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少主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李象丰(清)  
      别字怊生,南海佛山人,尚书李待问的侄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举人,著有《仲堂诗抄》。他善画山水画。广州美术馆藏有他在顺治十三年画的《溪山渔隐图》和在康熙六年(1667)画的《雪景山水》,画中的山石皴擦笔法近似龚半千。所画树木的笔势有巨然气派,雪景逼真,寒气扑面。  
李翔光(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李翔光(清)  
      字星如,新会人,住在佛山,擅长画花鸟和各种小品,深得清湘子的笔意,诗人阮绍南曾以诗索画:“鞭鸾臂欲张,笞凤爪不缩;想是锦绣赐,并入藜笕腹;愿子挥毫端,为我写尺幅;翎毛为我飞,江月为我掬。”他的作品《教子登科》现存于佛山市博物馆。画的是一只大公鸡站在竹笼上面向笼下的小鸡作呼唤状,小鸡则奋奋欲跳,生动传神。他的书法模仿黄谷但又略有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陈炎宗(清)  
      字文樵,号云麓,清乾隆年间人。他生于佛山金鱼塘陈氏的一个书香之家。金鱼塘陈氏一族来自颍川,是佛山的大族。陈炎宗自幼聪颖,在母亲的教导下,学问日增,乾隆六年(1741年)考中解元;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进士,任太史馆太史,做了6个月,便辞官归家,在岭南义学讲课授徒。陈炎宗生性恬淡,不喜逢迎。他无心于官场,却安心于做学问。当时乾隆皇帝诏令天下修志,各省、县等都设志局进行编撰。佛山自康熙五年(1666年)由李侍问第一次编修《佛山忠义乡志》(简称李志)以来,已有80多年未修志,众乡绅商议重修乡志,想请乡人李绍祖任总撰,但李绍祖年老有病,自知难以胜任,便向大家推荐陈炎宗担任总撰之职。陈炎宗精心修志。他广泛的搜集材料,并注意核实校正,遣词造句准确精练。乾隆十七年(1752年),《佛山忠义乡志》(简称陈志)编成,共分4册11卷。计有乡域志、官典志、乡事志、选举志、乡俗志、乡学志、乡防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等。当时有识之士,对陈志的评价是“简而有章”。陈炎宗无心功名利禄,少年时的一些行为有像当时名士一样的疏狂,曾与番禺秀才李因斋、贡生李埴斋、顺德太学生左省轩在汾江边结社,饮酒作诗,互相唱和,称为“懒园四子”,诗文曾风行一时。炎宗的诗古朴有力,尤为人所称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程可则(清)  
      别字周量,又字湟溱,外号石胶,其祖先自河南迁来南海,曾在佛山松桂里居住。清顺治九年(1652)参加省会试得第一名,顺治十七年春(1660)参加内阁撰文中书,累迁为郎中,出任广西桂林府知府,他为官以机敏干练出各。可则的诗、文在当时很有名气,是“岭南七子”之一。他的诗写得俊秀雄伟、起跌回荡、***丰沛,与莱阳的王士禄、宜城的施润章、华亭的沈荃、新城的王士禄、王士祯、颍川的陈廷敬并称为八大家。他昭传后世的著作有《海日楼诗文集》、《遥集楼诗草》、《萍花草》等
张阶平(清)  
      约生于清代末叶,世居佛山。佛山有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实业家。清末于西便巷设阶平私塾(后改名西华学校)曾与友人合资设公司、广置地产,并购入地官里曹氏之地兴建岭南坊楼房(现筷子路市商业局址)。长期掌教直至病逝。
张荫桓(清)  
      清末大臣。字樵野,南海佛山镇人,捐纳知县。1882年任按察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85年,出使美、西、秘三国,并奏设古巴学堂和筹建金山学堂、医院。1889年召回,仍入总署,旋升户部左侍郎。1898年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支持康有为的《请励工艺奖募创新折》。戊戌政变后,因英、日公使干涉,未被杀,改为流放新疆。
    他精于写诗又擅长绘画,所画山水,风格酷似石谷。居室自号为百石山房。他著有《铁画楼诗抄》4卷,其中收诗作数百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吴荣光(清)  
     别字伯荣,又号荷屋、可庵,别署为拜经老人,晚年又别号石云山人。广东佛山人,嘉庆四年考中进士。历任编修、擢御史及巡抚天津漕务(河运)。道光年间官到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后因事被降职为福建布政使。他的著作有《吾学录初编》24卷、《盛京随扈日记》、《金石款识类》、《帖镜》、《辛丑销夏录》、《筠清馆金石录》、《白云山人文稿》、《绿伽楠馆诗稿》、《历代名人年谱》等,并修辑道光《佛山忠义乡志》14卷。此外还有篆刻《筠清馆法帖》6卷(部分藏于佛山市博物馆);画作《湖南苗图》卷12幅及《楷书联》等。吴荣光能书法、绘画,尤其以擅长书法和金石书画的收藏与鉴赏而出名。他的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皆精,淬的作品很多。康有为曾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清代广东第一人。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画于清道光二十年的《清晏岁丰图》。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的《仿米山水卷》、《秋日红树图》和《水仙图》。吴荣光是清代一位著名的鉴藏家、金石家。他的书画、篆刻都卓有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黄鉴清(清)  
