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程利书法

欣赏文字--刻得痛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就是儿童线描画的特征。作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如何引导?我是这样理解的:<BR>    一、利用"没有标准规范的造型"引导"前图式期"以前的儿童,以更好地、更充分地培养和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及创造力。<BR>    处于"前图式期"以前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但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幻想,对于不甚了解的事物就会加以想象去补充,故幻想、想象力最强。但他们的造型能力由于生理机制的尚不健全而相当薄弱,针对这一年龄特征,我授于一些"没有标准规范的造型"的内容引导他们,如:"你猜我是谁?我的一半是月亮,一半是太阳,星星绕着我转"。或"我是一棵树,在大地妈妈的怀里……",还有诸如一些《春姑娘来了》、《梦里我们来到巨人国》、《我拼的水果拼盘》的题目及童谣画、歌谣画等等。这些内容中的造型画起来不必准确,可以任所欲为、随心所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他们的想象性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潜能。<BR>    在形式的处理上,我要求他们用装饰性、随意性的风格去刻画每一细节,就是让他们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或图案去填满每一处空白,使构图尽量"满"。技巧方面,宁"拙"勿"巧"、宁"稚"勿"熟"、宁"怪"勿"板"。让他们尽情展现儿童线描画的特点和美感,使儿童在画线描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BR>    二、运用日记画、记忆画、自编故事画、连环画,对"后图式期"的儿童进行指导,加强对他们记忆力、默画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作力的训练。<BR>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他们已不满足于依靠几何线或几何形描绘对象,能够在同一画里对不同的几个事进行有组织的集合,他们的思维能力处于活跃时期,加强对他们记忆力、默画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拓展自己的形象性思维、发挥自己的创作性潜能,是儿童画线描画的目的所在。<BR>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常用日记画、自编故事画的形式进行指导。如日记画:"今天我上美术课的时候掉了一颗牙,奇怪!并不痛"、"电视剧《还珠格格》让我入了迷"、"今晚我让爸爸妈妈一顿好打,因为我贪看电视晚了点睡觉"等等。由于日记的内容来自儿童身边非常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所以追忆起来并不难,画起来就得心应手。在造型的处理上,还是只求生动不求标准,只要能抓住对象的特征画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够了。<BR>    用"我的故事"为主题让学生自编故事画。陈琪同学的四联画《我的理想》是这样的:"1?我和妈妈去观看孩子的风采儿童时装展览";"2?那由儿童自己设计的美丽的童服让我激动了很久";"3?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也成了时装设计师";"4?早晨醒来,望着窗外的阳光,我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实现梦中的理想"。佳茵同学的《量角器的风波》,朱雁同学的《爸爸最忙》,还有郑逸同学的《我长大后……》等等。通过自编自绘,使他们的文字组织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作力、默画能力得到迅猛发展。画中的一些细节刻画既要求他们以实物观察后措绘,而不仅仅设计图形、图案填充,这在技法的掌握上较以前更进一层,也为以后的实物写生打下基础。<BR>    三、对实物进行写生即"速写",帮助"写实萌发期"的儿童摆服眼高手低、对自身造型能力尴尬的境界,从而提高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BR>    "写实萌发期"的儿童一般指小学高部学生,这个时候的儿童注意到一种透视现象、物体的立体感,不再画出物体的隐蔽部分、出现遮挡关系,线条更具现实性而非几何化。但这个时期,很多人眼高手低,既不满足以前那种幼稚、粗拙的造型形象,希望把画画得更真实、更实际,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授以实物写生最合适不过。于是,我先从"静的"、"简单的"实物入手辅导他们进行线描写生画。如画"小台钟"、"电风扇"、"自行车"、"衣服"、"瓶花"等等,再带他们到大自然写生,画树、画风景,最后进行人物写生。一开始,他们画出的还保留着以前的程式化或装饰化,缺乏写生味道,"想当然"的地方很多。我引导他们: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就是最好的老师!未画时先观察,画累了再观察,画好了又观察,也即是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这个年龄的儿童,对于构图、取舍、大整体、黑白灰一些****画技法还不甚了解,甚至没法理解,而这时强迫他们接受这些将会一败涂地,于是,我利用线描画直接性的特点,让他们用"推着画"的方法,从一处最起眼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入手,逐渐向四周扩画开去。<BR>    通过写生练习,不仅让学生摆脱"眼高手低"的境界,又能提高他们对事物观察、分析的能力。<BR>    四、写生创作画,提高儿童自身的综合能力,避免出现对对象产生依赖性的现象。<BR>    在对实物进行写生的时候,写实能力提高了,但一味追求技法,就会放弃对他们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最后变成没有对象就画不出画的依赖者。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他们完成对对象的写生之后,我要求他们:"这幅写生画仅仅是一种素材、资料,我们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素材、资料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幅创作画来"。写生创作画《节节向上天天向上》就是这样产生的:先对个个子进行写生练习,在此基础上,再添画上"我们"背着书包,迎着太阳,高高兴兴上学去的情节。<BR>    写生创作画是针对"写实萌发期"以上的儿童。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实能力,还能继续培养和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分析力、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多种综合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儿童线描画。