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0301|回复: 117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2010.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刘颜涛,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展”等展赛评委。
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2006年《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五位中青年书法家,其票选位居榜首,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首届中国收藏年度排行榜•中国当代书法十家”,被《中国书法》评为2008当代中青年书法家60人创作学术提名书家。2008年《书法报》海选为全国最佳三位中青年书法家“兰亭诸子”。
作品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翁同龢书法奖”、“林散之书法奖”、“全国九届书展”、“全国七届中青展”、“第二、五届全国楹联展”、“羲之杯”、“孺子牛杯”、“全球华人书法大赛”、“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第三届中国书法电视大赛”、“杏花春首届中国书法电视大奖赛”、“河南省政府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
作品参加“向祖国汇报——庆祝建国60周年暨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精品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日本)、“中国当代篆书名家邀请展”、“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日本)、“全国中青年20家”、“首届、二届、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首届、二届、三届中国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首届、二届、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以及各种单项展等多次权威性展览。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等许多博物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
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 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五种作品集。
个人影像0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2010.11)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砚边吟草
刘颜涛

寒窗苦守自高歌,两袖清风铁砚磨。废纸三千君莫笑,沧江泼墨弄潮波。
潜心铁画与银钩,日日鹅池锁小楼。燕雀难追鸿鹄志,雕虫宁不胜王侯?
夜半秋风带雨凉,萧萧瑟瑟诉衷肠。万家寂历浑入梦,独有情痴浮墨香。
三更灯火魂依稀,翰墨神游尽忘机。烛泪欲干虫鸟寂,鹅池春涨湿晨晖。
雕虫游戏费年华,日晷寻常影又斜。忍看早霜浸两鬓,嶙峋瘦骨漫涂鸦。
书山苦陟廿春秋,南贴北碑秃笔搜。纵使峰高多险壑,激流逆上弄孤舟。
书如翰海正茫茫,解取一瓢亦断肠。廿载临池增愧色,折腰怎不拜钟、王?
根深自有叶如云,习篆从来赖“说文”。小学未能通妙蒂,描摹徒见用功勤。
独憐古调弄雕虫,周鼎商盘萦梦中,鼓铸刀痕求笔意,更从残破觅天工。
精工过后始求奇,莫为流风便自欺。率意岂容成草率,胡须拈断得真诗。
砚田荒寂笔生苔,徒吼“创新”最足哀。追溯渊源深邃处,水流到处看渠开
颦效东施又几多,时风滚滚奈吾何。乖时同弊真肝胆,独木桥行踏牧歌。
胸涵万壑气英华,苦呕丹心写翠霞。落墨挥毫皆任性,耻凭“戏笔”饰虚夸。
书魂岂在染濡间,诗外功夫自古传。造化为师真绝妙,云烟落纸学张颠。
吾挥吾笔写吾怀,月卷帘旌久未开。充耳不闻窗外语,是非得失任人裁。
个人影像002.jpg
作品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2010.11)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感 恩 书 法
刘颜涛

看看书—写写字,写写字—看看书,这已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满足和安乐于这种方式生活了。
在近年来心态渐趋沉静淡定、悠然从容中,就这么由着自己性子写的这些字,如果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些许自己的艺术感觉还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自己的思维审美还没有随着头发的苍白而苍白,则应该是暗自庆幸的了。
写个字于**、于众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时济世有抱负、有作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事业,这些且不去管他,而对于胸无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写个字竟能写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感恩书法。——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给了书法,更多的则是书法给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
感恩书法,也感恩所有在书法艺术这条“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给过自己关爱、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个人影像003.jpg
作品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2010.11)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情 到 深 处——学书独语
刘颜涛
  
  幼小时,读过私塾的祖母给我讲了许许多多历史人物建功立业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那时她老人家是为了快乐我孤独的童年呢?还是对瘦弱的我充满某种期待和寄托?王侯将相倒是没能让我垂涎欲滴地去爱慕,但文人名士却让我心潮澎湃地向往着。——又有谁能在年轻的时候不异想天开地做几个好梦呢?30多年的光阴就这么转瞬间过去了,现在看来,那永远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桃花源梦境了,也更为自己那时的心旌摇曳、神游天外而徒增感叹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今,躲进书斋的“文章千古事”已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丈夫所为,而自己仍沉醉在“文之余”、“诗之余”的竹管柔软毫、丹青翰墨这雕虫小技中,祖母在九泉之下是失望呢,还是宽恕、宽容呢?
  “世殊事异,其致一也”。跳出来,作为旁观者,书法于人确为小技;入进去,作为沉溺者,书法于我实为大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那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仙境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兰渚山麓,“浴乎沂,风乎舞雩”,羽觞顺曲水漂流,或吟咏,或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酒至微醺,兴犹未尽,提笔添墨,让鼠毫尖在蚕茧纸上游龙走蛇。尺素上散发的,墨香耶?心香耶?流动的,线条耶?心律耶?让我们喜悦并欣赏的,是那把生命对自然的渴求转化成笔底的风光呢?还是笔底风光浓缩着生命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呢?
  那美仑美奂的“天下第一行书”,那“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书法品格,是随着太宗皇帝驾崩而消逝呢?还是将随着失去烘托书法艺术的**氛围和人文趋向而远去了呢?
  在滚滚千重浪的书法热潮背后,在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书法大军背后,“形式至上” 的标榜、“制作”的倾向、“美术化”的加剧、“丑书”的走俏......二千多年前先哲早有格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现在怎么一下子都流于灵魂之外的感官刺激呢?沉重的现实之外,自由的审美之中,也不能尽现出那个去掉虚伪粉饰面纱的赤裸裸、坦荡荡的真实自我吗?“书如其人”,其人已去;“书以载道”,斯道已失。没有了作品与作者的交融合一,空留下的是那没有生命勃动的僵尸般的笔墨躯壳。“雕虫”真的要沦落为搔首弄姿、矫柔造作的“小技”吗?那“方寸之内,气象万千”还依稀可见、可觅吗?
  书法很难,而且越写越觉得难。日夜兼程地赶路,但愈是向前行,不是距“书法”越近,而是深感离“书法”越远。真的不堪回首自己当年“大笔一挥”、“龙飞凤舞”是怎么一副丑态毕现,愧焉,悔焉......信手拈来前贤的片纸只字,都能折射出你的苍白和渺小。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留下的文化瑰宝才是参天大树,才是大森林,而你能成为匍匐在她脚下的一棵小草吗?直面她的伟岸、博大,你不能不感到自惭形秽,不能不对她顶礼膜拜。“砚田荒寂笔生苔,徒吼创新最足哀”,真的应作好跋涉长途的思想准备,甚至要有敢用
个人影像007.jpg
作品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让生命与线条共存
刘颜涛

