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吴邦志

沈尹默 书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加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6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7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4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喜欢梅湘涵先生的书法

我比较喜欢梅湘涵先生的书法,纵观其书法作品,其书笔实墨沉,浑厚雄奇,风格独特、清新,男人所特有的铮铮铁骨、铿锵之气和阳刚之美,可触可感。徐静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
    上面所引用的文字,一看不见得能够全懂,但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们,必须耐心反复去看,去体会。 我甚喜欢明朝解缙述说他自己学书经过的一段文字,今采取来作为此篇之结束语。他是这样写的: 余少时学书,得古之断碑遗碣,效其布置形似,自以为至矣。间有谀之曰:“比之古碑刻,如烛取影,殆逼其真。”则又喜自负,闻有谈用笔之法者,未免非而不信也。及稍见古人之真迹,虽豪发运转,皆遒劲苍润,如画沙剖玉,使人心畅神怡,然后知用笔之法,书之精神,运动于形式之外,尤未可昧而少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论  
我是不主张转指和回腕的,为了辨明是非,不得不把它在这里叙述一下。拨蹬把拨镫四字诀和五字执笔法混为一谈,始于南唐李煜。拨蹬 法是晚唐卢肇托韩吏部所传授而秘守者,后来才传给林蕴的.它是推、拖、拈、拽四字诀。 就这四个字的意义看来,实是转指法。 其详见林蕴所著《拨蹬序》。煜受书于辩光(僧名)著有《书述》一篇,他说:“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又说:“所谓法者,擫、压、钩、格、抵、导、送是也。”导送两字是他所加,或者得诸辩光的口述,亦未可知。 这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因为导送是主运的,和执法无关。 又元朝张绅说过:“钱若水云,唐朝陆希声得五字法曰,擫、押、钩、格、抵,谓之五字拨镫法。”但检阅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条,只言:凡五字,擫,押,钩,格,抵,而无“谓之拨镫法”字样。 由此可见,李煜的七字法是参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尽可以为根据的。 后世论书者不细心考核,随便的沿用下去,即象包世臣那样博洽精审,也这样原封不动地依据着论书法,即主张转指,同时又要说明运腕的道理,无怪乎有时候就会不能自圆其说。 康有为虽然不赞成转指法,但在文字中仍然用“五指拨镫”而未加纠正,这是很难理解的。 我并不愿意无故地与前人立异,因为这个问题关系于书法者甚大,所以不能缄默不语。 前人执笔有回腕高悬之说,这也是有问题的,腕若回着,便僵住了,不能运动,即失掉了腕的作用。这样用笔,会使向来运腕的主张,成了欺人之谈,“笔笔中锋”也就无法实现。只有一样,腕肘并起,它是做到了的。 但是,这是掌竖腕平就自然而然地做得到的事,又何必定要走这条弯路呢。 又有执笔主张五指横撑,虎口向上。 虎口正圆的,美其名曰“龙眼”,长圆的,美其名曰:“凤眼”。 使用这种方法,其结果与回腕一样。 我想这些多式多样不合理的作法,都由于后人不甚了解前人的正当主张,是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才规定下来,它是与手臂生理和实际应用极相适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法已得,但非积功纯熟,也是枉然。曾子固曾言:“羲之所能,亦精力自致,非天成也。”所以前人说:“一艺之学,必智行两尽。” 初学之时,临写之功是不能缺少的。 《翰林粹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临书最有功,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分间布白,小心布置,大胆落笔。” 又说:“左者右之,右者左之,偏者正之,正者偏之,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连为断,以断为连,笔近者意远,笔远者意近。” 这是临写时所当留意的事。 对帖临写之外,尤其要经常仔细读帖。 赵松雪跋《兰亭序》:“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总起来说,是要用一套“心摹手追”的功夫。 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 山谷论书最着重韵胜,嫌王著的字工而病韵,说是他少读书的缘故。 山谷论学习古人文学,也说:“须观其规模及其总揽笼络。” 这“总揽笼络”四字就包括着读书与阅世在内,要得字韵,就非得有这种修养,使眼界不断地开扩,思想不断地发展不可。若果仅仅靠在纸上了解书法,那所得还是有限的。 宋代米元章的著述和黄山谷的题跋中,还有许多散见的精粹言论,大可以补本文之缺漏。 不过古人文词过于简约,读时易生误解,姑举一例于此。 米元章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刷字。这都是就个人的短处而言的。 但是写字时,结体必须排匀整,但只顾匀整,就少变化,这是讲结体。 用涩笔写便是勒,用快笔写便是刷,用笔重按着写便是画,用笔轻提着写便是描,这是讲用笔。 涩、快、重、轻等等笔的用法,写字的人一般都是要相适应地配合着运用的。 若果偏重了一面,便成毛病。 米元章的话,是针对各人偏向讲的,不可理解为写字不应当端详排比,不应当有勒、有刷、有画、有描的笔致,这不可不知。  
  
  
本文只摘录历代关于书学的主要而体系分明的一些文章,加以阐述,不能详尽无遗,但篇幅已经不少了,至于南北派别之分,尊碑卑唐之论,就无暇评其当否,姑且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4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法书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

沈尹默  
    爱好书法的朋友们,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学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愿意接受这个考验,试做解答的问题之一。乍一看来仿佛很是简单,只要就所有王帖中举出几样来,指出先临那一种,依次再去临其他各种,每临一种,应注意些什么,说个详悉,便可交卷塞责。正如世传南齐时代王僧虔《笔意赞》(唐代《玉堂禁经》后附书诀一则,与此大同小异)那样:“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据他的意见,只要照他这样做,便是“工之尽矣”。其实便这样做,在王僧虔时代,王书真迹尚为易见,努力为之,或许有效,若在现代,对于王书还是这样看待,还是这样做法,我觉得是大大不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4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在没有解答怎样学王以前,必须先把几个应当先决的重要问题,一一解决了,然后才能着手解决怎样学王的问题。几个先决问题是,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王字,其次要弄清楚王字的遭遇如何,它是不是一直被人们重视,在当时和后来有那些不同的看法,还有流传真伪,转摹走样等等关系,这些都须大致有些了解,然后去学,在实践中,不断揣摩,逐渐领会,才能和它一次接近一次,窥见真缔,收其成效。
      现在所谓王,当然是指羲之而言,但就书法传统看来,齐梁以后,学书的人,大体皆宗师王氏,必然要涉及献之,这是事实,那就须要将他们父子二人之间,体势异同加以分析,对于后来的影响如何,亦须研讨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