<BR>    儿童线描画是儿童情趣、思想、内在潜能的自由表现方式,是儿童思维活动的一种真实记载,是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写实能力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画线描画,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想象、记忆、创造等多种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是以线条构成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画是以团块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道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骨法在我看来是心法。有许多画画的人一辈子也弄不懂骨法用笔,正说明这东西具有感觉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人们对中国画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国画中,笔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画作品的优劣。每一位画家都为此而大下功夫,不懈地努力,追求完美的、个性化的变化,以求立足之地,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笔法 书法 线条 力意 形式美感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线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潘天寿在《潘天寿话语》中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苦瓜和尚云:‘画法之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1]南齐谢赫也曾把“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的第二位,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2]由此可见,中国画中笔法的重要性。在中国画中,笔下的线条不仅是对轮廓的表现,还包含对质感、明暗、情调等的表现,而且还有其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归于“用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国画的用笔与书法的渊源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便是元人赵孟頫顿悟之后发出的心灵感悟。而“扬子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3]
  书法注重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还注重运笔的方法,有中锋、藏锋、回锋、侧笔、逆笔等等。而中国画的画法亦如此,前代画家多兼工书法,并把它应用到画法上,使其有所发展与提高。元代王叔明的笔法多杂篆隶,近代吴昌硕的用笔得力于石鼓文,而“郭熙、康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来。”(明茅一相《绘妙》)[4]。潘天寿在《潘天寿话语》中曾说:“画大写意之水墨画,如书家之写大草,执笔宜稍高,运笔须悬腕,利用全身之体力、臂力、腕力,才能得写意之气势,以突出物体之神态。作工细绘画之执笔、运笔,与写小楷略同。”[5]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写意作品好比狂草,工笔画则如同真书。书法入画、金石入画,随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味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超出了形象之外,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也使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成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特点。“可谓书、画通灵,千古无两”(《好古堂书画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国画的用笔源于手腕运用的变化以及画家的“意”
  
  中国画的用笔讲究一个“力”字,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平如锥画沙、留如漏屋痕等等,都是要求用笔有力、气运用笔,即要求画者在绘画时要将精力贯至笔端,此时画出的线条才能产生力度。正是由于每个画家的自身涵养、气质、情感等各不相同,从而贯于笔端的气也会产生不同,这也就造成了笔下线条的多样性。如古代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正是表明的画家之间的用笔差异。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画家创造出了种种形态各具特色的笔法。笔法的变化一是取决于手腕用笔时的变化。绘画时要将气通过手腕运到笔端,并通过手腕的灵活变化达到笔笔畅通,笔笔见力。比如人物画的“十八描”便是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描法,并且发展到如今已不仅仅这十八种描法了。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的《运腕章》专门说到了在绘画过程中运腕“虚”、“灵”的重要性。可见,要想达到好的笔法是需要在手腕上下一番功力的。其二,在绘画中每一笔都要注重“意在笔先”。“意”,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思立意,这也包含着画家的各种感情、修养等主观的意向。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中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8]这正说明了构思立意对于用笔得失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要“意在笔先”,就必须像《庄子》“解衣盘礴”故事中的画史那样做到神闲意定,然后才能“思不竭而笔不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
 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书画同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汉字起源之初的象形特点本身就具有绘画性。在初期的象形字中,古人用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图案化。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②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及审美标准。经过上千年发展,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源远流长,互相影响,交相辉映,构成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往深里说,脱离中国书法的审美趣味、谈中国绘画的艺术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书与画在用笔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其中最主要的一致性表现在对骨法用笔、笔精墨妙的推崇上。而骨法用笔,笔精墨妙,不仅需要下苦功联系,更需要坚守内心操守,体会“生死刚正谓之骨”的精神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与绘画交相辉映,互相影响,线条是中国画构图的基础

