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824|回复: 0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55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55讲  不揆庸昧

一、原文

當仁者①得意忘言,罕陳其要。企學者②希風敘妙③,雖述猶疏。徒立其工④,未敷厥旨⑤。不揆庸昧⑥,輒效所明⑦。庶欲弘⑧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⑨。除繁去濫,睹跡明心⑩者焉。

二、注释

①当仁者:仅仅只具有书名的人。“当”,为,仅为。“仁者”,敬词,对被尊敬的人的尊称,这里是指那些具有书名的人。

②企学者:企求学习书法的人。

③希风叙妙:仰慕名家的风采,听他们叙说书法的玄妙,或叙说他们于书法方面的玄妙。“希”,仰慕,向往。

④工: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工”通“功”。

⑤未敷厥旨:没有领会书法的旨要。“敷”,够,足。“厥”,其,这里指书法。

⑥不揆庸昧:不去推测揣度那些平庸愚昧的东西。“揆”,推测揣度。“庸昧”,平庸愚昧。

⑦辄效所明:只是将自己已经搞明白了的书法道理奉献出来。“辄”,只是。“效”,献出。

⑧弘:发扬光大。

⑨导将来之器识:引导后学者的见识。“器”,重要的。当人讲,指在书法方面有重大作为者。当事讲,指重要的书法理论思想。

⑩睹迹明心:看到此文,能够明白。

三、译文

一些仅仅只有书法名家之名的人,他们大都只得意满足于已经得到了的书法之名,而不求书法名家之实。若论说书法艺术理论,他们很少有话可说,要么故弄玄虚,吓人蒙人,要么装腔作势,胡说八道。那些期望学习书法的人,又往往仰慕名家的风采,喜欢听他们叙说书法的玄妙,或者叙说他们于书法方面的玄妙。虽然有的也说到了一些书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大都肤浅而空虚。如此学习书法,只能是白白地耗费精力,终究不能掌握学习书法艺术的要旨。我们不去推测揣度那些平庸愚昧的东西了,只将已经搞明白了的有关书法艺术的道理奉献给大家。希望能够发扬书法的传统,光大书法的风规,对那些有作为的学书者能有所启迪。撰写这篇《书牒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世学习书法的人,在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时候,对于以往有关书牒方面的史料,要客观历史地去读,力求除去书法理论史料中那些重复多余的和那些虚假无用的糟粕,而吸取其精华。不要盲目地去崇拜古人,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古人或名家说的话都是正确的,都去照学照做,要善于辨别其中的真伪和正确与错识,做到对此心中有数。

四、品评

“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句。“仁者”,受尊敬的人,此处指书法名家。“当”,强调语。孙过庭为什么要在“仁者”前边加一个“当”字呢?为什么要对“仁者”予以强调呢?强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在“仁者”前边加“当”字所强调的意思是,让人们注意并明白这里的“仁者”仅仅只是一种名分,仅仅只是受尊敬,“仁者”所指代的书法名家仅仅只具书家之名,他们是仅有书法之名而无书法之实的书法名家。孙过庭不仅是一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还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当”字用的太漂亮了,含蓄婉转,用意明确,恰如其分,令人深思。“罕”,很少,稀奇。“其”,书法艺术。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仅仅只有书法名家之名的人,他们大都只得意满足于得到了的书法名家之名,而不求书法名家之实。若论说书法艺术理论,他们很少有话可说,要么故弄玄虚,吓人蒙人,要么装腔作势,胡说八道。

“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句。“企学者”,企求学习书法的人。“希”,仰慕,向往。“风”,风采。“妙”,玄妙。“疏”,空虚。 “旨”,书旨。“徒”,只,仅仅。“工”,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敷”,够,是。“厥”,其,指书法艺术。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期望学习书法的人,又往往仰慕名家的风采,喜欢听他们叙说书法的玄妙,或者叙说他们于书法方面的玄妙。虽然有的也说到了一些书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大都肤浅而空虚。如此学习书法,只能是白白地耗费精力,终究不能掌握学习书法艺术的要旨。

“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句。“揆”,推测揣度。“庸昧”,庸俗愚昧。“辄”,只是。“效”,奉献。“明”,明白。这句话是意思是:我们不去推测揣度那些平庸愚昧而无用的东西了,只将已经搞明白了的有关书法艺术的道理奉献给大家。

“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句。“庶”,庶几,表示在上述情况之下。“弘”,发扬光大。“既往之风规”,指传统的书法风范和规矩规则。“导”,引导。“器”,重要的。“识”,认识,识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能够发扬书法的传统,光大书法的风规,对那些有作为的学书者能有所启迪。

“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句。“除繁去滥”,除去多余重复的和虚假没用的糟粕。“睹迹”,看到此文。“明心”,心里明白。“者”,指看到此文的人。这句话省去了一个前提,所省去的这个前提就是以往有关书牒方面的史料。这句话的意思是:撰写这篇《书牒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世学习书法的人,在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时候,对于以往有关书牒方面的史料,要客观历史地去读,力求除去书法理论史料中那些重复多余的和那些虚假无用的糟粕,而吸取其精华。不要盲目地去崇拜古人,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古人名家说的话都是正确的,都去照学照做,要善于辨别其中的真伪和正确与错识,做到对此心中有数。

