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2846|回复: 45

书技与道(兼读《九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2 17:50 编辑
9 C2 G/ u- h# F6 ^) m1 f! P  w1 p% S# c( c6 P9 w
历来都说,书技小道,技进乎道,等等。让我也想这个问题。5 C$ V- l* w4 Q/ u) b" S; T
% |% U- `% F, R! K* y! y+ T2 D
近来倒是看到不少鄙视技,非道莫谈的。搞到似乎技与道成了矛盾。割裂开来,技归技,道归道,我看不是什么好现象。明明说了嘛,技进乎道。还是古人对立统一学得好。- q7 W8 g$ y) s2 E- p) y$ w* f. E: y
( V0 l9 C& M; ?: ^2 q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理解万物方面,可能有所限制。但古代天才,对自然的体会,哪里比现代人差。假如简单滴说,道就是他们感觉的万物之理(所谓物理),那至少他们确实花了不少功夫。小道也是道,说明他们把对物理(姑且借用)的感悟,也运用到书法上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不比我们差。天人合一之说,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是有基础的。; `4 \7 P. d  j8 B8 Y% a
* J; \* }+ d; C
但即使现代人有些倒是想把物理也运用到书法上,但看来做得还不如古人。因为古人写出了那么好的字,现代人倒是写不出来了。不服气的,拿自己的字和古人的对照看看。古人那点科学理解,可以写出那样的字,现代人那么多科学理论,却用不上多少到书法里。看来科盲还是遍地都是,其中搞书法的不在少数。笔力也少人说。力怎么说,也是物理里面力学的力,古人即使没有现代力学理论,只是体会到了用力的道理。我看现代人倒是模糊。连讲科学讲哲学的邱振中,讲到“动力形式”,就卡住了。
7 R" o, K  [- `& Y9 ^/ U! q4 N: b7 t0 K6 N5 P8 B8 X2 `
离开技谈道,只是虚谈,比魏晋的“谈玄”还虚。我们拾起魏晋人牙慧,只是口说阴阳,连牛顿力学都不理会,哪里是在谈道。魏晋人要是到了现代,他们比我们谈的要水平高。7 R5 W0 A9 n" a* n1 @; a

! i- K& K; t2 ]) A) ]1 ]下午无聊,乱扯一通。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8-31 18:58 编辑 ) Q5 F) }' o3 V  l; O, n  q
/ U9 l* t$ e# L* r/ T3 ^
现存最早的几篇书论(虽然未必是真的,但也够古,大约都在王羲之前面吧),但言必称“势"或”力“。题目就多”势“字。 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九势》,卫恒《四体书势》。钟繇所写没题目,也没流传,但据说有《笔骨论》,所言必与势有关;卫夫人所传钟氏,传有《笔阵图》,所谈与钟氏相近,多谈筋骨与力。势力势力,两者固然关系密切。古人重视势力,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 D& y8 u0 Z; S4 I' _' h; W$ y) q: l7 Y! O4 x
这力与势,固然有虚的,但不会都是虚的。力有真的力,势有真的势,例如我们所说的”势能“,”电势“。5 {9 O# `' c! w% Q, x* r

- ^( C2 ?% l1 k5 g" [(写了这个帖子,没有回复,只好自己先答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互动百科里关于势能和力的词条:5 V1 S" K; Y% F# E5 g+ C* g- W: n

1 }9 z6 x; ]- T/ _势能:http://www.hudong.com/wiki/%E5%8A%BF%E8%83%BD
3 t9 T! T! l$ d  w力:http://www.hudong.com/wiki/%E5%8A%9B5 x8 R& I2 h# V% S& e

7 F) N1 l+ f' x! m$ `也许,汉朝魏晋的人,对这样的解释会有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 17:30 编辑 + N. y% ]. M& j' y

* b6 ]' I$ y/ ~$ z& h# t3 L+ }4 }说汉朝魏晋人对这些概念有兴趣,是有点道理的。蔡邕《九势》里就满是对“势”和“力”的描述。《九势》到底是否蔡邕所写,的确可以疑问,的确还不可以确定。现存最早见得《九势》的地方,是南宋的《书苑菁华》。南宋人从哪里得到的,不得而知。但据学者们,例如沈尹默,说,《九势》所言,确实为隶书之法,似乎并不否定这篇作为汉朝魏晋时代的书论。那我们也就当它是那时代的吧。
7 @. B$ s8 |5 p$ f  O( D' B$ d8 f" f" h
《九势》第一段:
/ k! k% e- \' d8 z/ c; ]* R$ @  |. ?) o1 k* L/ H! I: u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1-19 12:53 编辑
( j/ N, e% R  i/ n$ d5 U
  [% g! C: P& b3 }' b2 O! l+ {这段话的解说,历来也不能确定。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尤其最后一句:“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当然前面几句,也还是模糊。“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大多认为是点画的头尾的藏锋,这样力就在字中间了。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勉强,但幸好《九势》比较严谨,对这些用词,基本有解释。《九势》不长,我们抄了在这里仔细读读,算是复习点功课:! g* D! F9 V3 R) y- r
6 i% }$ {- S, ^+ W$ o0 R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一作“气”)出(一作“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一作“献酬”)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n: Z: k: L8 y2 i6 ^* R# f- r( {

