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321|回复: 16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color=#DC143C]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 李吾铭

[摘  要]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大的书家之一。他成功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但笔者以为在他书论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意识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比较意识使他能够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书法发展趋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风格,从而才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
[关键词] 书论   比较意识   书法成就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颇有成就、极具个性的书家。其书法不但在当时独领风骚,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成就不凡,他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同样也是中国书论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董其昌书法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很多,如取法、工勤、博观、约取等等,但是在这些诸多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被忽视,那就是属于主观思维层面上的比较意识。本文通过对董其昌书论内容的梳理,抽绎出他的比较意识,进行专门的系统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董其昌本人及其书法作品者有所帮助。
   明中叶之后,思想界开始出现一股被称为“异端”的潮流。首先是王阳明的心学出现。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   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的思想对明前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造成强烈冲击。其后李贽更是在此基础上根本否定权威,肯定个体价值: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提出“童心说”:
  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焚书•童心说》
肯定个体价值和“童心就是真心”的主张极具叛逆色彩。此后文学界出现了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的“公安派”。一种主张创新、肯定自我、不受束缚的思想变革很快波及到各个艺术领域。当时禅宗的盛行也是推动这一思想变革的重要因素。李贽本人就是一个禅宗信徒,禅宗重视自我顿悟、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与李贽的“童心”、“真心”观点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明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此时“一切传统的道德、理想、观念,都在遭受着巨大冲击”。可以说“个性解放的思潮,就是明代美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2)
   这就是董其昌所生活的时代,他的思想不可能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不能不带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个性特征。而最终这种主体色彩和个性特征也会深深地体现在他的书法创新当中。
   书家要创新,必须深刻把握传统的精髓,这不必赘言。但是如何把握传统精髓又能够独创一家就值得研究了。董其昌个性突出,决不肯与他人相同。因此无论是学习传统还是寻求创新点,他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体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点,他的主要方法就是比较。比较意识体现在他的全部书论、贯穿他的整个学书过程。董其昌书法的成功在于对传统精髓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主体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定位、对艺术风格的细腻感悟和创新等方面。而这几个方面的成功都与他的比较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以下详细分析之。

           通过时代与时代、前人与前人比较,深刻认识和把握传统的精髓
   中国书法发展到明代,不论是理论著述,还是法书碑帖,都已经十分丰富。如果面对浩如烟海的前代书法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地取舍,那么传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个人乃至时代的书法就得不到发展。董其昌的做法是比较: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容台集•论书》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
                                                         
                                               -―――《画禅室随笔》
   晋、唐、宋书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后人津津乐道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便是由此演化而来。但实际上董其昌这里的比较并不只是罗列三朝书法特点,这里面包含着董其昌自己的理解。前一则是董对唐、宋两朝书法的深刻认识:一是“意不胜于法”;二是宋意非“古人意”。唐代书法的价值在“法”,非宋意可比,但是宋意自有“非古”的价值。实际上是说学唐重在学“法”,学宋重在学习抒发主体性情。后一则是解析晋朝书法价值在于“风流”,而且要不失法度。这样的比较将前代书法的价值明明白白地揭示出来了,以晋人为尚,但只有同时掌握法度和抒发主体性情才能成功,不可偏颇。由此他得出结论:
       余每谓晋书无门,唐书无态,学唐乃能入晋。             ――――《容台集•论书》
这一认识是董对前代书法内涵和价值的深刻理解,虽然元代赵孟坚 (4)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董其昌的认识深度比赵孟坚要深一层。
  对不同时代书法的比较分析影响到他对书法高下的判断,而对不同书家的比较则成为鉴别、把握传统精华的直接途径。董其昌经常将前代书家进行比较:
       大都米家书与越吴兴各为一门庭。吴兴临米辄不能似,有以也。吴兴书易学,米书不易学,二公书品,于此辨矣。                                 
                  ――――《画禅室随笔•临米书后》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米海岳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似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去净尽。”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人粮”,此言可想。                  ――――《容台别集》
   此二则是比较杨凝式、米芾和赵孟頫的,言语间透出董其昌对他们的态度。董对杨、米二人非常推崇,而对赵则不甚恭敬。三人都是书法史上的成功者,但董其昌通过比较认识到米芾与赵孟頫不同,但说得还不很明白,以下两则表述得明确一些:
       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乃大悟。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      
                                                 ――――《容台集•论书》
        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画禅室随笔》
  由于董喜参禅,此处借用禅宗的术语来比较书家。赵孟頫、米芾都是学习二王的成功者,但他们也有高下之别。赵学二王只达到了“合”而未臻“离”的程度,只是笔画形态上与二王接近,换言之他还处于“刻画太甚”的阶段,而米芾则超越了笔画的形似达到了“脱尽本家笔”的“直夺晋人之神”之境界。这一比较米、赵二人之高下判然。显然董其昌并不只是停留在比较二人高下上,他通过比较得到了什么呢?他意识到学习二王是正确的,是必须的,但不能象赵一样学习二王而没有个人特色,应当象米一样超越二王,“脱去右军老子习气”,“自出机轴”方是正途。不能只做二王的翻版,应当创新。这一点米芾和杨凝式都明白,但赵孟頫却不清楚。董另外一段论述则是明说:
       赵吴兴书《文赋》,虽姿媚横出,未脱本家笔。                  
                                              ――――《容台集•论书》
   正与此处米芾的“脱尽本家笔”相对。通过比较,董其昌认识到了何者为精华当吸收,何者为糟粕当扬弃,前人书法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各有优劣,要想全面把握传统精髓必须博取众家之长方可成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传统的价值,才会下大功夫深入学习传统并最终深入到传统的核心。所以他才会:
      (吾)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画禅室随笔》
   可见他通过比较已经意识到“唐书不如晋书”,然后才会有选择地临习前贤法书。这说明他对传统的精髓已有了深刻认识和把握,这正是在比较、实践、再比较的不断循环中认识的结果。

