他对谈时,当你听到他以沈鹏课题班常务发言人的身份评论同学们的书法作品时,你就不能不惊异于他的睿智与才情、他的哲思与雄辩,他会让你在砰然心动的同时,想到蟾宫之外,小桥、流水、春野、秋林、袅袅升腾的炊烟、绵邈无际的碧水......

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出生的滁州曾留下过韦应物、欧阳修、吴敬梓的足迹。

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位卓越的音乐家。他有着音乐家的天赋,琅琊山秀美的风光给予他太多的滋润与柔情;

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商人,徽商的血统使他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奋斗精神;但是,他选择了书法。

带着萦萦不散的山魂水魄,蜕着层层剥离的美丽茧壳,他走上了一条寂寞之道。

其实,这只是因为他心中的快乐。

他说,我写字,我快乐。

他把书法视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因子,最快乐的理由。当他在琅琊山中开始人生最初的跋涉时,他就与书法有了奇异的相遇。他似乎听到了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一种天籁的召唤。他的脚步迈向了未知的前方。琅琊山苍苍翠竹之中,汩汩涧溪之畔,一个少年肩背行囊,踽踽而前。有风吗?有雨吗?有没有冰雪来袭?他浑然不知,他手中的笔在恣情挥洒,那些大大小小的汉字象他的轻歌曼吟,唤醒了一路的山石。

他喜爱的赵松雪四十二岁离开京城返回家乡,雍容华丽的贵族气息弥漫于山野。

他却在四十岁之后由山野而入京都,同样用他高贵的艺术征服了城市的森林。

他常常往返于潮白河与万泉河之间,匆匆行色,更多了对书法的探寻与思考。

他南人而北相,往往以北刚见南柔,以南柔化北刚,书画之间,古意尽显。

他自信而谦逊,内敛而开放,率真而多情,古道热肠,琴心剑胆。

他是一位居士,信奉佛学,而崇儒教。在城市的喧嚣中独守着一份难得的淡定与清静。谈笑之间总显出一种“放下布袋,得大自在”的轻盈和飘逸。

他是一位思想者,艺林中孤独的漫步使他似乎远离了这个群体。然而若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他于书法走的正是一条高明而近中庸的路。他草、行、楷、隶皆从前人取法,各有面目。在平面点线间。见出空间深度,在具象文字中展现抽象精神,在感情交错中传达理性原则,在现代表现技巧中显示出传统文化的意味。

他更是一位纯粹的书法艺术家。他是自由的,内心又不停地有着苦痛的挣扎。他用近似于疯狂的线条来调解黑与白的对抗,用类似于原初的沉静来唤起一种温馨的情调与人文内涵。他的作品深沉而含蓄,秀美而丰润。有一种不事张扬的静气,有一种不激不砺的内蕴。线条的狂放积淀着情思的凝重,墨点的浑厚飘逸着顿悟的解脱。象山间泥土,厚实中有着雾雨的空灵;象河畔峭岩,迷离中有着坚实的骨骼。而那些平和典雅之作又充满一种内在的张力,折射出传统文化中理性精神的永恒。

我曾经设想,怎样才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高谈玄想、乐此不疲的应该是哲人吧?精工细作、斤斤计较于一刀一斧的应该是工匠吧?大肆挥洒任情恣性的应该是诗人吧?真正能集此三者为一身的是否可称为艺术家呢?德林兄也常作这样的思考。他说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是一位匠人,首先应该有扎实的基础,熟练的技巧,然后才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他为此下了三十年苦功,而且还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看来他是在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家做着积极的准备了。

写到这里,晨光已悄然而来。遥望窗外,瑞雪初融。稀疏的树林间弥漫着一种萧散之气,一如悠远的笙歌。德林兄爽朗的笑声似乎还萦绕耳际。他飘逸而略显卷曲的长发,忧郁而坚毅的目光,丰富多变的表情再次映现于眼前。我感觉,他就像一位中世纪的骑士,又象一位意象派的桂冠诗人,用心灵创造着古典的圆舞;象一缕跳跃的阳光,一点点击碎僵硬的空气,击碎万泉河宁静的波影,用他的书法述说着我们曾经和未经的快乐与感动,述说着生命的美好和辉煌。

