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月在高梧

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网络大曝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室照片
IMG_587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室照片
IMG_6018.jpg
IMG_60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室照片
IMG_6034.jpg
IMG_603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室照片
IMG_6927.jpg
QQ截图201105182209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室照片
QQ截图2011051822092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印及说连海印

潘敏钟

                       
      连海寄给我他的篆刻大册,希望我说点什么。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对他人美术作品的评论,应当建立在学术评论而不是作品赏评的层面上。比如,西方的“美术评论”中有个“情抒至上论”的现象。举个篆刻评论的例子,有人喜欢王福庵、陈巨来式的细朱文、元朱文清雅一脉的东西,于是,对“大写意”的“野逸”印作横加指责,这就是典型的以自己的喜好(个人情抒)来判断作品的优势。这其实就是艺术评论行为幼稚而武断的表现,犯了“情抒至上论”的错误(我们现在的展览评比,评委也常犯这样的错误)。正确的评论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的“学术评论”的层面上,从被评论者作品其创作构成、存在价值乃至历史价值加以开展的。

      由此我们讨论连海的印刻,窃以为是从汉玉印及明代人的印刻作派发轫而来。具体地说,他有着初期消息的白文印,如《戒不虞》、《宏伟》、《门闲自清凉》等等,在陈铺着汉玉印的玉树临风的同时,术入了汉鸟虫印的一些蟠绕美态,登时有如谦谦君子而又仿佛佳妙;朱文印《十日九风雨》、《薛亮》、《宏伟》、《鸟鸣四季》、《半岛春秋》直入明人堂奥,述说着明贤们印作空间结构的种种玄机;而《小中见大》、《黑白世界》、《澹斋》、《宁娜》等等又让我等见证了连海对周秦小玺古典精神的把握。

      一目了然,连海在对汉代印、汉鸟虫篆、明人印、周秦小玺等等古代印刻遗存的关门过节了如知掌取经归来后,开始了他印刻创作道路上的自建堂庑。关于这个堂庑的所谓建筑构件,便是他家乡连云港的将军崖上的上古刻石。那边刻石,我也曾数次造访,她给我们观者从美术角度提供的是原始的图态与线条的刚练,这也是用来连海贯彻东晋谢赫“转移摹写”(《六法论》之二)的对象。连海每年十多次接待全国的书印家去那儿,日积月累,那摩崖上古贤们的美术信息系数被他剪裁到他的印刻作品中,于是,秦汉印的古遗与摩崖石刻的神秘与练达“混搭”出了连海印作的“气韵生动”(《六法论》之一)(插一句话:连云港将军崖的上古刻石,因被连海导入篆刻而在书印界路人皆知)。这些“建筑构件”的给力,终使连海于印一途自建堂庑。比如《架七独步》、《化蝶》、《异想天开》、《绍登之玺》。

     站在“学术评论”的立场,纵观历史横问当代,连海的印都是独立的。并且这种独立性同时备具着成熟性与成功性,不若许多印人励志“突破”,而结果一地鸡毛。

      挟着斯般“独立性”,连海的印已经在当今乃至将来,为印刻创作操作手法、理论思维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篆刻创作是将书法之美(古文字)术入印章概念之中,从而变为印章之美的美术创作行为,亦即清人邓石如的旗帜——“印从书出”。因此,决定篆刻“一切因素”的本质是古体书美,你只有建立自己的一套古文字饰美方法,并且能够合“法”地存在于印章图式之中,那么你便是成功了。

      为书画家作印,当然受到书画家书风画风的影响制约,看得出连海作印没有“为所欲为”。但在为邵岩作的一批印中,我们搭到了连海作印的心潮脉搏——“图入书,书近图”。如朱文印《邵岩》、《墨法三十六计》等等;而将军崖壁画的线条质态“刚健与苍茫”,也被连海很好的吸纳,如白文《平步堂》、《太愚架七公》、《左图右史》、《异想天开》等等。

      处理好印刻的本质是古体书美的结构与线条,以及术入印章图式之后的形变、文字之间的空间结构、为邻关系,最后才是表现以上种种因素的刀刻能力。刀刻能力在元明清时代大概只有冲刀和切刀,其余的“说法”只是文人刻印者的故弄玄虚,什么“跳刀”、“飞刀”等等。我们现代的印刻刀法则不同了,最科学的用刀是真正吸收了秦汉刀刻家的秘制,这种密制便是在秦汉陶刻作品中天机泄露,一览无余:比如“冲”、“切”、“划”、“刮”是也。科学地应用刀法便能制造出线条生动,不至单一,不至僵死,令观者留连忘返。按照这样的“述刀”逻辑,连海的《左图右史》、《平步堂》、《绍登之玺》等等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备具了这种能力。恕我直言,放眼全国印坛,达此能力者,数人而已。他者或一味逞刀,或扭捏为之。

