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41|回复: 5

佛学文化—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三道不离言
佛教的中道实相是不可表述的,但中道实相又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是这正如海德格尔说的:
“事物要在言词中,在语言的中才能生成并存在起来。”
“唯当被表示物的词语已被发现之际,物才是一物。唯有这样物才是一物。”
这就是说万物是借助于语言,才被指认出来的。佛教的十二缘起论中也讲到了行缘识,识缘名色,《佛家名相通释》中对此解释说:“云何行缘识?谓由业种为缘,感发本识中亲因缘种,令现起行故。云何识缘名色?谓由本识从种现起故,即有色心诸蕴,因说识缘名色。”这就是说行是造作的意义,由造作则感业报,熏成种子,保存在第八识中,十二因缘中的识,是指“六识身,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是名为识。”识是以本识中的业种为缘,感发第八识中的亲因缘种而生起的。亲因缘种子是名言种子,亲因缘种即是“由心缘名,变似色心等法,而熏成色心等种故,即以此种,名名言种。”也就是说当对一青色境时,立青色名,而意识随青色名,而变似青色相。但这青色相本质是空的,只是随见分熏成的自见种。从业种中,以心取种种名言而生出种种意识。而从六入中又生出名色,即由种子现起色心诸蕴,即色、受、受、想、行、识五蕴。这样佛教的十二缘起思想也就解释了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是从何而来的问题,这种思想认为从名言种子生起诸识,即诸意识,又从识生起色心诸蕴,这就是说先是有了色心诸蕴的种子存在,然后心取本识中的这些名言种子,使之现起,从而也就有了精神物质世界的存在。这也就指出物质的存在是通过名言而被世界所认识而存在的。
佛教般若思想虽也否定名相、戏论,但同时又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是说佛陀为教化众生,为了引导众生认识那真实的中道实在,就依俗谛来启发众生。如果离开了俗谛,则佛教所讲的真理,所讲的第一义谛也就不能认识了。《维摩诘经》中也讲到文殊曾何为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对此,文殊菩萨说: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段故事主要是说佛教的第一义谛,不二法是离语言文字的,是在众生的悟解和实行中,是不可以以语言文字来说明、描述的;然而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佛教的不二法是不离文字相的。维摩诘居士默不作声,这其实是不言之言,不说之说。佛教里讲的文字并不仅仅指语言及书本上的文字,而且认为一切指称和启示都是文字,所以禅宗里有“溪声尽是广长舌”的说法,认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存在都在说着宇宙的真实义谛。如此看来,维摩诘居士当机不语,这岂不也是一种高明的表达形式。由此可知,第一义不是文字相,但又不离文字相。因为没有文字相,佛教的第一义也就不能让人了解了。这也就是《中论》中说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对此后来的三论宗吉藏大师又从名相是起累之根本,又说文字即解脱,言即不二。说:如天女之言身子:汝乃知解脱无言,而未悟言即解脱.既云言即解脱,亦应解脱即言.言即解脱,虽言而不言,解脱即言,虽言而无言.言而无言,非定有言;无言而言,非定无言,故非言非无言,亦非理非教,名心无所依,乃识教意也.这是说言与无言不可定执为二,否则见解也是二见,是妄想分别.因为解脱不内不外不中间,文字亦尔,不风不外不中间,故文字即解脱.这是说文字也是不内不外不中间的,也是不可执著的,当下也就是解脱,离开文字之外,并无脱和实相可言,所以吉藏说:子乃晓不二无言,而未悟言即不二,故为教满大千而不言,形究八极而无像,故无言而言,虽言而不言;虽像无像,乃为一致.这就是说不二虽不能言说,但言与道又是不二的,是不可分开的.
《般若经》中说,诸法实相,是不坏假名的,
佛告释提桓因:色但假名,须菩提,亦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受相行识但假名,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所以者何?是诸法相,无坏不坏故。须菩提所说,亦无坏不坏。
般若虽无所得,而其中有三乘教,
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行,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而有三乘之教,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而且般若经中还说到色与菩提是不二,名与真谛是不二的。
如是说,色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种智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一切种智,色如相,萨婆若如相,是一如,无二无别,乃至切种智如相,萨婆若如相,一如,无二无别。
经典中的这些话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佛教对真理与语言不二,真空中有种种假名,真空不离假名的思想。
发表于 2004-1-27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文化—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

何为般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文化—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

下面引用由兴平蛋糕2004/01/27 02:26pm 发表的内容:
何为般若?
  即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文化—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

   佛教似有八大宗,是否都讲求般若的语言?有无差别?
    我钟爱禅宗,以为其更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文化—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

般若波罗蜜(1)

◎圣严法师
  般若波罗蜜是属于六度中的最后一项,六度即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首先我们要知道般若翻成中文的名字是什么,再逐项来介绍般若的意义、定义、以及般若的种类;最重要的,是如何用般若的修行方法,使得我们也能产生般若的功能。
般若之名
  般若的梵文为Prajn?,通常翻成中文的时候,被称作「智」和「慧」,但也有的地方只是翻成慧。慧和智是不大一样的,慧的意思,是根性很利,头脑非常清楚而无执著。而智则是能产生其功能,当自己面对烦恼、困扰等所有的状况时,能够恰到好处的来处理、来解决,这就称之为智;因此,「慧」是般若的体,而「智」则是般若的功能。事实上,智能这两个字就是般若的意思。
  般若,还有另外一个意义,翻成中文称它为「明」,这个明是无碍自在的,这不一定只是光明的明,而是彻头彻尾彻底的透明。此外,般若又称之为灵敏、黠慧,就是非常的敏捷、敏锐、灵活。
般若的定义
  般若是由修行四圣谛、八正道、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等道品,而显现出其真实的智能。这些道品的名词,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许听不太懂,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的,自然就能听得懂了。
  智能就是般若,这在佛法之中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曾经这么说过,即使修行了一切的佛法,如果缺少了智能作为指导的话,那就不是佛法了。譬如说布施、持戒、修禅定,如果没有正确的智能来指导,那是世间法,又叫作世间的善法。这种善法可分五戒十善的福德业及四禅八定的不动业,修了福德业就会在人间、天上,享受到欲乐的果报;修不动业的四禅八定,能够生到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天上。但这两种并不就是得了解脱,当福报享尽,定力退失之后,又会回到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中来了。因此,仅修世间的善法不是究竟的,正确的佛法是在修任何的法门时,都不能离开般若的智能作为指导之原则。
  那什么是般若智能的指导原则呢?就如《杂阿含经》里所讲的「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因为有了这样,所以另外一样就出现了;如果这样没有,自然那一样也不会发生了。这个意思是很简单的,指的就是因为有烦恼的无明,种种心理行为、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就出现了,行为出现之后,就要对行为负责,于是产生了结果,在结果之中又产生了另外的行为,如此继续不断地辗转下去,就变成了一个连锁,这个连锁,就称之为生死的流转。在流转中,就有了苦的连锁,这就是「此有故彼有」。
  「此灭故彼灭」,是说烦恼的根本叫做「无明」,无明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自然全部都灭了。因此,必须要修各种各样的道品,而显现各人本具的智能,智能的完满便是成佛,所以智能称为「三世诸佛之母」。智能,是绝对的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照见构成众生五蕴身心的自性皆是空的,便是甚深的般若智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文化—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

对般若讲的更清,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