2010年1月15日晨 于北京
张德林作品0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张德林草书}
魏 哲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当代史,当下的书法即是历史的折射。技法的传承与革新是书艺风格的嬗变。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张德林的草书包溶了历代草书大师的精华,王羲之、张旭、怀素,尤其黄庭坚的大草,均在其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升华。如横幅韦应物诗“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件大草作品,其中一个极具夸张的“带”字,使整幅作品的章法对比强烈、浪漫激荡,既撷取《自叙》之意又采《古诗四帖》之长,更具自家风貌。狂草之难难在章法,即整体感的驾驭上。作者非有过人之禀赋与扎实过硬的功夫不可。***四射、挥洒自如、点划到位、翻转腾挪、夏云奇峰变幻,作者充分地调动了方圆、浓淡、干湿、大小、快慢等诸多因素,真正做到了和谐统一,说起容易做起难。张德林积三十年对书法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在草书的创作上带来了启示。
张德林作品0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狂草达性情 ——读张德林的草书}
王民德

与其他书体的产生不同,狂草从肇始起便脱离功用,走向纯粹的形式审美。尽管在狂草的演进中,体现出个体风格的差异,但就总体而言,浪漫主义精神是狂草最本质的美学特征。狂草的这种抒情性特质,不仅要求书家具有极高的操控笔墨技法的能力,还要求书家天性中具有诗人的气质,这样才能在严格遵循草法的前提下,脱略行迹,进入自由的个性化表现。书家常说:狂草最难,其缘由大抵如此。
应该说,德林兄具备了一个狂草书家所应有的品质,他天性浪漫,精于技法。在京数年,先后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在与当代最优秀的中青年书法家的交流和碰撞中,完成了对书法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思考。就狂草创作而言,我认为张德林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化风格,他的草书主要取法怀素、黄庭坚,深得轻灵、放逸之妙。他在音乐上有极高的天赋,对线性运动所带来的韵律美有着深切的体悟,这使得他在进入狂草创作中,常常突破理性的束缚,让线条在平面的构成空间自由散步。就草书的创作观念而言,德林兄属于典型的古典主义书家,这不仅表现在对古法的承传上,还在于,他的狂草讲究书写速度带来的节奏变化,注重汉字结构的情态,注重在快速书写中的性情表现。或者说,他力求在狂草的书写状态中,完成情绪的表达,而不是通过构成营造“狂草形式”和“狂草视觉”。可以说,他对性情的表现,显然超过了对形式构成的热情。
在当代书坛过分强调构成因素的时风中,德林兄能始终以达其性情为自己狂草创作的起点,不受时风干扰,难能可贵。
张德林作品0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德林书法艺术的几句话}
王亚洲

与德林兄相识较晚,因为书法,似一见如故。
德林很爽直,这是见面后给我的第一印象。他的语言表达比较风趣,思维很是敏捷,整个状态俨然是愉悦且艺术的。观照其笔墨性情,便可知一切又契合得天衣无缝。
德林的性格很容易让人产生“不拘一格而放浪形骸”这样的联想,但仔细品味其草书作品,恰又觉得是理性的,甚至是在很安静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也是我极力推崇的草书创作状态。其笔触中寓张旭、怀素、黄山谷之意态,偶有祝枝山“乱石铺街”的不羁行笔。即便如此,无论是气息还是布白,“相处”得十分和谐,很好地诠释了“导之者泉注,顿之者山安”(《书谱》句)的艺术氛围。此抑或是其艺术思维整合后的自我潜在意识的不自觉呈现吧,水到渠成是也。
德林亦能小楷。很难想象“不拘一格而放浪形骸”下的楷书艺术状态,但德林的艺术“角色”调节得比较快,笔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其小楷结体高古而自然,运笔精到又坦然,用墨温润且静谧,令人爱不释手。面对其小楷,我至今仍有这样的感慨:所谓艺术性格应该服务于艺术感知,这是一种境界。
德林于隶书、行书、篆刻及其理论诸多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感悟,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和需要。所以德林的多方位实践是聪明的举措,至少是树立个人艺术形象前的优美的“前奏曲”。

2010年1月21日 于安徽书协
张德林作品0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