       因了各种书风画风的要求,连海让我们看到了他驾驭各种印式的能力,对于我这个高要求的评论者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成熟的印人必须达到的。那些只能单一面目示人的印刻者,则犹如“炒菜工”,而非“烹调师”了,比如张大千、傅抱石的工笔与大写意具为神采。
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你的美术作品在当代特立独行,世人认可,则再过五十、一百年,后人谈这个时代,必然论及你。所以,你就留迹于历史,我想,连海以他的印作,应该会留迹的。

        连海是我们江苏的,为了篆刻界的工作,我们常常联系,很高兴。不是美言连海印,通过科学的分析,他的印确实是优秀的,唯一的希望就是以后连海不要再顾及他人的喜好,再大胆一些。术印嘛,不是杀人放火违法乱纪,想干就干,担心什么呢?
                                             
                                                                                                                                 2011年2月2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给何连海

  陈 纬

      庚寅岁末,我收到何连海寄来的一册印集,里边选的作品是他为当今活跃在书画界名家大腕的名章和闲章,书做得典雅而大气。足见他在艺坛的人脉,同时也说明他的作品已充分得到名家的认可和欣赏。

     也欣赏且喜欢他的印,几年前,他也曾给我刻过名章。

     印章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文字肇始前就有印章了。但一直以来,最早的印章与文字一样,就艺术的创作上是不自觉的,故而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和自然。文人参与刻印,篆刻成为艺术,较之书法相对不远。在当代,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篆刻表现的形式不断拓展与丰富,给当代印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出现了很多有作为的篆刻艺术家,何连海无疑是其中一个代表。

     关于篆刻,我是外行。但对印章这一古老艺术却充满着敬畏,小小方寸间,以文字为载体却演绎着无比精彩的艺术世界,让人反味再三。何连海的印,撷取古代各种流派的特长,融化众长,但他似乎更愿意绕过前辈文人印家,从源头去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从而别开生面。

      愈是古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越有魅力。前年,我在云南博物馆见到汉以前的雕塑作品,很小,很简单,却很生动。也看了滇边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这些既是艺术品,又是生活生产材料的作品,其美丽得很直接,很率真,令我激动无比。看了展览后,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为什么社会文明经历数千载的发展,艺术品的魅力反而不如远古冥顿不化的先民?决定艺术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是知识吗?是科学吗?我们在先民面前为什么显得如此拙笨?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我读到鲍贤伦先生的一次访谈文字,在谈到继承传统与创新时,他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进入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传统也无法延续。现存写字的人在较量,在竞争,实质性的就是对古人作品解读能力的竞争。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是关键,对古人理解深的话才会是好的,如果不好,肯定是理解不够深。就这么简单。所以,关于时代性和古代书法艺术的问题,我有个比方。一个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就像他的德行修炼,时代性的问题你不修炼它也存在。人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价值判断作为导向,要被同化甚至腐蚀太容易了,周边的环境会成全你的,但是理解古人的东西就难,因为语境关系都变了,理解起来就有隔阂的。”他说,当一个人觉得越复杂越丰富越好的进修,实际上很大程度已经背离艺术的本意了。从他的话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之所以我们不如古人,原因也许于就在背负太多的积淀与复杂,其实“简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膜拜古人,实质上是在向往简单,追求纯粹。

      艺术的简单纯粹,是通过曲折复杂后复归平淡的新境地。现代社会给予人很多的复杂,我们往往会被周围的环境、潮流所吸引,思想的惰性不自觉产生,而丧失自我。而真正有作为、有想法的艺术家,他却能在错综复杂的现代艺坛中既把握着时代脉搏,又能坚持自己个性,他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纳古融新,自成风格,引领风气。前几年,今日美术馆举办过“流行书风”、“流行印风”的展览。先不论参与者是否成熟,提名是否公正精确,乃至这个提法是否妥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展览是当代书坛最为鲜活和“给力”的展览。它荟集了当代书坛最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尽管这样参展者有的探索得还不成熟,有的甚至是误解了传统的涵义,但这种创新精神却是中国书法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其意义必定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我知道何连海君是当年“流行印风”展的提名作者。印象中他的印,多从古代民间碑版铜鼎、封泥等文字中吸取营养,甚至在先民岩画中得到启发,质朴厚拙,融合百家,自成一派。看得出,他的创作,是在积贮了厚实的传统印学的基实上,不断吸纳历代各家所长,甚至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是经历了诸多的“复杂”,通过 筛选、比较,从而追求一种原始的“简单”。