这一讲是《书谱》第三篇《书牒论》的起首段。“书牒”就是书法理论史料,就是书法人所说的中国书法理论宝库。《书牒论》一篇,是孙过庭对以往的有关书法理论资料进行研究后所写的总结报告。在这篇总结报告中,孙过庭从分析中国书法的现状入手,阐明了自己撰写《书牒论》的出发点,撰写的方法以及撰写《书牒论》一篇的目的和作用。

学习书法的人是必须了解书法之旨的,是必须掌握书法之旨的,必须用书法之旨指导自己的书法学习实践和书法艺术创作,这是学习书法唯一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在正确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书法学习实践,学习书法所用之“工”才有着力点,所用之“工”才能取得效果,书法的学习才能取得成绩,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什么是中国书法的现状呢?一些已经取得了书名的书法家,由于不懂得书法之旨,只是徒有虚名,只是“当仁者”,他们得意满足于书名的得来,而不求书法艺术之实。他们“得意忘言”,“罕陈其要”,关于书法的道理是说不出来什么的,为了显示自己是书法名人,不得不装作一幅名人的样子吓人蒙人,甚至在那里胡说八道。学书人“未敷厥旨”,“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学习书法的人不懂得书法之旨,在那里黑学黑练,在那里盲目地仰慕书法名家的风采,喜欢听他们叙说书法的玄妙,或者喜欢传闻那些书法名人们有关书法艺术方面的玄妙言论及其故事,传闻以后却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心中不明白学习书法的道理。只知道埋头用工。其结果是,用工不少效果甚微,练习书法的人很多,能够成为书法家的人很少。

孙过庭这里讲的是一千三百年前的中国书法现状,一千三百年以后的今天,中国书法的现状有什么改变呢?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某些方面甚至还有过之。今天的一些学书人照样不明白学习书法的道理,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用工,该如何学习书法,长期以来被一些错误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和不公正的书法评论误导着,被一些所谓的书法名人们忽悠着。一些好不容易书艺有了一些进步成为了书法家的人,又不知道自己的书法艺术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徒有书名者,为书名而窃喜,坐享书名之果。未取得书名者,苦心钻营,一心只为了书名。收藏人奔书名而往,为虚名而买单。艺术与官位等同了,书艺被名人代替了,书法艺术中的艺术含量和成分越来越少了,书法圈正在演义着一场书名大战。

孙过庭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想法撰写《书牒论》呢?“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庸昧”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通病,孙过庭看到了书法的这一通病,决心医治这一通病。他在撰写《书牒论》一篇时,决心摒弃以往书法理论史料中的“庸昧”,不让那些东西再去蒙骗学书人。他要让后世学书人变得聪明起来,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真正的道理。他认为自己的书旨理论就是医治“庸昧”书法通病的一剂良药,他要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研究成果奉献出来,推而广之。

孙过庭撰写《书牒论》的目的是什么?“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什么是孙过庭心目中的既往之风规呢?就是《书谱》第一篇《书家论》和第二篇《学书论》中的观点,以王羲之为风范,以钟繇的隶书和张芝的草书为标准,走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传统道路。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风范呢?书艺上博涉多优,书写上“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钟繇和张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兼善”与“专精”的标准。孙过庭所要弘扬光大的这一“既往之风规”,毫无疑问就是中国书法传统书艺的实质和核心,精髓与精华,中国书法艺术只有沿着这一艺术方向发展才能够发扬光大。孙过庭的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意在为今后学书人理清学书思路,引导学书人走出学书的迷茫和困惑,使他们从思想理论上认清书法,即“导将来之器识”。孙过庭的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对
医治中国书法千年通病“庸昧”毫无疑问是一剂良药,对那些徒有虚名的书法名家是一种否定,对“当仁者”的“罕陈其要”是一种批判。孙过庭的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毫无疑问为迷茫无序发展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明了航标,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拨乱反正。

孙过庭撰写《书牒论》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呢?“除繁去滥”。什么又是一往书牒中的“繁”和“滥”呢?那就是以玄学和神学为主导思想下的关于书法认识上的大量的、重复的虚假和虚无。中国书法的现实是,一方面学书人需要正确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大量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糟粕和不公正的书法艺术评论误导着学书人。一方面一往的书论家们没有能够真正认识书法,没有正确的书法理论;另一方面学书人的学书实践需要书法艺术理论,书法实践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书法艺术理论去解释,学书人需要书论家出来说话。怎么办?一方面书论家们解读不了书法,一方面书论家们又要解读书法。书论家们要解读书法,只能向玄学和神学伸手。不同的书论家虽然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方法试图以所谓自己的观点去解读书法,试图诠释书法,最终的结果无一不是解释不了书法,解释不清书法,不得不用玄学和神学去误读误解书法。故此既往,关于书法的解读也就越演越繁,越演越滥。孙过庭的方法是客观地对待史料、客观地评价史料,揭露其中的虚假和虚无,还书法艺术的本来面目,去掉书法艺术史料中的那些“繁”和“滥”,将有用的东西保留下来,将自己的书法理论充斥其中。同时告诉后世学书人,他已经做过了这方面的工作了,后来的学书人可以不为这些史料再劳神费心了,见到了《书牒论》就可以“睹迹明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