    艺名黄古珍,外号樵谷山人,石湾七星岗黄家庄人,是黄炳的小叔,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的石湾陶塑艺人。他精于塑造器皿,也长于塑造人物、鸟兽。他还擅长山水画和金石文字。传世的作品大多是花卉、挂壁、笔简,造型独特,雅致美观。佛山祖庙瓦脊的陶塑中就有黄石珍的作品。  
黄广华(清)  
        广东新会人,清末咸丰初年至清光绪年间佛山著名的木雕艺人,他在佛山开设木雕工艺店,最早的木雕工艺品制作于1851年,雕工精致,形象生动、趣味隽永、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现存他的工艺品有金木雕大神案,雕制人物共有126个,上层是“荆轲刺秦王”,下层是“李元霸伏龙驹”借古代故事为题材,故事人物中还雕刻了几个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献表的洋人,反映出清末佛山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恶和对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慨。黄广华的儿子黄秋涛、孙子黄勤、黄培都继承祖业,在佛山经营木雕业亦颇有名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黄 炳(清)  
        字云渠,号云屿(一作云渔),别署湾海居士。南海佛山镇(今佛山)人。出身制陶世家。自幼随父及其他艺人学习制陶技术。擅长塑造家禽鸟兽和人物,尤精于塑鸭,素有“黄炳鸭”称誉。亦善书画。广州博物馆、佛山博物馆均藏有其山水禽鸟画。还有《百鸟归巢》、《歌颂棉红》、《雄鸡》等作品流传于世。  
招宝莲(清)  
        因为善于吹笛,故自号笛楼,佛山郊区大富堡人,家住佛山。一生以授徒为业。招宝莲工书善画,佛山市博物馆现存有他的《人物斗方》,画白描人物5个,笔墨简练。画中还有题字:此公为老不尊,他满嘴胡须,却仍手持绰板唱只解心,所作明为入花丛也。下款署名:笛楼写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李文茂(近代)      
        又名云茂,广东鹤山县人,出生年月不详,卒于1858年。出身梨园世家。清道光年间他是佛山“琼花会馆”武行的领衔,在“凤凰仪”戏班召文二花面,以扮演《芦花荡》的张飞、《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等角色最著名。他曾编写并参加演出反映广州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打番鬼》一剧。清咸丰四年六月(1854年7月5日),李文茂与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琼花会馆”开行为骨干,在广州北郊佛岭市领导农民起义,将戏班艺人按所属行当编成三军,穿着蟒袍甲胄戏服,头扎红巾,称为红巾军,文茂自任主帅,率梨园子弟为前锋,运用扑打武技与敌搏斗,给清军以沉重打击。1857年攻入广西腹地,称平靖王。1858年7月,卒于黔桂边境的怀远山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吴功溥(近代)  
        佛山人,字伯庸,清光绪廿四年的进士,被授任四川汶县知县。民国初湖南宜章县知事。1912年回故乡后不再复出当官。他对书法很有造诣,但大多数是应酬之作。佛山市博物馆存有他的《楷书圆扇面》,写有七言及五言诗各一首。
吴沃尧(近代)  
      原名宝震,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别署我佛山人。原籍南海佛山镇(今佛山),生于北京。道光《佛山忠义乡志》的主编吴荣光是他的曾祖父。早年在上海谋生,做过抄写员,并常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光绪29年开始在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术奇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更是轰动一时,于是名气渐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同周桂笙等人创办《月月小说》杂志,任主笔。吴趼人创作小说共有30多种,被誉为“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恨海》是吴趼人的得意之作,影响也较大,共10回,曾拍成电影。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情变》,未完稿而病逝。短篇小说《吴趼人十三种》为吴趼人亲自编辑出版。其余《趼廛笔记》、《我佛山人笔记四种》、《我佛山人滑稽谈》、《我佛山人札记小说》等,都是吴趼人去世后由他人编辑出版的。吴趼人的笔名很多,有偈、怫、茧叟、茧翁、茧闽、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等。其中“我佛山人”最为著名。吴趼人性格滑稽诙谐,常语出惊人,不肯人云亦云。中晚年创建两广同乡会,主办广志小学。1910年10月病逝于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广东的书家与学者简介.