      连海君是幸运的。在中国美院接受严格的训练后,回到连云港,他有了一份施展自己才华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从浙江到江苏,可以说他完成了从传统向创新的跨进。我曾与南艺的李桐君有过江浙两省艺坛对比的讨论。浙江是书画大省,积淀深厚,名家辈出。近百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培育艺术家的大本营,特别是在传统书画这一领域自有其历史的优势。然而,也许正是这个历史的优势太过沉重,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较之其他地区,浙江似乎不易挣脱这种优势的负荷,少一些开宗立派创新的勇气和风气,浙江书坛历来提倡将继承传统摆在第一位。虽然浙江是一座大山,但却长着相类的大树,是一片大森林。而江苏却不同,虽然这座山也许没有浙江高,林子没有浙江的大,但却生长着各色不同的树,很绚灿,很朝气,很阳光。江苏的艺术家似乎更具创新精神,个性鲜明,从傅抱石的“抱石皴”到朱新建的“小脚美人”,江苏半个世纪以来的艺坛,一直有一股创造的精神,而这种创造却是在敬畏传统、学习传统上,从传统的藩篱中走出来,从而发展与丰富了传统的笔墨精神,使之更具时代特色。江苏之路是很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我想,何连海印风形成今天这一特色,一定接受着江苏艺坛这种创新精神的影响。在这个环境里,以他的天赋,他的思考与创作必将进一步成熟。
                                                                                               20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外求印独行侠

                                ——《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读后

徐家康



      在当今中国印坛,何君连海可谓“大器早成”,当其二十出头,便有《当代青年篆刻名家精选集——何连海卷》行世,且为出版界翘楚,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重点出版项目——何以言?其一,全套书装出自当今中国书装第一人吕敬人之手;其二,印刷是当年名声在雅昌之上的深圳当那利旭日公司;其三,全套书上下册精装,材质全部进口。可见河北教育对此书的出版不惜血本。作为连海君早年篆刻艺术的一个阶段性小结,集中所收的120方印章中的许多作品,至今依然为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管俊等称道,且连海君本人也并无“悔其少作”之意。由此可见,连海君“大器早成”证据确凿。

     少年成名固然可贺,然能做到如管俊题《连海小像》所言——“与人交往乃君子风范,重情讲义,颖悟好学,腹中手上所积早已超越其年岁,且淡泊名利,重实绩而轻浮名”则难能可贵矣!正因为有了“重实绩而轻浮名”的精神,我们才有理由坚信,连海君会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日前,当连海君将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赠送我时,我明白一场视觉盛宴必将陪伴我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把玩《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真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集中共为10人治印:吴冠南、孙晓云、薛亮、江宏伟、胡宁娜、薛养贤、邵岩、管峻、张六弢、田绍登。这10人俱为当今书画名家,风格迥异。如何为这些不同风格的书画家创作出水乳交融、风格协调的篆刻作品?这对任何一位篆刻家来说都是一道难解的题。然而连海君却用多样化的创作实绩化解了这些难以克服的障碍。

      比如吴冠南常用枯枝破锋作画,看似粗头烂服的花卉,逸笔草草而不失传统韵味。为了和吴冠南的风格协调,连海借鉴古玺和八大山人的印面,将“冠南”二字设计成两个错落的半圆形类似花押的朱文印,其线条古拙,甚至变化为“点”“三角”等形状,印面斑驳仿佛老松欲脱之皮,钤在《一品风格》中,可谓相得益彰。再看连海为秦国人薛养贤刻的“养贤”二字,上下排列的两个字像卡通人物,犹如头戴青铜盔、身披铠甲的兵马俑持弓站立。再细细玩味陕西名家薛养贤的书法作品,也是古拙而充满童稚味。如此印章设计可谓与书家籍贯、性格和作品风格充分协调。

     除了和书画风格的协调,还要保持印章自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这是连海治印的又一个追求。比如为著名画家薛亮所刻的书斋名“澹斋”,印面文字居中凸显左右的阔绰,疏朗又不失疏密对照;线条变甲骨的阴线而为朱文,上下错落的圆圈和挺拔有力的短直线,构成富有装饰味的对比,显得古拙而雅致。

      孙晓云的行书源自二王,流美妍便而法度森严,同时作为被秦淮河水和六朝烟雨滋润的江南美女,其书风自有女性的独特风骚。连海为其所治几方印章如朱文姓名小章“孙晓云”,闲章“如烟往事”“书法有法”等在线条的设计打磨上,颇有南朝画像砖的沧桑韵味。也许在连海的心中,晓云女士就是生活在南朝烟雨中的才女吧!所以当晓云女士要连海十几年前的心爱之作“十日九风雨”时,连海也毫无吝啬之情。这“十日九风雨”将字面内容画面化了——字即画,画即字,浑然一体,意象天成,构思奇巧的印面活脱脱画出了江南微风中的梅雨时节。同样连海为薛亮刻的闲章“系怀左右”上下直线布局,画面仿佛有一头戴方巾的文人乘小舟轻轻飘荡而来。可以看出连海在印章意象造型的追求上达到了“拘于字”而不“泥于字”的高度。用白石老人的品画名言——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绘事之妙妙在似与非似之间,来评连海的印可谓恰到好处。何以言?不“拘于字”则虚则妄,“泥于字”则俗则死。

