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881|回复: 53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watermark]坐忘斋主提醒:此文及<书法史视角下蔡京与蔡襄的比较研究>已发表过,若有引用者,请注意勿使人误会!!

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时代的变化发展,促动着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变化发展。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其后各家各派的汉字书法,都是抽象的符号艺术。书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长河的一大支流,其流之久远,其命之维新,让人叹为观止。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惠及当今,以至播及海外。旅法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对中华文化尤其书法艺术更是赞美有加,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1](p.252)
书法使人赏心悦目,给人美学感受;也让人因同情和理解,产生心理共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由具象至抽象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文化和心理等方面来考察的话,其形成有三个独特的原因。
一、汉字的产生——“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2](p.113)
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伏羲八卦说。《周易&#8226;系辞下》:“古者庖牺(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神农结绳说。《庄子&#8226;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说文&#8226;叙》:“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3、仓颉造字说。《说文&#8226;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明代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说:“书契之作,肇自颉皇。”[2](p.513)
以上说法,历史学家、文字学家都莫衷一是,未有定论。但无论如何,伏羲始作八卦,神农结绳记事,仓颉创造书契,在某种程度上都暗示了汉字起源的神秘性,而这种神秘性也成了后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精神基础。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基本造型和记载内容来看,也带有“敬鬼神而远之”的意味。故姜澄清先生认为:“殷商时代的人,借文字以卜筮,不用说对文字是怀着怎样的诚惶诚恐之心了。在中国,玩忽文字被视为一种罪孽,无异乎是猥亵神灵。这种观念产生极早而流传极久,文字本身被蒙上如此神秘、庄严的灵光,正是书法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3](p.33)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许慎在《说文》里释“象形”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谓最初的文字是“画”出来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人们深感“画”字的繁琐,于是把象形更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发展、创造出与文字“祖宗”大相径庭的面貌,当然,这时的人们已经变“画”为“书”了(我们常言的“书画同源”大抵如此。周星莲《临池管见》:“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2](p.718))于是,书法从最初的应用性发展成为审美的艺术性,应用性和艺术性成为汉字发展的两条既有交叉又有分离的两条主道,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和典型象征。
康有为认为:“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4](p.14)“六书”包括了汉字的造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用字之法(转注、假借)。[5](p.159)如果我们从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的基本造型来看,它是以点画为基础,根据重心平稳的原则来建构的,其形伸缩挪让,随形变化;其势疏密开合,正奇互用。在以后进一步的抽象化过程中,汉字的审美性逐渐多于应用性,具体的实在则被抽象的线条所取代,书法作为一门自觉的艺术开始产生。在历经大、小篆和隶书而最终定型为楷书后,汉字已经符号化。其后更发展为行书、草书(今草)等纯线条的抽象艺术,而且各种书体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同时并存。字体的演进和嬗变同时也丰富了汉字本身的造型方式,构成了汉字的特殊结构和书写规则,从而也丰富了作为书法意义上的笔画、结体、章法、力势等方面创作的自由性和多样性,成为书法家创作时艺术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只有汉字才能作为书法的表现对象。汉字这种特殊的符号在中华文字发展进程中独占先机,并取得了绝对优势。汉字字体的演变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洗礼和淘漉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艺术体系,进而发展为泽被古今、饮誉世界的书法艺术。
从一个大的社会文化系统来看,汉字既是实践的结果,又是精神的产物。宗白华先生认为:“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汨汨的水声。”[6](p.163)在思想的交流过程中,作为思想的载体的文字,虽然其字体发生了多向演变,但其本身的意义并未受到影响。葛兆光先生更把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提升到思想史的地位,他认为,“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汉字长期的延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中国文明的连续意味恰好就在这里”。 [7](p.41-42)汉字的表意性,使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个性与思想得以完美结合,而不至于偏离文化的主线的。
二、毛笔的使用——“具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8](p.14)
笔作为汉字书写的工具,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足见其重要性。在甲骨文时代,多以刻刀为笔,但也有证据说明当时已出现了毛笔。如甲骨文的“聿”作“ ”,“聿”即古“筆”字,其形如右手执笔。《辞海》释道:“聿,笔也,《说文&#8226;聿部》:‘聿,所以书也。’《太玄&#8226;饰》:‘舌笔之利,利见之人也。’舌谓讲话,笔谓用笔写文章。”毛笔的出现和使用,为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的工具基础。毛笔的形状、做工及材料等在以后的改进过程中也独具特色,各具风格。韩愈的《毛颖传》一文中,更将毛笔用拟人化的手法取名“毛颖”,叙述毛笔的渊源、工艺、功用等方面以会通人的性格、心态、才能,暗示人的遭际和命运,这时的毛笔已不是纯粹的书写工具,而成了一种象征符号。因此,毛笔与西方硬笔相较而言,“西方硬性笔的功能,和中国刚柔相济、灵活如意的毛笔的功能是无法比拟的。中国书法的民族风格、审美特色,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具有‘尖、齐、圆、健’的毛笔。” [9](p.207)
