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023|回复: 5

郑志刚:徐邦达有没有那么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丰原 于 2012-6-14 15:56 编辑 0 d* X' V5 K) S) Y3 c: u
- f, H* F* ?; w: P! F- j4 U/ h- u  u

按:此文系著名美术批评家郑志刚为《书画世界》“围观”专栏而作。

            假作真时真亦假

                         郑志刚

据新浪网、中国经济网、凤凰网、南方报业网、人民网等多家网媒报道,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23日8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徐邦达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并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五老”,于中徐、启、谢又称“三老”。坊间云,人多以“技术鉴定”目徐、“学术鉴定”目启、“艺术鉴定”目谢,或不确切。国人有彼此取绰号、戴帽子的习好,尤其文艺界,动辄“标榜”到不要脸的地步。兹不赘。

9 s9 E$ e, A( Z0 E0 V' v1 w; N

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五老”中只有徐邦达活过了100岁,我想这可能与其心里不染俗事有关。看他晚年照片,简直和一个清瘦的老太太(或曰老尼姑)没什么区别。男人大概到喜寿之后,就有一部分“雌化”得厉害,比如我先前提到过的姑苏沙曼翁。

所谓“心里不染俗事”,就是不大考虑柴米油盐、升官发财之类的课题,一门心思去“享受”人生。就徐邦达而言,他所“苦苦”从事的书画鉴定工作,实乃天性酷嗜。俗眼看来“清苦寂寞”,对他而言或许“欲仙欲死”。此外,貌似“老夫子”的徐氏,生活其实很小资,吃西餐、喝咖啡、手绢雪白、交谊舞特棒、迷恋京戏和话剧、书房从来摆弄得整整齐齐,并且追女人的水准也High。据徐夫人滕芳(非原配)自述,她小他23岁,本是抛头露面的话剧演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乘公交,便拉开了“拍拖”的序幕。徐邦达的具体程序是,先从共同爱好(话剧、京戏)入手,慢慢地开始写诗、写信。情商之高,让滕氏感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 [- f! Q$ J8 M* }# ^

所以如此,与他本是上海滩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徐父乃有名的丝绸商人徐尧臣。徐邦达七八岁时,上下楼梯都还是保姆抱着)也许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对文艺界尤其是书画界名流,我向来不主张单维度地将他们“供奉”到神坛上去。换言之,故意不去立体地探查、冷静地呈现他们,实际上是害他们。涉嫌成心让他们在若许年之后,咬牙切齿地尝到“叭唧”摔落黄埃的曼妙滋味。

我个人认为,徐邦达的期颐之寿赖于“滋润”生活及“单纯”心态,甚至面对恶意的欺侮与狰狞的摆布,也能不十分困难地逆来顺受。说白了,他的全部心力都在专业之中,无暇去寻死觅活地生气。即便下干校扛锄头、挨批斗扫故宫的当儿,大概也在“纯净”地思谋着专业上的问题。这种类型的人,特别是男人,依当下眼光,是有些“呆子”味道的,划不到“纯爷们”的队伍中去。徐邦达却就这么呆过了百十年,终成大器。

相关资料显示,徐邦达早年从李醉石、赵叔孺、吴湖帆游,未及而立,即以善鉴古书画闻名江表。1950年,调国家文物局从事古书画鉴定工作,致力于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1978年起,受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之邀,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评骘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载,撰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多卷,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和博物馆建设事业贡献甚巨。终其一生,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三四万件,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晚年鉴考之余,孜孜于书画、诗词创作,笔致秀润,意趣幽深,远过于时下衮衮名流。

要搞中国古书画鉴定,徐邦达的书大概是必读的。此翁鉴定之炉火纯青,徐半尺”三字可证。据说兹雅号肇自1991年,彼时徐氏赴台岛鉴定,往往待鉴作品甫展半尺,即已真伪立判。另闻,央视曾以“国宝”作题,为其摄制专题片,于是“国宝”美名亦不胫而走。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反正我是没见过。援引徐氏口头禅“鉴定是一门科学,要实事求是”,我想,我们姑且还是信以为真了吧。

! o5 e, g0 y3 L8 c& o* @( m

一个例子是,20世纪30年代,徐邦达指出,乾隆御笔亲题为真品的《富春山居图》实为赝鼎。话说斯图当年入宫,弘历大加叹赏,熟料竟系伪作。后来面对子久真迹,乾隆颇觉尴尬,竟于其上违心题字指伪,颠倒是非。徐氏经反复考辨,推翻了定论,昭示了鉴定家的良心与勇气。在徐邦达的鉴定生涯中,多件流散民间或蒙尘于文博单位库房的铭心绝品,类如郭熙的《溪山行旅图》、赵孟頫的《水村图》、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王渊的《桃竹雉鸡图》、石涛的《高呼与可》图卷、隋人书《出师颂》等,都是他“抢救”出来的。

徐邦达认为,若要鉴得精,目辨加手摹。为深入把握书画作品的风格与形式,他数十年不废操笔临摹,尝云:“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琢磨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徐氏书法初学柳公权,后博摄宏览,李世民、李邕、苏轼、米芾、董其昌等,靡不追仿。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时下所谓的书法名家,装神弄鬼,觍颜自许,在徐邦达面前,是必须惭愧到额泚涔涔的。

当今浮躁世态,文物鉴定家要想弄钱,只须昧一点良心就可以了,轻松得紧。拍卖行与鉴定家沆瀣一气,在利欲驱使之下大举欺诈的例子,我们眼皮底下并不鲜见。譬如,北京九歌拍卖行与徐悲鸿长子联手,把一幅根本与徐无干的假画“鉴定”为悲鸿真迹,拍出7000多万元;故宫“权威专家”为现代人自制的“金缕玉衣”胡乱鉴定评估,被奸商骗贷六亿元;“汉代玉凳”赝品在黑手操控之下,拍得2.2亿元,等等。

那么,徐邦达想致富,岂非易如反掌!相关报道说,确曾有人重金收买他,遭断然拒绝。我无从考证徐氏是否有钱,创收渠道都有哪些,有无大捆现金存于家中?所可确认的是,据曾与范曾对簿公堂的大连收藏家郭庆祥披露,徐邦达对他讲:“小郭啊,古书画这玩意儿,世世代代都是在相互捣鬼相互骗,你们啊,不买就是赢!”又说:“现在造假水平越来越高了,和那些造假者比,谁是专家还说不准呢!”看来,徐氏对“相互捣鬼相互骗”的古书画界,还是很不满意的。

轻轻地,由徐邦达作掩护,鉴定“五老”全闪了;你聪明的,告诉我,没了他们“镇守”的书画界,会不会更捣鬼了呢。

发表于 2012-6-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功力深厚的仙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雪散汉字书法教学巡回展--与众不同,功力深沉。水清锋利,不看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书画过眼要录》一书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徐老的脑袋有一超强的硬盘,记忆很详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