               通过自己与前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
   一般而言,和前人进行比较是需要勇气和理智的。如果在比较中如董其昌所言“今眼目为吴兴所遮障”(5) ,便会丧失自我,这对艺术创新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能进行平等、理智的比较不但不会使自己迷失方向,反而会由此发现自己的优势,激发超越前贤的勇气。董其昌经常和赵孟頫比较:
  (吾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容台集•论书》
  恨赵吴兴有此墨迹(指赵所临之《十三行》),未尽其趣。盖吴兴所少正《洛神》疏隽之法。使我得之,政当不啻也。                              ――――《画禅室随笔•跋十三行洛神赋》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吾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                                                
                                                  ――――《容台集•论书》
这里有明比,也有暗比;有直接比,也有间接比。但结果总是自己胜出一筹。尽管也说“吾不如赵”之类的话,但是骨子里的意思还是自己占优势。他这样说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对赵的优缺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也曾说:“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前人正自未可轻议。” (6)晚年认为“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7)实际上他对赵孟頫的认识很深刻,也对赵下过功夫。这正是他敢与赵孟頫争高下的资本。晚年观点的变化则与他年龄增加,自信和勇气有所消退有关,但是从这些比较中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他那股勇于深入学习前人并敢于超越前人的勇气。而且通过这一比较也把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体现了出来,为董其昌在前人之外开创新风格做好了准备。所以董其昌在见到赵孟頫的《雪赋》之后说:
         客有持赵文敏书《雪赋》见示者,余爱其笔法遒丽,有《黄庭》《乐毅论》风规,未知后人谁为竞爽,恐文徵仲瞠乎若后矣。遂自书一篇,意欲与异趣,令人望而知为吾家书也。昔人云非惟恨吾不见古人,亦恨古人不见吾。又云右军无臣法。此余何敢言,然世必有解之者。
                                            ――――《容台集•论书》
   董其昌在赵孟的頫作品后“自书一篇”,并且“意欲与异趣”,这已经是在赵孟頫之外创造“吾家书”了。从中能够看出董其昌经常与前代人比较的真实用意:就是给自己进行历史定位。