      也许连海是学美术出身的吧,他的每一方印在文字的取舍和变形构思上都有浓厚的画意,这种画意又不同于李骆公的生硬画法,而是建立在文字的合理变形基础上的。如果说连海的变形有走得比较远的时候,那一定是他找到了汉字造字法的源头——象形、指示、会意,同时将更古老的岩画的造型方法在篆刻中加以合理的运用。比如“冥思所见”中的“冥”的设计,确有思绪万千萦绕脑中而化不开的意思。而“见”字设计的犹如卡通人物,欲走出印外。这些得到岩画启发,试图回到原始的图文合璧时代的创作理念,为连海确立自己独特的印学面貌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异想天开”等作品也可以从此思路去欣赏。

      此外如为张六弢所治“天曲书屋”印,为薛养贤所治“阿弥陀佛”印,为胡宁娜所治“无酒自醉”印等,也可看出连海的奇巧构思。“天曲书屋”和“阿弥陀佛”都用了九叠文,因“天曲”和”梵音”都能让人联想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与九叠文的回旋盘绕有异曲同工之感。如此则可通过印面让观者联想到字义和相关画面。同理“无酒自醉”的鸟虫篆的运用也有此意。“余音绕梁”和“无酒自醉”都是一种朦胧的意象,如果将线条刻得过于工整清晰则失去了此种意味,为了体现朦胧之意象,连海巧妙地将九叠文和鸟虫篆打磨得丝丝缕缕彷佛有烟雾袅绕的质感。如此则气韵生动妙趣天成。

     对于江宏伟的古雅工笔;管峻文人气十足的精美小楷;张六弢厚重苍茫、纵横捭阖的草书;田绍登的书画兼善;邵岩的现代书法等等又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打开《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慢慢把玩。我个人更喜欢连海为管俊刻的“六六大顺”“上上大吉”“冷坐书斋”“管阿四”“管四”等一路精致奇巧的小印,其细微处让人玩味无穷。

      放眼今日印坛,能同时将古玺、秦汉印、明清流派印;缪篆、鸟虫篆、九叠文、细朱文、岩画印等等风格印章都刻出自家面貌,且水平卓尔不群者能有几人?治印能力的多样化是连海君独步当今印坛的一个公开秘密。正因为连海君具备了全面的技术、艺术和学术修养,外加严谨的治印态度,故其为10位当代书画名家所治之印才能达到既风格多样,又法度谨严的艺术境界。正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明在序言中所言:“此次为这10位名家所治128方印章,连海君根据各人的风格,刻了各式各样的印,兼及各种风格,或写意,或工稳,或仿古,或创新,且能独具面貌,内容也大多为书画家拟定的命题创作。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暂无来者的,在当代篆刻史上必将写下浓重的一笔!”


      连海君于书画印之外,偶尔为文也颇值玩味。比如收在此集中的70余则“刀笔拾遗”——既体现了作者于书画印,笔墨纸砚诸般技术和艺术问题的长期浸淫和全面修养,也展示了言简意赅,古雅简练的文风,而“印学源流与用印范式刍议”一文则体现了连海君不凡的学术水准,以及探源析流欲为书画用印立绳墨之规的雄心,相信此文必将在中国印学史上留下重要印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海兄的新著《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篆刻集。具体表现在:

      一、创意新颖,设计精美

      集中所收一百二十余方印,皆以原印石、印蜕、边款等立体展示,一一注明其印文、尺寸、材质、创作年代、边款释文,更穿插以“刀笔拾遗”,将作者平日创作甘苦、艺术追求等一并呈现给读者,使人回味无穷。书的装祯设计简朴淡雅,显得落落大方。

      二、印风鲜明,个性强烈

     连海兄治印,于秦玺、汉印及明清以来诸家流派印风皆有借鉴和心得,尤其是近年来心仪远古岩画刻划符号的神奇,艺术性地将其家乡将军崖原始岩画的独特审美形态移植到印章的方寸天地间,极大地丰富了印章的表现形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幽远、率真、朦胧的篆刻意境。也使他的这种尝试在当代印坛备受关注。集中这么多风格差异极大的著名书画家喜用连海之印,本身已说明了一切。

      三、边款活泼,美不胜收
当代印人往往只重印面的探索而多忽视边款的创作。连海兄科班毕业,擅长书艺,所刻边款或取法秦篆汉隶,或借鉴北魏墓志笔意,甚至将岩画刻划符号奇谲率真之趣巧妙化入边款文字,从而使其边款变化莫测,一派天机。又与印面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易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