  当手在书写的时候
  是心在说话、在呻吟、在融化
  是心在舒展、在流露、在呼吸
  
  十多年前,正是血气方刚、激 情 满怀的年龄,我曾无知无畏地梦想:什么时候自己也有一部能称得上是“作品集”的《作品集》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为别的,就为那一串串蹒跚跌爬留下的脚印,就为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瘦削身影,就为那为禁用词语劳一生的祖母,那呕心沥血的老师,同忧同乐的朋友……
  “读书三十年,方知‘惭愧’二字”。十多个春秋过去了,面对先人、前辈在墨海中筑就的座座灯塔,体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感受到一种艰难:在那几足完美的艺术建筑群中,即使想迈出碎小的半步,也往往“难于上青天”。我为自己的浅薄汗颜。
  在这条崎岖的学书小道上,虽说自己还算得上是“用功不谓不勤”,日夜兼程地赶路,但愈向前行,那条充满了诱 惑的忽隐忽现的地平线愈是向着遥远延伸,也愈加感叹自己年少时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幼稚与天真。待当扶掖后学的前辈与师长用心良苦地为自己摆出一方汇报的舞台时,望着这二十多件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书作,想着它们将呈现在敬重的师长、朋友和亲人面前,我真正地感到诚惶诚恐了。我懂得了“辜负”二字的真正内涵,那份深刻和沉重,又怎一个“汗颜”了得!
  天生的执拗、愚顽,注定了自己与尘世的喧闹无缘。如同屠格涅夫《门槛》中那位“自讨苦吃”而义无反顾的少女,走的既非官运亨通的“红道”,又非财源茂盛的“黄道”,而是满怀忧伤与困窘的一条孤独寂寥的荒僻之路。在传统书写工具几被电脑淹没的时代,一个钟情于竹管柔毫的独行者,能走多远,就孤注一掷地竭尽全力走多远吧!尽管脆弱而渺小,苍凉而无奈,依然积蓄能量进行最后的冲刺,在劳苦、磨砺的过程中品味“苦茶”的独特芳香,在为自己筑建的冥寂又明净的王国里,在凄美冷艳的“昼梦”中,超越自我,呼唤生命的本真,让自由的心灵与线条对话,让线条化作消解人生重负的飘带,让生命与线条共存,因为我不知道,如果离开了这条属于自己生命旅途的充满了痛苦与忧郁、欢乐与迷狂的书艺之路,哪里还有自己的一寸土壤?
  徜徉在苍茫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我钟情那充满智慧的诗文,又兼爱着美轮美奂的书画。那魏晋文人的飘逸潇散,明清士子的跌宕姿肆,那简牍帛书的率意天趣,墓志造像的拙朴真淳,往往使我在力求贪多务得的同时,又萦萦地苦思着如何将百家米煮成一锅粥,自省吾身,性情中还是和浑朴、苍茫、厚重、苦涩、率意的书风更亲近,尤其是近年来令我痴迷忘返的,是那商鼎周盘上遥远而神秘的铭文……来日杳渺,时过境迁,“花自飘零水自流”,而这生生不息的流水能承载这情愫漂泊多远多久呢?我又将被放逐到哪里?我的归宿在何方?那未来的一站,是衰亡还是再生?
  然而痛苦也罢,困惑也罢,我永远无法抵挡住那条可望而不可及的地平线的 诱 惑。
    飘渺也罢,虚无也罢,我永远期盼能有使亲人、师长、朋友心慰的那一天。
   ……
  远方的钟声在响——
  我的头发从什么时候开始苍白了?
  我将要衰老了吗?
    我的心真的也将随着衰老吗?
  我应该往前走!
   我只能往前走!!
    我必须往前走!!!
         
            (2000年《墨海弄潮百人集•刘颜涛书法作品集》自序)
个人影像005.jpg
作品0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黄 山 记 游