书法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与用笔之法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毛笔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能随书写者的执笔方式、用力程度、运笔速度以及蘸墨浓度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线条的丰富变化甚至是意外的效果,进而产生了另一种美感。因此,在此过程中,古人有了对汉字线条强弱、粗细、刚柔、疾涩等方面构成的美学思考。毛笔作为一种特殊的书写工具,成为书法艺术多样性变化的一种推进力,促动了书写艺术化的生机。欧阳询就高度赞扬了用笔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美妙:“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欧阳询在其书论《传授诀》中认为:“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每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2](p.105)其实这里论及的已不仅是单纯的用笔方法,而且还包括了对用力、用心、速度和形体的审美意识。相较而言,张怀瓘对笔法的要求却要随意得多,“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2](p.218)先前的关于用笔之法,并无规范,认为只要符合时宜,不需一概而论的。其后,在卢携《临池诀》中,扼要概述了用笔四法:“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2](p.295)李煜的《书述》又发展八字之法:“擫、压、钩、揭、抵、拒、导、送。”[2](p.300)成为后来书法用笔的基本规范。
无论对用笔之法有何不同见解,其实都是基于一个标准——美学价值——来进行诠释。
现在我们常见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和粉笔等。除毛笔为软笔外,其它的都是硬笔(因此有“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之说)。此外,由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还出现用多种工具来创作的书法,如烙书、立体书、指拳书、泼墨书等等,这些既增添了书法的艺术趣味,也是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形式所做的有益尝试。
三、情感的诉求——“不由灵台,必乏神气”[2](p.209)
汉字和毛笔的使用,促使书法的孕育和产生,但它们只是书法艺术的平面化两维。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个人情感。书家的心态可通过汉字本身的点画组合和结构造型流露出来。这样,在作品中我们既可看到实在的内容,亦可欣赏到作者的创作技巧,更可体味到书法艺术的意境。而这意境的产生,正是以社会理想和个人立意为基调的。于是,书法不仅有内容的表现、视觉的冲击,还有情感的诉求、意境的体察和文化的融通,进而形成了立体的美学感受。
艺术,首先是对客观存在的表现,无论自发与自觉,也无论写实与抽象,其根柢都来自生活和心灵。书法艺术亦然。如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这样描绘了张旭的书法:“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2](p.291)创作者在对客观存在的表现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正如西汉文学家扬雄所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10](p. 463)于是,我们从《兰亭序》里体会到王羲之的洒脱放达,也领略到了魏晋文士的风神骨气;从《祭侄稿》里感受到颜真卿的凝重老辣,也同情其痛失亲人的悲愤惨怛;从《寒食诗》里窥视到苏东坡的沉着高远,也到品味着宋人书风的尚意格致──因而,书法有了个性化、人格化和社会化的特质。人们也常用拟人化的语言,如“雄强”、“豪放”、“冷峻”、“老辣”等等来形象描述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的性情与文化背景、社会心态之相通。
因此,作为书法,它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汉字表现形式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孝经&#8226;援神契》认为:“书,如也,舒也,纪也。”张怀瓘进一步理解为:“书,如也,舒也,著也,记也。” [2](p.157)刘熙载更阐发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1](p.170)是谓书法艺术的原初形式要求如实(《说文&#8226;叙》也有“书者,如也。”之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如”即自然如实,表现“物象之本”;“舒”谓抒情,感发性灵而有所动心;“著”为叙述,为著明万事;“记”即记载,记往知来。由是观之,书法已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记录手段,而是蕴涵了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并寓有个人才学和情志的高级艺术形式。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是精神的创造。它不仅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而且要实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继承与创新的传承;不仅要求体现艺术的美,更要求表达人文的理想。因此,书法(无论创作或欣赏)不仅有其表层的、肤浅的实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能寄托人们对生命之感悟和世事的况味。书法是“带脚镣的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书家受到所要表现的内容、工具、对象、心态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定;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要随作者的笔画态势和流转,细心品鉴其风格、理解其内涵、感通其情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创作与欣赏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双向的互动中,书家的理念和精神得到了极大的表现和解放,而欣赏者的同情和自由也达到了融会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熊秉明文集3——书法与中国文化[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
[2]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5]参见,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8.
