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随艺斋主

【张维忠艺术简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5 13:18 编辑

维系传统  忠于创新


——著名书法家张维忠其人其艺/李彬



    在当今书坛,说起张维忠,他的名字响,名气大,可谓知之者众,知名度高。近两年,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两项大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第二届“林散之奖”大奖均被他揽入囊中,这在中国书坛仅此一人,足见他的实力和影响。 好几年前,张维忠就在各类书法展赛中频频入展获奖,从此知道了他。那时他在辽宁某部工作。而见到张维忠,则是在我求学燕园、客居京华以后。乙酉之秋,他们搞了一个京华十友书法展,那次活动,我第一次见到了已经名声远播的他。维忠给人的印象是实在、厚道,虽不善言谈,却言之有物,言而有信。这在当今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此后,我们在北京很多书法展赛场所见过面,每次见面彼此都能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探讨,相互之间能够找到理解、支持和信任的默契,这点令我难以忘怀。
    书法艺术强调书品,尤其重视人品。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借助汉字的书写,来表现自己心灵思想、审美情趣。清代李瑞清在《玉梅花盦书断》中曰:“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现代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先生也言:“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致于至善”。于是便有了“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至理名言。我以为,学书之人,应该把修身克己、提高素养、钻研学问放在临池同等之重。维忠可谓人品和书品并重,在书界有很好的口碑。
    维忠的作品传统、守正、求活、创新。以楷书见长,行草俱佳。楷书取法魏晋,于墓志用功尤勤,且颇有心得和体会。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和特征的继承,又具有魏碑墓志以外的灵动、活泼和神采的创新。其楷书自然潇洒,无拘无束,既不刻意追求点画的精到,又能在挥运之中做到到位,有味道。行草书运笔跳荡不拘,变化莫测,既法古又出新,不泥于某家某派,某辈某帖,又能体现深厚的传统继承,无娇揉造作之态,实属不易!
    蔡邕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孙过庭日:“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 这些法度和规距,在维忠的笔下,惟妙惟肖,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其神采,得其妙境。王僧虔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这也是艺术家的情感于娴熟的书法法度之中焕发的艺术状态,入妙通灵后的艺术精神。
    维忠在当前环境下保持了平和的创作心态,在渐修中顿悟、厚积中薄发。把人品的修炼和文化素养的强化作为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第一要务,作为达到书法艺术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他的的言行证实了这一切。
    维忠是这样追求艺术创造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愿他能创造出更多更好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


    (李彬:北京徽文化书法艺术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扇子艺术学会艺术总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5 13:35 编辑