登黄山
黟山梦绕几春秋,叠嶂群峦纵目收。世事茫茫何足计,芒鞋踏破逐云游。

黄山云海
万象千形迤逦中,飘飘浮远贯苍穹。将舒又卷来还去,意气飞扬舞大风。

笔峰(梦笔生花)
锋毫直入九重霄,万里蓝天任素描。神笔不知谁梦得,绘出仙境分外娇。

黄山奇松
冲霄屹立傲群峰,拂尽云岚色更浓。岁月沧桑根愈壮,相知唯有半岩风。

黄山飞瀑
空濛山色画屏间,天籁泠泠远市寰。百丈悬流飞素带,溅崖如雨洗青山。

登莲花峰
足踏莲峰客目惊,蚁旋花片对长鲸。云涛万里无穷处,何必情多累俗名。

黄山怪石
嶙峋怪石弃雕工,独立崇峦气自雄。宠辱难移狂傲性,耻凭纤巧饰帷宫。

迎客松
扎根雄厚自擎天,遗世高标对碧莲。雪侮霜斯情益盛,凌空巨臂接群贤。

黄山猴子观海
凝眸峭壁断崖边,坐对危峦若坐禅。云海翻腾汹涌处,彤彤赤日跃东天。  



随中国文联书画家采风团赴山西采风记怀

赵杲观
峰峦竟秀翠微间,仗义幽居忘岁年。何日翩然乘鹤去,滹沱汩汩忆先贤。

悬空寺
依龛背嶂见奇雄,岩壁崚嶒挂梵宫。万仞丹梯云雾里,登高纵目悟惮空。

登恒山
万山雄冠独恒宗,嶂雾濛濛漫险峰。绝顶风云饶变幻,阴晴冷暖傲苍松。

恒山记游
巍巍北岳势如行,绝山献岧峣摩太清。俯瞰禅宫林海阔,仰观猛鸷击空明。

登五台山
五峰踏遍见真容,紫府名山比岱宗。消暑何须东海水,胸怀坦荡对松风。

登五台山感怀
清凉梦绕此登临,九夏凝冰共洗尘。般若真经何处是,浮屠不语任浮沉。


感怀
(一)
少年壮志起蓬蒿,铁骨铮铮意气豪。几度沧桑心不死,临风把酒读《离骚》。
(二)
五岳看山举步迟,闲云野鹤是吾师。真人不作高儒调,一曲樵歌答故如。

哭恩师刘顺先生
风催叶落满圭塘,泪涨洹河共悼伤。北望先生“邻鬼”处,三千**痛肝肠。(注:刘顺先生斋号“邻鬼居”,书法作品落款以“邻鬼居主”。)


洹园吟草
(一)
秋高气爽荡洹河,霞映圭塘乱碧波。昔日惊涛何处在,空余骚客感怀多。
(二)
重阳秋望近洹河,曲岸幽蹊共踏歌。不慕游人歌舫醉,独将秃笔写残荷。
(三)
圭塘怯步绕藤萝,莫乱蛙鸣十里歌。岁岁流云舒又卷,新波更胜旧时波。
(四)
雁掠圭塘漾绿波,参差竹树影婆娑。铅华洗尽真淳见,此日洹园幽更多。


游三台
三曹胜迹最堪哀,七子**安在哉?铜雀已追金风去,斜阳千载拂苍苔。


观《秦保家太行山水风情画展》
扎根本土见明眸,情系太行秉笔酬。挥毫落墨任恣肆,丹青幅幅尽**。
个人影像008.jpg
作品0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干好自己该干的活儿
刘 颜 涛

  三十来岁,自己把墨没有磨黑却把头发先磨白了。眼看着一些东西强留也留不住、渴求也求不来地渐行渐远,失落中却仍然有着些许的不服输和不甘心。这种矛盾挣扎,注定了自己当时行笔走墨时线条的粗糙扭曲和墨色的轻浮焦燥,自然更谈不上什么挥毫落墨的沉着和从容了。
  前两年,已是自己的“不惑之年”了。这两年中让我真正地叹服和敬佩起古人“四十而不惑”这句名言的至理来,三十八、九岁时,见到身边诱人的事还总想一显身手,仅仅一年半载,突然间就觉得冥冥之中人还是逃不出一种宿命的。比如,这些年景况好些后,就想能改变一下自己那让人同情的骨瘦如柴的可怜相。结果,“多吃甜食”甜食也吃了,“多吃面食”面食也吃了,“多吃肥肉”肥肉也让自己咬着牙强咽了下去,把肚子往撑得疼痛里增加饭量,但不是闹胃病,就是拉肚子,折腾来折腾去到底也没能折腾出一个伟岸魁梧的身躯来,我就忍不住问:难道这就是宿命吗?自己该有多大的骨架,多大的骨架上该承载多少皮肉都是有定数的吗?天注定你就应该有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子?
  就这样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几斤几两,自己有多大的胃口和多大的消化能力,看着因早年穷困借书读的艰难而淋漓痛快置下的满满四壁图书,就感叹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碑帖经典的浩如烟海,再不敢嘶着嗓子喊什么“创新”、什么“超越”了。知道那只是多少年历史上还不定出现一个的巨匠大师们干的事情,与吾辈凡夫俗子没有任何干系。解读古人的艰难和与先贤对话的奢望已足以让自己徒增感叹的了。
  所谓四十岁的不惑之年,或者就是从美好理想坠落到残酷现实的一条分界线?流年如水的确冲涮掉了许多棱角和锐气。知道了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超越宿命中自己那些固有尺度的“圈”和“场”,也无法超越宿命中自己所能承载的“体”和“量”,也知道了许多事情不是你拼了命就能追求到的。原来一个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那么有限。直面自己,原不过是一个心无旁骛地执著也不可能使一件事情得以完美的平庸之辈,看到别人在不同领域都能摆弄得有声有色,就更知道了自己的愚钝、拙笨和无能。
  知道了自己不过是一个把毛笔作锄耙,把砚池作农田的乡野村夫,便觉得定居多年的城市只是自己借宿的长期客栈而已,都市时尚的生活节奏不会合拍自己跳动的脉博,知道了自己的平庸,对书坛红尘中这个“派”那个“派”、这股“风”那股“风”各领**时,一个个派头十足潇潇洒洒扛支大笔走天下,飞龙走蛇地悠哉游哉时,便只是平静地散步在属于自己的那块田地间,不再盯着别人的地荒着自己的田了。也不去羡慕什么“星”什么“腕儿”的风光了,人家走人家通往罗马的阳关大道,咱过咱蜗居小楼的独木小桥。更没有了面对古人经典时自作聪明的什么“修正”、什么“改良”了。在一种碑帖啃烂了一本又一本时,依然因“用敬”而起“矜庄”,因为书斋中高高的四壁图书使自己受益的是增长了在文化积淀上深深的自卑感。祖母曾说:“字是文曲星的眼睛”,自己便在书写每一个古文字时,都那么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地查资料、找出处、作比较、求印证,也因此惹人耻笑为迂腐。记得一次展览获奖测试时,自己从带去的满满一大旅行箱的资料中翻查字典,曾有朋友开玩笑:“怎么‘老运动员’也离不开字典呀?”是的,这是越学越胆小,越学越没有自信呀,这刨根问底的仔细查对,倒不是因为自己记忆力衰退忘记了篆法,是怕身处喧嚣中自己的定力不够,一不留神就被时风习气冲淡古人那美轮美奂的原生态字形中所蕴含的生动自然、质朴真淳的远古气息呀。人言“三日不读书出言便俗”,我谓“一日不临古下笔无由”!
  在挣扎和宿命中,我既不忏悔当年无知无畏的挣扎,也不哀怨现在无可奈何的宿命。挣扎的时碑时帖、时魏晋的飘逸潇散时明清的跌岩恣肆、时简牍残纸的率意天趣时墓志造像的拙朴真淳,使我在选择的迷茫与失措中拓宽了视野,而宿命的留守某种书体、某种风格的真诚与执著,也使我认定并踏实地走上了真正属于自己脚下的这条小路。生活中曾经历的种种不同境遇,也使我 平庸的人生中多了些可以咀嚼的回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父辈们和幼小时一起割草积肥的同辈们还在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为生存而艰辛地劳作着,我就感恩起上天对自己的不薄来,一个学历不高、资质浅薄者,一个人孤身只影、行无依附能走到现在,能靠笔墨供养着身体,能让线条愉悦着精神,能把写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真的知足了。记得在乡下时,看到父亲每天天色微明便扛着锄耙铁铲挎个箩筐去下地,便问:“咋天天都下地呀?”父亲只是淡淡的一句:“不下地干啥?!”是的,或许天天下地了遇到了旱涝灾害年景仍没有个好收成,但“不下地干啥?!”于是,我便安乐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自留地上不偷懒也不拼命、不懈怠也不急躁地自然而然、从从容容地干一个笔墨耕夫该干的活儿了。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个人影像006.jpg
作品0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习 篆 散 言
刘颜涛