清代学者陈澧 土生土长广州人物,亦文亦理卓然大家

陈澧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出生在北京南路木排头,在街道名称上,至今有迹可寻。

 
  也是一个肄业生
  记得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台湾作家的文章,意境优美,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提到作者是台湾中文大学的肄业生,老师当时的解释是肄业生并不一定不是人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肄业生。2005年,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又出了一个肄业生,还差一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的王垠放弃了四年的努力,做出了退学的决定,去寻找真正的研究方向,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清华梦的粉碎》,痛斥学术界的空洞与虚伪。
  陈澧也是这样一个肄业生,他先后在广州的羊城书院、粤秀书院、粤华书院和学海堂等处读书,学的大多是应付科举考试的古文经典及词章训诂等著作。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是为了找工作,古时候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一辈子老读书却当不了官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陈澧的一生显然是失败的一生,他从24岁起,先后7次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历经19年之久,始终未能考取。
  陈澧考官不成,幸而及时醒悟,悬崖勒马,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在科举的读书之路肄业,转而研究学问,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生的著述多达120余种,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数学、诗文、乐律、文字学、书法等各个方面。
  但没有官做,毕竟腰杆是直不起来的,做学问以及吟诗作画都需要先吃饱肚子,陈澧著述虽丰,但清朝的时候没有版税制度,再加上他写的东东又不是鸳鸯蝴蝶之类的畅销书。能够取得政府的支持,付梓印刷已经算不错了。
  陈澧的一生中能够称得上“工作”的就是“学海堂学长”和“菊坡精舍山长”了,有点类似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会主席和年级长,不知道清朝可有奖学金制度?发给学长的米米可够填饱肚子?
  大事记
  □ 1692年 学者王夫之死。 
  □ 1693年 六月,增加乡试中满、蒙、汉军(皆为旗籍)人士的录取名额。
  □ 1695年 学者黄宗羲死。 
  □ 1696年 二月,清帝统军亲征噶尔丹。五月,至克鲁伦河,噶尔丹闻信西逃。六月,班师。十一月,噶尔丹遣使纳款。
  □ 1697年 闰三月,噶尔丹自杀。四月,命各省及满、蒙、汉军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送国子监,称为拔贡。本年,朝鲜发生饥荒,人相食,遣使向清国买米,清国捐赠一万石,并允其折价购买二万石。 
  □ 1699年 二月,清帝第三次南巡,五月回京。 
  □ 1703年 正月,清帝第四次南巡,三月回京。十月,西巡至西安,十二月回京。 
  □ 1704年 三月,朝鲜设大报坛,遥祭明思宗。又欲立明神宗庙,惧为清国谴责,止。 
  □ 1705年 正月,清帝第五次南巡,闰四月回京。


  人物
  陈澧 (1810-1882),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著述达120余种,著《东塾读书记》、《弧三角平视法》等,修《番禺县志》和《香山县志》,是清代著名学者,人称东塾先生。《清史稿》有传。工诗词,人评其词“文而又儒,粹然大师”,其诗“能于纸上跃起”,岭南诗若以学者论,自“白沙之后,当以东塾为最”。
  人物年谱
