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篆刻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九
$ C5 H {8 y) M; I+ R. m, |徐正濂
8 r- t8 l4 i- ]1 S! l, z% U
# s9 J- N# Y: n( [0 ?; p; {9 A6 x7 ]4 [2 d2 J1 `0 b- B/ _: Q7 U4 H3 e
+ t' Z) T$ Z4 v' u8 ]) |5 U$ U
+ S, e, U$ N. w( Y) \: y1 | L$ ~3 M8 \+ R# ~, Z6 F. g
3 O& v C( D l2 J
9 R% P$ Q+ w& u, |+ a( V" Q+ Z
$ f( [& P# G, d, R. H) `: B
' G- f$ P" f( M0 v0 g9 p C) I6 r% s2 a) `' s. P! Y8 c' Q
9 a5 E! V- J* ^9 |$ ]. C
9 i8 {! V# o" n7 V, E8 o
傅德锋
0 C: J1 V7 { ~: `2 U/ B& x: S e- ^1 b+ f$ p' g
, s: V/ l# K1 p( y% h9 Q
4 d0 P' c) J7 q
! m/ i' Z, a( X
# v4 L' K$ c, o% s- x, y4 d6 {* }5 `! F
徐正濓是当代印坛的一员健将,他的印作无论字法、章法、刀法还是自身对篆刻的理解都与其他人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将他的作品置于众多印家作品当中,让人一眼即可辩认,由此可见其自我风格的独特。他的印作,不刻意讨巧,而重在生拙意味的体现,力避熟俗,嘎嘎独造,刀意笔意合而为一,个人性情得以显露。他的印风曾一度引起众多青年印人追慕,然得其皮相者多,窥其堂奥者少。; V! X5 G0 K4 w0 k
# H+ }0 K' e, ^5 ~. f9 W6 c
1 P2 R% E3 m' V! [2 c V, U
! _# h* a# V* x! O( c' ?
徐正濂治印得益于钱君陶,他的一些印论文章明显受钱的影响。从他的印作,我们不难看出明显除受钱君陶影响之外,刀下既有来楚生的生辣爽劲,又有黄牧甫的温和与静气。但他这种生辣与爽劲、温和与静气又是内在气息上的,其中又融进了徐氏自己对篆刻本质精神的独特理解。
) q4 E4 z# { N/ k0 r9 Q* T+ u8 Y d3 b
# a$ X2 d$ z! u5 y& ~
/ ~: _8 F" \; r8 Q. ?
他的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外貌特征,既朱文印大多采用秦玺的阔边,但又绝少四平八稳、正正方方,或以欹侧取势,或以宽窄粗细加以变化,印内文字则随形就势,因势生变,憨态可掬。从中透出一些风趣与幽默之感。白文印宽博大气,章法安排富有匠心,每方印都似有一个逮人注意力的“关键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印眼”),他在字形的处理上最具有符号性的手法是,注重长线条的纵横排叠,但又多以欹侧出之,力避呆板与僵直,中间辅之以斜线穿插和短线条及散点的排布,使印面生动、自然,力求无造作之气。7 W8 a8 k9 n# C: o; k4 ?' I [. P3 D/ m
1 b, G. ~; @$ L1 O4 A8 i3 T- r$ U# s7 o+ V
* |" ?0 b; |9 F3 v9 t! ~
他在章法上追求一种奇丽诡异的意象,试图与打破通常篆法的逆向思维的文字造形相结合,再辅之以猛厉生辣的刀法来体现印作的天真稚拙之气。但由于过份的用心,他的一些印作实质上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多少有一点勉强与刻意。
# \/ F9 }2 ^/ ^
* ^" f* a' x3 ~. U) ]- d8 U z0 Y' \7 c' c+ B" l
% V8 I+ |7 O& V; c6 }3 q
从整体上来讲,徐正濂篆刻理性大于感性,印风虽很和谐统一,但手法上未免失之单一,每方印之间的区别不大,给人的视觉感受颇为雷同,这就使他的作品的通变性与观赏性打了一些相应的折扣。惯用手法的连续使用,一方面有助于印人自我风格的确立,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局面。古法用之太过,固然可以束缚自我个性的发挥,但“我法”的用之太过,也同样会导致作品范式的僵化。 b0 w& q7 u! P# Y! I5 g
2 w2 S$ a8 e% Z
, o6 ?8 w# K! R& x: Z1 Q) P# C$ Q1 {
字法、章法、刀法三者之中,徐正濂皆有独到的理解与表现,他的印更多地注重现代社会日趋丰富复杂的人生情感的表达。观他的印作,有一种压抑之下的挣扎和快意当中的迷惘之感。
; E) e: }0 j" J3 V* j9 g
7 a& ?, ~; x% q/ t
+ F& [# _) B, K+ F% ^5 n n* j6 Q2 [! R5 V& P7 V
徐正濂擅长印论及批评,他的创作也基本达到了与印论对等的境界。这是一般印评家所不易达到的。或许正是他理论与创作的双向掘进,才确立了他在当代印坛的重要地位。
. @* y4 T/ M; U: y, i5 r6 f) a; A7 _: }. L8 R4 S3 `7 u! V' m: F9 o
3 w1 @3 j6 i1 j; \
4 l2 n1 t3 N4 i6 q9 D
徐正濂的篆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印作局部(即细节)的精心刻画,其中刀意流露尤为明显。他印作当中的这些富有情趣的“小动作”,如同影视剧当中的一个个特写镜头和相声小品当中的一个个“包袱”,既有深化主题之效,又能给人以会心一笑,这就是徐正濂的独到之处。0 { T+ G0 v" J b/ {! ~) W+ w
/ c8 m3 g; U2 o! S3 `% x! u( y! z& A" e Z1 o* y/ O" z; g7 W$ o! J
I+ T1 ]6 B% L2 \0 k, C
徐正濂在篆刻方面,将刻印、撰文、授徒三者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充满智慧的选择。以刀耕不辍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认识,然后再以不断升华的理论修养滋养和提升自己的创作品位。而授徒则可以收到教学相长的特有功效,三者合一,将对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十分有利。徐正濂印论短小精悍,构思巧妙,语言风趣幽默、简练犀利,讲得很中肯到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文发表量大,影响甚广。他这种文风,无疑也是他的印风的一个有力支撑。文风、印风与为人作风的高度统一,将他的篆刻家形象塑造得独特而丰满。尽管他近年在一些作品中流露出语言平俗直白、篆法过于随意、用刀荒率等等不足,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成功的印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