近些年来,学习篆书的作者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战国简牍、帛书、盟书等新资料的出土和发现,篆书创作手法和表现领域的拓宽,使篆书的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当今篆书创作比以往的篆书家更加关注彰显其艺术性、书写性、抒情性。把历史上篆书“**强、服海内”的威严、端庄、肃穆演绎成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而即将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更将推波助澜,积极推动篆书的创作发展。在我们为这种古木逢春景象充满喜悦、兴奋和欣慰的同时,也应该冷静清醒地看到,众多的篆书作者中只是为了应对展赛而“跟风”者大有人在,猎逐于甲骨、简牍、帛书、盟书的新奇而没能往纵深处挖掘者也不在少数。所以熙熙攘攘的当今篆书书坛上,真正富有历史责任感地沉下来致力于篆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且取得成就者为数并不多。而当曲终人尽后人回顾当今时,有足以能够支撑这个时代篆书书坛的群星闪烁的代表书家,才能有力说明当今篆书创作的繁荣,所以真正的篆书创作繁荣还需要我们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学习篆书,学习古文字书法,首先要“好古敏求”。有能在故纸堆的左翻右找、东捡西查中耐得寂寞、孤独的殉道心态,因为相对于楷书、行草书、隶书而言,篆书是最难得到**接受的小众书体。要摆脱现实利益的**,对注重实际的现代人是一种异常的艰难,而且“篆书的学术含量最高,首先要通过文字之学至少要掌握古汉字的构形原理,形体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书体演进与‘篆引’的性质和美学意义”(丛文俊语),要能体悟篆书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古老的人文意识、天人意识、中庸意识、宇宙意识等文化感和文化上的象征意味。这就要我们有皓首穷经做学问的姿态。篆书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一门需要深入、持久研习的书体,只有如韩愈《答李翊书》中那样“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有甘坐冷板凳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准备,才是能长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篆书学习和研究的根本保障。如是立志也高远,用功也深沉,以自得为火候,以涵养为指归。穷源探本、甘苦历历,而后方能有得。
学习篆书这种古文字书法,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就是“古意”。取法和表现都要围绕“入古”这个核心展开。“古”是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代先贤承前启后不断的积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我们缺少的不是***而是理智,不是个性而是共性,不是创新而是继承。有了对“古”的敬畏,对传统理法秩序的认同感,我们才能去掉现代人的轻狂和放纵,才能见古人笔墨而起“矜庄”。对于我们从事传统文化艺术者来说,对传统的继承才是当今要务。
书法是“书以载道”的艺术,但首先是“由技入道”,所需要的严格扎实的技术训练和其它任何一门技艺一样,需要夯实坚固的基础。而现在人太实际,太急功近利,太精明,很少有象过去的老先生们那样在背后去下苦功夫笨功夫扎扎实实地做基本功了。然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所以,习篆之初,切不要“走偏锋”、“竞奇拙”,不要尚奇猎怪,追逐个性太强风格太独特的作品作范本。书要学古,不可循今,因为时尚认同感而直接临摹抄袭时人的“跟风”,则更是让人不屑一顾令人厌恶的投机。习篆路子端正,方***确,写好便只是时间迟早的事情,正如画家陈子庄先生说的“初说画画,不好不要紧,但要格局高,气势大,一看是大家气象,以后才有发展”。也如为人须**明正大之道,即使不成豪杰英雄,也是堂堂正正本份人家。而一旦误入俗弊歧途,则为害终身悔之晚矣。
习篆之初,入手不宜以用笔率直简净之甲骨,入手不宜以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浪漫自由、大朴不雕之金文;入手不宜以“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偏离大篆传统的美化、装饰之书体;入手不宜以流美简略之盟书、简帛;入手不宜以描摹精工为能事而呆板少书写天趣之“玉箸”、“铁线”;入手不宜以侧入尖出、姿媚妖娆而少士大夫气之徐三庚、赵之谦;入手不宜以颇具创造力也很有破坏性的耸肩错位以成习气之吴昌硕晚年篆书。入门选帖,应当选择风格雅正、规矩严密丰富,能更多体现篆书共性规律者为范本。篆书共性规律或者说书体特点即是最早孙过庭《书谱》中概括的“篆尚婉而通”。一句“篆尚婉而通”成为度世金针。一个“婉”字概括出篆体圆曲的基本笔势,婉而愈劲,曲线而能筋强骨健,即如“折钗股”,于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和遒练,圆浑中仍不失润丽和柔媚,所寓之意尽在“圆实凝重”四字之中。通,即气息贯通,骨气洞达,在运笔上是流畅,在美感上是气贯,生动准确地体现出“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通而愈节,流畅而紧駃,风神毕现。依此按图索骥,即可以《秦泰山刻石》为入手范本,或因其风蚀残泐,也可参以《王福厂书说文部首》和邓石如篆书作导引。而在初期的临摹学习过程中,万万不敢少虔恭敬畏之心,而参以己意妄言 “意临”、“神似”之类。临摹学习就是见贤思齐,使自己摆脱固有习惯,“去其本色”,在符合法度的方法上立定脚跟。所以“若初学时,则必欲求其绝相似而几可乱真者为贵,盖古人见法处及极用意而若不经意处,都于临摹时可一一得之于腕下。”(沈宗骞语),由此打好平正安稳的根基后,再临习其余几种秦刻石及汉代“二袁碑”,《开母》、《少室》二阙等小篆名迹,以至《石鼓文》、《墙盘》、《颂簋》、《毛公鼎》等。其中一定要选准一家后,将其吃透,真正的本事掌握多在于精熟于一家或一种碑贴经典。所谓“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唐•李世民)。当然,也须“返约于博”、“取精于宏”,目光不能狭窄,不但要悠游于晚商和西周金文及秦汉篆书前后相对统一的强显中华民族“正大气象”的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的篆书主脉,进而要关注几千年的篆书流变,要清楚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又走到了什么地方,大视野,才能大思路大借鉴,才能举一而通三,才能对篆书的历史、现状、前途和命运作出科学准确的观察、思考,才能于篆书发展的古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厚积薄发,取精用宏。以博瞻厚积拓展广度,以约取薄发挖掘深度。当然其中更须有淘百家米烹一锅粥的融通能力。