玉经久抚方润  轮须常规可圆


——我说小友张维忠/李松



    近几年,解放军的书法水准大度陡升,出现了一批带军衔的书家。非常突出的特点是,这个群体年轻者众多,获奖者不少,当然水平也很不错。
    张维忠身列其一,是我比较看好的年轻的军旅书家之一。
    他的字我很关注,主要关注他的走向和路数。我觉得走向和路数是搞书法的人一定不能糊涂的问题。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总会伴有纷繁复杂的问题与课题,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属正常,都可以补救和解决。可就是在这走向和路数上不能出原则性问题,因为它会决定一个人书法艺术的命运和成功与否,就个人来讲,这可是重大课题。如果这类课题长期不能解决,一旦“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个人宏观的走向有没有科学的定位和选择?是朝着格调发展还是朝着手法变换发展?是向好还是向俗?是眼睛紧盯展览风标猛跑,还是深潜某个或某些领域驱动自己的双楫?字里行间储存的信息是气格和品位的东西,还是固化着什么套路的东西?昨天是什么样子,今天又有什么模样,明天可能又会有怎样的面目?等等。窥索这些问号,就可以辨察其路数走向甚至是才气智慧如何。
    维忠以前的字,平和温婉,风格饬而丽。近期的字在化温祛平,节奏韵律有跳宕散逸的气息。我试着臆猜往后的路数可能在,行草借魏,魏傍行草的格局间运行。维忠给我的印象是,他的书风走向大方向是在行草和魏楷之间来回腾挪。同时比较趋于“缓进”的态势。我相当坚定地因为,选择这条路是真正的正途长衢。这是我比较看好维忠的主要参数。
    从历史的眼光看,行草书占领了中国书法史的主脉。二王体系又是主脉之主流,且统领至今。宋米芾“扫二王恶札”,清阮、康、包之兴碑,是书史性的判断、叛逆或推动。宋季诸子举起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大旗,并解决了他们的课题,尚意书风生。清代遗老口号响亮,但他们只是引通了涓涓小溪,没能洪流(这里专指纯正的碑学,不指金石考据学)。真正意义的碑学,已经是书法界广泛认定的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再度讨论思考这一课题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今天,从表面上看欲走碑帖融合之路的书家或许不少,可是真真正正付诸实践的很少。简要地说,要走这条路,就必须把行草和魏楷这两口井都打出水来,这样才具有条件和可行性。
    现实的情况是,有的专司行草,故回归二王(或受展览风标影响);有的在魏楷领域晃一下,然后“简单”混合;有的单攻魏楷不及其余;只有少量的是专注深掘两井者。
    仅就我的观察,张维忠就属于在两井之间“找水”的年轻作者。维忠每次见我的时候,和我讨论的总是“怎样堪掘这两井之水”和“两水如何引渠融通”的课题。他提出的困惑也好,体会也好,具体技巧也罢,风格品调也罢,颇具深度。可以看出,在这个领域,他的确在专注并苦心戮力,触及到的都是些十分关键的避绕不开的课题和难以找到可借鉴答案的课题。相比之下和某些年轻作者交流时的话题,大多数情况是讨论怎样投稿,如何能入选,有哪些窍门什么手段之类,目力所及都是眼皮底下一亩三分地的事,这和维忠的思路观念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方向性的问题,就好像我们掌骨之中玩抚的是璞玉还是石块,是玉,久抚方能晶润,抓住的要是糟石,那就只可抛光。
    维忠与我交往有点“淡如水”,没有吃喝礼送互利,也不频频。但每次得遇他对我格外敬重,我一介闲散之人,或有感触,这年头人心不古者可是不少。我遇到,从我学书,意不在字上,而在我的人上和我的字上,或求我办事,或要我的字办他的事。相见话题与书法少有关系,尽是俗痞钻营之事,年节之际弟子的礼数全然不顾。为人之师,被人利用,是很痛苦的事,所以感慨感慨。
    似乎说这些有些跑题了。我说这些是意在表达一种感受,对别人的尊重不只是叫老师或先生什么的,也不仅仅逢年过节持礼探宅。我觉得在学术上对人的尊重是根本的尊重,真实的尊重。
    维忠和我相见,无论是单独与场面,总是择机将他的作品让我指点,恳听我的意见。据知,他不仅仅见我这样,凡见到可近的长者都是这样。我说这个不是夸维忠做人如何如何,也不是以他类比俗痞之徒,而是说他学习书法的路数。
    搞书法主要的是靠自省能力来解决自己的课题,可是,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思考别人的建议,这是一个搞书法的人必须有的一定要有的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甄别意见建议的能力和觉悟。这样做实际是相当聪明的事,你若真心实意请教,而不虚伪是想听夸誉,肯定会听到真实的意见,这是相当划算的事。一则你得到了实惠,二则与师与友关系愈加近密,这帐是很好算的。
    获取别人的意见建议之后,如何对待?就可以检验一个人学书的路数。当然不能人云亦云,不思盲从,要甄别要谨思,想清楚了就付诸实践。这才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做法。费了这多话,想说的只是这层意思。还是用古人的话能表述到位“兼听则明”。
    维忠的字经常在调整,在矫正,大概就是经常地兼听和经常地自省。每次见他的作品,总是有想法,有动作。这样的路数,对于一个年轻作者来讲很难得,很健康,很阳光。
    可信,维忠这套车的轮毂如果经常是这样规圆调校,肯定行速行远。

    (李松,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艺术简况
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与维忠亲切交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艺术简况
维忠携夫人与著名书法家李铎夫妇合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艺术简况
与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合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艺术简况
与著名书法家张荣庆在展会现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艺术简况
维忠于半亩斋.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艺术简况
幸福的一家三口.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5 15:25 编辑

磅礴入纤毫——记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2011年7月31日《人民日报》蔡  晖  孙茂庆