  陈澧,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嘉庆十五年二月(1810年3月)出生。
  道光三年(1823),应童子试。
  道光六年(1826)考取县学生员。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时诸名士皆出其下。时与顺德县卢同伯、南海县桂文耀、同邑杨荣绪有“四俊”②之称。
  道光十一年(1831),举优行贡生。十二年(1832)中举人。此后自道光十三年至咸丰二年(1833~1852)先后六应会试,均名落孙山。
  道光十四年(1834),澧入著名学者阮元督粤时创设的“学海堂”为专课生。
  道光二十年十月(1840年11月),澧被聘为“学海堂”学长,达27年之久,培养出不少高才生,当时学者称为“东塾学派”。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1849年2月),大挑二等,澧被选授广东河源县学训导。三十年十一月至咸丰元年元月(1850年12月至1851年2月),到任两月,告病而归。咸丰六年(1856),他被挑选知县,到班不愿出仕,请京官职衔,得国子监学录。
  咸丰六年六月(1856年7月),撰成《汉儒通义》七卷。
  咸丰八年十月(1858年11月)撰成《声律通考》十卷,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音乐史的专著。 
  同治六年(1867),广东官运使方子箴与中丞蒋香泉,将越秀山西偏之“长春仙馆”改建为“菊坡精舍”(书院),聘请陈澧担任该校山长,澧辞再三,乃敬从。
  同治七至九年(1868~1870),廖廷相在“菊坡精舍”读书时,承命编辑先生文集,所录先生专著外之杂文220篇,依次编入《东塾集》六卷。
  光绪八年正月二十二日(1882年3月11日),陈澧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摘自《晚清学者陈澧及其著作》梁锦秀 酒烈芳


陈澧的教育思想承前启后,对岭南的教育思想有很大影响。
上图:当年学海堂所在的越秀山下,仍是书声朗朗。
下图:著名的陈家祠本来也是书院。

  岭南学者,白沙之后,东塾为最
  
  失败的考试者 19年屡试不中
  陈澧祖籍江苏江宁(今南京),在他的祖父时代,一家人迁移到广东,但由于父亲的广东户籍没有办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通过捐钱买得一个知县。
  1810年,陈澧出生在广州城木排头。7岁开始到私塾读书,学习论语、唐诗等。他自幼聪敏。9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诗作文。10岁父亲去世,始读家藏《通鉴》,“日课一卷,一年而毕”。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先后在广州的羊城书院、粤秀书院、粤华书院和学海堂等处读书。学的大多是应付科举考试的古文经典及词章训诂等著作。
  1823年,14岁的陈澧开始走上漫长的科举考试的道路。17岁考取秀才,又继续考了几次乡试,到23岁的时候中了第18名举人。此后,从24岁起,陈澧多次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历经19年之久,耗费了他的不少精力,始终未能考取。
  严谨的教育家 从教数十载
  陈澧从多年科举仕途的激荡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科举制的弊害,因此,他不再徘徊于科场,决定选择著书立说和培养人才的道路。
  陈澧在青年的时候当过家庭教师,中年至晚年先后在广州的学海堂和菊坡精舍讲学,他从中年时起便担任学海堂的学长。学海堂位于越秀山上,是1824年由两广总督阮元创办的。陈澧青年时期曾在这里读书,参加过由阮元主持的考试,学业优秀,是学海堂的高才生。学海堂设学长多人,聘请德才兼备的学者或高才生担任,负责教学和指导学生研究学问,并编选师生所作文章,刊印成《学海堂集》。陈澧在31岁的时候被聘为学长,直到1867年,长达27年之久。
  岭南文化的守护者
  72年没有离开广州
  陈澧的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除了授任河源县训导两月多之外,没有外出任过官职。陈澧熟悉广州的人情风俗,了解广州的风云变化。这样,他的著作中对广州的论述就更具体,更生动,更实际。他在《荔湾话别图序》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荔枝湾的湖光水色、亭台楼阁的优美风景:“晨出永清门,乘紫洞艇,抵荔枝湾,泊海山仙馆,入门,步长廊,坐池上之堂。”