+ _- o  n6 k4 R$ _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v8 l0 z% F! l: _( w0 ]
7 E! \6 Y7 Y: G* r$ x$ R. o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  P7 y4 m8 `

* R3 [/ {$ m9 @2 ?( K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9 ?1 M8 o8 ~% u

4 d6 }. G8 S7 k+ q0 V0 j, V3 }* y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 \) |1 f5 B0 g7 o# O- |# K7 i% Y  c  W( s/ s3 j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v3 T* ~& u* h6 n/ K/ b+ e# W& F! S( t, O
+ \4 [1 P' m9 `! v7 y6 T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趱之内。
0 E! A; E7 Q: f, c8 f+ i5 d& {5 T, m
3 U' k5 E& o) z1 c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 ?7 S4 N5 m" e$ A

6 E: q1 l4 ]3 D3 ^' b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 ^5 p/ W8 y4 i( a/ A0 b
( f. Q1 F1 v/ h0 X/ L  横鳞,竖勒之规。
; u6 H' z6 Y' |' w0 m  E* u" r  x3 |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h/ H* I* k  V' j8 t2 k/ R6 Z
/ H6 m9 V4 H5 Q# b$ }2 Q

6 D% t1 [9 d+ b8 O5 _( l/ `& C上面《九势》,我最喜欢最后一句。张怀瓘说书道必由师授。蔡中郎说未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势》看上去,除了一句涉及结字之外(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说的都是运笔。运笔实际上谈了八势,加上结字这一势,“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共九势。这也是题目《九势》的来源。那么在他看来,运笔结字围绕的中心在势、力,以力成势,以势行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2 15:20 编辑
0 |- s; g9 V, p6 F% L. f( f& h
6 d5 v4 H2 A" D5 D4 m0 B势的概念,很关键,但也显得琢磨不定。但蔡邕把它和力的概念并出,并非偶然。无力则无势。无势则完蛋。古时说“去势”,那是大大的严重(现在也严重),一般只施与动物。中兽医称阉割。http://www.hudong.com/wiki/%E5%8E%BB%E5%8A%BF  有势才有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6 10:04 编辑
, S% p% K; o4 ^
4 h' s) P& A9 t- |5 R" f! S势是指有某种发展的方向。“势必”如何,“势头”如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力推动它向这个方向,因此有这样的潜力。卫夫人说的“如高峰坠石”,势必要掉下来,但却没有掉下来,这块石头,物理上说,因为它高,就有掉下来的能量,这个能量,叫势能。如果没东西搁着这石头,它会掉下来,这个势能就变成动能。背后的作用里,是重力,地球吸引力,万有引力。牛顿先生算过的引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前面那个“势能”的链接上,互动百科里说:1 x# }+ S) k9 h" D( `4 o2 t
1 ^' f9 F' t# [4 v$ N" F& p
势能分类: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j8 K9 u% g6 x! Y7 o2 w
0 v! }" V5 A+ {1 q; p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
* y% l' g/ I  a  s7 _
8 b- L" e% a) l弹性势能: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3 02:42 编辑
; B$ B* E* Q( z2 {) q
) l, l% Y5 E6 N$ I) D卫夫人说,点要像那块高空中要掉下来的石头。由于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大小和石头的高度质量成正比。古人没法用这样的语言说,但她的意思是这样。那块石头要有质量,也要有高度。这样就需要两种势。一个是结字,形态上像石头,也有点高度; 二就是要有质量,有质感,有重量。这个是运笔所能产生的。让人感觉到重力的作用,有势能。这里当然利用了常识,利用了人的联想能力。一是结字和形态上的,二是运笔(用笔)方面。即使形状像石头,但感觉很轻,像块纸或树叶,没有多少重量,也没有“高空坠石”这样的势和力,势能感觉太小也。所以用笔方面,要将它的质量/重量(“石”就是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形态和用笔不能统一,就是“势背”的一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