有一代之气运,即有一代之书风,书风随气运为转移。故在篆书学习时,要将其放进所在历史情景中,这样才能真切地把握其原滋原味。如:商金文气象宏大,修饰多,直线条多,波磔出锋。其美化文字形体的风气为其浓烈的宗教情感所致,直线、波磔、出锋则出自开放、朴质、浪漫的性格。基础即是氏族文化的需要与巫术文化的浪漫想象。西周早期延续善商代自由变化的金文风貌。而以西周中期为代表的众多金文则字形结构渐趋精整谨严,曲线美被发现并得以推广,圆融婉通,气色温和,笔势稳妥,处处显出彬彬有礼之貌。“篆引”秩序随之成为西周礼乐文化精神的一种象征。基础则是周人以农业文化和宗教**为特色的对礼制的大力提倡和宗法制度的完善。春秋战国的金文绚丽华美,装饰性“鸟虫”与古文科斗等各种地域文字异彩纷呈,则源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力政”的局面。因为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逐渐摆脱了周天子一统天下的约束,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所以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最大特点——文字结构上极大的地域性。各诸侯国各居一隅,没有四海归一的大帝国气派,虽僭越礼制,器皿愈作愈精巧,铭文愈饰愈绚美,但争奇斗艳的千姿百态中毕竟少一种恢宏正大气象。可见,一个时代的文字书法风格特征总是与其相应的历史、文化、**生活以至具体到其时代的建筑、服饰、器皿的形制、纹饰等有着必然关联。从这种丰厚历史文化的审美意识中把握其篆书的笔意与格调,才能不仅仅得法,而且得“味”。
篆书作者必须要有古文字知识。从历史上看,很多篆书家都是古文字学家,即使称不上古文字学家者,也对古文字有着相当程度的研究,小学的功底都很扎实。然而快节奏的当今信息化时代,**分工越来越细,若要求每一个篆书作者都成为古文字学专家,便显得苛刻,也不现实,而且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虽有相同处,但研究目标和主攻方向毕竟各有侧重。现代的篆书家更多的是在享用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但这丝毫不能作为我们一些篆书作者不谙“六书”,不懂文字源流和演变的缺陷的托词,古文字学家不一定要成为篆书家,但能成为古文字学家却应作为我们篆书家的理想追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为篆书较其它书体而言,除了其艺术性外,其学术性、文化感及“学问”特征更为凸显。而且只有弄清古文字的字形构造与美感原理,才能在篆书创作时,胸有成竹,进退有据,挥发自由。前人言“至得手之后,尤须养气,探本溯源,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有自然而然之妙矣。”“功可以渐而成,气可以养而盛”。
若致力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学习创作和研究,也需读《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和“中国断代史系列”之《殷商史》、《西周史》以至《春秋史》、《战国史》之类为底气涵养,更要置《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古文字诂林》巨帙于案头,朝夕谛观,不离左右,心手双臻,浸淫其中。如是穷年累月,穷理尽性,方有所得。所谓“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有所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沈从文语)
中国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其发展与应用形式无不深深地植根于实用需要、技术条件、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的文化土壤与艺术情境之中,并由此发展出高度成熟的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生态。而当今时代,在书法逐渐远离实用的境况下,其艺术功能的加强带来创作空间加大,轰轰烈烈的展厅文化对当今篆书创作的影响,一方面是加强了篆书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丰富了篆书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样式:巨幅的气势,大胆的布局,灵动的笔墨,感情的挥洒,都使篆书的雍容渊穆、雄强朴茂、浑厚苍茫、古拙凝重、谲奇隽逸、典雅率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表现空间。这种展厅衍生的高堂巨轴书法,随着篆书字体的放大,笔法、墨法便有着相应的调整变化,展厅效果也促使当代人对古老书体以新的诠释解读。但另一方面,也因展厅效果对篆书作品形式感和笔墨技巧的过分关注,使篆书作品更多的呈现出美术化倾向。重文而轻质,重技而轻道,这样对作品形式浓妆艳抹的粉饰包装,对作品表面笔墨点划的斤斤计较,会遮蔽篆书内含意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色和婉通之间传递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所谓“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巧言令色,鲜矣仁”。只有“文质相辅”、“文质彬彬”,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正本清源,追溯既往书法的文化生态——技与美、技与道的紧密结合,才能使篆书创作得以积极健康的快速发展。
个人影像009.jpg
作品0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浅谈扇面书法
刘颜涛