  陈澧对广州方言和音韵也有深入的研究,所著的《广州音说》论述广州方言的特点及其源流。他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语,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他的早年著作《切韵考》,用双声、迭韵剖析了切韵法。把双声分为40类,其中清声21类,浊声19类;迭韵则以《广韵》的4声为准;还把全部汉语语音列表定位。梁启超称其为“绝作”。
  陈澧在广州执教数十年,所培养成材的学生很多,“士人出其门者,率知束身修行,成就甚众。这些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留下的作品,对今天还有研究价值。其中《菊坡精舍全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关于广州的方物、古迹、人情风俗等内容的记叙。
  多产的学问家
  文理兼通的“四俊”之一
  陈澧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历史、数学、诗文、乐律、文字学、书法均有造诣,与卢同柏、桂文耀、杨荣绪被誉为“四俊”。
  陈澧先后向张维屏学诗、向侯康学史、向梁汉鹏学数学。25岁起他转到以经史等为主的学术研究,迭出成果,声名遂著。广东巡抚郭富焘曾说:“到广东只有会晤过陈澧的,便不枉此行了。”
  陈澧以9年时间著述最具经学思想的《汉儒通义》。他集汉代义理之说,论证了汉学与宋学门户之见毫无依据;提出不能以训话(即汉学)和义理(即宋学)来衡量学术上的分野;主张打破门户之见,互为补充,各取所长。他还考证出《后汉书》作者范晔谋反被处死是一起冤案,以丰富的史实写了《申范》一书为其平反,在史学中独树一帜。他研究了《水经注》,著《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纠正其在温水、浪水、若水、淹水、沫水、青衣水、叶榆水、存水等水系地理状况的说误。他考证了我国最早的历法汉代“三统历”,著《三统术详说》。
  《汉儒通义》快成书时,陈澧投入了《学思录》的著述。《学思录》略仿顾炎武《日知录》形式,但更扩展为对经、史、子、文字学等作全面和系统的考证和论述。该书每章都作史料搜集、前人议论和自己考订、阐述、论辩,均能独立成为评传、史论或学术史是陈渔学术研究的崭新开拓。
  1865年,应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郭富焘之聘,与学生赵婴齐测绘广东省全图。他们搜集大量资料和数据,绘制成《广东图》20卷及资料详尽的《广东图说》90卷,在当时处绘图学的领先地位。
  地理寻踪
  除了文章,别无踪迹
  陈澧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古时候的学者都喜欢云游四海,广交朋友,但陈澧的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除了赴京赶考和授任河源县训导两月多之外,没有离开广州半步。他所研究的学术也多和广州的风俗、地理、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就是这样一个“广州制造”的本土名人,在广州却找不到一丁点和他有关的历史记忆。
  出生在北京南路西侧的木排头,这里曾有陈澧故居,但在民国的时候被火烧掉。
  陈澧学习的地方就在西湖路,讲学的地方就在越秀山脚下。可按照地址一一找过去,所能见到的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学校操场、内衣批发市场以及服装的专卖店。
  1882年(光绪八年),陈澧在广州病逝,享年72岁。遗体葬于广州大东门外大蟠龙冈。事后,陈澧的学生在菊坡精舍西边建起祠堂,专门纪念这位“诲人不倦”的老师,纪念他对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老照片留下学海堂的印记.资料图片
  地理细节
  极尽潇洒学海堂
  陈澧学习育人的地方学海堂也在民国时期惨遭拆毁,但所幸还有一张老照片保存下来,依稀可以看到当时学堂的全貌。