  中国书法成为非常优雅抽象的艺术,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字起源之初,往往以线条概括物体之外形,并慢慢从具象到抽象,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后经过不断的演变,书法成为主要研究线条美的一门艺术,而绘画则既重视线条的美感,又重视笔墨的精妙。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故学画者必先学书。作画而不通书道,则其画无笔;作书而不通画理,则其书无韵。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地超过了西方绘画对线条塑造形体的要求,中国画,讲究笔墨的书写性,写是笔行纸上,有疾有徐,有轻有重,有气有势,有韵律有节奏,笔下千变万化,却追求无一笔无来历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家在作画时,常称之为写画而不说画画。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书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书画同源:一方面在用笔的技巧上,例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都是由草书中得来的;另一方面书法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更是书画相通的。现代画家黄宾虹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古画微》)。这些论述主要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并以此说明文人画家和书法家需具备广博的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书画同源的强调,有赖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元时期出现的文人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成就最高的组成部分。中国画在宋元开始的“文人化”,一是书法化,二是诗化,这种对书画化和诗化的追求,具体到画家那里,就是在绘画过程中,非常讲究书法用笔和意境的追求。《赵孟頫题柯九思通竹诗》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历来被看作书法化倾向的宣言。对书写性的强调,提升了绘画的境界,带来了绘画抽象造型空间的确定性,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往往在简约的画面中,蕴藏着对每一技巧局部的严格锤练与精心推敲,空白大胆,往往寥寥数笔,却又经过巧妙安置,有计白当黑之妙;而对线条力度、厚度和节奏美感的追求,极大提升了线条的质量。近代的书画大师黄宾虹将这两者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提出来,他说,如果不以书法来论画,就没法与你讨论绘画的问题。书法是中国画完成构想的基本媒介,对画来说,笔墨精妙是关键,而笔墨精妙的关键一是书法用笔,二是墨法华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笔苍墨润,韵味盎然。张大千曾强调:“学画第一重要的是勾稿练线条”,而潘天寿在《新美术》中指出:“把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就是中国画中的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文人化还非常重视中国画诗化,正如苏轼称赞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化制约下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种种宁静、杳远、清雅、淡泊的趣味,渐渐扩展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趣味。这种种熏陶,潜移默化进入了画家的头脑与习性中,使画家纷纷追求绘画中的诗意,强调绘画中的意境,在画面格调、技巧风格方面无不强调诗的风流蕴藉,含蓄清淡。宗白华在《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指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书与画,除了同样追求线条的美感和诗歌的意境,书法所强调的均衡和工稳,适用于中国绘画的开合与布局,而中国绘画讲究的意在笔先,气韵生动,亦为书法之要旨。至于行笔、运笔内含张力的大小,一直以来同为书画两界判断作品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书画历史上,善书者往往能画,赵孟頫、倪云林、沈周、董其昌、石涛、金农等,都是书画并重的大家。中国画的笔墨问题始终与中国书法的发展紧密联系,如清代碑派和金石学派的兴起,对绘画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金石书法的兴盛是清代笔墨发展的重大贡献,金石画派对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作用,金石学对书画的影响是一场笔法革命。比如吴昌硕学习研究金文、篆书,他第一次见到任伯年时已经50多岁了,而他在这之前从未画过画。任伯年在看重他深厚的金石书法功力就鼓励他画画,吴昌硕当场作画就让任伯年拍案叫绝。论画的技巧,任伯年要高出一筹,要论笔墨的格调,吴昌硕就要比任伯年高出许多了。这充分说明了金石书法对绘画的重要性。绘画格调的高低与书法修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黄宾虹有很高的书法修养和金石修养,这对他的国画创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正是书法金石方面的积淀成就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在《自题山水》中黄宾虹指出: “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他从笔法把画家分为庸史、名家和大家。“法备气至”这个法就是笔法。他还将笔法总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这也是对笔性的要求。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变即方法创新、富于变化。这五个要求是衡量线条质量很重要的标准。我们知道,凡是好的书法线条质量都是过关的,有了这五种笔法自然会使作品风骨劲健、超凡脱俗。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都强调用笔,笔墨的关键是用笔。书法结构、线条之间疏密变化、刚柔并济都是画面优劣的决定因素。李可染先生曾对我说过,对中国画家来说,线条用笔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画历史上,真正在线条上过关的画家并不多。所以我在55岁以前一直在线条上下功夫,所做的画面造型也以线为主。很多时候,虽然只是简单的几根线条,就能包含许多内容,线条要体现筋、骨、肉,要有平、圆、留、重、变的要求,要有内涵,要有方圆、疏密、刚柔、轻重等等变化,不像西洋绘画那样,对线的要求只是流畅。一条线对中国书画家来说要修炼一辈子。

  笔墨贵在体现出“生死刚正谓之骨”的风骨,骨法用笔,不单是勤练的结果,更取决于绘画者精神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