[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宋)苏易简.文房四谱&#8226;笔谱,(转引自,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9]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10]转引自:先秦两汉文论选.张少康,卢永璘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
[11](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watermark]
发表于 2004-12-10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老书记读后很受感动,有以下几方面需与坐忘斋主商榷:
一、汉字起源并不神秘。“以上说法,历史学家、文字学家都莫衷一是,未有定论”应是三代以前的说法,近现代文字学家对汉字起源的认识日趋统一,无它——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而来的。(君可参考北京大学唐兰教授、武汉大学王先智教授及中科院李学勤先生等人的文章,对汉字起源阐述的非常详尽)中国文字本身的结构美应是形成书法艺术的原因之一,而非“文字本身被蒙上如此神秘、庄严的灵光”所致。
二、君的“工具说”——“毛笔的使用”不全面,试想如果书法离开了其他的独特物质载体,例如宣纸、水、墨又将如何表现呢?
三、“情感的诉求”不是构成书法艺术“其形成有三个独特的原因”之一,这是艺术的基本功能,所有其它门类艺术皆具备此功能。
四、另外前人在书写汉字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并不断发展的汉字书写美的法则——通常所谓的 “法度”不能君的书法艺术的“独特的原因”之一使我对全文感到有些遗憾。
五、细读全文,常被坐忘斋主的***所动,然细细品味,略有过高抬举书法之感,不应孤立地来看待书法,更不应该用旅法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所谓“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类话,把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对立起来。做为传统国粹文化(京剧、中医、篆刻、文人画等)都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业余书法爱好者目光短浅、学识有限,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0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当用历史的眼光看一个茶杯时,茶杯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写照或其它更为丰富的内容。
一个茶杯还是一个茶杯,当我用茶杯喝水的时候,茶杯水里的茶叶又带出我的心情或你的心情,这一个茶杯似乎就和其他的茶杯不一样,仅仅是因为我用了它。
一个茶杯真是一个茶杯,当在某一天被摔碎了,茶杯在我心中变成无数个茶杯,装满着水,晃晃荡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以上所言,属于随感,不参加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0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下面引用由老书记2004/12/10 04:02pm 发表的内容:
老书记读后很受感动,有以下几方面需与坐忘斋主商榷:
一、汉字起源并不神秘。“以上说法,历史学家、文字学家都莫衷一是,未有定论”应是三代以前的说法,近现代文字学家对汉字起源的认识日趋统一,无它—— ...

非常感谢书记兄细读指瑕。
此文,非敢为独辟蹊径之行旨,以博领异标新之浮誉。兄可观古今书论,涉此书法艺术起源主题者甚夥,虽各言其是,实互为表里。愚弟之管见,乃因有感而发矣。
就兄之所指,愚以为:
一、汉字起源之神秘性,一直以来并未彻底消解。此许为中国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之意象之始,亦可谓书法艺术之原初境界。兄谓唐兰诸大家之阐述非常详尽,然愚以为并未有明确甚或公允之结论。无论于阐述或是总结,实为各抒己见而已。
二、关于工具。吾非谓仅毛笔即可成就书法艺术,更未言无需如君所举之“宣纸、水、墨”即能表现。诚然,“四宝”皆重要,而我此处乃重点强调“笔”,乃因笔不仅为四宝之首,更因其性状特质之演进,在更大意义上决定了书法艺术之嬗变方向。
三、道兄认为“‘情感的诉求’不是构成书法艺术‘其形成有三个独特的原因’之一,这是艺术的基本功能,所有其它门类艺术皆具备此功能。”似乎有自相矛盾之嫌。我谓此,恰为证明“情感的诉求”实为艺术皆具功能,即如逻辑之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四、兄之所言“法度”,其实在拙文第一部分中已有体现,但未尽详,是诚如兄之所言“遗憾”。
五、许是小弟深爱书法,故言似有过誉,然亦如兄之言“做为传统国粹文化(京剧、中医、篆刻、文人画等)都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在此引用熊秉明先生之言,意亦在此。
衷心感谢书记兄抬爱,指出拙文之疵,吾色已赧,心有戚戚焉。
        坐忘斋主  顿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0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先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下面引用由聊可聊聊2004/12/10 07:35pm 发表的内容:
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当用历史的眼光看一个茶杯时,茶杯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写照或其它更为丰富的内容。
一个茶杯还是一个茶杯,当我用茶杯喝水的时候,茶杯水里的茶叶又带出我的心情或你的心情,这一个茶 ...
谢谢"聊可聊聊"道友捧场,君乃哲人矣。人、茶、杯、水,我愿为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0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君所言书法之形成,吾以为能得要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谢谢南山道兄褒赏,久违了.请展出你最近状态,给咱们洗眼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再商榷:
“情感的诉求”既然为“逻辑之必要条件”,“我谓此,恰为证明“情感的诉求”实为艺术皆具功能”,它就不应该如君开篇所述“其形成有三个独特的原因”之一,一点未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独特”性。
当否,还请专家再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