  这张老照片是广东省民族文化研究会的崔志民在一本民国六年出版的“中国风景画”影集上发现的。可以清晰看到依越秀山而建、南起百步梯东梯的一系列建筑物。据崔志民介绍,山上的建筑物主体依稀可见“堂为三楹,前为平台,瞻望狮洋景象,甚为雄阔”,与《学海堂志》里记载的“堂中远眺,海门可见,堂阶南出循西而下行”特征十分吻合。崔志民指出,照片上百步梯东梯一侧下方另外一系列的建筑物据推测为应元书院,对照《应元书院志略》上手绘的示意图,照片上学海堂与示意图上的位置也惊人地一致。
  崔志民认为,自己曾经多次实地考察,虽然“学海堂”的建筑物已经无迹可寻,但越秀山上百步梯西侧新建的凉亭、西侧凉亭之前的空地等几处平地的位置相当对称,有建设过大型建筑物的迹象。观音山老照片的发现,使他更加肯定自己的推测:“学海堂”的主体建筑位置在现在的“孙中山读书治事处”。
  据史书记载,该学堂“其地梅花夹路,修竹绕廊。中建厅事三楹,后有小亭邃室,高依翠岫,平抱珠江,极潇洒之致。
  专家观点
  著作比雕塑更重要
  采访对象: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黄国声研究员,著有《陈澧集校注》。
  陈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考试和学习,前半生先是学习后考试,考试失败之后又继续学习,经历比较简单,所以与他有关的故事、传说几乎没有,再加上他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他的故居也没有被重视和保护,但他留下来的著作浩如烟海,这些精神财富远比一尊雕塑、几座房子流传得更久远。
  资料链接
  生平不欲为文章
  陈澧谦称“生平不欲为文章”,但陈澧一生,读书数十年,著书数百卷。献身教育,学问淹通,著述专精。尤以《切韵》、《声律》、《水道》诸书,学者服其精博。毕生读书所得,荟萃于《东塾读书记》中,破汉、宋门户之见,集晚清学术之大成。
  陈澧著述百余种,已见刊行的主要有:《说文声表》十七卷、《切韵考》六卷、《切韵考外篇》三卷、《声律通考》十卷、《水经注西南诸水考》三卷、《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禹贡图》一卷、《水经注提纲》四十卷、《汉儒通义》七卷、《东塾集》六卷、《东塾读书记》十六卷、《朱子语类日钞》五卷、《陈东塾先生读诗日录》一卷、《三统述详说》四卷、《弧三角平视法》一卷、《摹印述》一卷、《忆江南馆词》一卷、《申范》一卷、《毛本梁书校议》一卷、《公孙龙子注》一卷、《琴律谱》一卷、《肇庆修志章程》一卷、《学海堂志(续)》一卷、《东塾遗书》等。
  轶事
  能文也能武
  鸦片战争前夕,陈澧积极提出设险以防、水师与水勇并重的反侵略战略思想;主张“中国兵强,乃能驱策四夷”。他曾写下了《虎门观潮》、《得藕江书却寄》和《炮子谣》等爱国诗篇。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他举家避难南海县横沙村,还协助当地办团练御外侮。3年后侵略军退走,他即返广州修茸被战火所毁的学海堂,邀请了张维屏、梁廷楠、谭莹、金锡龄、李应田等众多学者名流,举行复课典礼,并各赋诗为记,陈澧赋诗云 :
  半天霞彩拥层峦,晓踏虚堂雨乍干。战后山余芳草碧,春来花似酒颜丹。去年此日乡愁黑,万紫千红泪眼看。难得故林无恙在,莫辞沉醉共凭栏。
  
  读书无不有批评点校
  陈澧东塾藏书,四部悉备,无不有批评点校,所书评语,或朱或墨,皆庄重不苟。至民国,东塾遗书中的稿本及评校本多为时任广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徐信符先生的南州书楼所得。徐信符先生记载“观其(陈澧)手稿,又可知其治学方法,凡阅一书,继分某章、某句、某字,连缀为一,然后下以己见,评其得失,如司法官搜集证据,然后据以定案”。此方法上承司马光之治《通鉴》,下启陈垣先生之治历史,实是一脉。


CFP 供图
  诗文记忆
  《菊坡精舍全集》卷十六中有:浴日亭观日出歌、六榕寺浮图、南海神庙鼓歌等古迹的描述,卷二十中有关于广州每年一度的年宵花市的首次记载:“双门(今广州北京路财厅前一带)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侬。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反映当时年宵花市的热闹景象。图为今天北京路的繁华景象。
  齐天乐
  十八滩舟中夜雨
  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