林语堂先生著有《生活的艺术》一书,讲到生活的艺术化才是真正的、最高的生活。同样,艺术的生活化也应该才是真正的、最高的艺术。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谈到“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业,整个儿散发着墨香。”扇面书画即是作为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一种形制。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依相溶。沈从文先生在《扇子史话》一文中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指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虽然扇子的某些功能在当今时代已渐渐淡化甚至几近消失,但在扇面书画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帝王将相(如宋徽宗尤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常以自书的画扇赐给大臣们)到文人墨客(如王羲之为老妪书扇、陆游扇上题诗等),扇面书画已积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柄在手,不只是驱暑纳凉,更多的是一种风雅,是把玩观赏,是陶冶性情。
如果把当今书法创作走进展厅中动趋八尺甚或丈二的宏篇巨制比作长篇小说或历史剧的话,扇面书法则是散文、是清言小品。所以扇面书法总体特征应该是小巧精致,纵然曾有专为陈设观赏和展览制作成超过实物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巨扇”,也只能算是“别格”,而体现风韵的精工雅致应是扇子的本体特色,笔法、字法、章法要能体现出灵巧、率意、活泼、闲适、典雅、精致,要书写的更见性灵。所以扇面书法尺幅不易过大。如果是为了应对“书法科举”,是为了投稿应试,则可以把二、三、四等数个扇面书法作为一组连接成一个条幅,甚至更多扇面裱成整本册页。这一组扇面最好是统一的形制,或统一为折扇,或统一为团扇,但可以不同章法或不同书体表现,这样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书法创作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展示,还不失扇子精工雅致的本体特色。但既要注意这一组中每幅扇面的丰富变化,又要注意组合在一起的统一协调。这样的求同(统一折扇或团扇的形制)存异(不同的制作形式和表现手法),才能在统一中见变化,在变化中见统一,既不散乱,又不单调,做到规整与活泼的自然结合。
篆刻艺术被称为“方寸世界,气象万千”,精美的书法扇面更要做到“小中见大”,章法上更加根据其独特的形制,注意空间分布,虚实相映,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切不可布满塞足,局促得让人在欣赏时感觉胸闷堵气。要从从容容,逍遥自在,尺幅小,境界不小,字体小,气势不小,要在有限的空间中于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及钤印上去充分表达笔墨、造型、情感等无限深邃的艺术语言。
折扇常见的处理方式有长短式、平展式、间格式等,团扇处理方式有二:一是随形布势,将字形内容包括题款,尽管写成圆形,以求协调。一是圆中取方,将文字内容写成方形。一般说篆、隶书多以上密下空的平展式布局为常见,真、行、草作扇面多以长短式。不同的书体或录写数段不同的内容则以间格式处理较为适当,这种间格留给视觉的转换过程,避免了不同书体的冲突和不同内容的混淆。这种依次分成几个块面书写间夹空白也体现了不规则的疏密参差之美。
历史上尤其是明季以降的文人墨客、书画大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扇面书法传世精品和创作经验。扇面书法在当今尤其是通过扇面专题书法展的推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只要我们既尊重传统规律又不固定僵化其程式,就会不断创作出富有新意和美的扇面书法艺术。
个人影像010.jpg
作品0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答《青少年书法》“经典•时风”篆书专题问
刘颜涛
  