    张维忠的书房,名曰:“云墨轩”。“云墨轩”充盈着浓浓的书香韵味,他在这里静思、体悟、挥毫,经年浸淫于碑帖之间,在书写的意趣中,通过富有质感的线条体现出生命的律动。
    20世纪80年代末,张维忠携一支毛笔从井冈山踏进绿色军营。90年代初,张维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空军某军校。在这座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古都,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消磨在碑林。他边按点、线顺序心记,边随手疾速临摹,执着神情不像是习字而是在“描绘”图画。他在研习《龙门二十品》等碑帖之后,更受到赵之谦等大师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影响,开启了他学书有所体悟的初始阶段。
从此,张维忠长期反复临写《张猛龙碑》、《崔敬邑碑志》等魏碑石刻名作,并以“二王”为根本,以米、苏、董诸名家名帖为枝叶,尤其在《元氏墓志》、《张玄墓志》、《董美人墓志》用功最勤。在东北服役期间,由于驻地离市区远,一时买不到宣纸,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习,往往一写就是大半夜。正是凭借这股韧劲,张维忠十几年如一日从北魏墓志入门,得其精髓,遍临魏晋诸家,又得名师点拨,其书法作品日趋炉火纯青之境界。
    注重兼容并蓄的张维忠,其行草也是泛学古代名家,运用娴熟的技巧放笔挥洒,不囿于某家某帖,字里行间强调“行”,实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在他看来,“行”的速度过慢有失灵动活泼;速度过快,线条的力度难以把握,惟有把握好节奏,做到疾缓有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字如其人”这是书法品评中一条重要的标准。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德”。以此作为量度,张维忠也称得上能得其旨。他的许多战友和书友这样评价他:他属外在沉静,而内心激昂奔放之人;他不自夸、不张狂;他少言语,多思考,为人谦逊,处事平和,同道中人多好与之交往,他为事勤勉专注,为官勤政清风,敏于行而讷于言,宽于人而严于己。这些可贵的性情特质铸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取向和他不求多、不求全、不求大,但求“精到”的艺术品格。这一点从他的字和艺术成果上可以得到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艺斋主 于 2012-4-5 15:34 编辑

松风水月天然雕

徐结廬




    这两年里,我前后登过黄山与峨眉。在通向黄山天都峰的峭壁上,我聆听万壑雄风舞动迎客松时发出的啸音,心灵不禁为之震撼,一介凡身也有飘飘欲仙之感;而在峨眉山伏虎寺,当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我掬一捧映着月光的泉水,心头的尘埃顿时就洗涤一净,整个身心也溶进了佛教名山。当我陶醉在天下圣境之时,自然就会想起军旅书家张维忠的书法艺术。凡是去过黄山的人,都会发出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慨叹;我看了张维忠的书作,发出的慨叹却是——读了维忠更爱书!
    维忠是个呐于言表的君子,在热闹的场面,总是不显山,不露水,甚至还有点腼腆,一如他的书法作品,将精气神都深藏在线条中,令你越读越有味,越看越有韵。甚至在书展上,他也是躲在人堆里,倾听旁人对作品的评判,而不是在自己作品面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没有考证过维忠的家境,但能看出,出身平民家庭无疑,因为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平民意识,从不张扬自己。
我喜欢跟平民的孩子打交道。
    维忠在军旅书家中,成绩斐然。作品多次入过全国大展,多次获过全国大奖,但却从来不将这些奖挂在嘴上,在公众场合出现时,也没有书法家的派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从部队来的一个基层干部。我在认识维忠前,曾在全军书展上赏读过他的作品,写得大气磅,风神兼备。见到本人,我方才明白,书法不是挂在嘴上吹气的泡泡糖,也不是贴在脸上的商标,书法是心灵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生品位的诠释。
    维忠的书风,曾长期受北碑的浸润和滋养,用功最勤的,是《张猛龙碑》、《崔敬邕碑》和《龙门二十品》,在东北野战部队服役期间,由于驻地离市区远,一时买不到宣纸,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习,往往一写就是大半夜,如此的精神,让我想起峨眉山一步一叩磕向金顶的朝圣者。皈依北碑,博取旁糅,不仅楷书写得天真烂漫,就连行草书,也有魏碑的仙踪,柔美中透着刚劲,挺拔间还显妩媚。碑与帖的结合交融,就使得作品既有松风的阳刚,又有水月之阴柔;之后追摹二王,旁涉孙过庭、米芾、王铎,取得真经而后羽化,书风便具备了独特的面目。
    学书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朝圣,在通往艺术圣殿的路上挤满了行者,但各人朝圣的目的又不尽相同:有的为名而来,有的为利而往,所以真正能抵达书法圣殿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人,真心地祷盼维忠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以修得正果。写到这里,草成小诗一首,赠与维忠贤稧共勉:
      征衣常带淡墨香,
    落笔惊风气也浩,
    谁言三寸砚池浅,
    松风水月天然雕。
                             甲申年秋月于风荷草堂

   
(徐结廬,海军航空兵原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