            通过自己与同时代书家和自身比较,明确自己的时代定位和风格创新方向
   与时人比较是确定自己在当时书坛地位的最好办法。董其昌选择的比较对象是文征明、祝允明二人:
       (吾)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画禅室随笔》
    文祝二人是明中期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成就。董其昌深知只有超越他们,才能确立自己在书坛上的地位。他经过刻苦临池,认为自己的眼力和书法水平都已经达到了“逼古”的程度,而文祝等人则不够古,所以“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董其昌之前的明代书坛是吴门书派的天下,王世贞曾言:“天下法书归吾吴”(8) 。然而明中期后吴门书派风头渐弱,云间书派逐渐成形,董其昌深谙此道,在明确了当时书坛大势之后,便当仁不让,做起引领时代书风的先驱: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突过二沈未能也。以空疏无实际,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画禅室随笔•评法书》
   他通过叙述“吾松书”的历史、分析当下的书坛格局,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担当开宗立派的重任。虽然他也假意推让“不欲争也”,但心目中早已以云间派老大自居了。这既是自己对时代书法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他的师友门派意识对他的影响。
   董其昌实现这一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地自我否定的过程:
      此余壬辰北上时在广陵舟中书也。丙申除夕,清臣复持至斋中,余重展之。因念古人书与年俱老,今去壬辰又五年矣,无能多胜于曩时,深以为愧。             ――――《画禅室随笔•自书卷后》
     此余己丑所临也,今又十年矣,笔法似昔,未有增长,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展卷太息,不止
书道也,戊戌四月三日。                              ――――《画禅室随笔•临海岳千文跋后》
从这两则论述来看,董其昌的自我否定没让自己狂妄到不知天高地厚的程度,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处。而这一明智之处不能不说是他经常比较的结果。与别人比较才能清楚自己,清楚自己之后努力才有方向。他这样叙述自己的学书过程:
  余学书在十七岁时。……以为唐书不如晋魏,……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高标自许,譬如香严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做一生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何况学道乎。
                                                         ――――《画禅室随笔》
看得出这个过程里面充满了比较与自省,自负与自卑、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而正是这些高出时人的比较意识使董其昌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董其昌对前贤之间的比较明白了学书必须自出机轴;自己与前贤比较意识到了自己有“秀润之气”的特色和“多率意”的优点;自己与时人比较明确了还要“逼古”;再结合自身的比较,他终于在多角度的综合比较中找准了自己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定位,从而立足传统积淀、抒发主体性情,最终开创了不同于他人的新风格,实现了他的书法理想。正如他自己评价道:“予学书三十,不敢谓入古三昧,而书法至余,亦复一变,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其解者。” (9) 的确如此,明中晚期书法开始异军突起,新风格层出不穷,董其昌与稍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共同铸就了明代书法史上最为辉煌的乐章。尽管董书的风格与他们差距颇大,但是在深入把握传统、注重主体个性、力求开创新风上都是相通的。入清以后,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更加广泛,并且取得了与赵孟頫并列的地位,成为帖学一系中为数不多的几颗璀璨的明星之一。而这一切成就和影响都归结于他的书法创新,他的书法创新又归结于他对传统的理解和学习、对自身价值的重视和对历史、时代的准确定位,而这些又归结于他的比较意识。因此对董其昌的比较意识进行深入探讨,不论对董其昌本人的研究还是对当下的书法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注释
1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诗》。
2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二卷第537页。齐鲁书社,1989年。
3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4 赵孟坚在《论书法》中说:“学唐不如学晋,人能言之。夫岂知晋不易学,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入,多见其不自量也,仅能敧斜,虽欲媚而不媚,反成画虎之犬耳。”赵孟坚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学唐”是为学晋打基础的层面上,并未认识到晋人书法并不仅仅是有法度便能学好的。赵孟頫便是个只有晋人法度而少晋人神采的例子。而且赵孟坚也没有看到宋人书法在抒发主体情感方面的价值。而董其昌不但认识到唐人书法的法度价值,也意识到“唐书无态”。这样的认识就比较全面,因而要比赵孟坚深刻一些。赵孟坚原话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15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容台集•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第254页。上海书店,1994年。
6《容台集•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第255页。上海书店,1994年。
7《三希堂法帖》卷四,董其昌。转引自《中国书法史•元明卷》黄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8王世贞,《艺苑巵言》,《明清书法论文选》第180页。上海书店,1994年。
9《画禅室随笔•酣古斋帖跋》第53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发表于 2005-3-1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董之为人多有为人所不齿处,此人喜欢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没想到是这种“比较意识”使他成了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0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董的字气息甚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邦志在 2005/03/20 08:31am 第 1 次编辑]

为艺者恐大多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特点。因为艺无定论,一般人对对自己的作品比较了解,喜欢用欣赏的眼光看,而对别人的作品却容易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想董其昌也是如此吧。不但董如此,余在王羲之书论等好多古代书法理论中均看到过类似言论。正所谓文人相轻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我有一种想法:一个书法家不但要会写,还要会说,最好是会骂人。董字可爱之处甚多,但要没长一张“利嘴”,其书坛地位恐怕没有如此隆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李兄所言有道理。骂人的炒作方法已被现代人充分利用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9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但愿老董不是因为这些而流名至今!!
谢楼主提供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8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书论中的比较意识与其书法成就

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