1、篆字在汉代就已经渐渐退出以实用为主的阶段,后来主要沿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到清代奇峰突起。当今篆书创作也比较繁荣,请您评价一下当前篆书的创作情况?
如果说避开篆书辉煌的商周秦汉和奇峰突起的清代,当今篆书创作算得上比较繁荣的话,这种所谓的繁荣景象一方面体现在各种展赛中篆书作者的逐渐增多,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随着殷商甲骨文和战国简牍、帛书、盟书的出土和发现,篆书创作手法和表现领域的拓宽:品目繁多,笔法丰富,风格多样。也因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而使篆书领域的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除了上述令人欣慰之处外,当今篆书的创作比以往的篆书家更加关注彰显篆书的艺术性、书写性、抒情性。把历史上篆书“**强、服海内”的威严、端庄、肃穆,演绎成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但所有这些还远远不足以成为让我们津津乐道的资本。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众多的篆书作者中只是为了应对参展、获奖而 “跟风”者大有人在,猎逐于甲骨、简牍、帛书、盟书的新奇而没能往纵深处挖掘者也不在少数。所以熙熙攘攘的当今篆书书坛上,真正富有历史责任感地沉下来致力于篆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且取得成就者为数并不多。而当曲终人尽后人回顾当今时,有足以能够支撑这个时代篆书书坛的群星闪烁的代表书家,才能有力说明当今篆书创作的繁荣,所以真正的篆书繁荣还需要我们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2、中国的文字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繁杂,而其前后都相对统一。这种繁杂产生了丰富的金文书法风格,对于这种丰富性,您认为应这样开掘?
  可从二方面开掘。其一,以晚商和西周风格之主线为基调,略参春秋战国金文之修美,之婉逸,之奇诡,之简率,寓浪漫活泼于肃穆端庄中,丰富之,完善之,增其生机。其二,这种“繁杂”代表着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意趣,在被称为创新空间相对狭小的篆书领域,对东周“草篆”、鸟凤龙虫篆、简牍、帛书、盟书、货币文字等的继承、学习、开掘,为篆书不同风格对不同审美情愫的承载,为创新的独辟蹊径以及书坛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提供了丰富资源。借用一句时髦的话牵强比拟:其一作为弘扬主旋律,其二则为提倡多样化。
  3、金文中还保留着一些象形余绪,今人(包括一些现代书法)有将其夸大者,但都比较恶俗。您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书法之所以有别于绘画,在其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由形到线,由写实描摹到象征符号是中国古人视觉审美的飞跃。象形是绘画所长,具象与抽象统一的意象符号则是书法所擅。若避长扬短,非为无知之“惘”者,即是心浮气燥,不肯坐冷板凳做苦功夫之“殆”者。
  4、金文有范铸、凿刻两种制作形式,线条效果有别。您在创作中是用怎样的笔法写金文?对范铸、凿刻的效果有意表现吗?
  中锋为主,辅之侧锋。锋无论中侧,即使金文中装饰块面重叠之笔,也皆须笔路清晰而不混乱,如作文之起承转合。起结皆要以锋,使转须有波澜。沉着则绞锋涩进,痛快则顺锋悠游,且融行草振迅无碍之笔意于其中。金文用笔之***合宾虹老人谓“平、圆、留、重、变”者。
  视范铸、凿刻效果在有意无意之取舍间,有意者在其呈现掷地有声之线条质感和金石气息,无意者在不因刻意描摹铸刻效果而影响毛笔书写性,更以清道人晚年颤抖造作之俗笔为戒。舍者,形迹也;取者,神采也。是谓得意忘形、得境忘言者。
  5、金文历时较久,派系众多。以往严谨的文字学家反对将时代不同、派系不同的金文在一幅作品中混用,您怎样对待这一问题?
  不可太随意,也不必太拘拟。
  同时代、同派系金文有其字形却弃之不用而另择其它者,则嫌混杂、不谨严。而以书法角度,若创作内容中同时代、同派系金文中确无其字而借用其它并改造成同一体势之金文者,吾谓未尝不可。否则**古老文字在当代书坛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古文字学家与古文字书法家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此须明之。
  6、请您用一句话概述金文之美?
  巡视无数钟鼎款识就象仰目无数颗耀眼的星斗。可以说审美范畴中所有美的形式都能从金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载体:或雄健,或古朴,或恣肆,或遹奇,或隽逸,或典雅,或恬淡,或率真……凡此种种,都证明着金文书法是中国书法美的渊薮,实难以一句话概述其美,若强为所难,或曰:金文呈现着雍容渊穆、浑厚苍茫、雄强朴茂、古拙凝重的远古气息和历史厚重之至美。
  7、请列出您心目中从清代至今的金文大家。
  谨以金文之书法艺术角度罗列个人偏爱书家如次:遒劲雄浑之吴俊卿,古朴舒和之黄宾虹,朴质温厚之罗振玉,雍容渊穆之丁佛言,古拙雅逸之王福庵,淳雅灵动之沙曼翁。
  8、您认为金文创作的难点在哪里?
  难点有二。其一,是文字之熟谙。便于创作内容能选择多有金文原生态字形者,使书法语言贴近金文本体,得以古意盎然。其二,风格之确立。能以轻松灵动而非逞强使气之笔触写出凝重苍茫、朴茂浑厚之美,兼容铸刻之金石气和书写之儒雅气。既保留古典韵致,又充满现代旋律,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9、您主要临习的金文范本是什么?您认为适合初学者临习的金文范本有哪些?
  吾习金文前由清人王福庵《说文部首》、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邓石如、吴大澂等篆书入手,上溯《秦泰山刻石》、《秦石鼓文》。而学习金文则以《毛公鼎》用功最勤,一式五册,分置于案边、床头、厕所、办公室,并删一册张贴于墙壁四周,心摹手追,形影不离。于《史墙盘》、《颂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也多着力处。近年则喜爱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那些充满跃动生命力而浪漫自由、大朴不雕的铭文。
  初学金文范本以铭文长、字迹清晰、工整稳健者为宜。如《史墙盘》、《颂簋》等。入手所本勿以粗放不羁、跌宕恣肆如《散氏盘》者。是为先工笔,后写意,先寻规蹈矩,后率意自由,方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以豪放之外”。
    若欲致力于大篆书法的深入学习、创作和研究,则需置《殷周金文集成》巨帙于案头,朝夕谛观,不离左右,心手双臻,浸润其中。如是有年,方有所得。所谓“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沈从文语)
10、篆书以古文字为依托。有人提出要求篆书家都是古文字学家,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您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认为的?
从历史上看,很多篆书家都是古文字学家,即使称不上古文字学家者,也对古文字有着相当程度的研究,小学的功底都很扎实。然而快节奏的当今信息化时代,**分工越来越细,若要求每一个篆书作者都成为古文字学专家,便显得苛刻,也不现实。而且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虽有相同处,但研究目标和主攻方向毕竟各有侧重。现代的篆书家更多的是在享用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但这丝毫不能作为我们一些篆书作者不谙“六书”,不懂文字源流和演变的缺陷的托词,古文字学家不一定要成为篆书家,但能成为古文字学家却应作为我们篆书家的理想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为篆书较其它书体而言,除了其“艺术性”外,其学术性及“学问”特征更为凸显。
11、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篆书作者,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要“好古敏求”。有能在故纸堆的左翻右找、东捡西查中耐得寂寞、孤独的殉道心态,因为相对于楷书、行书、隶书而言,篆书是最难得到**接受的书体。要摆脱现实利益的**,对注重实际的现代人是一种异常的艰难,有这种甘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和心理素质,是能长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篆书学习和研究的根本保障。另外,即是除去同其它书体或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需要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外,更要注重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涉及音韵学、训诂学等,这样才能正确辨识合理应用通过隶变、篆变、古今音韵、训诂的变化而导致的同源字、异体字、假借字、通假字、别体字等。而这种识篆、用篆能力恰是篆书创作的根本依托和关键所在。
12、有人认为金文、大篆、小篆不可混用,您在创作中怎样对待这一问题?
甲骨文字在古文字中自成体系,在甲骨文创作时,遇到没有且无法通假和借用的字时,只能放弃此书写内容,这也是当今甲骨文书法爱好者虽多,但鲜有在此领域能卓然成家者,在表达内容上的确有局限性。而金文、大篆小篆在演变过程中衔接密切,过渡平稳,同类或同派系的篆书中有其字形却弃之不用而另择其它者,则嫌混杂,不谨严。而以书法角度,若创作内容中同时代、同派系中确无其字而借用**并在不违背“六书”情况下改造成同一体势的篆书,只要能在自己的笔下融合得了无痕迹,浑然一体,我觉得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以。况且过去的一些大家如吴大澂、容庚等,都有过尝试和应用。否则,便**篆书在当今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但类似以改造小篆为大篆体例之法者也只能在实不得己的情况下偶尔为之,且须慎之又慎,少之又少。就如近体诗一样,总须遵循格律,但偶尔有个别字影响到思想内容和意境表达时,则不必因词害意,这种情况下偶尔出现不合平仄的“出格”情况也可理解,但若多处不合格律,则不能称其为“近体诗”。
13、不少战国简牍、帛书、盟书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看到了金文的原始书写状态,您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资料?
这些新资料的发现,为我们对甲骨、金文和小篆以“铸刻”转化到“书写”提供了帮助,也加深了我们对先民书写原始状态的理解。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篆书的文本,因铸刻和岁月沧桑的再度创造,已牢固地凝结成具有金石气息的“这一个”。也因为不同地域、不同风尚和不同工具材料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对战国简牍、帛书、盟书要合理汲取,择善而从,但不能作简单机械的照搬挪用。虽以其书写性丰富金石篆书的表现力,但不可伤失篆书的本体语言,不因“今妍”而废“古质”,不因书卷气而废金石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中枢细,全在一“化”字。
14、请您评价一下20世纪的篆书创作。
20世纪的篆书应该说很有可圈可点的闪光处。20世纪初期至中期,作为辉煌的清代篆书异军突起的尾声和延续,清末碑学之盛在这期间的势头丝毫未减,并随着出土实物的增多而愈加发展。且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书写甲骨文也成为一项时尚。此时期的篆书名家如:吴昌硕、李瑞清、叶玉森、王福厂、丁佛言、赵叔儒、简经伦、萧退庵、罗振玉、吴稚晖、丁辅之、章太炎、朱复戡、黄宾虹、齐白石、王襄、邓尔雅、董作宾、叶为铭、马吉樟、童大年、金息侯、顾廷龙、山之南、容庚、陈恒安、来楚生、邓散木、陆维钊、商承祚、潘主兰、刘自椟、蒋维崧、沙曼翁、徐无闻等等,举不胜举。而在20世纪中晚期,随着简牍、帛书、盟书等新资料的出土和展厅文化的兴起,篆书创作手法和表现领域更加拓宽,篆书创作也比以往的篆书家更加关注彰显其书写性、抒情性,把历史上篆书“**强、服海内”的威严、端庄、肃穆演绎成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这个时期也有一批活跃在篆书书坛的人物,但因尚在成长期,且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书家名谓就不在这里罗列了。
15、请您向读者推荐您认为学习金文必备的工具书和文字学著作。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徐复  宋文民著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邹晓丽著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中国古文字通论》高明著
    《训诂学》苏宝荣  武建宇著
  《古文字诂林》李圃主编(此书为一部汇录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形音义考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字例收入包括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等古文字)
  《金文编》容庚著
  《〈金文编〉校补》董莲池著(随着近年来新资料相继出土,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增补修订《金文编》之历史局限)
  《古文字类编》高明著
《清人篆隶字汇》(日本)北川博邦著
个人影像004.jpg
作品0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